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1168/0-17336221891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1168/0-17336221891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91168/0-17336221892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编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并不是独立静观的存在,它生发于自然,对应于阴阳,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
B. 《二十四诗品》的描述在直接、间接两个层面都与色彩视觉关联,其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有依据的。
C. 中国传统色彩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从彩陶到绘画,从剪纸到瓷器,都体现着古人的色彩观念、色彩语言。
D. 材料一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及特色,材料二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论述传统色彩,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 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 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 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3. 下列诗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B.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材料一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②材料二引用“杂五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5. ①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②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③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错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可知,除了“阴阳”,五色观还与“方位、季节、声音、五脏、五味、五气”等相关联,共同形成“整体思维系统”。
B.“对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错误,根据“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可知,《二十四诗品》只是被用来作为“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它本身并没有进行“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
D.“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说法绝对,两者写作目的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在强调中国传统色彩中蕴含的智慧,从而突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当下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错误,材料一中有“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说法,但据此得不出“体现的现实关怀更强”的结论,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
A.“青青”对应“伤心色”,给人悲伤的感觉;
B.“红”是对旗帜颜色的客观描述,没能体现其中的“色彩性格”。
C.“黑云”给人压抑的感觉;
D.“红”与“爱”相应,体现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找到答题区间结合具体内容及文章结构分析其作用。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引用“杂五色”,是“回溯历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围绕郭浩话语关键词“国色之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建立起文化自信”,进行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可知,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
结合“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可知,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
结合“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可知,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巴(节选)
刘亮程
①江格尔从昨夜开始不再做梦。
②他看见自己的睡眠,和笼罩草原的夜一样长,一样宽,也一样漆黑。
③那个梦因何不见了,江格尔并不知道。白天他在宫殿暖洋洋的汗王王位上,腿关节依旧冷飕飕地疼痛,似乎那里有一场没刮走的寒风。他用手去搓,想把里面的寒冷驱走。当他摸到自己冰冷的双腿时,意识到他的腿还在梦中的风雪中,没有走出来。那里的大雪还在纷纷飘落,人畜还在每时每刻地死亡。只是不再被他梦见。
④这日,从酒宴中清醒过来的江格尔,发现阿盖夫人不见了。继而传来本巴国的女人们衰老的消息,江格尔汗和勇士们都有点不知所措。
⑤谋士策吉说,在我们一次次端起酒碗的光阴里,女人们已经度过青春,追随阿盖夫人聚集到七十岁里。我在宫殿瞭望塔上,看见她们一个个活成老祖母的样子。她们频频朝这里望。偶尔有喊声传过来,像是母亲喊丢失的孩子。
⑥江格尔无奈地看着众勇士,他让本巴国人人活在二十五岁,自己的夫人却领头衰老了。他不知道阿盖衰老成了什么样子,她或许怕衰老传染给他,而远远离开了宫殿。江格尔想到衰老时,牙根突然松动了一下,似乎衰老正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苏醒过来。
⑦江格尔说,我们怕是挡不住地要老去了。
⑧勇士们都惊讶地看着汗王,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一件事情,便是老去了。他们似乎看见老掉的自己正从远处走来,一步步地走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直到完全替换掉年轻的自己。
⑨他们一直跟着江格尔,他年轻,他们年轻。他说老,他们跟着老。
⑩他们的女人已经跟着阿盖夫人去了老年,她们在那里放慢脚步,耐心地等待自己的男人。
⑪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汗王脸上。只等江格尔汗招呼一声,他们便要呼啦啦地老去了。
⑫江格尔一动不动停在那里。
⑬大家都随汗王停住。
⑭从天窗照进来的阳光也停住,外面草原上的风也停住。
⑮这样过了许久,谋士策吉说话了。
⑯他讲了一段长长的故事。每当他感到时光前移太快时,便讲一段先前的故事,把走远的时间拉回到过去。
⑰起初,人和牛羊密密麻麻地居住在草原上,不分部族。
⑱那时候雨水充沛,所有花朵都结出果实。人一觉醒来,晚上的梦都变成眼前的现实。
