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地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语文,要了解文学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请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C. 于漪《往事依依》是回忆自己读书生活的散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
D. 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令郎”“贤弟”“愚兄”都是对对方的尊称。
2.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以便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B. 突然找到了丢失已久的钢笔,我喜出望外。
C. 夜色如澜,璀璨的光环境与建筑整体完美融合,花枝招展。
D. 明天就要比赛,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能眠。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3.背诵诗文,小安同学采用了归类记忆法。请帮他补充完整语句。
游子思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王湾《次北固山下》用“乡书何处达,① ______ ”来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② 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主旨,抒发了游子漂泊无依、孤寂愁苦之情。
同是抒发远大志向,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来,登临碣石山,极目远眺,不禁吟诵“③ ______ ,若出其中,④ ______ ,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展现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论语•子罕》中,用“三军可夺帅也,⑤ ______ ”来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志向的重要性。
同是对自然景物描写,鲁迅先生从听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里的景物“⑥ ______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朱自清先生的《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⑦ ______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老师:我们学习了设计整本书阅读探究专题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关注书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今天,我们围绕这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小安:老师,读《朝花夕拾》时,我发现很多篇文章提到“书”。《五猖会》讲了鲁迅童年时背书的经历,还有《① ______ 》《② ______ 》等文章也写到了书。
老师:好啊!你可以把“鲁迅读过的书”作为探究专题。确定了专题,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阅读挑选出专题探究需要的内容。阅读挑选出的这些内容时,可以用哪一种阅读方法呢?
小安:我觉得运用③ ______ (填选项序号)的读书方法(A.精读、B.略读、C.浏览)。
小安:我还觉得我们可以围绕内容、④ ______ 、⑤ ______ 等的某一方面对《朝花夕拾》进行探究,思考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把书“读透”。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开启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在朱自清的《春》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liá liàng)地响”,我们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朗读课文,品味其中优美的语句; 笔下城内狭窄、城外宽敞的济南,“ 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nuǎn hu)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我们需要体会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刘湛秋对雨的四季的描写,我们需要自主阅读,去体会春雨的清新、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在语文学习之旅中,同学们当循序渐进,勤于思考,提高能力。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iá liàng) ______
②(nuǎn hu) ______
(2) 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 请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相应的作者的名字。
(4) 文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本来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常常写些记叙文章,讲到某些东西,叙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都依靠观察跟认识吗?人家说咱们的记叙文章写得好,又正确又周到。推究到根柢,不是因为观察跟认识好才写得好吗?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015年版,第332页,有改动)
(1) 上面语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请改正。
“ ______ ”应改为“ ______ ”
(2) 叶圣陶写这段文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
(2) 简要分析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 阅读第⑥段,请分析:当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 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9.阅读回答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丙】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④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⑤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改动)
【注】①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汝南:在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克:约定。⑤具:都。⑥白:告诉。⑦馔:饮食,吃喝。⑧升堂:登上大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博学而笃志 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
④乃共克期日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③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3) 这三则材料共同谈到交友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0.学习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时,小安自然联想到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与之对比阅读。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②秋,影入平羌③江水流。
夜发④清溪⑤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⑥。
注: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②〔半轮〕半边,半个。③〔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④〔发〕出发。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距峨眉山不远。⑥〔渝州〕今重庆一带。
这首诗写于评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之时。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休着诗人达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材料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峨眉山月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1.作文。
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 500字。②不要套写、抄袭;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校名、人名、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愚兄”是谦称自己。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2.【答案】C
【解析】A.使用正确,“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用来形容祖国大地山川的多样壮美是合适的。
B.使用正确,“喜出望外”意思是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找到丢失已久的钢笔符合这种情绪,使用恰当。
C.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或姿态优美。不能用来形容光环境与建筑的融合,对象用错。
D.使用正确,“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这里形容她因为明天比赛而在床上辗转难眠,符合语境。
故选:C。
本题考查成语熟语。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基础,积累成语的意思,注意区分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如张冠李戴、褒贬误用等,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联系语境作答,看成语在句中是否合适。
成语熟语的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重复啰嗦、褒贬误用、谦敬错位、张冠李戴等,解题时要注意辨析词义,联系语境作答。
3.【答案】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匹夫不可夺志也,油蛉在这里低唱,红的像火
【解析】答案:
①归雁洛阳边(注意“雁”的书写)
②夕阳西下
③日月之行
④星汉灿烂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油蛉在这里低唱
⑦红的像火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A,主题,人物
【解析】①②本题考查名著作品。《五猖会》讲了鲁迅童年时背书的经历,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等文章也写到了书。
③本题考查阅读方法。把“鲁迅读过的书”作为探究专题。确定了专题,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阅读挑选出专题探究需要的内容。阅读挑选出的这些内容时,运用A.精读的读书方法。
④⑤本题考查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围绕内容、主题、人物等的某一方面对《朝花夕拾》进行探究,思考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把书“读透”。
答案: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琐记③A④主题⑤人物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5.【答案】【小题1】嘹亮
【小题2】暖和
【小题3】A
【小题4】
【解析】答案:
(1)①嘹亮 ②暖和
(2)A
(3)老舍
(4)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睡着”唤醒”使山水具有人一样的行为,将老城人格化,增添了趣味性,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惬意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积累,“liá liàng”应写作“嘹亮”,“nuǎn hu”应写作“暖和”。
