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kuàng的啄木声【甲】作家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沉静而富有诗意。20岁出头便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几乎每天都独自一人摇着轮椅“躲”进地坛。在这里,他一次次“窥看自己的心魂”,【乙】了生命的本质,终于实现了人生的chā yuè……一部《我与地坛》,启发了读者心灵的震hàn,深得读者垂爱,让人们记住了作家史铁生的名字,也记住了北京的文化地标之——地坛。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的标点与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 【乙】看见B.【甲】…… ” 【乙】洞见
C.【甲】”…… 【乙】看见D.【甲】”…… 【乙】洞见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划横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加点的“冬天”“下”是名词,“窥看”“实现”是动词。
C.文段中划波浪线句没有语病。
D.“垂爱”是敬辞。
【答案】1.旷超越撼 2.B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空旷(kōng 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超越(chā yuè):“超过、胜过”,也可以指跨过某个界限或边界。
震撼(zhèn hàn):一指: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二指:土层受到猛烈的撞击(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词语。
【甲】处,原文引用了史铁生对地坛四季的诗意描述,但此处并未完整引用整段或整篇文章,而是截取了部分,且后文继续了对史铁生的描述,因此引文后应使用省略号加引号,表示引文未完且后文有接续。所以【甲】处应填:……”
【乙】处,原文描述史铁生在地坛中“窥看自己的心魂”,这一动作体现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领悟。因此,【乙】处应选择一个能体现深刻领悟的动词。在“看见”和“洞见”中,“看见”仅表示视觉上的感知,而“洞见”则指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更符合语境。所以【乙】处应填“洞见”。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词性、辨析病句及文学常识。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一部《我与地坛》,启发了读者心灵的震hàn”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启发了……的震撼”搭配不当,应改为“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或“给读者心灵以启发/震撼”。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一轮红日照古今。曹操借“①_________,若出其中”抒发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王湾见日出而书“②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自然理趣和人生哲理;马致远见日落顿生思乡之情、漂泊之苦,写下“③__________,________”。
半部《论语》治天下。“④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⑤_______。”“吾日三省吾身:⑥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儒家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对创建今日之和谐社会依然大有裨益。
【答案】①日月之行 ②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③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④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⑤于我如浮云 ⑥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开展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顾名思义做推测】请根据甲骨文“朋”“友”的字形,推测其内涵。
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表示“朋”字有①____之意。
像两只同时伸出的右手,表示“友”字有②_____之意。
(2)【图文并茂做演讲】
①班级开展“交友之道”演讲会,小语同学搜集了下面的两幅图片,请帮他选择一幅作为背景图片,并说明理由。
选 理由:
②下面是小文同学写的两段演讲稿,请帮她补全。
①人海茫茫,知音难觅。“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甲】,一曲响彻后世的绝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一段知贤让贤的佳话。
②交友之道,择友为先。【乙】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交友应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和缓急可共、死生可托的“密友”,绝不可交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和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
请在【甲】处填上成语故事名:
请从下列选项中为【乙】处选择最合适的句子。(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白色的细沙)在涅(黑土),与之俱黑。
B.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幽默风趣做介绍】
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请为风趣幽默、爱好篮球的李亦乐同学,写一段自我介绍。(30字左右)
【答案】(1)①平等,互相尊重,同类相好 ②亲密友好,互相合作,给予帮助或支持
(2)①选B,展现出了朋友之间守望相助,共攀高峰,共同进步。A粉笔雕琢顽石,更应该是献给老师的一曲赞歌。②高山流水(伯牙绝弦) A
(3)示例:大家好!老子姓李,小子也姓李,本小子,是老子李耳的第N代子孙,大名“亦乐”。“亦乐”语出《论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曰:有球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出来的吧,鄙人是一个爱交朋友、爱打篮球的篮球小子。无篮球不青春,无篮球不兄弟。兄弟们,周六,球场见!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及理解。
第一空:在古代,贝壳是一种常见的交换媒介,人们用贝壳来交换物品或作为货币使用。因此,“朋”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串并列的贝壳,表达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之间通过交换或交易而形成的相互关联或相互配合的关系。“朋”字有平等,互相尊重,同类相好的意思;
第二空:“友”字,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有亲密友好,互相合作,给予帮助或支持的意思。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文学积累。
