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学生版+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第17课燃烧和灭火(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第17课燃烧和灭火(学生版+解析),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课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一、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是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不会 (填会或不会)随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实验一】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
(1)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2)铜片上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3)水中白磷不燃烧,向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二】烧不坏的手帕
原因:水蒸发吸热,温度降低至手帕着火点以下。
对比分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三、灭火
1.灭火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根据灭火的原理,灭火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原理①);
(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原理②);
(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原理③);
(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原理②③)。
3.实例分析
点燃几根蜡烛,分析灭火的方法及对应的原理
吹灭
冷却,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用水浇灭
剪掉烛心: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将有火的这段烛芯减掉,下面的烛芯就烧不起来了】
用大烧杯盖灭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用湿布扑灭
4.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
基本原理:利用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
1. (2023江苏连云港市一模)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 8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并隔绝空气
D. 白磷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2. (2023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模拟)小东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向右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后发现白磷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
B. 细沙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
C. 气球可以缓冲管内气压
D. 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3. (2023海南中考二模)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装置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也能燃烧
B. 70℃热水的作用只是为锥形瓶提供热量
C. 由物质A与物质C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由物质C与物质B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 (2023四川自贡市富顺学区一模)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5.(2023·辽宁盘锦·校联考二模)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向烧杯中滴加水后白磷燃烧(注射器预装50mL水,导管内的空气体积忽略不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理论上注射器的活塞停留在30mL附近
D.实验中白磷需足量,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6.(2023·河北·模拟预测)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B.图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图丙:将一束光线照射到滴有牛奶的水中,根据现象可以说明光一定沿直线传播
D.图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7.(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白磷燃红磷不燃烧;待白磷停止燃烧且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
B.由上述实验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若操作无误,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D.实验中所用白磷的量不会影响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果
8.(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图1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B.图2中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图3中烧杯内的蜡烛熄灭的顺序为,蜡烛由上而下依次熄灭
D.四4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9. (2023湖北武汉市洪山实验中学一模)图1和图2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图1中a仪器的名称 _____。
(2)图3是根据图2设计的简易制氧机简图。推断A剂和B剂是 _____,其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_____。
(3)图4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容器内气体压强 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4)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_____。
10.(2023河南郑州市金沙区河南实验中学二模)周末时,萧同学和家人一起踏青、烧烤。
(1)他们使用了如图的迷你燃气炉,其中的燃料是天然气,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烧烤时,为使木柴燃烧更旺,可将木柴架空,写出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_______。
(3)离开时,他们用沙土覆盖在余火和灰烬上以防引起火灾,写出利用的灭火原理:_______。
11.(2023·辽宁抚顺·统考二模)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
(2)冬天取暖大量使用含硫煤,排放的___________气体(填化学式),会形成酸雨。
(3)酒精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若使用不当可引起火灾,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如果在开采中甲烧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___________更加严重,更多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增加。
12. (2023广东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一模)悉尼奥运会,生物学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创造了“水火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递(如图)。
(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需要氧气;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分析火炬在水中燃烧的情况,请回答:
①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水能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得到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023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三模节选)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图实验或表格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2)A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B中的纸风车是由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的滤纸晾干制成。通过对比___________(填序号)叶片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A. abB. bcC. ac
(3)根据C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4)D中升高左侧漏斗使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若要使白磷燃烧,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14. (2023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树人学校三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仪器的F名称是___________。
(2)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的装置,需选择的仪器有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用上述仪器和KClO3实验室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向装置G中通O2,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根据现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条件是___________,如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并引燃,并改通CO2,镁条可继续燃烧。请通过这一现象谈谈你对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______
(5)用H装置实验,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并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如图。首先注入瓶中的试剂是___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对比曲线中bc段和de段,可证明_____。
1.(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 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 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3.(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
B.进入沼气池之前,先做灯火试验
C.蔗糖作为甜味剂添加到食品中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4.(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B.向燃着的酒精炉中直接添加酒精
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D.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5.(202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6.(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学习科学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迅速用水浇灭
B.室内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D.电线着火,先断电再灭火
7.(2023年重庆市中考A卷)有关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
B.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C.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
8.(2023年重庆市中考B卷)2022年重庆北碚缙云山发生特大山火,人们利用化学原理并采用多种方式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被茂密是大火旺盛的原因之一B.高温少雨是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
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D.用水喷淋降低了可燃物周边的温度
9. (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室内着火,打开门窗B. 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 火灾逃生,匍匐前进D. 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10. (2023年福建省中考)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 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11.(2023年安徽省中考)某同学用右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