(2)本题考查字音。根据积累,“济南”应读作“jǐ nán”,“粗犷”应读作“cū guǎng”。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济南”有山有水,念在蓝天下很暖和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可知,此处指的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睡着”“唤醒”,可以看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春风、老城人格化;结合句中“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可以看出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惬意的优美意境;再结合句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可知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工
【小题2】功
【解析】答案:
(1)工功
(2)叶圣陶通过这段文字,强调了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认识的习惯的重要性。这种习惯不仅对日常生活有益,更是写好记叙文章的基础。通过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认识习惯,可以提高文章的准确性和周到性,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1)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
原文中的“工夫”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功夫”。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
1.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原文: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叶圣陶指出,养成精密观察和认识的习惯不仅是为了写文章,更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和努力,是一种重要的准备功夫。2.指出习惯对写作的帮助。原文: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常常写些记叙文章,讲到某些东西,叙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都依靠观察跟认识吗?叶圣陶明确指出,良好的观察和认识习惯对写作非常有帮助。写记叙文章时,需要详细、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事件,这依赖于平时的观察和认识。3.强调习惯与文章质量的关系。原文:人家说咱们的记叙文章写得好,又正确又周到。推究到根柢,不是因为观察跟认识好才写得好吗?叶圣陶进一步说明,好的记叙文章之所以能够写得又正确又周到,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有良好的观察和认识习惯。这种习惯使作者能够准确捕捉细节,全面了解事物,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7.【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记述了一家四口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事,后来产生了分歧,我决定听从母亲,母亲却选择走小路。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第④段运用景物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绿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描写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这是一家三代人散步的背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亲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本段分析,可从下文内容中总结答案。根据第⑥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幼小的孩子听“我”的,年迈的母亲听“我”的,妻子在外面听“我”的,最终的决定权在“我”身上,这份权利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我”身上肩负着协调一家人和谐关系的重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破坏家庭和所以“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体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答案:
(1)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写出了南方早眷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的心情。
(3)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小题2】
【小题3】
【解析】《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8.【答案】【小题1】略
【小题2】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句中加点的词语“雕镂”原本是指一种在材料上雕刻出图案或文字的工艺。在这里,作者用“雕镂”来形容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显然是一种比喻手法。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师讲课内容的深刻和持久,还暗示了这种印象如同雕刻一般难以磨灭,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中。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教古文的老师:第一空结合“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可得: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第二空结合“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可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第三空结合“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可得: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
代课老师:第一空结合“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可得: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第二空结合“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可得: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第三空结合“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可得: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答案:
(1)“雕镂”是雕刻极细致的作品,一般带有对雕刻对象的热爱之情;文中“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永不忘记。
(2)①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③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④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⑤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段选自《往事依依》,全文写了小时候“我”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学生时代“我”读《千家诗》美不胜收;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时,“我”回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三件往事,表达了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能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的主题。
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9.【答案】【小题1】坚定,离开,回头看,约定
【小题2】略
【小题3】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②句意:陈太丘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顾:回头看。
④句意: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乃: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与,和;交,交往。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期,约定;至,到。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③中重点词语有:必,一定;违,违背。句意为: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在【甲】文中,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明确提出与朋友交往应做到诚信,这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标准,强调了诚信在交友中的重要性。【乙】文中,友人与陈太丘约定中午见面,却迟到,还对子骂父,被元方指责无信无礼。这个故事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在交友中不讲诚信,会遭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也体现了交友应守诚信的原则。【丙】文中,范式和张劭约定两年后回来拜访张劭的父母,范式果然如期而至。这个故事正面展现了范式的诚信品质,同时也表明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三则材料共同谈到交友应遵循的原则是诚信。再从文中找一些关于诚信的句子。曾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你认为这种自我反省的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答案:
(1)①坚定。
②离开。
③回头看。
④约定。
(2)①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③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
(3)【甲】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乙】文中友人因迟到且对子骂父被元方指责无信无礼,从反面体现了交友应守诚信。【丙】文中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回来拜访其父母,范式如期而至,体现了范式的诚信,也表明真正的友情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解释一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含义。结合《论语》十二章,分析《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请你写一篇 200 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丙】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来,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他们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这件事全部告诉母亲,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母亲说:“两年的离别,相隔千里的约定,你怎么敢相信他会如此守信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到了那一天,范式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见张劭的父母,一起饮酒,尽兴而别。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了峨眉山的秋月,以及月影随江水流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月高悬,月影在江水中流淌,这一景象让诗人在即将离开故乡时,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离友人越来越远,愈发想念友人,“思君不见下渝州”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得知王昌龄被贬龙标,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忧。从“闻道龙标过五溪”可以看出,友人被贬之地路途遥远且荒僻,诗人深知其遭遇的不幸,为其感到难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即使相隔千里,也希望能让友人感受到自己的关怀。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的作用:
烘托气氛:“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了杨花和子规这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暮春的凄凉景象。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声哀切,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友人被贬的凄凉处境.
