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地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牵动诗人的情思,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请写出带有“雨”字的一句古诗: 。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2.出行前。小语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北京书市的一些情况,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订了游览计划。请你阅读下面内容,完成问题。
(1) 在整理感兴趣的内容时,小语对其中两个字的写法有疑惑,请你根据拼音,帮他填写正确的汉字。
①lì 临
②jìng 赛
(2) 小语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地坛是史铁生思考人生、探寻生命意义的心灵栖居地。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成了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符号。于是,小环决定要好好读一读这篇散文精品,并重读教材中刚学过的史铁生的《 》一文。
3.地坛书市如同一条纽带,让爱书人在连接和互动中,感受淘书之趣、读书之美、藏书之乐。一家人从书市归来后,小语的爸爸妈妈在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1) 小语阅读了父母发在朋友圈的文字,发现有的词语使用不恰当,并圈画了出来。请你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替换 ( )
(2) 小语决定拟写一副对联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有两处拿不定主意。你认为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书海,万卷文籍承古韵
漫步地坛,② 润人心
(3) 小语发朋友圈后,有同学留言:“为什么要去书市买纸质书呢?电子书轻便又便宜,不是更好吗?”请结合你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帮小语回复,注意语言得体。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4.各个展区设计的纪念章,文创产品区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吸引了不少游客。小语想向同学们分享下面的内容,请你阅读并完成问题。
(1) 小语准备这样介绍他在“旧书新知”专区搜集的纪念章:这个章的核心部分用“旧”“新”字样组成了书册形状,创意真别致;下部的文字又似乎是受了《论语》中一句话的启发,让人生发出对旧与新的另一层思考。你知道是受到哪句的启发吗?
(2) 今年书市的文创产品区格外火爆,不少广告语超级吸睛呢!我特别喜欢下面这个条幅上的文字。
它是一家彩绘手工坊的广告语。这则广告语的意思可不只一个,不仅① ______ ,还② ______ 。
(3) 书市某摊位打出的标语“读书,阅己·越己·悦己”引起了小语的深思,他觉得这则标语在引导人们去追求读书的三层境界: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认识自己;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己;让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滋养自己。请你从下面出自《朝花夕拾》的篇目中选择一篇,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对这句标语中任意两层境界的理解。(100字以内)
备选篇目:《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
济南的雪大多在夜晚进城,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待城市睡去之后,在人们醒来之前,铺满大街小巷。“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清晨,拉开窗帘,一声惊呼瞬间把身体唤醒,好一张富有情趣的雪景图:小区的道路还没醒来,盖着雪被继续呼呼大睡;小小的亭子舒展着身体,好似拔节一般,倏然长高了许多;院子一角的细竹,深弯着腰,像是被雪姑娘的轻盈舞姿倾倒;再细细看去,不知是谁家的猫儿,在洁白的画布上调皮地拓印下几行盛开的白梅花……
一场冬雪染了街巷,秀了庭院,润了屋舍。只是一夜光景,济南城就变回了济南府,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在护城河,在大明湖,在趵突泉,片片落雪簇拥在岸边,冷的冰雪挟着热的泉水,雪与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道白,一道黑。水冒着热气,雪反着白光。放眼望去,古色古香的老城,在白雪黑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取材于孙风国《济南看雪》)
(1)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2) 同学们对乙文中“一场冬雪染了街巷,秀了庭院,润了居舍”一句赞不绝口。请你参与其中,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句中有三个词用得真妙呀!“染”字让人仿佛看到① ______ 的景象;“秀”字生动地写出了在冬雪的点缀下,庭院变得灵秀美丽;而“润”字② ______ 。这种感觉好像都到我心里了。
同学乙:大家发现没?“秀”和“染”“润”一样,在句中属于③ ______ 词(填词性),这三个词把雪飘落济南城后的神奇效果表现得大生动了!