①A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外形平庸的顽石,和一直长长的粉笔。第二幅图是粉笔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尽力雕琢顽石。第三幅图是在粉笔的努力之下,顽石呈现出龙的形态,光彩四射,魅力无限,但是粉笔却由长变短。此图展现的是粉笔耗尽自己来帮助顽石变得更好,因此更加适合形容教师奉献自己培养学生成才,而不适合表现友情;B图:画面呈现的是两个少年登山,一个少年先登上山顶,然后伸出手帮助另一个少年向上攀登。这能够表现出朋友之间的互助与支持,从而共同努力,攀登顶峰。因此这幅图适合作为“交友之道”演讲的背景,因为它直观地体现了朋友之间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精神。
②:结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和“一曲响彻后世的绝唱”可知,此空应填写:高山流水。此成语讲的是古代琴师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能够理解他的音乐意境。伯牙弹奏时,钟子期能准确领会其所表达的“高山”与“流水”之意,二人因此成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感慨再无知音,摔琴绝弦。这个故事象征着知音难觅的珍贵友谊;
结合“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可知,此句话强调的是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白色的细沙)在涅(黑土),与之俱黑:这句话的意思是,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长得笔直。白沙混在黑土中,也会变得黑暗。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好的环境能使人向善,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变坏;
B.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甜。这句话用来比喻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充满了功利之心,表面看起来很亲密,但一旦不能满足功利需求,很容易断绝关系。强调了交友应注重内在品质和长久的信任,而非表面的甜蜜;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和学习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之间的友谊是基于共同的道德和理想,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强调了交友时应注重品德和志向,而非单纯的利益关系。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结合题干“风趣幽默、爱好篮球”等性格特点。“自我介绍”包含名字、性格、爱好、优点缺点,重要成就、重要经历、交友原则等等。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大家好,我是李亦乐,一个对篮球有着无限热情的阳光男孩!我喜欢篮球,因为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我热爱和钟情的事物,每一次投篮、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和成就感。我不仅在篮球场上活力四射,生活中也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我喜欢用幽默的方式调节气氛,让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快乐。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班级活动,我总是那个能带动气氛的人,让大家在欢笑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结交更多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共同进步!
二、阅读理解(共56分)
(一)(共18分)
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闰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
(1)请用规范的正楷字体抄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
(2)根据你对诗歌知识的了解,你认为《少年游》最后一字“斜”读什么读音?
我读( ),理由是__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李白“遥有此寄”直接抒发了对好友王昌龄的思念之情、盼归之意。
B.李诗中“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贬谪之地的荒远。
C.《少年游》下阕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
D.《少年游》最后一句,用“双燕”衬托空闺独守人,反衬其孤单寂寞。
(4)两首诗歌中都提到“杨花”。请说说诗人借“杨花”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①xiá ②与“花”“家”“纱”押韵。
(3)A
(4)①李白诗中写杨花,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②苏轼词中“杨花似雪”表面上写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实际上抒发自己恋家思归之情。(或“飞雪似杨花”抒发夫妻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诗句抄写在横线中即可,注意“啼、溪、愁、郎”等字的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及对诗词押韵特点的了解。
古诗词讲究押韵,通常会在句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来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分明照、画梁斜”中,“斜”字作为句尾,若“斜”读作xiá,则与前面的“花”(huā)、“家”(jiā)等字在韵脚上形成了一定的呼应,这三个字的韵腹相同,都是“a”,使得整首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统一。
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则通过寄托情感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愁心传递给远方的友人,陪伴他度过艰难时光的美好愿望。因此,选项中“直接抒发”表述有误,李白并没有直接抒发对王昌龄被贬谪的愤慨或悲伤,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寄托情感于明月等意象,间接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4)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中意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在这首诗中,李白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里的“杨花”指的是柳絮,它在暮春时节飘落,象征着离别和离散。结合诗句来看,李白用“杨花落尽”来营造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暗示了王昌龄被贬谪的遭遇以及诗人内心的忧伤和离别之恨。同时,“杨花”的漂泊无依也映射出诗人自身的漂泊之感,他身处异乡,对远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更加深切。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中的“杨花”:苏轼在这首词中写道“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里的“杨花似雪”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柳絮飘飞的景象,更通过比喻将柳絮比作雪花,突出了其洁白无瑕、轻盈飘逸的特点。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象背后,隐藏着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凄苦。这里的“杨花似雪”是思妇内心情感的写照,她希望丈夫能够像雪花一样飘然而至,但现实却是丈夫远在他乡,无法归来,抒发了思妇的思念之情。再结合注释①诗句的写作背景可知,在这首词中,苏轼借思妇之口,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隐含了自己恋家思归的情感。
