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 “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 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 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 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 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 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 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4. 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5.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探讨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中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在追求幸福中的重要性。文章从孔子的克己向善到孟子的家庭伦理、天人合一及育才之乐,阐释儒家幸福观的多层次内涵。材料二则从中国哲学整体观兼顾理性与感性,展示“中庸”作为和谐美的核心理念。对比二者,材料一聚焦儒家核心价值,而材料二提供了更广泛的哲学视角。两者均强调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由原文“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知,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
    B.“所以”错误。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了。
    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材料二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CD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
    A.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不同。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而“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方面更加平民化。
    ②由原文“孟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知,实现了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更加生活化。
    ③由原文“孟子毅然将……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可知,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故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内容方面更加多元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可以理解为就是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②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就是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③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君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可知,李大钊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可以理解为是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做出贡献。
    ④由原文“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孟子道德哲学至高境界就是‘天’……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知,李大钊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就是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舞会以后
    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
    我们谈到,为了使个人趋于完善,首先必须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接着,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并不是由于环境,完全是由于别的缘故。”
    “到底由于什么呢?”我们问道。
    “是这么回事: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年轻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
    “我要讲的事情出在四十年代,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那时我们大学里没有任何小组[注],也不谈任何理论,我们除了学习,就是玩乐。”
    “我是一个很愉快活泼的小伙子,况且家境又富裕,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
    “正当我狂热地爱恋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这次舞会好极了:丰美的菜肴,喝不尽的香槟。我不用喝酒就醉了,我又跳卡德里尔舞,又跳华尔兹舞,尽可能跟瓦莲卡跳。她身穿白色长衣,束着粉红腰带,脚上是白净的缎鞋。”
    “我就这样尽跟她跳,简直没有注意时光是怎么过去的。这时是两点多钟。”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她对我说道,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过来,’我们听见女主人的响亮声音,‘我亲爱的,劝您父亲跟您跳一跳吧。’”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他的脸色红润,留着两撇雪白的、尼古拉一世式的鬈曲的唇髭和同样雪白的、跟唇髭连成一片的络腮胡子。他是一位具有尼古拉一世风采的宿将型的军事长官。”
    “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右手戴上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瓦莲卡的优美的身子在他的左右翩然飘舞,灵巧得叫人难以察觉。全厅的人都在注视这对父女舞伴的每个动作。”
    “瓶子里的水只要倒出一滴,其余的便常常会大股大股地跟着倾泻出来,同样,我心中对瓦莲卡的爱,也释放了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
    “玛祖卡舞结束之后,上校推辞说他明天必须早起,就向主人告别了。”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再次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那正是谢肉节的天气,有雾,饱含水分的积雪在路上融化,所有的屋檐都在滴水。瓦莲卡家住在城市的尽头,靠近一片广大的田野,田野的一头是人们游息的场所。我走过冷僻的胡同,来到大街上,这才开始碰见行人和运送柴禾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触到了路面。马匹在光滑的木轭下有节奏地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车夫们身披蓑衣,穿着肥大的皮靴,跟在货车旁边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雾中显得分外高大——这一切都使我觉得特别可爱和有意思。”
    “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游息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他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两个行列中间有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仿佛觉得很面熟。”
    “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噗嚓噗嚓地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这就是瓦莲卡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重复着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
    “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突然间,上校停了一停,随后快步走到一名士兵跟前。”
    “‘你还敢敷衍吗?还敢吗?’”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
    “我觉得那样羞耻,我埋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一路上我的耳边时而响起鼓声和笛声,时而传来‘好兄弟,发发慈悲吧’这两句话。我感到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
    “‘他显然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起上校,‘如果我知道他所知道的那件事,我也就会了解我看到的一切,不致苦恼了。’可是无论我怎样反复思索,还是无法了解上校所知道的那件事。”