⑲居住在草原中心的乌仲汗,感到了人世的繁荣与拥挤。
⑳他用搬家家游戏,让人们都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
㉑又用捉迷藏游戏,让地上的一半人藏起来。
㉒作为游戏的开启者,乌仲汗没有按规则去找那些隐藏者,而是在一半人都藏起来后,把空出的辽阔草原据为己有,建立了本巴国度。
㉓那些藏起来的人,开始怕被找见而静悄悄地消失在远处,越藏越深远。
㉔后来因为老没有人去找,便着急了,派使者四处走动,故意挑衅惹事,暴露自己。
㉕他们在藏匿中隐秘地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汗国。
㉖拉玛汗国便是其中最强大的,汗王联合起所有被欺骗的隐藏者,向本巴国发起一场一场的报复性攻击。
㉗我们把那些隐藏者叫莽古斯。
㉘他们在漫长的隐匿中,学会各种藏身之术。把霍霍的磨刀声藏在狼和黑熊的吼叫中,把马蹄声藏在戈壁的飞沙走石中,在摇晃的树荫里藏起走动的人影,在河底滚动的石头上藏起车辙印,在虫鸣和微风中藏起长途跋涉的喘息声。他们的行迹连能看见九十九年凶吉的谋士都难以觉察。他们常常瞬间出现在眼前,班布来宫殿的酒宴,经常被打断,酒桌被掀翻。
㉙本巴国的缔造者,我们的老汗王乌伸汗早已无力抵抗,带着他那一辈人,一路躲藏到骨头变薄的老年,却还是被莽古斯找到并追赶上了。
㉚游戏反转过来。本巴人成了躲藏者。
㉛乌伸汗开创了人世初年的这场游戏,却无法将它停住。
㉜老汗王的儿子江格尔汗,带着我们这一辈人,躲藏到永远年轻的二十五岁里。
㉝他们从十八岁,从二十三岁,往我们躲藏的二十五岁里追赶。眼看到跟前了,一晃却到了二十六七岁。我们青春常驻的二十五岁,对别人来说,却是最容易错过的。一旦错过,他们在迅速老去的路上,再不会遇见我们。
㉞到现在,我们永葆青春的二十五岁本巴家园,依然富足安宁。
㉟江格尔和众勇士,全沉浸在策吉讲的故事里。他讲述时,他们成了故事里的人,故事中有他们的名字和身影,有他们经历的一件件事情,坐在外面倾听的人变成一个个木头桩子。他停住讲述时,他们从故事里回来,木头桩子活过来,眼睛看着谋士策吉,又相互看。
㊱策吉说,我们一直在乌仲汗开启的游戏里,二十五岁是我们的藏身处,是我们在时间里的家。我们有许多办法让自己留在二十五岁。可是,青春永驻的阿盖夫人先衰老了,我们的女人们跟着衰老了。
㊲那我们也将老去吗?美男子明彦说。
㊳策吉说,自从乌仲汗用游戏布置了草原上的人和牲畜,多少年来我们认为没事了,草原的格局已定,谁也无法再改变它了。
㊴可是,被乌仲汗欺骗过的莽古斯,却没这么想,那个一直隐藏在母腹,出生后又躲在幼年不愿长大的哈日王,一直都在伺机报复。整个草原在他的操纵下,又回到最初的游戏里。
㊵这些游戏已经搅动了草原上多年不变的时间。
㊶本来,草原上一坨坨的牛粪、一颗颗的羊粪和马粪压住时间,搬家家游戏把它们都翻了过来。本来,草丛之中、树林深处、远山后面,都藏住了时间,被捉迷藏的人们一一找见。本来,梦中保留着可以时常回去的童年。可是,做梦梦游戏把所有的梦翻得底朝天。
㊷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怕真要溃败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盖夫人突然衰老是因为她违背了本巴国的律法,触怒了江格尔,遭受了巨大惩罚。
B. 在漫长隐匿中,莽古斯凭借动植物的掩护和本能反应藏匿行迹,其行迹难以被觉察。
C. 乌仲汗开创了人世初年的游戏,他遵循着规则建立了本巴国度,却无法将游戏停住。
D. 搬家家游戏翻出时间、捉迷藏游戏找见时间,这些游戏都以其独特方式搅动了时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同时穿插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故事的层次。
B. 文本通过对江格尔的身体感受等细节的刻画、对阳光和风均停住等环境氛围的营造,构建了既真实又超现实的世界。
C. 文本中插叙谋士策吉讲述的故事,解释了本巴国的由来、莽古斯的出现及其对本巴国的威胁,增添了紧张的氛围。
D. 文本以直接、简单的叙事策略构筑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世界,折射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体现了独特的创作观。
8. 文章结尾处说“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怕真要溃败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9. 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指出《本巴》具有“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的特点,该特点在选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表层含义:“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是指,本巴国人将“二十五岁”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不易被找到;“怕真要溃败了”是指本巴国与外界力量(如莽古斯)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后者已经对本 巴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②深层含义:“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巴国人对永恒青春、 生命力、幸福人间的追求,对衰老和时间流逝的拒绝;“怕真要溃败了”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担忧,预 示着本巴国人可能重新面临衰老和时间的正常流逝。
9. ①史诗特点:叙事宏大。例如,涉及到汗王江格尔、阿盖夫人、勇士们、谋士策吉以及整个本巴国历 史和命运,充满了英雄与传奇色彩等。
②童话特点:想象奇幻(或童年主题)。例如,“二十五岁的永恒青春”,梦境与现实的模糊界限,时 间的非线性流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诗意描绘,都增添了童话般奇幻的质感;“搬家家游戏”“捉迷藏游戏” 等设定都是童年时代特有的记忆等。
③寓言特点:寓意深刻。例如,江格尔和勇士们对衰老的态度以及阿盖夫人的衰老等,都寓言式地表达 了对生命周期和必然衰老的哲学思考;文本中对游戏的描述——乌仲汗利用游戏改变草原格局以及莽古斯 利用游戏进行报复——隐喻了社会秩序的构建与颠覆、权力斗争的本质等。文中隐含地表达了对生命、时间、权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江格尔汗和本巴国的故事,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世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史诗、童话和寓言的元素,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青春和衰老的寓言故事。通过江格尔汗和勇士们对抗衰老的努力,反映了人类对永恒青春的渴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情节紧凑,充满了象征意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违背了本巴国的律法,触怒了江格尔,遭受了巨大惩罚”错误。从原文“这日,从酒宴中清醒过来的江格尔,发现阿盖夫人不见了。继而传来本巴国的女人们衰老的消息,江格尔汗和勇士们都有点不知所措”来看,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
B.“本能反应”错误。曲解文意,“他们在漫长的隐匿中,学会各种藏身之术”而非“本能反应”。
