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教案设计,共3页。
1)通过了解“促胰液素的发现”科学史,帮助学生初识激素调节概念,同时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利用胰腺物理模型和探究“胰岛素的发现”科学史,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内、外分泌腺的区别,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胰岛素的作用,构建人体激素调节概念模型,促进学生提升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通过重温“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科学史,再现我国科学家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使命与担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难点:几种常见激素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4.1 关注身体发育,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的外形和生理正发生极大的变化。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身体有哪些变化?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身体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进而引出今天的主题——激素。
4.2 以史为“引”,感悟科学文化精神
教师提供史料:19 世纪末,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权威生理学家沃泰默(Wertherimer,1852—1924)切除了狗的小肠和胰腺之间的神经后,发现小狗依然能分泌胰液。因此,沃泰默固执地认为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用来调节胰液的分泌。1902 年,2 位年轻的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William M. Bayliss,1860—1924)和斯塔林 (Starling,1866—1927)对此观点有所疑问,开展了如下实验(表 1),并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的结论反驳了哪种观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胰液的分泌?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一致认同:①②为一组对照实验,③④为一组对照实验。其中①②的结果说明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无关,证明了沃泰默的观点错误;③④说明胰液的分泌可能和小肠黏膜有关。
4.3 以史启“智”,提升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教师提供史料:促胰液素的发现,掀起了寻找激素的热潮。1921 年,加拿大 2 位年轻的生理学家班廷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和白斯特(Charles Herbert Best,1899—1978)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了糖尿病与激素之间的关系。教师继续引导:通过接下来的活动一起感受他们的探究之路。
活动 1:认识糖尿病。教师提供资料:据医典 《古今条验》中记载,唐代名医王焘发现其父食量大增、口渴难耐、小便多且似麸片甜。于是王焘口尝其父尿液,发现是甜的。并提出问题:王焘的父亲患了何种病?患者有哪些反常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疾病?
活动 2:了解内、外分泌腺。教师提问:胰腺既可以分泌胰液又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胰腺、 胰液与胰岛素之间有何关系?接着,教师提供胰腺物理模型(图 1),并要求学生找出胰腺内部有 几种不同的组织。
活动 3:探究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实验设计。基于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探究结果,教师提问:假如你就是班廷或白斯特,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胰岛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活动 4:合作学习人体主要激素及其功能。基于上述 3 个活动成果 ,教师提供合作学习材料: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和功能的文字资料(例如:垂体位于颅内正中央位置,形状呈椭圆形,约 0.5~0.6 g,能分泌生长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作用);2)人体轮廓图和主要内分泌腺贴纸(图 2)。并提出活动要求:阅读资料,了解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功能;小组合作把内分泌腺贴纸贴在人体相应的位置;最后尝试构建激素概念(图 3)。
4.4 以史话“人”,树立态度责任意识
教师提供史料:1922 年班廷和白斯特发现胰岛素后, 各国的科学家开始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从零开始,戴着防毒面具,不怕苦,不怕累,自己合成所需原料。整个研究条件十分艰苦, 有失败,有停滞,但从未放弃。最终,历经 6 年多,1965 年底,我国科学家取得突破。再结合“完美结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影像片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段科学史。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济南版第三节 真菌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自主研学,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当堂达标,展示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鲁科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激素调节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总结归纳,迁移应用,达标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科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激素调节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结归纳,达标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