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共5页。
——《乡土中国》之“乡土社会的文化传递”专题 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特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技巧,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结合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提炼作者观点,梳理论证思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社会文化现象。
2.分析论证特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技巧,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观点,立足当下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中国自古有仓颉造字之说,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隶书、行书、楷书等一系列的变化,文字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民族智慧,由此可见其重要意义。解放后的新中国,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可是全国的文盲人口仍然居高不下。1949年初全国总人口为5.5亿,其中八成以上是文盲,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为何即便如此,“文字还是难以下乡”呢?阅读《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个篇章,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课堂活动
▼任务一: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活动1:运用文本知识,恰当解读素材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呈现了《乡土中国》中的哪些观点?
材料一:《哦,香雪》节选
“凤娇,你怎么不说话,还想那个……‘北京话’哪?”有人在开凤娇的玩笑。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说着捏了一下香雪的手,意思是叫香雪帮腔。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我看你是又想他又不敢说。他的脸多白呀。” 一阵沉默之后,那个姑娘继续逗凤娇。
“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叫他到咱台儿沟住几天试试。”有人在黑影里说。
“可不,城里人就靠捂。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上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材料二:《桃花源记》节选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材料三:文旅环保系列短片《丁真的自然笔记》第三期
藏族少年丁真和李浩源一起深入到丹巴的森林中。在片子里,丁真和李浩源有这样一场交谈:
“你读过很多书,去学校很多年吧。”
“我读了十七年书,你在森林里长了那么长时间,你也和我一样,你也是读了很多森林的书。”
丁真羡慕李浩源读过很多年的书,而李浩源的回应也很暖心。在他看来,丁真虽然没有和他一样接受过城市学校里的教育,但是他受过来自雪山、森林的教育。作为被自然滋养出来的孩子,丁真对森林的了解自然比来自城市的李浩源多。他知道哪些绿色的叶子是蕨类植物,知道接骨草可以拿回家擦地板,知道狼毒花可以做纸。
参考答案:
材料一:乡下人习惯面对面交流;乡下人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他们可以通过足音、声气、气味等辅助交流;文字不是完善的工具,文字有时会产生误会,文字的使用受情境限制;使用文字需要文法,在语言中显得迂阔。
材料二:《桃花源记》中存在的理想社会,其实就是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费孝通所说极端的乡土社会,有世代不移的特点,因此,他们对外界新的变化没有了解,也无需了解,这些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当然,最后这个理想社会寻找不到,也体现了这样极端的乡土社会是不存在。
材料三:从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所需知识不同的角度驳斥了乡下人“愚”的偏见。
活动2:厘清脉络层次,绘制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梳理《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两章内容(可分开画2个)。
参考示例:
▼任务二:学习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1.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论证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文中列举了哪些重要的事实来论证观点?
参考答案: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观点阐述清晰,概念界定明确,具有学术著作特有的严密谨慎的特质。
2.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匠心
顾之川先生在《为什么读》一文中指出:“本书善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也不乏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读来兴味盎然,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请从这两章中挑选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批读,并与同学分享。
学习支架:
批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文章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
参考示例:
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例,让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
▼任务三:了解时代背景,思考现实意义
1.分析时代背景,识别作者态度
思考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态度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学习支架:
从1920年代到1936年抗战前夕,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开展了十几年工作,旨在解决中国乡村“愚贫弱私”的问题,根据后来所作的调查,当初参与了“平教会”学习的农民除了还记得“平教会”的会歌,模糊识得几个汉字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把学过的文字忘记了,甚至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而当初为这个成果投入的力量是十几名欧美回国的博士和近百名各专业知识分子,以及通过美国教会募集的超过百万的美金。
参考答案:
费孝通先生不是反对文字下乡,而是认为在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未发生变化,还不具备文字下乡的必要条件。
2.立足当下现实,积极献言献策
时至今日,中国乡土的“土”气在减少,乡村人口大流动,由熟悉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巨变。但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果现在的你有机会去乡村支教的话,你将如何更好实现“文字下乡”?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乡下人不愚,了解费孝通观点的前瞻性,更是希望大家明白走进“乡土”,传承文化,遥望远方的意义。
课后作业
《文字下乡》中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你与父母,或者同学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又是怎么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实际,写一则200左右的生活片段。
篇名
核心观点
论证思路
论证材料
文字下乡
从空间阻隔角度而言,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先驳后立
辨析“愚”的问题:提出乡土是“面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
①乡下人不知如何避让汽车,城里人把苞谷当麦苗;
②教员孩子成绩好,乡下孩子会捉蚱蜢;
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阻隔角度而言,生活定型,不需要文字
先分后总
从时间角度讨论乡土社会的定型不变不需要文字
①白鼠不向别的老鼠学习;
②我在小学日记上写下“同上”两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及反思,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乡土中国》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教案,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