B.通入后,白磷燃烧,说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12.(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①——给液体加热B.②——配制氯化钠溶液
C.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④——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13.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D. 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14.(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
B.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C.③既可探究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1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在实验室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减少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立即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D.煤气中毒时,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
16.(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17. (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18. (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某消防队到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中:
(1)消防队员模拟炒菜时油锅着火,常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
(2)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对燃着的木材喷水灭火,其主要原理是_______。
19.(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某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I);②将图I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_____。
2023-2024学年九年化学上册预学精品课程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7课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一、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是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不会 (填会或不会)随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实验一】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
(1)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2)铜片上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3)水中白磷不燃烧,向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二】烧不坏的手帕
原因:水蒸发吸热,温度降低至手帕着火点以下。
对比分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三、灭火
1.灭火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根据灭火的原理,灭火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原理①);
(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原理②);
(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原理③);
(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原理②③)。
3.实例分析
点燃几根蜡烛,分析灭火的方法及对应的原理
吹灭
冷却,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用水浇灭
剪掉烛心: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将有火的这段烛芯减掉,下面的烛芯就烧不起来了】
用大烧杯盖灭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用湿布扑灭
4.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
基本原理:利用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
1. (2023江苏连云港市一模)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 8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并隔绝空气
D. 白磷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说法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B说法正确;
C8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使水中的白磷隔绝空气,故C说法正确;
D、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 (2023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模拟)小东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向右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后发现白磷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
B. 细沙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
C. 气球可以缓冲管内气压
D. 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能够支持白磷燃烧,可以代替氧气,A正确;
B、细沙能够保证在推动注射器的时候白磷不随水移动,影响实验,B正确;
C、气球能够缓解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和消耗收缩导致的压强变化,C正确;
D、实验前后的变量是白磷是否与氧气接触,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错误。
故选:D。
3. (2023海南中考二模)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装置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也能燃烧
B. 70℃热水的作用只是为锥形瓶提供热量
C. 由物质A与物质C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由物质C与物质B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C
【详解】A、锥形瓶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B、锥形瓶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时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锥形瓶中白磷燃烧,水底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此时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不符合题意;
C、白磷A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C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D、白磷B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红磷C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 无法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2023四川自贡市富顺学区一模)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详解】A.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将环境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能改变,故A选项错误;
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选项正确;
C.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利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是利用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A.
5.(2023·辽宁盘锦·校联考二模)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向烧杯中滴加水后白磷燃烧(注射器预装50mL水,导管内的空气体积忽略不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理论上注射器的活塞停留在30mL附近
D.实验中白磷需足量,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答案】C
【详解】A、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故说法正确;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说法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 mL,则其中氧气约10 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 mL附近,故说法错误;
D、实验时白磷一定过量,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掉,否则测定结果偏小,故说法正确。
故选C。
6.(2023·河北·模拟预测)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B.图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图丙:将一束光线照射到滴有牛奶的水中,根据现象可以说明光一定沿直线传播
D.图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答案】D
【详解】A、该实验中,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的着火点高,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与氧气不反应,无法用金丝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C、将一束光线照射到滴有牛奶的水中,如果牛奶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出现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覆杯实验,将杯子中装满水,水将杯子中的空气排出,盖上纸片后将杯子倒置,纸片不脱落,水不流出,说明存在大气压,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白磷燃红磷不燃烧;待白磷停止燃烧且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
B.由上述实验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若操作无误,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
D.实验中所用白磷的量不会影响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结果
【答案】D
【详解】A、铜丝导热可以点燃白磷,正确;
B、红磷燃烧、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
C、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将量筒中水倒吸入集气瓶,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正确;
D、白磷需要过量,充分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否则会使结果偏小,错误。
故选:D。
8.(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图1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B.图2中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图3中烧杯内的蜡烛熄灭的顺序为,蜡烛由上而下依次熄灭
D.四4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答案】B
【详解】A、金属具有导热性,是热的良导体,当金属丝制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丝由于吸热,致使燃烧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递,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火焰熄灭,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B正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物质的着火点是不会变的,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2023湖北武汉市洪山实验中学一模)图1和图2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图1中a仪器的名称 _____。
(2)图3是根据图2设计的简易制氧机简图。推断A剂和B剂是 _____,其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_____。
(3)图4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容器内气体压强 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4)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_____。
【答案】(1)试管 (2) ①.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②. 分解反应 (3)大于
(4)需要氧气(助燃物)
【解析】
(1)由图可知a是试管。