据此作答即可。
(二)(共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宋·陈善《扪虱新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7.(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岁计有余者( ) ②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则是无信 学而不思则罔
C.然旋读旋忘 公欣然曰
D.思而不学则殆 相委而去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结合选文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读书学习的方法。
【答案】7.(1)①年,一年②知道③疑惑④以……为快乐
(2)B
8.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
9.(1)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0.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学习与思考要有机结合。兴趣的培养对学习非常重要。(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按年计算就有多余收获的情况。岁,年;
②句意:才知道陈晋之的读书方法是得当的。知,知道;
③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殆,疑惑;
④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人名中的一个字;
B.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C.连词,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
“陈晋之”是主语;“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是谓语部分,描述陈晋之的读书情况。
故断为: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惟,只、只有;日,每天;进益,进步、益处。
(2)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陈晋之每天坚持读一定量的书,虽然每天读的字数不多,但因为牢记所读内容,长期积累下来就能够读完很多书,不断取得进步。这说明读书不能贪多,要注重记忆,通过每日的积累,最终实现学识的增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只空想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有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陷入迷茫或无收获的境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当我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时,就会更有动力和积极性去主动学习。
参考译文:
读书只在于牢记,那么每天就会有进步。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以后就没有什么书不读了,这就是所说的按天计算虽然读得少,但按年计算就收获很多了。现在的人谁不读书呢?每天将要诵读几千字,开始的时候似乎很值得高兴,然而一边读一边忘,即使一年也不曾记住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确实有贪多的毛病,到现在每当想到自己腹中空空,才知道陈晋之的读书方法是得当的。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三)(9分)
阅读名著《朝花夕拾》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片段二】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
……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片段三】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下列对名著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片段都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
B.片段一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
C.片段二划线句形象地写出鲁迅在日本学无所成时内心的失望。
D.片段三划线句形象地刻画了国内看客们麻木不仁的样子。
12.根据表格相关提示,按要求完成填空。
13.仿照示例,结合上面的片段和书中相关内容,探究片段三中的鲁迅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示例:片段一鲁迅先生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是遭遇流言蜚语,深层原因是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
【答案】11.C
12.A.衍太太 B.对当前状态的不满、厌恶或无奈 C.弃医从文
13.片段三中鲁迅先生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是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民族自尊心受挫;深层原因是想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的灵魂。(对国民麻木状态的失望和痛心,想寻找改变的方法。)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C.片段二划线句形象地写出鲁迅在南京矿业学堂毕业后学无所成时内心的迷茫,感到非常失望的情态。并非是“在日本”。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理解人物形象。
第一空,结合“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可知:这是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这是衍太太教唆少年的鲁迅去偷他母亲的首饰,她的建议让鲁迅感到不自在,后来她造谣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由此可见她是衍太太。
第二空,“乌烟瘴气”是形容社会秩序混乱,各种坏现象都出现了。当时鲁迅到南京无须学费的学校——雷电学堂求学,他看到当时学堂打着新式学堂的名号下进行混乱的教学制度的不满,这个词语生动形象表现鲁迅对当前状态的不满,表现作者追求先进的思想。