6.阅读《妈妈的味道》,完成问题。
妈妈的味道
①据说每位妈妈都有一道自己的拿手菜,它色香味俱全,香气四溢,弥漫成我们回忆里最珍贵的童年味道。沿着时光细细嗅闻,我的记忆里却很难寻觅到妈妈的独家厨艺,但她有意无意间做出的一些举动,沉淀出一种独有的味道。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成为我漫漫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②自我出生到四五岁,是家里物质条件最匮乏的一段时期。每日的食材都是让妈妈头疼的大问题,白菜、韭菜、土豆……自家菜园子里种的蔬菜反反复复吃腻了,小小的我便开始哭闹。邻居阿姨说:“孩子肚子里缺油水。”妈妈便每个周末带回来一小块猪肝,做给我解馋。于是,周末对我而言,就是那块香喷喷、油亮亮的猪肝。
③我妈是“社交式购物”的武林高手,但凡路过我家门口做过买卖的,无一不被她的热情拿下。她总是在买完东西后给人递一碗温水,请人到门厅下纳一纳凉,又或者送一个院子里刚刚摘下的西红柿,热情洋溢地交流一番,果然又是几竿子也打不着的亲戚朋友。卖猪肝的大叔自然也和我们家沾亲带故了。于是我灵机一动,找到了可以每天吃到猪肝的办法。每次见了他,我都站在一旁大声嘟囔:“我要吃猪肝。”他哈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说:“行,你先吃着,回头我再和你妈结钱。”于是,每天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村头那排水杉树下,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傻傻地站着,等待着卖猪肝的大叔到来。那排水杉树,枝干笔直,叶子薄如蝉翼,阳光透过它的间隙亲吻着我的脸庞。我那想念的童年时光呀,是多么让人迷醉。
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家乡的塑料厂改制,爸妈都从厂子里出来谋生活。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城里去卖卫生纸。
⑤那个初春,午后的阳光在风中起舞。【A】我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抱着她的腰,她吃力地蹬着脚踏板爬着山坡,一边“嘿哟嘿哟”地吆喝着给自己鼓劲儿,一边回头冲我( )地笑。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那张笑脸,扑闪的眼,弯弯的眉,滚烫的汗珠滴在她的印花裙上。她抹去汗水,穿梭在这座丘陵小城的街道小巷中大声叫卖着:“卫生纸喽。卖卫生纸喽!”
⑥到了傍晚,落日喝醉了酒,一头掉进了乡间小路旁的河塘里。余晖一层层洒开,路边白的、黄的小雏菊们也微醺酣畅。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她念:“桃花开花,柳树发芽,春天来啦!”“云朵会哭,太阳会笑,生活真美好!”空气中处处弥散着妈妈的味道。我的妈妈呀,一天的辛劳化为甜甜的儿歌,眼睛里是藏不住的闪亮光芒。辛苦而平凡的日子里,她一边努力赚钱贴补家用,一边带着我用咿咿呀呀的话语描绘世界。这些日子载满了爱的味道,浸润了我的生活,是我日后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底色。
⑦参加工作后,我喜欢吃得简单清淡。妈妈却每次都欢喜地准备各种肉菜。一次我刚进家门,又见饭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火气一下子“噌”地蹿了上来,拖着行李箱愤愤地甩门进了自己的房间,空留了一声轰鸣的门响,以及呆站在门外的妈妈。不知隔了多久,爸在门外轻轻地敲门,他低沉着声音说:“你妈准备的都是你小时候爱吃的,你看,还有你最爱吃的猪肝,你不记得了吗?”
⑧我的心如被飞鸟掠过的湖水,涟漪一圈又一圈。我有些愧疚,替妈妈感到委屈与辛酸。是呀,这么多年出门在外,口味早已更改,而妈妈却永远记得我儿时最喜欢的那些味道。【B】我轻轻地推开门,只见妈妈仍围着围裙,一个人端坐在饭桌的那一边,目光( )地望着那满桌的饭菜,一动也不动。
⑨我咬了一口热气腾腾的猪肝,细细咀嚼它,熟悉的味道又回到了我的舌尖。“你小时候馋肉,自己跑去村头赊肉吃。每次人家在你妈回家的路上拦着她结账,她都很窘迫。”我抬起头,看着爸,又看了看妈妈。“你妈说,别人家的孩子能吃的,我的儿子也能。”爸将目光转向妈妈:“她不想让你和我们一样,在贫困和自卑的童年阴影里长大。只要她力所能及的,一定会为你竭尽全力。”在成长的记忆里,我从来未曾察觉到我的家庭是贫困的,也从未曾感知自己有何处不如人。今天我骨子里深刻的不卑不亢、平和与骄傲,背后有妈妈怎样的辛苦与付出、坚韧与自尊呢?