融情于景:首句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担忧以及自己的离愁别绪等情感融入其中。杨花的飘零象征着友人的漂泊,子规的啼叫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悲痛,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引出下文:首句既点明了时令,又通过描绘特定的环境氛围,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诗人对友人被贬一事的叙述和抒情。诗人因听闻友人被贬的消息而产生了种种愁绪,进而想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首句的描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答案:
(1)《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思念与牵挂。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点明时令,烘托哀伤愁恻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暗示友人被贬的凄凉处境,融情于景,增强感染力,引出下文。
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小题2】
【解析】《峨眉山月歌》中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通过描写峨眉山月,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答案】餐桌前的谈话 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今天发生了一件事,令饭桌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今天要开家长会,那我家的家长是谁呢?“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不信可以查查户口簿,上面的“户主’,就是我的名字。”爸爸呷了一口酒,振振有词地说。妈妈说得也有理有据:“《成长手册》的互动留言栏。你不是推着要我写吗?这说明,你承认我是家长嘛!”
他们这样一句来一句去,各说各的道理,都坚持说自己是家长。我被他们的认真劲儿给逗乐了,笑得连饭都吃不下了,就趁势说:“那我们索性来个民主选举,谁的票多,谁就当家长。”“对,对,还是峰峰的办法好!”爸爸连夸我,又笑着说,“我毛遂自荐,选自己!”“当家长是苦差使,怎么好叫你受苦受累?还是我来当吧。”妈妈边说边给我夹了块我最爱吃的鸡肉,催促道,“吃吧,吃吧!”
“一比一……”我傻了眼。“还有你这一票呐!”爸妈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哈哈,我成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啦,有选择权!”这时,我一下子感到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了,他们俩谁当家长,就等于我说了算。说实在的,爸爸和妈妈都很疼我。对我来说,谁当都一样。可现在我只有一种选择,要是偏心,那……想到这里,我不禁脱口而出:“你们不是说我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吗?那么我当家长最合适。谁赞成?”
“啊?”爸妈没有料到会爆这样一个冷门,都愣住,但最后来了一个90度的急转弯,不约而同地说:“嗯,我同意!”
“好,全票当选!”我一声欢呼,连忙收拾碗筷,一本正经地说:“现在,我开始上任——洗碗!家长会上就交给爸爸代理!”
家长家长,一家之长,这是一种对家的责任,其实,在我的心里,爸爸和妈妈都是“好家长”!因为他们对这个家尽心尽责,他们用心经营这个家,我爱我家!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时间呢?是早晨,还是晚上?是周末,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参与的人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是每天都发生的一个普通的场景,还是一个特殊的、令人难忘的时刻?是一次激烈的争论,还是一次郑重的讨论?总之,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首先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就可以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依据线索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在有效突出中心的同时,使文章形成一个前后衔接、情感贯通的整体。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越是能强化中心的内容,就越需要详细叙述,甚至反复加以强调。本文适合写记叙文,结尾可以议论的形式结束或点题。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围绕着“谁是家长”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家三口在餐桌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爸爸、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却没想到爆了一个“冷门”:最后是“我”当上了家长。更没想到“我”当上家长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洗碗。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一个主题:一个家庭需要全家人一起去呵护维持,一家之长就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文章结尾自然而然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A.济南(jǐ nán)
粗犷(cū guǎng)
B.济南(jì nán)
粗犷(cū guǎng)
C.济南(jǐ nán)
粗犷(cū kuàng)
D.济南(jì nán)
粗犷(cū kuàng)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国文老师教古文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④ ______
年轻的新派教师,喜欢教白话文
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③ ______
⑤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六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六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