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docx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第1页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第2页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第3页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第1页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第2页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7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7古代诗歌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时读书乐·冬
    (元代)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下列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冬天万物衰落之景,“木落”的萧瑟,“水尽”的枯竭,“千崖枯”的衰颓,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与诗人情感贴合密切。
    B.颔联用“灯”“夜半”等描写诗人读书到半夜,影子映墙晃动,用“高歌”表现读书之高昂情志。屋外大雪纷飞,雪花已经覆盖在房屋上了。
    C.颈联中写的是烹茶读书,虽然是在寒冷的冬天,但也因为有了这火、这茶,所以让人读起来,颇能感受到严寒中的一些暖意。
    D.尾联用景物作结,隽永含蓄,引人深思。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设问手法,在一问一答间,也可感受到诗人在读书时的快乐,富有感染力。
    2.学习是永恒的话题,诗人能够从四季中感悟读书的乐趣,可见其情志高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冬时读书乐在何处?
    【答案】1.A 2.①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万物不在掩饰;乐在能在读书中发现真实的自我。
    ②寒冷冬日,灯影幢幢,大雪簌簌,书声朗朗,天地之间,书、我一体;乐在读书环境中充满文人雅趣。
    ③地炉燃烧,锅煮茗茶,四壁满书,身处其间;乐在读书环境温馨。
    ④梅花盛开,天地素洁;乐在能在读书中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与诗人情感贴合密切”错,首联描写冬天万物衰落之景,本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读书之乐,哀景衬乐情,所以悲凉的氛围,与诗人情感并不贴合。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颔联后句写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木落”“水尽”“崖枯”“雪压庐”,营造了远离喧嚣浮华的读书环境。以景衬情,将冬季特有的景物和读书结合起来,表现了冬天,水瘦山寒,繁华褪去,作者反而更加赤诚、更加真实,突出了读书之乐。
    颔联写诗人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诗人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冬夜读书,身心投入,座前灯、炉中火、屋外雪,围炉读书是一种气氛。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沉醉于读书,以冬日室内的人物活动写出了读书之乐。
    颈联写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作者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所描绘的画面,如同一幅细腻而生动的文人生活图卷。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沉醉于书的世界,享受着知识的熏陶。火炉、茶水、图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者生活的缩影。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在这个充满温馨和宁静的空间里,作者与书为伴,与火为友,与茶为侣。他享受着这份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也享受着这份与世界的深度对话。这样的生活,虽然平凡,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尾联“数点梅花天地心”写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运用比喻,将读书之乐比作观看冬日数点梅花怒放于素洁无垠的天地之间的视觉感受,形象生动。这是为读书之意境,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飘满墨香的书页中,在充满了情思的字里行间,在那回味悠长的意蕴里,去体会寻找,看那茫茫天地之间,庭院里梅开无声,朵朵清奇,渐次绽放。于是,冬夜读书是一种氛围,所拥有的那份读书兴味,透着淡淡的禅味,温暖而充满情趣。情景交融,格调高洁,写出书中自有一片精神家园,从而表现读书之乐。
    (23-24高二上·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堡侄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堡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堡侄,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君”两句写快哉亭初建、窗户上油漆好似未干之状,一个“湿”字生动传神地写出新亭的色泽鲜润感。
    B.上片虚实结合,前四句实写,“长记”五句写记忆中的情景,以虚景的高远空漾反衬快哉亭周边优美景象。
    C.下片“忽然”两句,由静境忽入动境,描写如奇峰突起,内容跌宕多姿,词人运思的气势与匠心可见一斑。
    D.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的雄奇奔放,典故运用恰切自然,词句中充满情趣,同时又气魄宏大,极富感染力。
    4.当代学者陆永品曾说,这首词将景、情、理熔为一炉。请结合词句,谈谈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答案】3.B 4.①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如: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独特的意境;下片既有山水的广阔明净,又有涛澜汹涌、风云开阖的壮美。②抒发了亭前览胜的欣喜愉悦之感,坦荡豁达的浩然之气。如:以昔日的淋漓兴致,侧面写今日览胜的愉悦心情;以渔翁的泰然自适,暗写自己逆境中的积极坦然。③寄寓深邃的哲理。由风中渔翁转入议论,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虽处逆境也要坦然面对,只要心怀浩然之气,就能享受人生的无穷快意。④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完美融合。以美景烘托心情,引出议论,又借议论传达情感、表达哲思,既生动形象,又富于意味。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反衬”错误,应是以“江南烟雨”“山色有无中”高远空濛的虚景侧面衬托快哉亭一带的空灵阔远。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本题围绕诗歌景、情、理赏析并综合评析即可。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快哉亭景象,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独特的意境。下阕“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下片既有山水的广阔明净,又有涛澜汹涌、风云开阖的壮美。诗歌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下阕写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以上体现了作者亭前览胜的欣喜愉悦之感,坦荡豁达的浩然之气。
    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写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此处寄寓深邃的哲理,由风中渔翁转入议论,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虽处逆境也要坦然面对,只要心怀浩然之气,就能享受人生的无穷快意。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诗歌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完美融合。以美景烘托心情,引出议论,又借议论传达情感、表达哲思,既生动形象,又富于意味,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豪迈旷达的情怀。
    (23-24高二上·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小题。
    点绛唇·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有桃花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6.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更有异。请结合两首诗歌对其情感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5.C 6.(1)相同点:两者都借“世外桃源”这一意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不同点:①秦观因个人屡遭贬谪而产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因而本词还蕴含了词人欲归而不得归的迷茫和悲哀。②《桃花源记》则通过描绘一个与现实的污浊黑暗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来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错,词人“无计花间住”原因还有“尘缘相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物象的能力。
    秦词上阕,写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但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表达了诗人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下阕“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
    相同点:《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品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与现实的污浊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综合上分析两者都借“世外桃源”这一意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秦观词还蕴含了词人欲归而不得归的迷茫和悲哀。《桃花源记》主要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23-24高二上·山东烟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8.本诗工于写景,下列对全诗的写景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近结合。“霜林”是眼前之景,“野菊”则是远望之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B.俯瞰与平视结合。“绕郭云烟”为平视,“斜日”、远山则为俯瞰。两种写景视角结合。
    C.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D.动静(视听)结合。“飘画角”为动景(为视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为静景(为听觉描写),动静(视听)结合。
    【答案】7.C 8.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错误,“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A.“‘霜林’是眼前之景,‘野菊’则是远望之景”错误。“霜林”是远望之景,“野菊”则是眼前之景。
    B.“‘绕郭云烟’为平视,‘斜日’、远山则为俯瞰”错误。“绕郭云烟”为俯瞰,“斜日”、远山则为平视。
    D.“‘飘画角’为动景(为视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为静景(为听觉描写)”错误。“飘画角”是动景(听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以动写静(视觉描写)。
    故选C。
    (23-24高二上·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了城楼,独自倚靠楼边的阑干,向城楼下方及远处纵情眺望。
    B.“夕波”一句描写彩霞与江波交相辉映,与“长安在日边”异曲同工。
    C.颈联上句和下句均有三个动词,极力强化了诗篇的动态感,画面生动。
    D.尾联写洞庭湖的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10.请简要概括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9.D 10.相同点:两首诗都流露苦闷之情,有行旅艰难的感慨。不同点:①白诗含蓄地表达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洞庭湖的景色难以画成屏风”表述错误,“此地唯堪画图障”一句应译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其中“唯堪”译为“只可”,而非“难以”。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白诗是被贬时经过岳阳所作。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写对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艰难的感慨。
    杜诗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可见两首诗都流露苦闷之情,有行旅艰难的感慨。
    不同点:
    ①白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写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含蓄地表达出对贵人们的怨愤。
    ②杜诗“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诗中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23-24高二上·安徽合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
    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
    【答案】11.C 12.异:①苏词以一“狂”字笼罩全篇,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气冲斗牛,亲射老虎,以少年孙权自比,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
    ②杜诗先写草堂美景,再对比生活窘境,最后以“疏放”二字来迎战世间风雨,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
    同:③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说法有误。尾联表达的是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可见,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异:《狂夫》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自己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近饿死的情况下,诗人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出诗人的狂态。尾联写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来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表明了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
    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
    (23-24高二上·湖南永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张卿致仕
    王安石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注】。
    余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执鞭始负平生愿,操几何知此地逢?