⑩我的母亲,你节衣缩食坚持每日为我支付的那块猪肝,你蹬着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带着我吟诵的一首首儿歌,是浸润我生命的最绵长醇厚的味道。这味道,是你不屈从于命运的骨气,是你面对艰辛生活依然满怀的希望,是一位母亲全然无私的爱。在纯粹的爱的滋养中生长的人,拥有面对全世界的能量与底气。
⑪眼泪悄悄爬到眼角,跃跃欲试地想要向外涌动。(取材于毕啸南的同名文章)
(1)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使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2) 根据上下文。在【A】【B】两处画线句的括号内分别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
(3) 请你抄写第⑥段中的写景语句,并分析其对渲染氛围和衬托“我”的心情有何作用。
(4) 文章结尾写道:“眼泪悄悄爬到眼角,跃跃欲试地想要向外涌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流泪的原因。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7.阅读下面选自《世说新语》的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时周伯仁为仆射①,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②!”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③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④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注释】①仆射:与后文的“廷尉”均为官名。②圣治:圣人对天下的治理。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③出:释放。④近知:早就知道。
(1) 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加点字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词典》中“乃”的主要意思有:①于是;②就;③才;④却。结合“太丘舍去”一句,可判断出“去后乃至”的“乃”意思为“于是”。
B.结合语境,用组词的方法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是文言翻译的重要方法。关联甲文中“元方时年七岁”一句,“门外戏”的“戏”应解释为“嬉戏”。
C.要理解乙文中“今名臣共集”的“集”,可将“谢太傅寒雷日内集”中“集”的意思迁移到此句,再根据上下文推断乙文中“集”是“聚集”之意。
D.根据乙文注释中“出”字的解释“释放”,再结合下文“因欲杀之”一句的意思,可以判断出“遂付廷尉令收”中“收”的意思为“逮捕、拘押”。
(2)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甲文中“① ”,通过友人的神态与动作衬托出元方小小年纪说话就能既合“理”又尊“礼”;乙文中通过周伯仁“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的话,侧面体现出明帝尽管冲动易怒,但还不失为一个② 的君王。
(3) 《世说新语》分为言语、文学、方正等36门,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汉末至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结合上面两文中陈元方和周伯仁的言行,说说编者为何把这两篇文章归于“方正”这一门类。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8.阅读《天净沙•秋思》和《江南春》,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鹤,小桥流水人家。
古近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 朗读有助于我们还原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上面的画线诗句时,你准备如何处理语调和节奏?说说你的理由。
(2) 诗歌中不同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景物营造出深秋① ______ 的氛围,让人充分体会到马致远内心的凄苦;而《江南春》中由②“ ”等名词性词语构成的一组景物,让人感受到江南春景的清新淡雅,体会到诗人欣赏美景时内心的③ 。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9.作文。
请以“课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开头第一行上;
(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风正一帆悬
杨花落尽子规啼
遥怜故园菊
好雨知时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灿烂、悬、啼、遥”的书写。
2.【答案】【小题1】
莅
竞
【小题2】
秋天的怀念
【解析】1. 本题考查字形。
①“lì临”写作“莅临”。
②“jìng赛”写作“竞赛”。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以深挚的情感获得了读者的青睐,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他所有作品当中最具感染力的代表。文章写的是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照顾瘫痪的儿子,想让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事。
3.【答案】【小题1】
C
【小题2】
D
【小题3】