    “嗯,你们以为我当时就断定了我看到的是一件坏事吗?决不。‘他们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于是努力去探究这一点。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始终探究不出来。我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好,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结果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有删改)
    [注]19世纪30年代,莫斯科一部分大学生成立了各种小组,探讨哲学和文学问题,传播先进思想。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凡上大学时学校没有任何小组,也不谈理论,学生除了学习就是玩乐,伊凡随意提及话点出当地闭塞落后的环境特征。
    B. 伊凡与瓦莲卡在舞会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整晚的相伴跳舞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两人后来分手并非瓦莲卡自身的过错。
    C. 学生时代的伊凡是个入世不深的贵族青年,目睹夹鞭刑的行刑场景轰毁了他对美好幸福的幻想,这一偶然事件中透着必然。
    D. “一切都要合乎规矩”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上校的行动,他在舞会上的彬彬有礼与在广场上严苛执行军规均与此有关。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对贵族舞会和广场刑场两个场面的描写均注重主人公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 舞会上美妙悦耳的玛祖卡舞曲与广场上生硬刺耳的笛声、鼓声形成强烈反差,以此批判上流社会的文明,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埋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
    D. 本文语言风格平实明快,通俗易懂,多用简单的口语,如闲话家常,自然而流畅,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与小说采用的讲故事方式相契合。
    8.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9. 这篇小说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艺术,请从标题、人物、情节三方面对此简要说明。
    【答案】6. B 7. C
    8. ①以典型环境展现时代和社会。清晨街上的雪橇、马匹、车夫等民众日常劳碌生活图景,构成故事的社会背景。②以景物映射人物内心世界。积雪初融的街道上寻常景象,经伊凡内心情绪点染而显出美好可爱,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幸福感。③上承舞会场景,引出下文对行刑场景的叙写,使文脉缜密连贯。
    9. ①标题留白。以“舞会以后”为题,舞会结束后的事情如何,引人遐思。②人物塑造留白。舞会上着力渲染的人物形象,舞会后却只字不提,瓦莲卡等人对待上校暴行的态度形成空白。③情节设置留白。结尾处伊凡没能探究明白那件“所不知道的事情”,留给读者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含蓄韵味。
    【解析】
    【导语】《舞会以后》通过伊凡在舞会和刑场的对比经历,揭示了环境和偶然事件对人生的深刻影响。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再现了贵族社会的虚伪和残酷。舞会的欢愉与刑场的残忍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主人公伊凡从充满幻想的青年转变为对现实感到厌恶和失望的人。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层次分明的叙述,让读者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感受到丰富的哲学意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舞会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错误。从文中“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正当我狂热地爱恋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可以看出,两人恋爱是在舞会之前就已开始,而非在舞会上相遇,更不是在舞会上一见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分析错误。“我”应是对自己认识这样残暴的人而感到羞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环境本身的功能上说,“行人和运送柴禾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触到了路面……车夫们身披蓑衣,穿着肥大的皮靴,跟在货车旁边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雾中显得分外高大”,清晨街上的雪橇、马匹、车夫等民众日常劳碌生活图景,构成故事的社会背景。此处描写以典型环境展现时代和社会,有交代社会背景的作用。
    ②从人物角度分析,“饱含水分的积雪在路上融化……马匹在光滑的木轭下有节奏地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这一切都使我觉得特别可爱和有意思”,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有烘托作用。以景物映射人物内心世界。积雪初融的街道上寻常景象,经伊凡内心情绪点染而显出美好可爱,烘托出人物刚刚和恋人过完谢肉节内心的幸福感。
    ③从情节结构上看,画横线部分处于两个场景之间,上承舞会场景,引出下文对行刑场景的叙写,起到场景过渡的作用,使文脉缜密连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小说标题为“舞会以后”,以留白的方式暗示文章的重心是在舞会后惨无人道的夹鞭刑,舞会上父女的温情与之形成对照,加深批判力度。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重写瓦莲卡在舞会上,不写其舞会后,舞会上重写其优雅迷人的形象,而不写其心理与思想,对待父亲的暴行,其立场态度究竟如何,令人深思。
    ③在情节设置上,结尾处,“他们一定知道一件我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他们”又指哪些人,这些都没有明确交代,留给读者思考,形成文章含蓄丰富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冯)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征绢五百匹。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从【A】其计【B】遂得【C】岭表【D】无事【E】不劳【F】而定【G】胜于【H】十万之师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但怀之以德”与“仁以为己任”(《论语》)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B. “靡使有余”与“靡计不施”(《促织》)两句中的“靡”字用法相同。
    C. “老弱之不养”与“臣子之不孝君父”(《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D. “是夺民时也”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使用武力,而是采用仁德的策略,消弭了一场可能会发生的反叛。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有人经年累月地背柴并且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这些人,并且接受晏子的建议,使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2)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14. 唐太宗“怀之以德”“胜于十万之师”,材料二有哪些“怀之以德”的事实?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A 12. C
    13. (1)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
    (2)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14. ①周公建议武王让殷商的士人百姓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②晏子趁着齐景公同情负薪老人的时机提出建议,让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③叔向认为春天筑台会耽误农时,劝止了晋平公筑台之事。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选取多个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中以德服人的智慧。材料一讲述唐太宗采纳魏征建议,以德服人,平定岭南,展现其智慧与胸怀。材料二包括武王、景公、晋平公等通过不同方式展示施行仁政,强调通过仁爱和善德来治理国家,以此达到和平与稳定。整体上,这些事例反映了统治者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历史上以德感化的成功案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岭南没有战事,不动一兵一卒而岭南获得安宁,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的威力啊。