    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
    【注】赤松:赤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以史开篇,赞美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不慕荣华,一心追随赤松子的超然达观。
    B.“高材”既指诗人,也指张卿,“继前踪”表现二人继张良之踪,期待建功立业的愿望。
    C.颈联中“执鞭”代指为官,诗人与辞官的张卿相逢,二人感叹为官并非平生所愿。
    D.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人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受融于一体,借以抒写胸怀,言近旨远。
    14.诗的尾联富有深意,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13.B 14.①尾联中诗人表面说自己为官没有作为,只是窃食俸禄,因此深感惭愧,连抒发议论也不能从容,实则只是自谦。②诗人借此表达对张卿辞官的宽慰与勉励,也表达对官场不如意的感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期待建功立业的愿望”错,“继前踪”表现二人继张良之踪,身退官场。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意为:任官而无作为,诗人心里惭愧不尽,连已发而未尽的言论都没有充裕的时间。“窃食”,意为窃取俸禄,谓任官而无作为,常用作自谦之词。“未艾”,未尽,未止。这两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语。前句是说自己做官却没有作为,只是白拿朝廷的俸禄,为此心里感到非常惭愧;后句是说自己做官时,即使想抒发些议论,也不能从容抒发,抒发了自己在官场不如意的感慨。虽然诗人感叹自己官场不如意,但是当与辞官的张卿相逢时,还是表达了他对张卿的宽慰与勉励之情。
    (23-24高二上·北京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摘自《红楼梦》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1】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2】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1】蛩病:喻蟋蟀凄切的叫声。【2】科头:指不戴帽子。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菊》作者是林黛玉,“东篱”典故来自陶渊明,符合她恬淡平和的气质。
    B.《对菊》作者是史湘云,诗中的赏菊情态大有后来她“割腥啖擅”的风范。
    C.“圃露庭霜”写出菊之生长环境,与《葬花吟》中“风刀霜剑”意蕴类似。
    D.两首诗描写的重点不同,一写问菊,一写赏菊,但都引傲世菊花为知音。
    16.曹雪芹善于通过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表现其个性特征。这两首诗同为菊花诗,但诗中寄寓的人物情感、志趣等颇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解说。
    【答案】15.A 16.《对菊》写出史湘云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萧疏”“清冷”渲染氛围,“科头坐”“抱膝吟”描绘赏菊者情态,表现其不拘礼法、随性潇洒的风采;以“君”称“傲世”之菊,以“惟有我知音”自许,传递出湘云如魏晋名士般疏狂旷放的气质。《问菊》写出林黛玉清高孤傲的个性和寂寞孤独的心境。问菊实为黛玉自问。菊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黛玉清高孤傲、目无下尘、不趋时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清冷,庭院寒霜凝降,百花凋零,写出菊花所处的凄清环境,也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归”“蛩病”物候变化映衬出“寂寞”“相思”、苦闷彷徨的心境,“举世无谈者”传递出深沉的孤独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符合她恬淡平和的气质”错,“东篱”典故来自陶渊明,但林黛玉与陶渊明的性格并不相同,陶渊明是恬淡平和,而林黛玉是多愁善感。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对菊》:“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展示湘云的旷放的思想性格。“萧疏”“清冷”渲染氛围,“科头坐”和“抱膝吟”,活脱脱地勾画出了诗人对菊时的活泼动人的神情、身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联写赏菊爱菊之由,百花都已枯萎,唯有你我互为知音。显示了赏菊者的思想和品格。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不怕寒冷在秋天开放,不像某些“君子”争名逐利,史湘云把菊拟人化,尊称为“君”。“知音”,这表明,史湘云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菊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艳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前冠以“惟有”,更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菊”的知音。
    《问菊》:清高孤傲。颔联“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菊花在秋季开放。不趋时不从众,赞美菊花清高孤傲。此联描写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孤独愁苦。颈联“圃露庭霜何寂寞”,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菊花生长在寂寞冷清的环境中,以环境烘托菊花的寂寞。此联描写菊花的生长环境恶劣,暗寓林黛玉身居贾府,处境艰难,孤独愁苦。
    (23-24高二上·湖南怀化·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悼亡三首(其二) ①
    [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②此销磨。
    【注】①此诗写于庆历四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②精爽:指精神。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出门如梦游”奠定全诗基调,既写出自己精神恍惚之态,又写出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
    B.颔联通过“归来”抒寂寞孤独之感。“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
    C.颈联中作者对窗中飞人的“孤萤”、天空的一声雁叫,皆能察觉,以此刻画出长夜难眠之苦。
    D.尾联中“世间无最苦”,世上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诗人借近乎夸张之语,写出了镂心刻骨的丧妻之痛。
    18.悼亡诗为情所致,试比较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的不同。
    【答案】17.A 18.①梅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前四句写“每出”“归来”的实际生活境况,抒发自己妻子新亡整日魂不守舍,不知所措的悲痛之情;“窗冷”两句以客观景物为主,抒写寂寞孤独、长夜难眠的凄凉心境。②苏词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梦写情的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又写出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理解错误。结合“逢人强意多”理解,可知诗人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并非“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中,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这是借助实际生活境况,抒发自己妻子新亡整日魂不守舍,不知所措的悲痛之情。而此后“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描写长夜失眠的景况。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由此可见,本诗中诗人以客观景物为主,抒写寂寞孤独、长夜难眠的凄凉心境。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结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尘满面,鬓如霜”可知,这里写词人入梦前的思念以及梦醒后的感慨为实写;而下片中,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知,下片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整首词虚实相生,衬托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
    (23-24高二上·安徽亳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西村醉归
    陆游
    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酒宁剩欠寻常债,剑不虚施细碎仇。
    歧路凋零白羽箭,风霜破弊黑貂裘。阳狂自是英豪事,村市归来醉跨牛。
    【注】①阳狂:伪为狂者,假装狂放。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细碎仇”指非常微小的仇恨,此句体现了诗中主人公对侠义精神的坚守。
    B.“歧路”“风霜”以及“凋零”的白羽箭、破旧的黑貂裘等意象,有力衬托了人物形象。
    C.结尾对人物“阳狂”行为、买酒取醉、骑牛过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志。
    D.该诗与陆游一贯“言恢复,征伐事”的诗歌不同,着重表现了对侠士精神的思考。