示例:同学,虽然电子书轻便又便宜,但纸质书也有很多好处呢。纸质书拿在手里有独特的触感,能让我更好地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而且纸质书对眼睛比较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容易视觉疲劳。阅读纸质书时我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对书中内容的记忆也更深刻。还有啊,一些纸质书有收藏价值,像那些精美的珍藏版书籍,放在书架上就像艺术品一样,这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还是很喜欢去书市挑选纸质书。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还指某种思想的传承;而“承受”指接受,承担。语境中指“精神成长”,所以用“承载”。“不张扬”指不着意宣扬,侧重于思想性格方面;“不起眼”指人或事物不引人注目,侧重于外表形象。语境中指“书摊”,所以用“不起眼”。
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漫步”指悠闲地随意走。“畅游”指尽情地游览。“书海”前用“畅游”更恰当。“一缕”和“墨香”搭配更恰当。
故选D。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思考纸质书的好处:
1.阅读体验方面,纸质书有独特的触感,纸张的质感、书本的重量等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实在的感觉。当我们翻阅纸质书时,能感受到书页在指尖滑过的触感,这种感觉是电子书无法提供的。例如,读一本精装的古典文学名著,那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更能让我们沉浸在书籍的韵味之中。
2.对眼睛的影响方面,相较于电子书屏幕的蓝光等可能对眼睛造成的伤害,纸质书在正常的阅读光线条件下,对眼睛的刺激较小。长时间阅读纸质书,眼睛不容易产生疲劳、干涩等不适症状。
3.记忆和专注度方面
研究表明,阅读纸质书时,读者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纸质书没有电子书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如消息提醒等。而且在阅读纸质书时,我们的大脑对纸质书上的内容记忆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知识类的书籍时,纸质书的阅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收藏价值方面,纸质书具有收藏价值。一些限量版、珍藏版的纸质书,无论是从书籍的装帧设计,还是从内容的独特性来看,都值得收藏。它们可以成为家庭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展示。
4.【答案】【小题1】
温故而知新(或“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2】
①告诉我们这是一家运用颜料来进行创作的工作坊,彩绘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②启示人们要勇于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小题3】
示例:读书既能“越己”,又能“悦己”。人们喜欢形象威风而妩媚、举止滑稽可笑的无常,因为他公正而富有同情心。我认识到作者刻画这样一个阴间的公理主持者,是为揭示现实的不公,呼唤正义的到来。
【解析】1.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文化常识积累。
根据图画的旧书、新生的枝叶和汉字“旧书新知”可知,这启示我们不断阅读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据此可知,这与《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一致的。
2. 本题考查广告语。
根据提示“它是一家彩绘手工坊的广告语”可知,“给生活一点颜色看看”一句广告语不仅告诉我们这是一家运用颜料来创作的工作坊,使用彩绘,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颜色”一词还一语双关,还指给生活一点厉害看看,不害怕生活的挑战,启示人们要勇于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评析。
根据题干的提示:标语“读书,阅己·越己·悦己”的意思“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认识自己;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己;让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任选其二,从《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中选择一篇,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如选择“阅己”与“越己”:藤野先生中,鲁迅不愿与耽于享乐的同学为伍,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幻灯片事件后,他认识到唤醒国人的精神比救治身体更重要,于是弃医从文。这启发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并要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可见读书既能“阅己”,又能“越己”。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答案】【小题1】
①颜色妙 ②大雪后的城 ③细竹深弯腰
【小题2】
①雪花覆盖街巷 ②让人感受到雪水滋润居舍的温暖 ③动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和图文转换。①结合“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可知这里描写了雪后山上的颜色,可概括为:颜色妙。②结合“济南的雪大多在夜晚进城,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待城市睡去之后,在人们醒来之前,铺满大街小巷”“清晨,拉开窗帘,一声惊呼瞬间把身体唤醒,好一张富有情趣的雪景图”“一场冬雪染了街巷,秀了庭院,润了屋舍”可得:大雪后的城。③结合“院子一角的细竹,深弯着腰,像是被雪姑娘的轻盈舞姿倾倒”提炼概括可得:细竹深弯腰。
注意:上图模糊,请修图修字。
2. 本题考查赏析字词。
