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六上 教案
- 六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六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抓住关键词句(动作、语言、神态),感悟人物英勇无畏、顾全大局、视死如归等英雄气概。
2.关注“点”与“面”的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3.重温革命岁月,让革命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关注“点”与“面”的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回顾
1.播放历史时光轴1919-1941年典型事件短片。
2.揭题,齐读课题。
3.回顾、梳理课文内容。
二、借助“人物三问”,感受英雄气概
《狼牙山五壮士》这个故事刻画了五位壮士形象,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再读课文,按照这样的品评人物方式(“人物三问”法)思考:
1.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事?
2.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这件事?
3.他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
(一)自主学习,准备交流
1.教师巡视,个别交流。
2.个别引导。你可以尝试“大事化小”来体会,比如:他在()情况下接受了()任务。他在( )情况下准备去棋盘陀。
(二)小组合作,探寻气概
1.出示合作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马宝玉做了什么事?
默读课文2~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马宝玉的句子,进行交流。
2.马宝玉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件事?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资料,想一想,并批注。
3.他在这件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交流描写马宝玉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
并进行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讨论。
师随机加入小组讨论,指导小组长组织讨论和汇报语言整理,确保小组展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3.小组展示。
4.师点评,对小组的见解和阅读讨论质量进行评价与点拨。
(三)预设学生交流第3自然段
1.理性分析择路利弊。
(1)问题导入。有两条路可以选,为什么马宝玉要选择带领战士们走上没有退路的棋盘陀?
(2)生思考,完成学习单,同桌交流。
(3)抽生汇报。
2.走进内心,体会气概。
(1)播放《红色档案》栏目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口述当时情形的纪录片。
(2)指导交流。两条路分别通往“生的可能”“死的必然”,然而他毅然选择棋盘陀,由此可见他是怎样的人?(学生把体会到的精神品质板书在黑板上)
3.指导朗读。
4.师小结。斩钉截铁地走,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面对牺牲的义无反顾。引导学生发现这
就是壮士之举,作者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对他们的称呼由“战士”变成了“壮士”。
(四)预设学生交流第4自然段
1.小组交流体会并朗读文段。
2.师引导交流,并板书提炼的英雄气概。
3.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五)预设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
1.学生交流,板书。
2.师小结,并过渡。这一义无反顾的跳,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宝玉视死如归的果敢。引导学生探寻其他壮士的表现,找到相关语句,进行阅读体会。
三、学习点面结合,体会英雄气概
(一)学习“点”的描写及其好处
1.自主学习:找出描写其他壮士的语句进行体会。
2.小组交流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的人物形象。师再次出示“人物三问”的思考步骤,巩固品评人物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与过渡:虽然描写其他壮士的语句比较少,但我们对几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和个性还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就是“点”的描写的好处。所谓“点”,就是指抓住某个人或某个物进行详细刻画。
4.聚焦第2自然段,说说哪些语句是“点”的描写。
(1)汇报交流。教师点
(2)延伸:在其他自然段里还有这样的描写吗?找出来体会。
(3)过渡:在文章中还有一些语句,它们概括性地写了一群人或整个场面,你能找出这样的语句吗?
(二)学习“面”的描写及点面结合的好处
1.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1.画一画:再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面”的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点”的描写的句子。
2.说一说:结合下面的思考建议,同桌交流。
思考建议:
(1)如果只有对马宝玉“点”的描写可以吗?为什么?
(2)如果只有对战士们“面”的描写可以吗?为什么?
“点”和“面”结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2.生自主学习。师巡视,关注学生“点”“面”的识别情况,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四、迁移写作方法,升华英雄气概
1.出示课文插图和第6自然段“五位壮士……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师生合作配乐朗读6~9自然段。(分“点”“面”角色朗读)
2.拓展“点”“面”的描写训练。
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
1.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仿写第 6 自然段。
仿写建议:
(1)点:想象某位壮士此时此刻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面:当某位壮士说话时,其他壮士的整体表现。
3.根据评价标准评价自己的练笔。
4.生自由创作。
5.展示交流。
6.评价、小结。
五、走进生活,传承精神
1.播放1941年以后的典型事件视频以及学生的志愿活动照片,引发共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设计
1.必做题:观看一部红色电影
(老师推荐:《八佰》《长津湖》《金刚川》),留意剧中“点”的特写镜头和场面镜头。
2.选做题:尝试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选择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写一写。
评价标准
有具体的“点”,个性突出。
☆
有概括的“面”,展现群像。
☆
点面结合,形象感人。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统编版(2024)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理清文脉,任务驱动,指向要素,回归课题,深悟壮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