    20.陆游常常在诗歌中塑造“英雄”形象。请分析本诗首联与《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在修辞手法运用和塑造的形象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9.C 20.①《西村醉归》首联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志在天下,侠气盖九州,一生只为国谋,并不想在官场上谋一己之私的英雄形象。②《书愤》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胸怀壮志、充满豪情的诗人形象。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志”错误。尾联描绘人物醉酒归来骑牛跨过村市的情景,展现出的是“英豪”失路时的主观情志的宣泄。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西村醉归》“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的意思是这位侠客的气概非凡,他的豪情壮志足以气吞山河,他的一生,常常因为只图谋私利而感到羞耻。“峥嵘盖九州”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志在天下,侠气盖九州的英雄形象;一个“耻”字突出描写了一个一生只为国谋,并不想在官场上谋一己之私的英雄形象。
    ②《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意思是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气如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两句诗塑造了一位胸怀立志北伐中原的壮志,为北伐而热血沸腾,充满豪情的诗人形象。
    (23-24高二上·湖南张家界·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小题。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为“古意”,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李颀善写边塞气象,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酣畅恣肆。
    B.全诗跌宕起伏,情韵并茂。全诗内容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有声音,可谓是有声有色。
    C.全诗开篇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再交代男儿从小就游历幽燕,但因为还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被当政者留在了边塞。
    D.能歌善舞,会吹羌笛的辽东小妇,用哀怨之乐器吹奏出边塞之乐,勾起征人无限情思,以致有“使我三军泪如雨”的艺术效果。
    22.前人评价此诗“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诗人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21.C 22.①“奇气逼人”体现在诗歌刻画的戍边男儿形象勇猛强悍。在马蹄之下与人赌输赢,杀敌时胡须怒张,敌人不敢靠前,尽显奇气逼人之势。②“忽变作凄苦音调”体现在诗歌后四句抒写的少年的乡愁。辽东小妇哀怨的羌笛声勾起三军将士泪如雨下,感情基调凄苦。③“长征”暗示远离家乡,“少小”表明离家很早,为下文的乡愁埋下伏笔;中间两句由他乡之云联想故乡之云,思乡情熏,巧妙自然,浑然天成。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但因为还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被当政者留在了边塞”错误。他是发自内心要报国恩。“未得报恩不得归”,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显出他斩钉截铁的报国决心。因此诗人是自愿留在边塞,并不是被迫。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奇气逼人”体现在诗歌刻画的戍边男儿形象勇猛强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话写出了戍边男儿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显奇气逼人之势。
    “下忽变作凄苦音调”体现在诗歌后四句抒写的少年的乡愁。诗歌后四句,写出了“辽东小妇”的出场,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使感情基调变得凄苦。
    “妙极自然”:诗歌开篇写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长征”暗示远离家乡,“少小”表明战事频繁,军力不足,离家很早,以此为下文的乡愁埋下伏笔;中间两句转折,巧妙自然。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狂沙卷云,云色发黄,回望故乡之天空却是一片白云,思乡情重,浑然天成。
    (23-24高二上·山西太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人日这天写诗寄给远在成都草堂的友人杜甫,表达对朋友的挂念之情。
    B.柳叶残色毫无生机,梅花满枝却不够素雅美丽,这残春之景烘托了诗人的感伤。
    C.诗人本应积极参与朝政,建功立业,却远离京国,身在南蕃,空有一番文才武略。
    D.“愧”字内涵丰富,既有自己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的感慨,又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24.杜甫读到本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杜甫如此伤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23.B 24.①同是漂泊的游子,飘零的身世引发杜甫的乡愁。
    ②时局动荡,高适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契合。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柳叶残色毫无生机,梅花满枝却不够素雅美丽,这残春之景……”理解有误。诗歌意为:柳叶萌芽,梅花盛开,诗人忧思难解,无心欣赏初春美景。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高适的情感,也是杜甫的情感,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身在南蕃”,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高适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契合。
    (23-24高二上·山东泰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①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②,斗城③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④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⑤,怀倥偬⑥,落尘笼。簿书丛,鹖弁⑦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动,渔阳⑨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⑩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①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②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③斗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④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⑤冗从:散职侍从官。⑥倥偬:事多、繁忙。⑦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⑧笳鼓:都是军乐器。⑨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⑩天骄: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
    2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总括句,接着词人极尽铺陈地突出了少年武士们侠雄的性格行为。
    B.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现实中来。上下片今昔对比,体现了词人目前境况不佳。
    C.“思悲翁”原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同时也寄托着词人的深厚情感,道出词人对昔日伙伴们的思念和不得相见的悲伤。
    D.全词叙事、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26.词评家认为,这首词当属贺铸《东山词》压卷之作,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请结合下片,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25.C 26.①沉沦下僚,不坠爱国之志。尽管境况不如意,“官冗从,怀倥偬”,词人长期担任低微官职,琐事繁忙,但当国家遭遇危难时,仍渴望为国建功。②落入尘笼,仍怀报国之情。“笳鼓动,渔阳弄”,词人时刻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借典抒怀,表达了渴望投身战场、为国效力的感情;③壮志难酬,常发报国之愤。“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词人因为无路请缨,不能生擒敌首,借剑“吼”出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愤懑。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的内容的能力。
    C.“道出了词人对昔日少年伙伴们的思念和不得相见的悲伤”错误。“思悲翁”,双关语: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冗从”,乃散职侍从官,“倥偬”,事多而迫促。对于贺铸来说,官是做了,但官小而身劳心苦,琐事繁忙,写出了其境况的不如意。“奇功”指杀敌卫国的奇勋大功,当国家遭遇危难时,作者仍渴望为国建功。所以,作者虽沉沦下僚,但不坠爱国之志。
