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主干知识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源
中华社会和制度文明起源
(7000-5000年前)
(10000-7000年前)
【任务1】根据课本完成下图,了解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及其特征
(约250万-1万年前)
【任务2】结合材料理解概念: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例题】河北易县北福地一期遗址中出土的釜,同山东北辛文化早期的圆体釜非常相近,敞口平底钵与北辛文化早期的同类器也如出一辙,小口双肩耳壶、陶支脚等器物则直接承袭当地磁山文化的因素。据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 )A.以手工业为主导 B.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C.起源于黄河流域 D.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
【任务3】结合材料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特征并理清各要素间的关系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
1.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系列文物,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据此可知( )A.中国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B.局地公权力意识增强C.当时社会组织能力强大 D.北方开启了图腾崇拜
(2023·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三个等级的墓地,包括最高等级的“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卞家山”墓地。这表明A.氏族制度已经瓦解 B.我国进入了“万邦时代”C.宗法制度已经形成 D.我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2023.全国新课标.1)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023.湖南.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任务1】根据课本完成下图,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主干知识二、早期国家——夏
【任务2】根据课本,梳理夏朝统治的基本状况(主要从国家治理角度)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不同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主干知识二、早期国家——商
【任务3】根据课本,梳理商朝统治的基本状况(重点理解内外服制度)
【思考】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想想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以军事武力为依托而形成的支配关系,松散联盟;商王对外服控制力依赖于商王实力维系统治。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商朝没有实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主干知识二、早期国家——西周
【任务4】根据课本,梳理西周的基本状况(结合选必1)
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维系统治,扩大疆域
【任务5】根据课本,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
【思考】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思想观念: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 (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 ) 有利于治国理政。
(2020·江苏高考)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018·浙江)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 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 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 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2019·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18·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我检测,思维升华,唯物史观,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8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考情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核心考点突破,高考链接,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知识拓展史料的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