    “从其计”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得岭表无事”也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
    “不劳而定”省略主语“岭表”,连词“而”表修饰,连接“不劳”和“定”,“胜于十万之师”是状语后置句,单独成句,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含义不同。认为/把……作为。句意:认为只要采取仁德的策略。/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
    B.正确。都是副词,“不、没有”。句意:不要让他们有活口。/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
    C.正确。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没有人养活的老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
    D.正确。这/认为正确。句意: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自以为正确的反而得不到显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经年累月地背柴并且面有饥色”错,原文“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意思是,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长年”指老人,不是“经年累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田”,名词作动词,耕种;“变旧新”,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唯仁是亲”,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亲仁”。
    (2)“爱”,怜惜;“逮”,及、达到;“治国之本也”,判断句,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事实之一:武王打败了商之后,分别向太公、邵公和周公询问如何处理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期中周公的回答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即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这体现了“怀之以德”;
    ②事实之二:晏子趁着齐景公同情负薪老人的时机,建议“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使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体现了“怀之以德”;
    ③事实之三: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劝阻他说“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最终劝止了筑台之事,体现了“怀之以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说:“当初岭南的地方官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一定要讨伐他,魏征多次劝谏,认为只要采取仁德的策略,不经过战争他必定会自己来朝归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岭南没有战事,不动一兵一卒而岭南获得安宁,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的威力啊。”于是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材料二:
    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要让他们有活口,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这件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没有人养活的老弱、没有房屋的丧妻丧夫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用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 围中。
    B. 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 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 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 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答案】15. C 16. 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歧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参考答案②③点的同类补充:④颈联写花虽开尽,但香味留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⑤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相应。苏辙对田间生活的喜爱、对尉卒的厌弃,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即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而不能实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②. 惟有饮者留其名 ③.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④.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⑤. 为仁由己 ⑥. 而由人乎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惟、鸿、雁、潜、文、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 A 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
    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 B 的药物——胰岛素。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 C 了。
    18. 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
    B.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
    C. 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
    D. 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
    【答案】18. A. 闻风丧胆 B.耳熟能详 C. 萎靡不振
    19. 示例一:①“毒暗器”运用比喻,将芋螺释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①“狠角色”运用拟人,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说芋螺派善用“毒暗器”,表明它们很厉害,让人十分害怕,可填“闻风丧胆”。闻风丧胆: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端恐惧。
    ②处,语境说地纹芋螺善用的“毒暗器”是胰岛素,这个东西我们都很熟悉,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③处,与“活蹦乱跳”相反,是说斑马鱼不精神,可填“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丧,不振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示例一:
    ①说芋螺释放的毒素是“毒暗器”,这个词语运用比喻,本体是芋螺释放的毒素,喻体是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暗器”本就让人防不胜防,再上带“毒”,伤害性更大,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
    ②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在科普文中使用比喻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
    ①“狠角色”一般用来说人,指做事果断狠毒的一类人,这里用来说“地纹芋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再结合语境“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这个词语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
    ②效果:拟人的效果也是生动形象,在科普文中使用拟人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对付”意思是“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
    A.意思是“将就”;
    B.意思是“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
    C.意思是“感情相投合”;