    ②“笳”为胡笳,“鼓”为鼙鼓,均军中乐器。“笳鼓动”,即战争爆发之意。“渔阳弄”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借指战争。词人虽然官微职低,但仍绷着一根战争的弦,时刻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边境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 借典抒怀,表达了渴望投身战场、为国效力的感情。所以,作者虽落入尘笼,仍怀报国之情。
    ③“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词人“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他的为国御敌的心愿只能落空,只能借剑“吼”出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愤懑。所以,作者虽爱国,却壮志难酬,常发报国之愤。
    (23-24高二上·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歌风台
    汪元量[注]
    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
    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
    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
    东徐多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
    [注] 汪元量,南宋末诗人,其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百尺荒台,顿生破败废圯之悲,不禁想起如车轮般飞逝的往事。
    B.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C.老鹰冲破雁阵、鹘鸟穿透鸦围,借此展现了历史人物建功立业的场面。
    D.诗人凭今吊古,感怀历史,看似抒黍离之悲慨,实为倾吐胸中之块垒。
    28.南宋画家李珏称说汪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27.B 28.①标志着汉朝曾经的荣光和辉煌的大风台变得破败荒凉,让人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禾黍之悲”和国破家亡的伤痛;②曾经威震一时的秦皇、汉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引发了诗人对时代更替、故国不再的慨叹;③这种国家沦亡、报国无门的忧愁忧思借助眼前之景和历史典故表现出来,更显曲折迂回、委婉含蓄。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错,颔联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并未对“秦皇”“汉帝”产生仰慕之情,而是感叹朝代的更迭、时代变迁。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眼前之景体现了“亡国之戚”。该联意为:面对百尺荒台,顿生破败废圯之悲,不禁想起如车轮般飞逝的往事。标志着汉朝曾经的荣光和辉煌的大风台变得破败荒凉,让人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禾黍之悲”和国破家亡的伤痛。
    颔联,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体现了“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该联是说曾经威震一时的秦皇、汉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引发了诗人对时代更替、故国不再的慨叹;
    由此可见,诗人借助眼前之景和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国家沦亡、报国无门的忧愁忧思。
    (23-24高二上·山东日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半久雨走笔
    方回
    万事心空口亦箝,如何感事气犹炎。
    落花满砚慵磨墨,乳燕归梁急卷帘。
    诗句妄希敲月贾,郡符深愧钓滩严[注]。
    千愁万恨都消处,笑指邻楼一酒帘。
    [注]严,即严光,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拒绝刘秀做官邀请,隐于富春江畔垂钓。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句直抒胸臆,说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心里空了,想把嘴巴也闭起来,不再去评论多言。
    B.“感事”是感慨世事变迁,“气犹炎”是心气郁结,若灼若烧,诗人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宁。
    C.春已过半,久雨未晴,诗人望着飘零在砚台的落花,心情慵懒,连墨也懒得去磨了,借景来抒发愁绪。
    D.诗人在颈联化用贾岛和严光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自己想学贾岛月下吟诗和严光隐居江边垂钓的想法。
    30.诗歌的第四句和第八句都用了“帘”的意象,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9.D 30.①第四句中的“帘”是门帘或窗帘,诗人在慵懒的心绪中看到乳燕归来,急忙卷帘迎接它,体现出对乳燕的喜欢和想摆脱烦闷的想法。②第八句的“帘”是酒帘,人笑指酒帘,表达了想借酒浇愁、享受一时轻松的心情。③两个“帘”的意象,共同体现出诗人心情烦闷、难以排遣的复杂情感。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人化用典故,表达的意思是自认写诗比不上贾岛,出任官职觉得惭愧,比不上严光拒官隐居品德高洁。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
    ①“落花满砚慵磨墨,乳燕归梁急卷帘”,诗人在桌前望着这落花,一种倦世的心态让他似乎无欲无求,更是慵懒而不想磨墨动笔舞弄文采。然而,乳燕在春雨的驱赶下不得不回巢,产生的喧嚣却使诗人重新焕发光彩,他急忙卷起那挡住外面春色的窗帘,兴致勃勃地迎接燕儿们归来。“帘”是门帘或窗帘,“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体现出对乳燕的喜欢和想摆脱烦闷的想法。
    ②“千愁万恨都消处,笑指邻楼一酒帘”,正当由作诗词和做官都不尽人意的矛盾产生的千愁万恨无从发泄时,转身便是消愁之处——酒楼。酒望子在春风里招摇着,仿佛呼唤着那些千愁万绪的人们来宣泄。洒帘,酒望子,酒店所用的幌子。人笑指酒帘,表达了想借酒浇愁、享受一时轻松的心情。
    ③两个“帘”的意象,共同体现出诗人心情烦闷、难以排遣的复杂矛盾的情感。
    (23-24高二上·湖北荆门·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①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划然:忽地一下。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听”起笔,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将人带入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前十句从情绪、意境、音律等方面,写出了音乐刚柔急徐、起伏回荡的无穷变化。
    C.后八句,用夸饰的语言,直抒胸臆地写听琴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妙动人。
    D.全诗采用了比喻、对比、通感等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成为后人所说的“摹声之至文”。
    32.结合全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诗歌中“冰炭置我肠”的理解。
    【答案】31.C 32.这是对颖师弹琴时在“我”心里引起的不同情绪作的比喻。“冰”指的是像“恩怨相尔汝”“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失势一落千丈强”这样使人低落的感受;“炭”指的是像“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这样使人激昂的情绪。“冰炭置肠”是这两种情绪激烈的起伏变化。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夸饰的语言”“……美妙动人”错,后八句写的是诗人听琴的真实感受,语言并不夸饰,另,音乐的效果是凄恻动人。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最后一句“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冰与火填我胸膛”是对颖师弹琴时在“我”心里引起的不同情绪作的比喻。
    理解“冰”可以从诗人听乐后心理是悲苦、低落的角度分析。“恩怨相尔汝”,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暗叙哀曲。“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转成浮云柳絮般无根无蒂,在广阔天地中随风悠扬,表达了“我”漂泊不定的生活。“失势一落千丈强”,努力攀登,失势却跌落下来,表达了诗人的仕途步履维艰。诗人想到这些就不禁愁上心头,传达了使人低落的感受。
    理解“炭”可以从诗人听乐后心理是激昂、亢奋的角度分析。“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突然高亢起来就像战场上引吭高歌挥剑杀敌的勇士一样。勇士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刚强和血性,胸有大志,报效国家的愿望。“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忽见在众鸟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写出了百鸟朝凤的热闹场景,写出了诗人意气风发的风貌。“跻攀分寸不可上”,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虽饱经攀登之苦,但依然坚强。表达了诗人虽仕途艰难,但在朋友鼓励下依然不断攀登。故“炭”是指使人激昂的情绪。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23-24高二上·江西宜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①。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①天根:星名。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完全放弃之情。