①“一场冬雪染了街巷,秀了庭院,润了居舍”的“染”字让人仿佛看到雪花纷纷扬扬、悄无声息地飘落街巷,将街巷装扮成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②“秀”字生动地写出了在冬雪的点缀下,庭院变得灵秀美丽,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而“润”字则让人感受到雪水滋润着居舍,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温暖和生机。
③“秀”和“染”“润”一样,在句中属于动词(填词性),这三个词把雪花飘落济南城后的神奇效果表现得太生动了!它们不仅描绘了雪花的美丽和神奇,还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雪以生命和情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冬日场景中,感受到了雪的魅力。
6.【答案】【小题1】
①在物质匮乏时期,妈妈通过热情待人的方式与卖猪肝的大叔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让“我”能吃到猪肝;
②乐观、坚强、热爱生活;
③参加工作后
【小题2】
示例:【A】处:可以填写“灿烂”“温暖”等词语。因为妈妈在吃力地蹬车爬坡时还回头冲“我”笑,这个笑应该是充满力量和温暖的,能够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觉,“灿烂”“温暖”等词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笑容的特点。
【B】处:可以填写“落寞”“失落”等词语。因为“我”对妈妈准备的饭菜不满甩门进房间后,妈妈一个人端坐在饭桌那一边,望着满桌饭菜一动也不动,此时她的心情应该是失落的,“落寞”“失落”等词语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妈妈此时的心境。
【小题3】
示例:写景语句:“到了傍晚,落日喝醉了酒,一头掉进了乡间小路旁的河塘里。余晖一层层洒开,路边白的、黄的小雏菊们也微醺酣畅。”对渲染氛围的作用:这段写景语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落日如喝醉了酒般掉进河塘,余晖洒开,小雏菊微醺酣畅,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这种氛围与妈妈和“我”在一天的辛劳后,用儿歌描绘世界的场景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温暖。对衬托“我”的心情的作用:衬托出“我”此时愉悦、轻松的心情。在经历了一天的卖卫生纸的辛劳后,“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妈妈念儿歌,此时看到美丽的夕阳和可爱的小雏菊,心情自然是愉悦的。这种美好的景色也象征着妈妈带给“我”的温暖和爱,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小题4】
示例:感动于妈妈的爱:妈妈在物质匮乏时期,坚持为“我”买猪肝解馋,即使在贫困的生活中,也不想让“我”在自卑的阴影里长大,竭尽全力为“我”付出。这种无私的母爱让“我”感动。妈妈在自谋生路的艰辛日子里,依然用欢声笑语带“我”感知世界,用儿歌描绘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我”的关爱让“我”感动。愧疚与自责:“我”因为妈妈准备的大鱼大肉不符合自己现在的口味而发火,甩门进房间,让妈妈伤心。后来听了爸爸的诉说,“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和自责。对妈妈的敬佩:妈妈在贫困的生活中不屈从于命运,用自己的骨气、希望和爱为“我”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正能量的成长环境。“我”骨子里的不卑不亢、平和与骄傲都源于妈妈的辛苦付出,“我”对妈妈的坚韧和自尊感到敬佩。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时间:“自我出生到四五岁”;片段:这一时期家里物质条件匮乏,妈妈为了满足“我”对食物的渴望,每个周末带一小块猪肝回来。妈妈还通过热情待人的方式与卖猪肝的大叔建立联系,“我”也通过向大叔嘟囔的方式试图每天吃到猪肝;印象分析:妈妈的热情和好人缘体现在她买完东西后给人递温水、送西红柿、与卖东西的人交流并建立亲戚朋友关系。这种行为不仅为“我”争取到了更多吃猪肝的机会,也展现了妈妈善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品质。
时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片段:家乡塑料厂改制后,妈妈骑着自行车带“我”到城里卖卫生纸。她吃力地蹬着脚踏板爬山坡,一边给自己鼓劲儿,一边回头冲“我”笑。傍晚,妈妈和“我”一起用儿歌描绘世界;印象分析:妈妈在艰苦的生活中表现出乐观和坚强。她努力工作赚钱贴补家用,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抱怨,而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她还带着“我”感受世界的美好,用儿歌传递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行为影响了“我”的成长,让“我”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
时间:“参加工作后”;片段:妈妈为“我”准备小时候爱吃的大鱼大肉,却招致“我”的不满。后来父亲说出了妈妈坚持为“我”买猪肝的原因,是不想让“我”在贫困和自卑的童年阴影里长大;印象分析:妈妈的坚韧和自尊体现在她在贫困的生活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不让孩子感到自卑。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也让“我”明白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来之不易。
2. 本题考查词语的填写。
【A】处词语“灿烂”或“温暖”的选择理由:情境分析:妈妈在吃力地蹬车爬坡时回头冲“我”笑,这个场景展现了妈妈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和坚强。她的笑容应该是充满力量和温暖的,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勇气。词语含义:“灿烂”一词形容笑容明亮、耀眼,能够表现出妈妈的笑容充满活力和感染力;“温暖”一词则强调笑容给人带来的舒适和安心的感觉,与妈妈在艰苦生活中给予“我”的关爱相呼应。