第三空,当时鲁迅因为父亲的经历,他抱着学好医术来救治人们,避免那些像他父亲的一样的病人因为被庸医耽误而丧失生命。但当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看到一场电影,电影里看客麻木的表情刺激鲁迅,他觉得第一要紧的任务是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于是他打算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的灵魂。“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
根据《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片段三中“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知,作者因为考试合格,便被日本学生质疑,怀疑他是作弊,于是他们便写了一封匿名信去警告作者。这就是匿名信事件。这件事让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损。其次,作者在仙台看到一场电影,电影里看客麻木的表情刺激鲁迅,周围同学的欢呼使他觉得同胞的麻木的可恨。由此可见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才会离开。故表层原因是民族自尊心受挫。经过这两件事,鲁迅认识到只强健国人的身体不能救中国,要想救中国人,就要改变国人的精神与思想,而有这种功能的首推文艺。故深层原因是想要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拯救国人的精神与灵魂。
(四)(16分)
泰州,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梅兰芳先生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学们阅读了徐同华的《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这篇文章后,开展了“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研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①走在秋天的凤城河边,在秋色里怀想春天的万花山。
②这是我第一次拜谒梅兰芳先生的墓地。苍翠连绵的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每到秋天,香炉峰下的枫叶如火如荼,漫山遍野地铺成一幅绝美画卷。万花山就在香山最边缘处,梅先生字畹(wǎn)华,万花山就是畹华的山,先生生前选好的长眠之地。我是清明时节专程来的,在春天踏青扫墓,红叶自然是看不到了。翦翦(jiǎnjiǎn)轻寒,转过几道弯弯山路,只见先生的墓掩映在一片松柏间。空山语静,一派肃穆,顺着布满梅花图案的甬道缓缓向前,焉知多少载?
③梅先生已去世六十多年了。对于先生的记忆,于我辈可谓空白,尔时今人成古人,我这个年纪,先生已隐入书本,归为影像,那个璀璨在历史里的美男子,如何的风华未曾亲见,也就难以描摹。然而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化身和符号之一,在戏曲史上,再也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超过他,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先生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创造了众多优美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评论家说:“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空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并说:“梅兰芳离世愈久远,感觉愈深刻。在戏曲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元素或添加剂而广泛使用的今天,他更是不可企及!所以浮云太近心事太远,梅兰芳或热情或宁静,他距离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
④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倚着一棵老松,我默默地站立了良久,树冠很大,旁逸斜出的树干苍虬多劲,午后的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天色碧绿的,远远地依稀听见驯鸽的飞声。风拂过,深深地再鞠躬,脑海浮现出先生经典的温和笑容,戏词哼在嘴边,仙调犹未终,泪润湿了脸颊,悲从中来,双膝一软终是不由自主地拜了下去。
⑤古人有诗,可叹不可思,可思不可见。
⑥梅兰芳距离这个世界遥远了吗?他如李白、司马迁、王羲之般的“空前绝后”,却又始终就在我们身边。他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故乡。六十八年前,先生返乡省亲,凤城父老“万人空巷看梅郎”!他德艺双馨的舞台生涯、蓄须明志的爱国情怀、臻于至善的艺术追求深深启润着家乡人民、激励着泰州发展。近年来泰州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漫步海陵,与之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以梅花为市花;以“梅兰”命名道路、企业和产品;纪念馆、大剧院、研究会、艺术中心、京剧团、票友联谊会,皆因梅而生,均以梅为名……在这里,梅兰芳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
⑦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老家来的这个后生,想着这一年该如何不虚过。叶落知秋,饮水思源,先生诞辰130周年了,魂招不来归故乡,也要一一祭上所思所愿。
⑧《丹桂记》是泰州梅兰芳京剧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部大戏,以先生返乡之行为切入点,将返乡、祭祖、演出等现实事件与其回忆自首次登台上海之经历双线交织,展现先生对时间与生命、故土与家族、亲情与友情、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的感悟与思考。
⑨从梅先生的墓前归来,春天的万花山便留在了我的脑海里。秋以为期,凤城河畔叠翠流金,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又拉开帷幕,梅影兮兰泽,泰州人又一次在追慕大师风范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传承国粹经典中丰富精神生活,在举办文化盛会中打造精神标识。迎风徐行,梅园便在盈盈一水间的远处,遥望先生的身影,回顾梅派艺术在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每一个泰州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梅艺今辉,也就是推动梅兰芳文化传承的弦歌不辍与历久弥新。我自是忆而不忘,念兹在兹。
(有删改)
14.近年来泰州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请联系文本,列举其三种表现。
15.“他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故乡。”如果请你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个句子语调要稍高一点。请说说理由。
【文化解读】
16.梅兰芳先生在戏曲领域的成就,“如李白、司马迁、王羲之般的‘空前绝后’”。请解释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含义。
17.第⑥段中“在这里,梅兰芳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文化感悟】
18.请你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这两处文字都运用了什么描写,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14.与梅兰芳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创排《丹桂记》大戏;举办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