    3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望月生发出自然恒久与个体生命短暂、思妇怀远与游子想家等人生感慨,许月卿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答案】33.D 34.①为学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
    ②为学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
    ③为学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
    ④为学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流露出沮丧完全放弃之情”错误。颈联意思是,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
    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
    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因此,为学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
    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
    (23-24高二上·北京房山·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②。
    霹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裹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貔貅:猛兽,喻指勇猛战士。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曾经镇守襄阳,深受百姓拥戴,常登岘山,慨叹人生,最终未见国家统一,含恨而逝。
    35.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江左”四句起笔点出山河形胜,危楼矗立,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蓄势。
    B.“鼓角”三句在对孙刘往事无尽的追忆中,蕴含作者对现实局势的深沉感慨。
    C.“使君”二句语调高昂,想象古人登临谈笑的场景,来表现作者豪迈的气概。
    D.“叔子”二句既是颂扬羊祜英名传千古,光照青史,亦是对爱国志士的勉励。
    36.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景章法谨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写出烟云缥缈中的镇江景色。
    B.本词用“鼓角”“戈甲”等词比喻战争,写出战场雄浑的气象和战事的激烈。
    C.本词下片开篇呼应上片,寓情于景,感慨英雄已殁,情绪低沉,节奏峻急。
    D.本词将眼前景、天下事、古今愁融于一体,直抒平生之怀,暗寄兴亡之感。
    37.陆游是著名豪放派词人,南宋诗论家刘克庄用“一扫纤艳”评价他的词作,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35.C 36.C 37.①该评论中“一扫纤艳”是指陆游的词作,豪放激越,雄健沉郁,扫除了词坛纤丽哀艳的流行风气。
    ②本词意象(用语)宏伟雄壮,不拘一格,线条粗犷,有气壮山河之势,选择江左形胜、莽莽群山等宏阔意象,写出形势险要、景色壮丽、高楼巍峨。意境雄浑辽阔,气象森严;借用悲壮的鼓角,明灭的烽火,耀眼的戈甲,星罗的军幕,渲染前线紧张的氛围,在悲凉中寄寓雄健。画面毫无纤艳。
    ③本词用典抒情,立意博大,激人向上。借用典的追忆三国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寄托自己恢复中原之志;在赞美了太守方滋宏大豪放的气魄同时,借用羊祜镇守襄阳,名垂千古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领兵北伐,建万世之奇勋,名传千载;同时又暗含自己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不能恢复中原的痛苦,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想象古人登临谈笑的场景”错误,结合注释可知,同游的使君是今人,是实写。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出烟云缥缈中的镇江景色”错误,写的是多景楼景色。
    B.“比喻”错误,是借代。
    D.“直抒平生之怀”错误,没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感慨英雄已殁,暗寄恢复之志与怀才不遇。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纤艳”,指艺术风格上的细巧艳丽。“一扫纤艳”是指陆游的词作,豪放激越,雄健沉郁,扫除了词坛纤丽哀艳的流行风气。
    诗歌上阕写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其中意象“江左形胜”“连山”“危楼”等,宏伟雄壮,不拘一格,线条粗犷,有气壮山河之势。意境雄浑辽阔,气象森严;借用“鼓角”“烽火”“戈甲”等意象,鼓角悲壮,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这一系列战场的景象,渲染前线紧张的氛围,在悲凉中寄寓雄健。大好江山之形势险要、景色壮丽,画面毫无纤艳。
    本词用典抒情,立意博大,激人向上。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和横戈跃马的豪情,抒发自己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但眼下自己却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爱国忠心却难以实现,表达了自己不能完成收复大业的担忧。
    (23-24高二上·贵州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齐著力·除夕
    胡浩然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满爇,龙麝烟斜。
    此景转堪夸。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幸有迎春寿酒,银瓶浸、几朵梅花。休辞醉,园林秀色,百草萌芽。
    3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五句描写天气转暖,年华悄然更换,司春之神踏着和谐的节奏,迤逦到达山村人家。
    B.繁花丛中,熏香的金炉被填充得满满,燃烧的香料化为香烟袅袅升腾,飘逸而去,宛若仙境。
    C.下片后三句劝说盛宴中的人们不要再喝酒了,不如去欣赏满园的青翠之色和萌芽的百草。
    D.整首词浓墨重彩,轻快活泼;善用三四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味,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39.冯骥才说:“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38.C 39.①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叹。天气转暖,年华已悄然更换,对时光流逝的感叹。②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佳宴上,人们的欢笑声与音乐声交织,阖家团圆,幸福美满。③祝愿彼此幸福长寿。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愿。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中美丽的景色和萌发的百草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理解错误,下片后三句的词意是“大家不要推辞,尽醉而欢吧。园林中景色秀丽,百草开始发芽。”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叹。上片前五句描写天气转暖,年华悄然更换,司春之神踏着和谐的节奏,迤逦到达山村人家。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②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描写除夕佳宴上,人们的欢笑声与音乐声交织,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③祝愿彼此幸福长寿。“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除夕佳宴上,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愿。
    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秀色,百草萌芽”描写园林中景色秀丽,百草开始发芽,园林中美丽的景色和萌发的百草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
    (23-24高二上·安徽宣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八)①
    李白
    孤兰②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③,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②孤兰:化用孔子语。孔子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认为其香为“王者之香”。③淅沥:象声词,原为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此指落霜之声。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孤兰生长在幽僻荒芜的园子里,落得与众草为伍,且被众草埋没的景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
    B.第四句中,一个“悲”字传达出了自然界生命的悲戚和无奈,看似写兰,实则写人,是诗人心境的外部投射。
    C.五、六句写飞霜淅沥,孤兰恐遭摧折,自己也被宵小之辈谗毁,诗人既感慨兰花的不幸遭遇,也借咏兰而自伤。
    D.本诗与王安石《梅花》诗都别有兴寄,别有怀抱,表达自己即使不遇于时,生于乱世,也渴望为国效力的志向。
    41.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赞为“佳妙”,请简要分析其“佳妙”处。
    【答案】40.D 41.