【B】处词语“落寞”或“失落”的选择理由:情境分析:“我”对妈妈准备的饭菜不满甩门进房间后,妈妈一个人端坐在饭桌那一边,望着满桌饭菜一动也不动。这个场景表现出妈妈的伤心和失落,她的付出没有得到“我”的理解。词语含义:“落寞”一词形容人孤单、寂寞的样子,能够表现出妈妈在此时的孤独和无助;“失落”一词则强调人因为期望没有实现而感到沮丧和失望,与妈妈对“我”的期望和关爱被忽视的情况相符。
3. 本题考查对写景句子的筛选和分析。写景语句“到了傍晚,落日喝醉了酒,一头掉进了乡间小路旁的河塘里。余晖一层层洒开,路边白的、黄的小雏菊们也微醺酣畅”的作用分析:渲染氛围:画面感营造:这段写景语句通过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落日如喝醉了酒般掉进河塘,余晖洒开,小雏菊微醺酣畅,这些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傍晚,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与情感呼应:这种氛围与妈妈和“我”在一天的辛劳后,用儿歌描绘世界的场景相呼应。妈妈的乐观和坚强,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美好的氛围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温暖。衬托心情:心情愉悦的体现:在经历了一天的卖卫生纸的辛劳后,“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妈妈念儿歌,此时看到美丽的夕阳和可爱的小雏菊,心情自然是愉悦的。这种美好的景色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衬托出了“我”在妈妈的关爱下的幸福和快乐。象征意义:美丽的夕阳和小雏菊也象征着妈妈带给“我”的温暖和爱,它们的存在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妈妈的付出和努力,以及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感动于妈妈的爱:无私付出:妈妈在物质匮乏时期,坚持为“我”买猪肝解馋,即使在贫困的生活中,也不想让“我”在自卑的阴影里长大,竭尽全力为“我”付出。这种无私的母爱是“我”流泪的重要原因之一。爱的传递:妈妈在自谋生路的艰辛日子里,依然用欢声笑语带“我”感知世界,用儿歌描绘生活的美好。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传递了爱和希望,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愧疚与自责:行为反思:“我”因为妈妈准备的大鱼大肉不符合自己现在的口味而发火,甩门进房间,让妈妈伤心。这种行为是不理智和不孝顺的,“我”在听了爸爸的诉说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和自责。成长的领悟: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妈妈的感受,没有好好珍惜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敬佩:坚韧品质:妈妈在贫困的生活中不屈从于命运,用自己的骨气、希望和爱为“我”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正能量的成长环境。她的坚韧和自尊让“我”敬佩,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爱的力量:妈妈的爱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满足,更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她的爱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面对全世界的能量与底气,这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我”流泪的原因之一。
7.【答案】【小题1】
A
【小题2】
友人惭,下车引之
有自知之明
【小题3】
示例:【甲】文中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言论,可以看出他“方正”的性格;【乙】文中从周伯仁对明帝的话可以看出周伯仁的“方正”。
【解析】1.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项,有误,句意: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BCD正确。
故选A。
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友人惭,下车引之”的意思是: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这句话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友人知道自己错误的情形。结合“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可知,明帝虽冲动易怒,但还不失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君主。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从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言论,可以看出元方“方正”的性格;结合【乙】文“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可知,从周伯仁对明帝的话可以看出周伯仁的“方正”。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晋明帝在西堂,正赶上群臣宴饮,还没有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都聚会在一起,和尧、舜时相比,怎么样?”当时周伯仁任尚书仆射,便声音激昂地回答说:“虽然同是君主,可现在又怎么能和那个太平盛世等同起来呢?”明帝大怒,回到内宫,亲自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诏令,便交给廷尉,命令逮捕周伯仁,想就此杀掉他。过了几天,又下诏令释放他。众大臣去探望周伯仁,周伯仁说:“起初我就知道不会死,因为罪状还不可能到这个地步。”