C.“他遵循着规则建立了本巴国度”错误。曲解文意,“作为游戏的开启者,乌仲汗没有按规则去找那些隐藏者,而是在一半人都藏起来后,把空出的辽阔草原据为己有,建立了本巴国度”而非“遵循规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直接、简单的叙事策略”错误。《本巴》的叙事策略远非直接简单,而是通过想象、象征、哲思、创新的叙事结构(游戏、梦境、时空变换、嵌套结构等)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文学世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表层含义:
老汗王的儿子江格尔汗,带着我们这一辈人,躲藏到永远年轻的二十五岁里,谋士策吉说“我们一直在乌仲汗开启的游戏里,二十五岁是我们的藏身处,是我们在时间里的家”,“坝”用来防守,故“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是指本巴国人将“二十五岁”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不易被找到;
“怕真要溃败了”,指本巴国的藏身之所不再安全,游戏反转,本巴人成了躲藏者;“莽古斯……一直都在伺机报复。整个草原在他的操纵下,又回到最初的游戏里”,本巴国与外界力量(如莽古斯)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后者已经对本巴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深层含义:
“我们固守在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二十五岁的时间之坝”逾指“青春、生命力、幸福”等,“怕真要溃败了”,表达了本巴国人对永葆青春的担忧和无奈。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停留在二十五岁,但随着阿盖夫人和其他女人的衰老,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青春永驻的幻想即将破灭,本巴国人可能重新面临衰老和时间的正常流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史诗特点:叙事宏大。
选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草原世界,讲述了江格尔汗和他的勇士们的传奇故事,以及整个本巴国的历史和命运,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困境,具有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和气势。
童话特点:想象奇幻(或童年主题)。
选文中充满了奇幻的元素,如“本巴国人人活在二十五岁”“当他摸到自己冰冷的双腿时,意识到他的腿还在梦中的风雪中,没有走出来”,梦境与现实的模糊界限,时间的非线性流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诗意描绘,都增添了童话般奇幻的质感;“他用搬家家游戏,让人们都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那些藏起来的人,开始怕被找见而静悄悄地消失在远处,越藏越深远”等具有童年时代特有的记忆等元素,营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童话世界。
寓言特点:寓意深刻。
选文通过乌仲汗的游戏和江格尔汗的困境,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类对抗衰老的无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具有寓言的意味。例如“继而传来本巴国的女人们衰老的消息,江格尔汗和勇士们都有点不知所措”“我在宫殿瞭望塔上,看见她们一个个活成老祖母的样子。她们频频朝这里望。偶尔有喊声传过来,像是母亲喊丢失的孩子”,江格尔和勇士们对衰老的态度以及阿盖夫人的衰老等,表达了对生命周期和必然衰老的哲学思考;“他用搬家家游戏,让人们都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他用搬家家游戏,让人们都回到不占多少地方的童年”,乌仲汗利用游戏改变草原格局,“本巴国的缔造者,我们的老汗王乌伸汗早已无力抵抗,带着他那一辈人,一路躲藏到骨头变薄的老年,却还是被莽古斯找到并追赶上了”“可是,被乌仲汗欺骗过的莽古斯,却没这么想,那个一直隐藏在母腹,出生后又躲在幼年不愿长大的哈日王,一直都在伺机报复。整个草原在他的操纵下,又回到最初的游戏里”莽古斯利用游戏进行报复;这些均隐喻了社会秩序的构建与颠覆、权力斗争的本质等。文中隐含地表达了对生命、时间、权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媚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节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材料二: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大学》第十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有A一介臣B断断兮无他C技D其心E休休焉F其如G有容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絜矩之道”指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B. “克配上帝”中的“克”与成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 “亦悖而入”中的“悖”与《掩耳盗铃》中“恶己自闻之,悖矣”中的“悖”意思相同。
D. “悌者,所以事长也”中的“悌”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证明了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的观点,甚至认为民心比德更重要。
B. 材料一中把德与财对举,提出“德本财末”的思想,指出了社会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现象。
C. 材料一认为,在用人的问题上,“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认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和容人的胸怀。
D. 材料二中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但在现代社会,“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值建深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14.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古人的治国方略,但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BDF
11. C 12. A
13. (1)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违背这种做法。
(2)对自己不采取恕道,而想要使别人明白并做到,不会有这种情况的。
14.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修养德行和以身作则。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且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②材料二主要从家国关系入手,强调治国必先治家,如“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出自《大学》,分别强调治国和平天下的原理,阐述了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德、重民心的原则。材料一侧重于通过统治者的品行影响百姓,号召以德治国、重视民心;材料二则强调治国需从家庭教育开始,以家风治天下,反映出古代政治思想中对家庭影响力的重视。这两种观点共同强调了在治国中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治国安天下的基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