    D.意思是“将就”。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缮是一种 。日本工匠受中国漆艺和描金工艺启发,在陶瓷碎片的边缘处涂上清漆,将碎片黏合打磨,还原至器物原状。同时,在漆料将干未干时,沿裂隙走势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覆盖装饰,最后整体晾晒风干。金缮工艺的核心在于工匠与自然的“合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善于利用自然。①称其为自然之美,是因为用金缮技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②毕竟,修补的位置和金线的走势均不是提前预知的,③而是由于碎裂处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此外,④器物何时会破损、因何破损也是随机的,这些都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
    伴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金缮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但 ,修残补缺仍然是金缮工艺的起点,顺应自然也依然是金缮工艺的灵魂和前提。经过金缮工艺修补过的器物, 。然而,器物身上耀眼的金色纹饰,又像在骄傲地讲述它亲历的挫败及如今的涅槃。究竟是完美更美,还是不完美更美?这似乎已经超脱了美学的范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依次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改为“用金缮技艺修补而成”;②改为“提前知道”,或去掉“提前”;③改为“由(根据)……决定的”。
    22. ①陶瓷(器物)修补技术②无论艺术形式如何进步(无论流派如何发展)③似乎已注定不再完美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中“用金缮技艺每一件器物”错,成分残缺,应改为“用金缮技艺修补而成的每一件器物”;
    第②句中“提前预知的”错,语义重复,应改为“提前知道”,或去掉“提前”;
    第③句中“由于……决定的”错,句式杂糅,改为“由(根据)……决定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句“受中国漆艺和描金工艺启发”“在陶瓷碎片的边缘处涂上清漆,将碎片黏合打磨,还原至器物原状”和后面“”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金缮跟中国的漆艺和描金工艺一样,是一种在陶瓷上修补技术,故补写内容为“陶瓷(器物)修补技术”。
    第②空,根据“但”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前句“伴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金缮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可知,此处是说不管金缮技术演化出的流派有多进步,或其艺术形式怎样进步,修残补缺仍然是金缮工艺的起点,顺应自然依然是金缮工艺的灵魂和前提,故补写内容为“无论艺术形式如何进步(无论流派如何发展)”。
    第③空,由前句“经过金缮工艺修补过的器物”可知,此处是说修补过的器物似乎不再完美,补写内容为“似乎已注定不再完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村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而西汉刘向说:“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大意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奋斗当下,未雨绸缪
    村上春树有言:“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意在告诫我们,要立足现在,找到当下的意义。而西汉刘向却说:“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告诫我们未雨绸缪之重要性。
    年岁不居,时节如流。珍惜当下,奋斗现在,才能为未来铸就华章。
    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我们不过分纠结于当下,却也不会放任当下“躺平”、时间白白流逝。如今我辈,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自当坚守初心、矢志奋进。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理想,却从未好高骛远,而是将宏伟两梦付诸于实践中,一生努力,脚踏实地,造福人类。从无声里突围的江梦南,并未因自身残缺而纠结失落、裹足不前,而是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最终以自身努力考入了无数人梦想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吾辈青年,身处大好年华,更当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风物长宜放眼量。拥有长远眼光,脱离现世束缚,才能为未来道路扫平障碍。
    我们不纠结于当下,却并不代表目光短浅;我们奋斗于当下,更是为了美好未来。因此,若我们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拥有长远眼光,或许才能看到潜在的价值,做出正确决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城大拆大建,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为了保护北京城中幸存的古迹,特别是北京城墙四处奔波。即使与当时的苏联权威专家观点相左,他依然坚守自我;即使支持者寥寥,他也从未放弃尽最大努力保护北京城中的每一面旧墙,每一栋牌楼,每一座庙宇……当时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经济发展、商业化,或许只有梁思成等少数人拥有长远眼光,看到古迹背后更深远的文化意义,认识到文化遗存一旦被毁即不可再生。或许,正是因为他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如今的北京城尚存着最后一点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奋斗当下,未雨绸缪,这正是我辈青年应该拥有的正确态度。当下是我们脚下正踩着的土地,而未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不纠结于当下的小利小弊,才不会错失长远规划;不过分焦虑担忧未来,才不会打乱当下奋斗的脚步。此刻的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善于发现与感受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美好;更好立足长远,树立远大的目标和计划,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光阴荏苒,风云巨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间,我们只有奋斗当下,未雨绸缪,才能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积累起足够力量,应对未来的挑战,并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村上春树和西汉刘向两者相反的观点,引发我们对于是否要“早虑”与“早豫”的思考。首先,村上春树告诉我们,如果“当下”很不顺,不要太过纠结,太过在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使现在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只要能学会珍惜当下的美好,我们总能发现并收获很多唯美的记忆,心中感到充实与满足,从而有力气去成就更美好的未来。与此同时,他说的这句话原句中还提及应当仍然努力行前走,总会走出阴霾,迎来曙光。这句话从心态和做法两个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不如意的“当下”。而后者西汉刘向所说的话,意思就是说,人要想不陷于困境或绝境当中,应该早做谋划或打算。刘向的说法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相符。由此可见,作文的中心话题就是我们是否应当具备“忧患意识”。
    对此,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阐释,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即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论述时一定要扣住关键词。扣住“知足常乐、活在当下”的同时,还要扣住“常态”;扣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同时,还要扣住“长久”。建议选择议论文体,使用因果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进行思辨性分析,说明我们既要对当下遇到的困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不是被一时的沮丧和挫折打败,一蹶不振,同时也要从个人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结合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美国对华为的持续围堵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等时事内容,说明我们不能只是保持个人的乐观,而是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更要有清醒的危机意识。
    立意:
    1.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是人间常态。
    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长久。
    3.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相关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A4: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卷版)-A4: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