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课时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卷(共32套)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全册)复习卷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全册)复习卷,共6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期末(全册)复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B.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D.经历了和平到暴力的斗争过程 2.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 A.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 B.中国的山东问题 C.维护世界和平 D.调节美国和日本的矛盾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有( ) ①前提都是维护现有制度 ②都是成功的探索,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③都未改变社会性质 ④都为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进程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6.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 1861 年改革的不同点是( ) 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D.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7.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是( ) A.1942 年 B.1943 年 C.1945 年 D.1946 年 8.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 )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C.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协调各国在金融领域的关系 9.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 A.原子能技术的发展 B.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C.航天技术的进步 D.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D.继续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11.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B.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C.对抗苏联和东欧国家 D.建立欧洲统一的政治实体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B.西方 “和平演变” 战略 C.民族矛盾激化 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变 1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 “绞肉机” 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4.下列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是( ) ①整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推行 “以工代赈”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C.民族解放战争 D.殖民主义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共 30 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1933 年 3 月…… 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特点?(6 分) (2)材料二中的 “他” 是谁?他所推行的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有何特点?(8 分) (3)列宁的新政策和材料二中人物的新政有何共同作用?(4 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战火遍及四大洲、四大洋,61 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17 亿人口受到战争影响,约 7000 万人死亡,4 亿多人受伤。”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6 分) 三、简答题(共 25 分) 1.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5 分) 2.分析冷战的背景、表现及影响。(10 分) 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B 简析: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布尔什维克党在两次革命中都起了领导作用;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经历了和平示威到暴力冲突,十月革命也是经历了起义等暴力过程。 2.A 简析:巴黎和会主要是战胜国对战败的德国进行处置,讨论如何瓜分德国的殖民地、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额等问题,德国问题是中心议题。中国的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中心议题;维护世界和平是一个宽泛的目标,并非巴黎和会的核心讨论点;调节美国和日本矛盾不是主要目的。 3.D 简析: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时,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经济大危机时实施的改革。两者都促进了生产力恢复,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它们都未改变本国社会性质,新经济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且都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如一些国家借鉴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也参考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理念。 4.A 简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从英国一国扩展到多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促进了重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等部门大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众多电器。 5.C 简析:萨拉热窝事件中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使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峙集团,加剧了紧张局势,但不是导火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6.C 简析:俄国 1861 年改革前主要面临农奴制危机,没有严重民族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入侵。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俄国保留沙皇专制,日本保留天皇制度等。 7.C 简析:联合国成立于 1945 年。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3 年相关会议为联合国成立做准备;1946 年联合国已开始运作一段时间。 8.C 简析: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解决贸易争端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责;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协调各国在金融领域关系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任务。 9.B 简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了其他领域如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原子能技术发展在能源等领域有重大影响;航天技术进步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生物工程技术突破在医学、农业等方面带来新变化。 10.D 简析:二战后美国没有继续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而是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多种手段如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维护其霸权地位,占据广阔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11.B 简析: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主要目的是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最初并非主要为了对抗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统一政治实体是后来欧盟发展的目标。 12.D 简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政治缺乏民主,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等压力下,经济不堪重负,最终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直接原因;西方 “和平演变” 战略是外部因素;民族矛盾激化是解体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和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13.B 简析: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绞肉机”,双方伤亡惨重,战争极其惨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重要战役,打破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索姆河战役规模浩大;日德兰海战是英德海军之间的大战。 14.D 简析:罗斯福新政内容包括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 “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 15.B 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和暴行,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正义与自由,不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或殖民主义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1. (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他” 是罗斯福。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如规定企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等,来缓解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共同作用: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巩固了本国的政权;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1)特点:①规模大:战火遍及四大洲、四大洋,众多国家和地区卷入,涉及范围极广。②损失惨重:大量人口死亡、受伤,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破坏。③全球性:战争在全球多个区域同时进行,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2)胜利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联合起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力量,如《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②反法西斯国家的英勇奋战:各国军民浴血抵抗法西斯侵略,如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顽强抵抗,中国的抗日战争等。③正义性: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 三、简答题 1.影响: ①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电力、内燃机、新通讯工具等的发明应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如美国、德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②社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新发明广泛应用,使人们的出行更便捷,通讯更迅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集中,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新问题。 ③国际关系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引发了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矛盾不断激化,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④科技文化方面: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科技文化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文学、艺术等领域出现新流派和风格。 2.背景: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在二战中政治、军事力量壮大,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同时苏联在东欧等地区影响力扩大,引起美国警惕。 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差异,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双方都视对方为威胁,如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自由观念与苏联的共产主义理念相互对立。 表现: ①政治上: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苏联采取相应对抗措施。 ②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以遏制苏联,苏联则与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③军事上:美国建立北约军事集团,苏联组建华约军事集团,形成两大军事对峙集团。 影响: ①世界局势方面:使世界长期处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全球局势紧张,局部冲突不断,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但双方势均力敌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国际关系方面:导致国际关系分化,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其他国家纷纷选边站或寻求中立,国际关系变得复杂。 ③经济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事科技的发展,美苏两国在军备竞赛中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军事技术,也带动了相关民用科技进步,如航天技术等;同时两大阵营内部经济交流合作加强,如西欧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经济逐渐恢复并走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