“有一介臣”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无他技”是动宾结构,“他”修饰“技”,宾语后D处断开;
“其心休休焉”与“其如有容焉”结构对称,“其心休休焉”是主谓结构,“焉”是句尾语气词,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C.错误。逆/荒谬。句意:这正如说话不讲道理。/厌恶自己听到,这是荒谬的。
D.正确。都是“敬重兄长”的意思。句意: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甚至认为民心比德更重要”无中生有。由原文“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可知,原文只说了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没说民心比德更重要,相反却说德是根本。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老”,尊敬;第一个“长”,尊重;“孤”,孤儿;“倍”,违背。
(2)“喻”,明白;“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修养德行和以身作则。第二段“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指出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德是根本;第一段“君子有絜矩之道”指出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②材料二“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指出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可见主要从家国关系入手,强调治国必先治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违背这种做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做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底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只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材料二: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之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因此,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对自己不采取恕道,而想要使别人明白并做到,不会有这种情况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述了下雪前后的景色。
B. 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C. 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 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 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推己及人。《〈论语〉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脚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解析】
【导语】杜荀鹤的这首《雪》通过多感官描绘,生动展现了雪后的寒冷景象和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尤其在尾联中,诗人以樵夫与公子形成对比,表现出人在困境中依旧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感受到风雪中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社会境遇的人文关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嗅觉等多感官”错误。诗中没有涉及嗅觉的感官描写,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展示雪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赤着脚在雪上行走吗?这两句诗,是作者的想象,“拥袍公子”“言冷”与“樵夫跣足行”构成鲜明的对比,“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表达出诗人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从体现儒家思想角度分析,诗人设身处地为贫苦人民着想。所以,诗中首先是表现出“推己及人”的儒家思想。《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两者所表达思想是一致的。
作者在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时,用一句“休言冷”,表达出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可以说是心生怜悯,正如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诗人在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2)《〈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终身实践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朝闻道 ④. 夕死可矣 ⑤. 民之从事 ⑥. 常于几成而败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焉、贤、闻、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航天的历史性时刻,嫦娥六号“蟾宫挖宝”归来
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1)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进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嫦娥六号回家之路标志。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3)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经历了回家路上 A 的时刻——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千米/秒)高速在大约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大约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这一过程俗称“太空打水漂”,标准术语为“半弹道跳跃式返回”。