(2)通过观察图2装置可知,该装置可在常温下制取氧气,故装置内装有的制氧气的试剂应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该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3)白磷剧烈燃烧时,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容器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4)①中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助燃物)。
10.(2023河南郑州市金沙区河南实验中学二模)周末时,萧同学和家人一起踏青、烧烤。
(1)他们使用了如图的迷你燃气炉,其中的燃料是天然气,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烧烤时,为使木柴燃烧更旺,可将木柴架空,写出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_______。
(3)离开时,他们用沙土覆盖在余火和灰烬上以防引起火灾,写出利用的灭火原理:_______。
【答案】(1)
(2)可增大木柴和氧气间的接触面积
(3)隔绝氧气(或空气)
【解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木柴架空可增大木柴和氧气间的接触面积,使木柴燃烧更旺,更充分。
(3)沙土覆盖在余火和灰烬上,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从而防引起火灾。
11.(2023·辽宁抚顺·统考二模)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
(2)冬天取暖大量使用含硫煤,排放的___________气体(填化学式),会形成酸雨。
(3)酒精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若使用不当可引起火灾,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如果在开采中甲烧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___________更加严重,更多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增加。
【答案】(1)天然气
(2)SO2
(3) 有机物
(4)温室效应
【详解】(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含硫煤中的硫燃烧生成SO2,SO2溶于水形成酸雨;
(3)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甲烷泄漏会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严重。
12. (2023广东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一模)悉尼奥运会,生物学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创造了“水火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递(如图)。
(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需要氧气;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分析火炬在水中燃烧的情况,请回答:
①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水能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得到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可燃物 ②.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 ④.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⑤. ⑥. 氧气
【详解】(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①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②水能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吸热,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条件,从而灭火。
(3)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得到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可知黑色固体为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3. (2023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三模节选)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图实验或表格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2)A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B中的纸风车是由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的滤纸晾干制成。通过对比___________(填序号)叶片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A. abB. bcC. ac
(3)根据C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4)D中升高左侧漏斗使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若要使白磷燃烧,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 (2)B
(3)不可燃、不助燃 (4) ①.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 升高右侧漏斗使白磷露出水面
【解析】
(1)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B中的纸风车是由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的滤纸晾干制成,可以通过对比b只滴蒸馏水的和c未做处理的风车叶叶片的现象,b变红,c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B;
(3)根据C中的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
(4)D中升高左侧漏斗使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若要使白磷燃烧,应进行的操作是:升高右侧漏斗使白磷露出水面,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
14. (2023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树人学校三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仪器的F名称是___________。
(2)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的装置,需选择的仪器有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用上述仪器和KClO3实验室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向装置G中通O2,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根据现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条件是___________,如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并引燃,并改通CO2,镁条可继续燃烧。请通过这一现象谈谈你对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______
(5)用H装置实验,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并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如图。首先注入瓶中的试剂是___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对比曲线中bc段和de段,可证明_____。
【答案】(1)水槽 (2)ABCD
(3) ①. 酒精灯 ②.
(4) ①. 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5) ①. 水 ②.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仪器的F名称是水槽;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收集时常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根据题给装置,组装发生装置可选择的仪器是:ABD,收集装置可选择仪器C;
(3)用KC1O3制取O2,该反应需要加热,根据题给仪器,还缺少酒精灯;氯酸钾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向装置G中通O2,微热燃烧管,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并引燃,并改通CO2,镁条可继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5)分析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图可知,加入第一种试剂后,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加入第二种试剂后,瓶内压强显著减小,由于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比氢氧化钠溶液的小,故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水;对比曲线中bc段和de段,bc段的压强变化小于de段,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1.(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详解】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升高温度至煤炭的着火点,使其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木柴架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 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 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详解】A、遇到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可能增加室内氧气浓度,加剧火势,错误;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对吸入气体过滤,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与烟尘的吸入,跑离着火区域以尽快脱离危险,正确;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以免水导电,发生触电危险,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正确;
故选A。
3.(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
B.进入沼气池之前,先做灯火试验
C.蔗糖作为甜味剂添加到食品中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答案】C
【详解】A 、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做调味品。A不正确;
B、沼气池里的气体主要是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出的甲烷,甲烷可燃,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火源会爆炸。因此在沼气池做灯火实验容易发生危险。B不正确;
C、蔗糖是储藏在某些植物中的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C正确;
D、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应先切断电源。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4.(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B.向燃着的酒精炉中直接添加酒精
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D.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答案】B
【详解】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B、酒精具有可燃性,向燃着的酒精炉中直接添加酒精,容易引发火灾,符合题意;
C、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D、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详解】A、取适量水样于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A正确;
B、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质量为50g×3%=1.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1.5g=48.5g,即48.5mL的水,实验操作为取 1.5gNaCl 固体于烧杯中,加入48.5mL水,搅拌,故B错误;
C、硫酸铵和氯化铵都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所以用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故C错误;
D、向盛有 80℃ 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 O2,可以观察到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不通氧气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
故选A。
6.(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学习科学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迅速用水浇灭
B.室内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D.电线着火,先断电再灭火
【答案】A
【详解】A、油锅着火,用水浇会使油滴飞溅,引发事故,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符合题意;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有毒、有害气体受热膨胀在室内上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吸入,做法符合安全要求,不符合题意;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都含有易燃物,需要严禁烟火,做法符合安全要求,不符合题意;
