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03/0-17335829603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03/0-17335829604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03/0-17335829604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堂检测,共9页。
1.通过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和甲骨文的发现、造字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朗诵,讲故事,了解《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史料实证)
4.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家国情怀)
一、基础达标
1.【史料实证】(2024河南鹤壁三模)如图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水平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D.高超的建筑工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巩义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甲骨文中常见干支纪日、商丘观星授时火星台(阙伯台)遗址”可知,材料明确提到了北斗九星、干支纪日和观星授时火星台,这些都是古代天文学观察和应用的实例。北斗九星是古代导航和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干支纪日则是一种基于天文现象的时间记录方式,而观星授时火星台则直接与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关。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在天文学方面的朴素智慧,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和纪时的内容,而非直接体现农耕技术的证据,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和纪时的内容,并没有提及与手工业技术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天文学观测和应用的,与建筑工艺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史料实证】(2024云南楚雄三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造型雄伟,纹饰古朴。下列青铜器图片中哪件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正确;地动仪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排除B项;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排除C项;《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铜器,因铭文中的“散氏”二字而得名,排除D项。故选A项。
3.【史料实证】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家国情怀】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礼器中常见的形制种类,在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中却出现了多件在纹饰上极具地方风格和古蜀地民族个性的青铜尊。这可以说明( )
A.商朝统治扩大到南方B.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交流频繁
C.中华文明多元的特征D.三星堆文化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礼器中常见的形制种类,在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中却出现了多件在纹饰上极具地方风格和古蜀地民族个性的青铜尊。”可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的特征,C项正确;这一时期,商朝统治还没有扩大到南方,且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商朝统治扩大到南方,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交流频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对比,无法得出三星堆文化青铜制作水平高超,排除D项。故选C项。
冰治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史料实证】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拟组织文物图片展览,下列一组文物图片的展览主题可以拟定为( )
A.见证曙光——承载中华文明初生时的秘密 B.王朝之始——开启通向夏商时代之“门”
C.青铜重器——商周时代的百科全书 D.秦汉四百载——文物中的大一统气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乳钉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因此,题干中的青铜器属于夏商时代,B项正确;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而中华文明初生应该是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早于题干时间,排除A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周无关,排除C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秦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史料实证】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土地制度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中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中文字是“马”“犬”“牛”,说明当时已经能够饲养马、狗和牛,这可以印证当时的农耕生活,B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但图片无法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C项;西周时期,天文历法研究进一步发展,开始对恒星进行观测,并给许多恒星命名,如《诗经》中出现许多星座的名字,但与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史料实证】如图所示的文物,是对古代金石文字有研究的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在中药龙骨中发现的非籀非篆的古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该古文字被发现的历史价值是( )
A.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证明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C.见证该古文字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 D.说明该古文字已完全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甲骨文无法证明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排除B项;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无法见证该古文字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排除C项;说明该古文字已完全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说法过于绝地,还没有完全具备,只是基本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8.【史料实证】甲骨文的造字法动画创作者“博物汉字”团队将甲骨文的“夫”“网”“水”“舟”“鱼”等字进行组合,创作了动画“撒网”(如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字的最初含义。他们创作“撤网”的灵感来自甲骨文的造字法( )
A.形声B.会意C.假借D.象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夫”“网”“水”“舟”“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可知他们创作“撤网”的灵感来自甲骨文的造字法的象形,D项正确;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与“夫”“网”“水”“舟”“鱼”不符,排除A项;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与“夫”“网”“水”“舟”“鱼”不符,排除B项;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与“夫”“网”“水”“舟”“鱼”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唯物史观】甲骨文记录了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可研究古气候与古天文学;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这说明甲骨文( )
A.展现了汉字的基本结构B.印证了私有制的产生
C.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D.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甲骨文记录了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可研究古气候与古天文学;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古代气候、天文学、自然环境和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甲骨文记录的内容,无法展现汉字的基本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提及财产归属问题,无法印证私有制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强调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说明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0.【史料实证】有学者写道:“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这表明,甲骨文( )
A.起源于商朝时期B.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C.现代汉字的来源D.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和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被称为“最早的文字”。由此可知,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来源,C正确;起源于商朝时期,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B;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1.【史料实证】(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D.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可以作为佐证商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且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商汤灭夏的神话小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史记·殷本纪》是后人记载的,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属于文学创作,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2.【唯物史观】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答案】C
【解析】根据“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得出金文上的内容都是原始史料,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功能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金文,没有其他文字,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13.【唯物史观】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中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是( )
①青铜器 ②甲骨文 ③禅让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能代表商朝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③与题干信息“商朝文明”不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④与题干信息“商朝文明”不符;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史料实证】(2024年江西省)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B.指事C.形声D.假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是指用图形和线条把物体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所以“史”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A项正确;指事是手指某事或阐明事理,叙述事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假借是用一个字借为另一个字,结合图片内容,“史”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家国情怀】(2024河南驻马店三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其中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有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陈、桧等国。此外,商颂亦应属于中原。这表明( )
A.古代诗歌,皆源河南B.中华文明,尽出中原
C.中原地区,文化荟萃D.中原文化,古今第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到春秋时期”“《诗经》十五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有周南、邶、郦、卫、王、郑、陈、桧等国。此外,商颂亦应属于中原”可知,《诗经》十五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篇章占据了较大比例,体现出中原地区的文化荟萃,C项正确;“古代诗歌,皆源河南”表述绝对,材料反映了《诗经》十五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篇章占据了较大比例,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古代诗歌都发源于河南,排除A项;“中华文明,尽出中原”表述绝对,仅从《诗经》的内容上,不能表明中华文明都出自中原,排除B项;“中原文化,古今第一”表述绝对,且题干也没有将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能力提升
16.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 等方面。
(2)根据地图可知,夏朝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于 省西部地区。
(3)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地图,概括分析商周青铜器出土地点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案】(1)饮食、祭祀及军事
(2)河南
(3)这里是夏朝的统治中心。
(4)特点: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原因:这里是商周时期的统治中心。
17.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骨文名称的由来。
(2)简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
(3)最先被发现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的什么地方?请在图中红框内填出这个地名。
(4)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主要出土地点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故而得名。
(2)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做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荣得病派人买药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把药店里的所有带有符号的龙骨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3)安阳。
(4)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商朝的统治中心区域。
三、开放创新
18.【思维拓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造的。例如“欠”字,像一个跪着的人,昂首张嘴,大打哈欠的样子。由此判断,“欠”字的本义是什么?列举几个以“欠”为偏旁的且与“欠”字本义有关的字。
(2)中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俗,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属相。下面就是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写法,你能辨识它们吗?
【答案】
(1)本义就是“张口出气”,即打哈欠。以“欠”为偏旁的字,如吹、歌、歇等、大都与“张口出气”有关。
(2)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后测评,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后作业题,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