(4)为何要“太空打水漂”式返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研人员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从月球飞向地球速度非常快,返回过程必须减速。这样设计,目的是利用数千公里大气层的阻力和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快速消耗返回器的能量,使其再次穿出大气层时速度已经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的条件而第二次进入大气层。
(5)嫦娥六号顺利回家,除了减速,(甲)。由于再入大气层速度快,高温烧灼不可避免,为保证返回器既防热又抗烧蚀,嫦娥六号返回器充分借鉴了嫦娥五号返回任务的经验。根据不同部位耐烧灼和隔热的具体需求与指标,制备了一件量身定制的“贴心防热衣”,保障其安全顺利返回地球。
(6)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以两级减速的方式,绽放两次“红白伞花”。其中,第一级降落伞是一朵只有2平方米的“小花”;即减速伞,它负责“ ”,对返回器进行初级减速,之后分离拉出主伞。第三级降落全是一朵约为50平方米的“大花”,即主伞,负责把返回器速度由数百公里每小时降低到不超过50公里每小时,护佑返回器稳稳落于地面。
(7)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共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均位于月球的正面。( 乙 )?“①一方面,人们对月背特别好奇,②想了解不知道的东西;③另一方面“嫦娥四号”去了以后、④根据其传回的种种科学数据显示,⑤月球背面确实存在很多不同于月球正面的科学现象。⑥需要特别获取样品。⑦供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院士的回答可谓 B 。
(8)此次嫦娥六号的着陆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直径约2500公里,堪比昆仑山脉的长度,深度约13公里,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从这里采集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品并加以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颗星球。
(9)嫦娥六号如何实现月背“挖宝”?和嫦娥五号任务相同,嫦娥六号在月背取样采用了表取和钻取两种方式。钻取需要采集一定深度的月球次表层样品,争取让采样装置采得更深,让样品种类更为丰富。表取采样则是在一片区域里进行多次采样,主要采样目标是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样品。
(10)钻取所用的采样装置共有三层结构,设计长度为2.5米π最外层是外钻杆,紧靠外钻杆的是取芯管,取芯管的外面包裹着一条取芯袋。当钻头向下钻进时,取芯袋也会跟随着取芯管向下运动,而钻取到的月壤岩芯则会被顶进袋内,整个过程就像“穿袜子”。取样后的取芯袋以缠绕的方式,存放在钻取初级密封装置上。
(11)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哪些任务?从5月3日成功发射到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挖宝”,再到6月25日顺利着陆“回家”,嫦娥六号在此次为期53天的月球探险期间创造了多个“首次”: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返回、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中国国旗、首次回传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我们的太空、中国航天报)
18. 文中第10段画波浪线处用“穿袜子”比喻取月壤过程,十分形象生动。请以相同的手法将文中第6段画波浪线处补充完整。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不超过7个字。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7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甲、乙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11段画横线的“挖宝”“回家”,双引号用法比较特殊,有人说是表示比喻,有人说是表示特殊含义,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 踩一脚刹车
19. A惊心动魄/至关重要
B一语中的/简明扼要 20. 语句④可修改为:其传回的种种科学数据显示
语句⑥可修改为:特别需要获取样品
21. (甲)还要克服高温的影响(乙)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采样
22. 示例一:我认为是表示特殊含义。“挖宝”指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凸显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的重大意义;“回家”指返回地球、顺利着陆,体现了人们对嫦娥六号安全返回的关切与激动之情。
示例二:我认为是表示比喻。“挖宝”将月背的月球样品比作珍宝,突出了月背样品的珍贵与重要;“回家”将祖国比作家园,体现了国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前后文的“减速伞”“对返回器进行初级减速”可知降落伞起减速作用,生活中刹车有此作用,用比喻的说法即是负责“踩一脚刹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形容嫦娥六号回家的经历,结合后文“接近第二宇宙速度”“ 跳出大气层”“太空打水漂”等内容可知,这是很重大很重要的使人振奋的时刻可填“惊心动魄”“至关重要”。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
B处,语境说院士的回答简明而准确,可填“一语中的”“简明扼要”。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简明扼要:抓住要点,指简单明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④“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可修改为:其传回的种种科学数据显示。
语句⑥“需要特别获取样品”语序不当,状语“特别”应是修饰“需要”,改为:特别需要获取样品。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甲),此处和“除了减速”为对照句,谈嫦娥六号顺利返航需要应对的问题,句式应为“还要……”。后文的阐释“由于再入大气层速度快,高温烧灼不可避免”说明,还要应对高温,故应填“还要克服高温的影响”。
(乙),此处问题引出后文的回答,后文明确在月球背面采样的原因,故此处应填“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采样”。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认为是表示特殊含义。结合“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挖宝’”可知,“挖宝”即挖掘宝贝,指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以“挖宝”来描述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凸显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的重大意义;
结合“6月25日顺利着陆‘回家’”可知,“回家”指嫦娥六号返回地球、顺利着陆,“回家”是令人激动事,满含着团聚、亲情、欢乐的意味,以“回家”描述返航地球,体现了人们对嫦娥六号安全返回的关切与激动之情。
认为是表示比喻。本体为“月背的月球样品”喻体为“宝贝”,以“挖宝”喻月背的月球样品,是将月背的月球样品比作珍宝,突出了月背样品的珍贵与重要;