D、电线着火,先断电再灭火,能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做法符合安全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3年重庆市中考A卷)有关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
B.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C.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
【答案】C
【详解】A. 湿毛巾捂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此选项正确;
B. 挖掘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此选项正确;
C. 直升机洒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D. CO2灭火利用其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此选项正确。
故选C。
8.(2023年重庆市中考B卷)2022年重庆北碚缙云山发生特大山火,人们利用化学原理并采用多种方式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被茂密是大火旺盛的原因之一B.高温少雨是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
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D.用水喷淋降低了可燃物周边的温度
【答案】C
【详解】A、植被茂密,可燃物多使大火旺盛,故A正确;
B、高温少雨不利于火的扑灭,故B正确;
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错误;
D、用水喷淋可以降低可燃物周边的温度,故D正确。
故选C。
9. (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室内着火,打开门窗B. 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 火灾逃生,匍匐前进D. 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答案】C
【详解】A、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室内起火时,不能急于打开门窗,故错误;
B、燃气具有可燃性,泄露起火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不能立即开灯,不然可能会引起电火花,引发爆炸,故错误;
C、火灾发生时,浓烟中含有很多有害成分,并受热膨胀上升。浓烟首先充满屋顶,后渐渐从上往下扩散。故低处浓烟较少,空气相对较好,视野清晰,易于呼吸与逃生,所以火灾逃生时最好匍匐前进,故正确;
D、在加油站附近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在加油站接打电话,故错误。
故选C。
10. (2023年福建省中考)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 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答案】C
【详解】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C。
11.(2023年安徽省中考)某同学用右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可通过加热制取
B.通入后,白磷燃烧,说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答案】B
【详解】A、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可通过加热 KMnO4 制取 O2,故A说法正确;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图示中白磷在60℃的热水中,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 O2 后,白磷燃烧,通过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不是只需要氧气,故B说法错误;
C、白磷和红磷都在60℃的热水中,通入 O2 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C说法正确;
D、白磷能在空气中自燃,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2.(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①——给液体加热B.②——配制氯化钠溶液
C.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④——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答案】D
【详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故A实验操作错误;
B、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的,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所以配制氯化钠溶液时,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B实验操作错误;
C、由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实验方案错误;
D、根据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该装置可用于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故D实验方案正确;
故选D。
13.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D. 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答案】A
【详解】A、图1实验中蒸馏水和通入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所以图1实验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A错误;
B、图2实验75℃热水提供的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燃烧,不能使铜片上红磷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
C、图3实验中铁片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说明铁比铜活泼;银片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银不如铜活泼。即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C正确;
D、图4实验将硝酸铵固体加入烧杯中的水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饱和石灰水未变浑浊。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大。即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14.(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
B.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C.③既可探究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答案】D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中结合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故选项A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实验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故选项B正确;
C、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实验③既可探究 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 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选项C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实验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1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在实验室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减少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立即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D.煤气中毒时,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
【答案】C
【详解】A、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防止触电,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溶液,符合题意;
D、煤气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接触,故轻度的,应移病人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使其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答案】B
【详解】A、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错误;
B、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④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B正确;
C、①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①处的白磷燃烧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17. (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答案】B
【详解】A、白磷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能形成压强差,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或进入,天平保持平衡,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小灯泡发光,所以可探究石墨的导电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8. (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某消防队到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中:
(1)消防队员模拟炒菜时油锅着火,常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
(2)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对燃着的木材喷水灭火,其主要原理是_______。
【答案】(1)用锅盖盖灭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
(1)消防队员模拟炒菜时油锅着火,常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
(2)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对燃着的木材喷水灭火,其主要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19.(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某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I);②将图I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_____。
【答案】(1)
(2)增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详解】(1)白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
(3)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I);②将图I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
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灭
燃烧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同一酒精灯上加热
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煤球很难燃烧起来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适量水样于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荡,观察
B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
取固体于烧杯中,加入50.0mL水,搅拌
C
鉴别化肥和
取样,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向盛有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
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灭
燃烧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同一酒精灯上加热
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煤球很难燃烧起来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适量水样于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荡,观察
B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
取固体于烧杯中,加入50.0mL水,搅拌
C
鉴别化肥和
取样,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向盛有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第08自然界的水(学生版+解析),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第07二氧化碳的制法(学生版+解析),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暑假预学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讲义第05氧气的制法(学生版+解析),共3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设计实验,实验现象,交流反思,拓展探究,实验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