    ①妙在含蓄蕴藉,委婉曲折。诗人托物言志,自比兰花,而将知音比作清风,希望能得到德高望重者的赏识重用,从而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毕现。②妙在运用假设句式和疑问的语气,说明“清风”的吹拂是自己芳香远播的前提,也隐约地流露出倘若自己被提携,定当会投桃报李、知恩图报的想法。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自己即使不遇于时,生于乱世……”的说法错误。李白时处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不能叫“乱世”,他自比幽兰,而将玄宗朝比作“幽园”,也就是昌明盛世,他之所以不被重要是因为权贵和小人的排挤,而不是时代所致。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精妙语句的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结尾两句的“佳妙”之处。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散发芬芳呢?该句是委婉地表达自己渴望被赏识、被重用。诗人以兰花自比,说明自己才华出众,但是身处“幽园”的兰草,如果没有清风的吹拂,就只能孤芳自赏,所以诗人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表达了渴望被赏识的心声。此为“佳妙”之一。
    其次,该句采用的是假设句式和疑问语气。高度地肯定了“清风”作为知音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清风的吹拂,兰花不会芳香远播;如果没有德高望重者的提携,他李白也不会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且诗人用“香气为谁发”更是表达了如被重用,定当知恩图报、不胜感激的情怀。此为“佳妙”之二。
    (23-24高二上·河北沧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高适①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②。
    【注】①一说此诗为贺兰进明之作舛入高适集中。②张华《禽经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以景物起兴,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残春、初秋景象,渲染气氛。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时序转换中,女子度日如年的心境跃然纸上。
    C.“燕不栖”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征人远戍不归,闺中人独守空房的孤独寂寞之感。
    D.诗歌最后两句以议论入诗,“自然”和“况复”将女子孤寂和忧伤推向高潮。
    43.同样写到了离愁,请概括本诗与《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42.C 43.①本诗重在抒发思妇对远戍丈夫的思念,《春江花月夜》重在展现思妇与游子间的相互思念。②本诗借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着力烘托女主人凄苦悲痛的情绪;《春江花月夜》借幽美宁静的春江月夜,抒写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感情基调“哀而不伤”。③本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春江花月夜》则将月夜相思上升到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燕不栖”未运用拟人手法,“燕不栖”是指梁上的燕窝刚入深秋就没有燕子栖息,为读者描绘的是一个丈夫不归、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
    前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残春、初秋景象,概括了四季的悠悠岁月。春色撩人,勾起女子深切的思夫之情。女主人公对丈夫急切的盼望和思念,通过“落尽”二字流淌而出。
    “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同时也衬托了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处境,并象征征人的远戍不归。蜂本应该恋花,燕子也是双栖双飞,然而这里的“燕不栖”为读者描绘的是一个丈夫不归、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人物由苦盼而发展到失望的情绪也从景中随之流出。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五、六句用一因果结构承上启下,以“荡子从军事征战”作出句,旨在强调战争是造成女主人公“守空闺”的原因,是造成年轻的戍边将士们夫妇痛苦的根源。同时在这里也点明了主题,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裴回……鱼龙潜跃水成文”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诗篇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写对人生的思索,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综上所述,本诗重在抒发思妇对远戍丈夫的思念,《春江花月夜》重在展现思妇与游子间的相互思念;本诗着力烘托女主人凄苦悲痛的情绪,《春江花月夜》抒写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本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23-24高二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
    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①。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②心,无因见明主。
    注:①舄卤(xìlǔ):盐碱地。②献芹:典出《列子·杨朱篇》,此处指向皇帝进献嘉言。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是作者自述,写行程路线及见闻感受,自北而南,农夫遭遇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为普遍现象。
    B.第五到十句是农民诉苦,具体描述了农夫的苦况,虽然他们日日辛勤劳作,但由于碰到天旱,最终收获微薄。
    C.末二句自抒怀抱,既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又呼应前文的“深觉农夫苦”这一句,强化了诗歌的主旨。
    D.此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与《并序》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4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4.B 45.①感慨于农民生存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深切同情。②抒发诗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但没有机会觐见明主的愤懑不平。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但由于碰到天旱,最终收获微薄”错误。由原文“租税兼舄卤”可知,农民一无所获,除了天旱外,还有租税重、地质条件不好等原因。
    故选B。
    4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意思是试着和田野中的农夫交谈,深深地觉得他们生活的艰苦。所以,作者感慨于农民生存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是说作者有向皇帝进献嘉言的想法,但是却没有见到英明君主的办法。所以,抒发诗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但没有机会觐见明主的愤懑不平,读来令人感慨。
    (23-24高二上·河南开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①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②,瞥然尘念到江阴。
    【注】①诗人作此诗时被贬至江阴。②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自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写作目的,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白居易的深厚情感。
    B.首联次句“极赏心”照应了诗题中的“玩月”,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美景的赞赏。
    C.颔联通过描写月光下河水荡漾与景物影子的清晰可见来衬托月色的皎洁澄明。
    D.颈联写宴席移到了月光的明亮处,借此祝贺友人作出了令圣上赞赏的诗篇。
    47.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6.D 47.①尾联借枚皋作赋受到圣上重用的典故,写诗人没想到好友把应献给圣上的诗写给了远在江阴的自己。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惦念自己的感恩、对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以及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之情。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此祝贺友人作出了令圣上赞赏的诗篇”错误。“歌待新词促翰林”是指友人本应给皇帝写诗,再结合尾联的意思“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可知,友人将诗写给了自己,不是写给圣上。
    故选D。
    4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的意思是“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
    尾联运用典故,借枚皋受召见并命当殿作赋,才思敏捷,深得汉武帝的宠爱,来表明白居易深得皇帝宠爱,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自己。
    ②诗人不曾想能收到友人的诗歌,一个“何意”一个“瞥然”,表达了诗人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友人在百忙之中还惦念自己,表现了诗人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以及得到友人惦记的感恩,因此写了此诗来回复白居易。
    (23-24高二上·广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曹东谷韵
    谢枋得①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
    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
    【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
    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的“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唱一曲正气歌。
    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以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一位游仙论道的高人。