本体为“祖国”,喻体为“家园”,把“回家”喻回到祖国怀抱,体现了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满怀自豪感与归属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标识设计师顾永江设计,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字体庄重列称,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2024年甲辰龙年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以创新“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作为传播形式,届时,全球华人相约除夕,共享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古老文明与科技之光的交响
当新年钟声敲响,当春晚的旋律奏响,一个充满力量的“龘”字,如同一枚蕴藏着古老文明基因的芯片,在2024年甲辰龙年的春晚上,绽放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璀璨光芒,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句主题语,如同春雷乍响,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也点燃了全球华人的文化热情。而“龘”字,这个寓意着龙腾飞、象征着力量与速度的古老汉字,则成为了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在历史与现实、科技与文明之间,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细细品味这枚“龘”字标识,它仿佛是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带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设计师顾永江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庄重典雅的“国朝官印”九叠篆为灵感,将“龘”字幻化成一枚枚方正的印章,层层叠加,如同龙鳞般紧密相连。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更暗含着“龙”的文化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吉祥、尊贵、力量和腾飞,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更令人惊艳的是,设计师巧妙地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其中,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枚芯片,仿佛科技的血液在古老的文字中奔涌。芯片,是信息时代的核心,代表着高速运算和无限可能。当象征着古老文明的“龘”字与代表着现代科技的芯片相遇,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如同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奏响了时代发展的交响乐章。
这种交融,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回望历史,从四大发明到杂交水稻,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以创新的精神引领时代。如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龙行龘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春晚舞台上,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将为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当春晚的旋律奏响,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龙行龘龘”的主题下,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将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2024年央视春晚的主标识和主题。主标识是一个“龘”字,采用九叠篆的形式,并融入现代科技芯片的质感,寓意龙腾飞的景象,连接古今,融通未来。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则点明了晚会的基调,强调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景象。材料还提及春晚将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作为传播形式,预示着晚会将呈现出更加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龘”象征龙腾飞,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国朝官印’九叠篆”代表传统文化的庄重和权威;“芯片”象征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表达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思想+艺术+技术”强调创新的传播形式,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材料而言,文章应聚焦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展现欣欣向荣的国家景象和蓬勃发展的时代精神。
写作时,文章可以从“龘”字的象征意义出发,联系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和文化传承,运用象征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以龙的形象演变、民俗传说等为论据,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也可以从“欣欣家国”的主题入手,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列举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论据,并结合春晚的创新传播形式,运用举例论证、演绎推理等方法,展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还可以从“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角度,运用因果论证,以春晚的科技应用、其他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为论据,探讨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新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意:
1.传统文化精神为现代科技文明助力。
2.现代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延续发展。
3.“思想+艺术+技术”推动融合创新。
4.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完美融合。
5.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A4,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