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8页。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打制石器采集渔猎迁徙用火
磨制石器农耕畜牧定居用陶阶层分化万邦时代
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国家产生
殷墟遗址神权色彩内外服制度甲骨文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汤姆森在1836年提出一种新的历史分期方法——三时代系统,或称三期论。
1865年,约翰·卢伯克(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首先提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观看北京人视频,了解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
4、新石器时代
何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基本特征是: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阶级区别。父系氏族社会:是原始氏族公社的第二个阶段。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改变为“从夫居”,子女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
◎变化1——生产工具的变化
◎变化2——遗存分布的变化
问题:对比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何相同不同之处?
◎变化3——社会形态的变化
原始群居——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初始形态
(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 B.父系氏族社会C.奴隶制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解析:大汶口文化出土墓葬遗址明确反映出男性为主导,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特点,因此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奴隶制和早期国家的形成都是在夏商以后。
◎特点: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
(2023·四川泸州三模·24)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C.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 D.民族交融程度大大提高
(2021·百色)近期,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圆口方尊、跪坐人像等重要文物备受瞩目,学者普遍认为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与中原商文明各具特色,相互呼应。据此可以证明 A.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B.三星堆文明超越同时代文明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1、部落时代(万邦时代)
(1)时间:
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1、部落时代(万邦时代)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商周
(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商周
(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①王位继承制度:
问题:如何看待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②地方管理:夏部落直接统治;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③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
(2021·福建)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结合材料辩证分析国家的产生和农业、私有制、阶级分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请将以下结构图补充完整,分析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细化
构成国家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
国家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终极标志。——《中外历史纲要》解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教师教学用书》
(2023·山东中学联盟高三12日联考·11)《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中指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国家就一定会出现,国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也是文明的标志。作者意在强调A.国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B.社会关系复杂推动国家的产生 C.文明最早出现于农业发达地区 D.农业是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3·浙江宁波二模·1)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探明: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这些随葬品的出土可以佐证陶寺遗址①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②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③最早出现了原始手工业 ④随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畜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商朝的统治 ①制度:
存在问题:主要依靠武力维系,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松散联盟)
(2)商朝的统治 ②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秘色彩浓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3)西周的统治 ①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请将每个等级标注清楚
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结合分封示意图,分析其影响。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022.6·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3)西周的统治 ①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得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西周的统治②西周宗法制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为了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衍生出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
宗法制衍生出的宗法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2019·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西周的统治 ③礼乐制度
贵族集团内部的一套行为等级规范
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3)西周的统治
问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是什么关系?
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权利继承制度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权力分配制度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是权利认同制度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3.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结合前面所学,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等级之间难以权利分明
如周代分封制依据父系血缘关系进行分封
如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大
夏商周三代均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性
(5)夏商周的经济:①土地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以上归周王所有
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归贵族。
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分封制存在的经济基础
(5)夏商周的经济:②手工业:
青铜时代;工商食官制度
①夏商周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②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少量用于农具。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夏商周的经济:③商业: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人工货币
◎神话传说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1.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神话传说是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发展初期的现象; 2.神话传说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历史真实,对于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史料。
神话传说可以用来研究历史真相吗?谈谈你的认识
◎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考古资料的史料价值何在?单凭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历史真相吗?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史料价值:考古资料属于一手史料,能较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可信度高,具备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单凭考古资料无法完全证明历史真相,需和文献相互印证(二重证据法)
(2022·广东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020·全国Ⅲ卷高考·41)材料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1)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2)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考情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核心考点突破,高考链接,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知识拓展史料的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破考点复习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氏族公社,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