    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49.《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48.D 49.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清新淡远”错误。本诗语言朴素自然,言为心声。
    故选D。
    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两联“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表达出诗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愿意肩担万古纲常的重任,脊梁就像铁一样的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指出君子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作者决心以弘扬这一民族精神为己任,把千百年来历代相传的人伦纲常担在肩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②颔联“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人一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都将千年留存,后人共睹,而世上万物的荣盛与枯败,只是短暂的,不会经久不变。勉励人们,不要贪图一时的荣华显贵、兴盛享乐,以至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要洁身养德,去恶从善,让后世敬仰,引为楷模。诗中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美好品德即忠义节气的追求。
    ③尾联“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 化用典故,从侧面表达心志,诗人强调自己要像苏武、龚胜那样,宁死不屈。再结合注释“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全诗慷慨激昂,千秋悲烈。
    (23-24高二上·浙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向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5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紧扣题目上的“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世界,让人沉醉于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的琴声中。
    B.韩诗末两句感慨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作者用“冰炭”比喻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C.李贺以天纵之才贯串神仙、人间世界,并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D.李诗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个特点在内容上使诗歌内蕴丰富,变幻多样;在形式上,使诗歌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5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摹写声音的“至文”,争胜媲美,各臻其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在描写声音上的同与异。
    【答案】50.C 51.同:都运用了比喻、通感和侧面描写写音乐的感受。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通过比喻等手法,写琴声由轻柔细屑到高亢激越,用白云柳絮等视觉描写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李凭箜篌引》也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比喻和通感描写音乐的感染力量;用女娲、老鱼、吴质等的反映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异:李贺不是主要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强烈的、惊心动魄的感受。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味觉”错,诗中没有写“味觉”。诗歌中有视觉“芙蓉泣露香兰笑”,听觉“昆山玉碎凤凰叫”和触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但没有用到“味觉”。
    故选C。
    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同:都用到了比喻、通感、侧面描写等手法描写音乐。
    如《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这些比喻生动地把音乐的高低起伏描摹出来。这些都是以声写声。而“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这是以视觉写声音,用了通感的手法。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诗人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李凭箜篌引》也用了不少比喻,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如写声音清脆悦耳,像昆山美玉破碎;写声音婉转动人,像凤凰放开歌喉鸣唱;乐曲悲凉凄恻,叫芙蓉哭泣流泪;乐曲活泼欢快,叫香兰喜笑颜开。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
    李诗也运用了侧面描写,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异: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但李贺不是主要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强烈的、惊心动魄的感受。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强调音乐之“感”,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3-24高二上·浙江金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恭谒孝陵正韵①
    [明]徐渭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②,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抔③终马上, 桥山万岁始龙迎④。
    当时⑤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⑥说与听。
    【注】①诗前原有小序:“汉高仿佛皇祖,而以少文终其身。……是日陵监略陈先事。 ”②愁官长,愁于路遇官长。③一抔,一抔黄土,意指坟墓。④桥山,相传为黄帝葬地,又相传黄帝死后,有龙迎接上天。⑤当时,朱元璋打天下之时。⑥中官,守孝陵的太监。
    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生”即“老童生”; 明清时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其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之前,都称为童生。
    B.“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意为西边的京城,通常指长安; 诗中借此指明孝陵所在地南京。
    C.“青衫”,诗中指读书人的服饰; 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与它意义相同。
    D.“亭长”,秦汉时所设的低级行政建制长官;诗中“亭长”是指刘邦,诗人以此来代指明太祖朱元璋。
    53.有人评价这首诗中的情绪“自哀和自负相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52.C 53.①“白头落魄”“破帽青衫”写诗人一生落魄、未有功名的悲哀;②“疲驴狭路愁官长”写出因身份低微、不得不给官长让道的屈辱;③“亭长一抓终马上”借刘邦之典暗示朱元璋少文无才,同时委婉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肯定;④“当时事业难身遇”表面写无法亲历明初开国大业,实写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自哀也是自负。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古代学子着青衫,也指微贱者的服饰。《琵琶行》中的“青衫”是指唐代低阶官员的服饰,与本诗中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C。
    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自哀”即自感哀伤,从诗歌“一老生”“白头落魄”“破帽青衫”可见诗人对自己的形象塑造,已经满头白发,却依然穷困潦倒(破帽),身份地位寒微(青衫),功名自然也并未获得,让诗人如何不感到悲哀。
    “疲驴狭路愁官长”,疲驴是借代步之驴的疲惫写诗人自己落魄形象,偏偏又与趾高气扬的官长“狭路相逢”,诗人只能避让一旁,愁苦而深感屈辱。这些都是诗人“自哀”的表现。
    “自负”即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第三联写“亭长一抔终马上”,结合注释“汉高仿佛皇祖,而以少文终其身”可见,此处“亭长”本指刘邦,代指当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们少文无才,一辈子在马上征战沙场,论及文学才华,还远远比不上自己,委婉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肯定;
    “当时事业难身遇”看似说自己无法亲自经历朱元璋当初开国的盛事,实则是借此抒发自己无法遇到施展才华的好时机,以至于只能怀才不遇,难以有所成就的感叹,这一句既是自哀,哀自己终难有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时机,也是自负,相信自己只要遇时,必能一展所长,成就一番功业。
    (23-24高二上·河南焦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5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先回顾自己的过往,呼应序言的内容,然后再以对话情境写出了词人多年漂泊、宦海浮沉、年华老去的境况。
    B.词中两个叠词各见神韵,富有音韵美,“巉巉”写出了南山峭拔险峻之形,“纤纤”写出了老朋友挽手同行之貌。
    C.作者与友人多年未见,但朋友见面即嘲笑“我”容颜憔悴、衣衫老旧,后又与“我”携手笑谈,游山话旧,可见两人相知亲厚。
    D.诗词结尾借故人相问,把抽象的思乡之情转嫁于具象的“松杉”,形象地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也呼应了序言的他乡遇故知。
    55.曾有善讴者评苏轼词风之豪放,“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就本词来看,苏轼词豪放的特征表现在哪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4.C 55.①写景壮观。整首词塑造的诗境壮观豪放,上阕“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气势雄阔;下阕以“巉巉”写山势高峻,“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写山景巍峨壮阔,“云海相搀”写视野广阔。②用词雄奇豪放。“三十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江海”写漂泊路途之远;“流年尽”写时光流逝,“孤峰尽处”写视野之高远,用语阔大,笔意雄奇。③感情豪放豁达。面对多舛命运、宦海沉浮,词人自嘲“疏狂异趣”,又与故友携手笑谈、同游话旧,既表达出对命运的豁达乐观,又可见眷念友情的喜悦开怀,显现出感情的豪放洒脱。
