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60页。
《孟子》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有“______”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 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他主张行“仁政”以 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轲儒家孔孟亚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 合称为“四书”,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共七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语》《中庸》《大学》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你知道哪些历史上哪些“得道”或“失道”的君主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fús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用: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三里之 城 ,七里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判断句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 坚利 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 者 多助 , 失道者 寡 助。寡助 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 之 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天下顺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小城代词,代指城池的到代词,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词组“然而”,可是连词,表顺承天时地利人和人和__________攻城方守城方(得天时)(占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守城方城高、池深兵革精米粟多(占地利)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辽阔的边疆险要的山河锐利的武器类比对比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辽阔的边疆险要的山河锐利的武器类比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类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实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能否实现“人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全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多用排比,气势充沛,极具说服力。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很多历史故事都能印证孟子的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 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 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 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 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形象?谁是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yǎnɡuànrǔROUND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岂 不 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 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群独特的谋士——“纵横家”,可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其中分为“合纵”派和“连横”派,苏秦、公孙衍是“合纵”派的代表,张仪则是“连横”派的代表。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和张仪是对手。他历仕秦国、魏国、韩国,主张诸国合纵以抗秦,曾配五国相印,风光一时。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被秦惠王封为相。后来,他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ROUND 2孟子曰:“ 是 焉 得 为 大丈夫乎? 子 未学礼乎?丈夫 之 冠 也,父 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 家,必敬必 戒 ,无违 夫子 !’以 顺 为 正 者, 妾妇 之 道 也。【冠礼】:我国古代男子的成年仪式。男性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表示其成人。 “及冠”即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居 天下之广 居 ,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得志,与民 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 谓 大丈夫。”往之女家女:同“汝”,你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名词,规则)(名词,道路)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助动词,能够、可以)(动词,实现)得道多助(名词,仁政)居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名词,住宅)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往、到)(助词,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无准则、无条件顺从 (纵横家)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 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朱自清《经典常谈·第八》)①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仁——礼——义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提出观点:大丈夫的标准景春 →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反驳: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②得志与否,坚守原则③不迷乱、不动摇、不屈服富贵不能淫(错误观点)《富贵不能淫》这一章通过孟子和景春的辩论,探讨了“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最终,孟子向世人阐述了做“大丈夫”的三条标准。全文条理清晰,气势磅礴,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充分展现了孟子作为“辩论家”的风采。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历史上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温水煮青蛙”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逃生。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quǎnyuègébìxīzēngkòng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 举 于 版筑 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 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 乱 其所为 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所以 动心 忍性 , 曾 益其所不能。人 恒 过 , 然后 能改;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入 则无 法家 拂 士, 出 则无 敌 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古义: 今义:兴起,被任用送出;出发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筑 古义: 今义:捣土的杵建筑③管夷吾举于士 士 古义: 今义:狱官士兵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比论证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古代人物成才的故事。他们一开始各是什么身份?共同点:他们都是出生卑微,或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发奋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心理状态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正面、个人反面、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正面反面入则无法家弼士天降大任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人恒过,改、作、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篇幅简短而语言精炼的说理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逐层推论,论证缜密。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孟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 训”,越国终于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反 攻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以后, 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 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卧薪尝胆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天宝年间),他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