8.【答案】【小题1】
示例: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诵。因为这首曲子描写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流露的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2】
①暗淡凄凉 ②莺歌、红花、绿柳、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风光景物 ③喜悦与神往
【解析】1. 本题考查诗词朗诵。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凄苦愁楚之情,所以应该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诵。画线句句意为: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根据句意,停顿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与主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景物营造出深秋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出游子内心的悲苦,透露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江南春》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各具特色。该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颇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结合诗句可知,这首诗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风光景物。这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参考译文:
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江南春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9.【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
一、审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课间”的含义。课间通常指的是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是学生放松、交流、活动的重要时段。这个时间段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立意: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课间是学生展现青春活力、释放压力的时刻,可以描写同学们在课间如何活泼好动、充满朝气。课间也是同学们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好时机,可以叙述同学们如何利用课间时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课间活动丰富多样,可以描绘不同课间活动的场景,如打球、聊天、阅读等,展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构思:开头简要介绍课间的意义,引出下文要讲述的课间故事。描绘课间活动的场景,如操场上同学们打篮球的热烈场面,教室里同学们围坐一起讨论问题的专注神情等。叙述一两个具体的课间小故事,如某次课间同学们如何合力解决了一个难题,或者如何在一起嬉戏打闹中加深了友谊。结尾总结全文,点明课间对于校园生活的意义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我了解的北京书市
1957年,新华书店北京分店第一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了为期10天的书市。1979年,新华书店又在此举办第二届书市。这届书市反响非常热烈。此后,这个书市便固定下来,一办多年,成为北京的大众文化品牌。直到2002年,为保护太庙,书市移至地坛公园,“地坛书市”由此得名。随着书市规模的日益壮大,它逐渐成为知名度、参与度很高的群众性文化盛事。2014年,地坛书市升级为“北京书市”,迁至朝阳公园举办。2023年,应广大读者的呼吁,北京书市再次回归地坛,回到阔别十载的“老地方”。
2024年“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13日至23日举办,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本次书市展销总面积1.8万平方米,设10个展区,将开展167场文化活动。
我的兴趣点及计划
感兴趣的主题日
文学艺术主题日。9月17日,诸多知名作家将(lì)临现场,介绍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书香中秋之夜”活动。活动设计了诗词接龙、飞花令等趣味(jìng)赛,邀请读者共赴一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月下盛宴。
出行计划
9月17日出行、游览各大展区并盖章打卡,聆听名家讲座,参加中秋夜的文化活动。
A.承载
不张扬
B.承受
不起眼
C.承载
不起眼
D.承受
不张扬
A.①行舟
②墨香一缕
B.①行舟
②一缕墨香
C.①畅游
②墨香一缕
D.①畅游
②一缕墨香
时 间
片 段
印 象
自“我”出生到四五岁
① ______
热情、人缘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母亲自谋生路,虽工作艰辛,却依然用欢声笑语带“我”感知世界。
② ______
③ ______
母亲准备的美味招致“我”的不满,父亲的诉说让“我”知悉猪肝背后的秘密。
坚韧、自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书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句名篇默写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昌平一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