    【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朋友见面即嘲笑‘我’容颜憔悴、衣衫老旧”错误,“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的意思是朋友对“我”容颜憔悴、年纪老大却官职低微感到惊讶奇怪。
    故选C。
    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分析诗歌整体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应从内容(形象)、语言、情感这几个方面思考作答。
    依据“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写出了本词气象雄伟磅礴,可知作者与友人分别几十年,历经宦海沉浮;依据叠词“巉巉”,写出了南山险峻陡峭;依据“层楼翠壁,古寺空岩”“云海相搀”等内容,写出了山上景象更是巍峨惊奇。所以可以概括出本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写景雄伟壮阔。
    依据“三十三年”“万里”“江海”等内容,写出了作者漂泊在外的时间之长和地域之远;依据“流年尽,穷途坐守”等内容,写出了作者感叹时光流逝而仍处于困厄之中;依据“孤峰尽处,萦望眼”等内容,表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所以可以概括出本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用词豪迈磅礴。
    依据“憔悴老青衫”“疏狂异趣”“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写出了作者虽历经宦海沉浮、人世沧桑,仍表达出对命运的豁达乐观,又有对友人的眷念和重逢的喜悦,由此可以概括出本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感情豪放洒脱。
    (23-24高二上·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因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朝廷贬谪,此诗作于由夔州刺史赴任和州刺史途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
    56.对这首诗的风格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自然质朴B.豪放慷慨C.苍凉悲壮D.瑰丽浪漫
    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简洁凝练地写出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
    B.颔联由眼前所见之景追忆三国故事,写出了西晋灭吴战争的方式和结局。
    C.颈联“往事”一词言简意赅,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兴废包含其中。
    D.本诗结合写景、记事、抒情,三者相互映衬,怀古伤今。
    58.根据诗歌的后两联,分析诗人寄寓的情感。
    【答案】56.C 57.B 58.①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②借古鉴今,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
    【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故诗歌风格苍凉悲壮。
    故选C。
    5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由眼前所见之景”错误。当年的铁锁已沉江底,降幡在石头城高举,为想象之场景。
    故选B。
    5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结合全诗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看诗题“西塞山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前两联抒写眼前所见,借古伤今,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尾联以景作结,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全诗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不要步六朝旧尘。再结合注释“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可知,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23-24高二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①
    [唐]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②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③。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④。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客居夔州。黄门:侍奉皇帝的近臣,和诗中的“相国”都指杜甫的从叔杜鸿渐。②苍水:地名,在今四川开江。③秦:与“论兵地”都指都城长安。④画麒麟:宣帝画功臣霍光等十一人图像于麒麟阁。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指出杜韶地位尊崇,年纪轻轻就担任开江使,杜门人才济济,名家皆出其里。
    B.根据诗歌中间两联的内容可知,乡弟和从叔将从四川出发,途经水路、陆路,奔赴长安。
    C.本诗的前三联重在叙事,主要写乡弟将陪同杜相国归朝觐见皇上,为尾联抒情作铺垫。
    D.全诗叙事虚实结合,兼有抒情。尾联“莫度”“早闻”相对,寄寓了诗人的真诚期许。
    60.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59.D 60.①自豪之情。首联写从叔身居要职,乡弟本为开江使,此番入朝更是前途可期,我杜家人才辈出,对此杜甫充满自豪之情。②羡慕之情。颔联、颈联写从叔主政一方,此次入朝拜谒,更会得到皇帝恩宠,乡弟也会前途无量,而自己漂泊江湖,仕途无望,两相对比,杜甫油然而生艳羡之情。③对乡弟的劝勉。尾联委婉劝勉乡弟珍惜时光,把握机会。④美好祝愿。尾联祝愿从叔和乡弟一路顺风,赶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能抵达长安,早日听到他们功名显扬的消息。
    【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诗叙事虚实结合”错。此诗前三联叙事为实写,尾联用了汉宣帝画功臣像供奉于麒麟阁的典故来抒情,全诗虚实结合。
    故选D。
    6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自豪之情。首联“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令弟”指的就是杜韶,时兼任开江使;标题“陪黄门从叔朝谒”中“黄门”指侍奉皇帝的近臣,和颔联的“相国”都指从叔杜鸿渐。由此可见,写从叔身居要职,乡弟本为开江使,此番入朝更是前途可期,杜家确实人才辈出。无怪乎杜甫自豪的说“名家莫出杜陵人”。
    ②羡慕之情。颔联“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比来”,近来;“安蜀”,安定蜀地,指主政一方;“归赴朝廷”指入朝拜谒。颈联“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写从叔和乡弟一路乘船或策马,终于回到长安,他们身穿高贵的朝服拜见皇帝,一定会得到恩宠,身上佩戴玉佩、腰间挂着金饰,前途无量。颔联、颈联写从叔主政一方,此次入朝拜谒,更会得到皇帝恩宠,乡弟也会前途无量,而自己漂泊江湖,仕途无望,两相对比,杜甫油然而生艳羡之情。
    ③对乡弟的劝勉。“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诗人劝勉乡弟,不要荒废大好的时光,应珍惜时光,把握机会,表达了对乡弟的劝勉之情。
    ④美好祝愿。尾联“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莫度”意思是不要等到,祝愿从叔和乡弟一路顺风,赶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能抵达长安;“画麒麟”意思是祝福他们早日建功立业,在麒麟阁画上自己的画像,也就是希望早日听到他们功名显扬的消息。
    (23-24高二上·广东潮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益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②游衍:指放任地游玩。
    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紧扣诗题,写郊外踏春赏景,“碧”字用词精当,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媲美。
    B.颔联描绘了诗人在美景中尽兴畅游,感觉疲累即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也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思考。
    C.诗的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感悟,由落花想到友人的离散,顿觉感伤。
    D.诗人将一种思考嵌入字里行间,做到写景、抒情、议论兼具。
    62.宋代的诗歌常含理趣,请简要分析颈联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61.C 62.颈联,诗人认为美好时光会逝去,人生中有的事物,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顿觉感伤”错,诗人认为要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没有顿觉感伤。
    故选C。
    6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这是想象。他认为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相关试卷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文言文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名校名卷3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名校名卷,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名校名卷,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4论述类文本阅读名校名卷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4论述类文本阅读名校名卷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名校名卷,30题)-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名校名卷,30题)-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名校名卷30题-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名校名卷30题-备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