15.重读的词语有“世界”“中国”“故乡”或“更”。理由:“世界”“中国”“故乡”分别代表梅兰芳先生影响力的不同范围和意义层次。“更”字重读,“更属于他的故乡”语调稍高且语速稍慢,突出了故乡在梅兰芳先生归属中的特殊地位。故乡是他的根,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在朗读时要特别强调。
16.“空前绝后”在这里强调梅兰芳在戏曲领域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空前”意味着在他之前,戏曲史上没有人像他一样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绝后”表示在他之后,很难再有人能够超越他的艺术成就。
17.梅兰芳的艺术风格、表演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所以是一个文化符号。“日用而不觉”体现了梅兰芳文化已经深度融入泰州人民的日常生活,梅兰芳文化成为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元素,而这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发生的。
18.都运用了景物描写。第②段文字中关于枫叶的描写效果:通过“枫叶如火如荼”的描写,展现出鲜艳的红色,营造出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画面感。深化了文章对梅兰芳先生艺术人生的赞美的主题。
链接材料中关于菊花的描写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海菊花的艳丽多姿和蓬勃的生命力,映衬了“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兄妹二人变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近年来泰州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漫步海陵,与之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可知,在泰州海陵,与梅兰芳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
结合第⑧段“《丹桂记》是泰州梅兰芳京剧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部大戏”可知,泰州为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创排了《丹桂记》这部大戏;
结合第⑨段“秋以为期,凤城河畔叠翠流金,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又拉开帷幕,梅影兮兰泽,泰州人又一次在追慕大师风范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传承国粹经典中丰富精神生活,在举办文化盛会中打造精神标识”可知,泰州为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据此概括作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结合“他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故乡”分析,这句话强调了梅兰芳先生在不同层面上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人物,更紧密地连接于他的故乡——强调了他与故乡不可分割的渊源和故乡对他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朗读时,我们可以重读“世界”“中国”“故乡”“更”,通过重读强调梅兰芳在不同层次上的影响力和归属感,突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重要性;同时,特意将“故乡”“更”置于最后并用重音加以强调,可以展示梅兰芳对故乡泰州的深厚情感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方认同。读“更属于他的故乡”这一句时,语调要稍高一些;稍高的语调可以突显他与故乡的独特关系和深厚感情,表达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递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句。
“如李白、司马迁、王羲之般的‘空前绝后’”中的“空前绝后”的意思是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不会再有;结合第③段“然而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化身和符号之一,在戏曲史上,再也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超过他,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先生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创造了众多优美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可知,梅兰芳先生在戏曲领域的成就的“空前”是指梅兰芳先生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创造了众多优美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梅兰芳先生在戏曲领域的成就的“绝后”是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化身和符号之一,在戏曲史上,再也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超过他。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第⑥段“在这里,梅兰芳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分析,这句话表达了梅兰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舞台艺术,而是通过长期的文化传承和推广,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融入到泰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结合第③段“然而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化身和符号之一,在戏曲史上,再也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超过他,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先生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创造了众多优美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可知,梅兰芳的艺术风格、表演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符号;
结合第⑥段“漫步海陵,与之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以梅花为市花;以‘梅兰’命名道路、企业和产品;纪念馆、大剧院、研究会、艺术中心、京剧团、票友联谊会,皆因梅而生,均以梅为名……”,第⑨段“秋以为期,凤城河畔叠翠流金,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又拉开帷幕,梅影兮兰泽,泰州人又一次在追慕大师风范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传承国粹经典中丰富精神生活,在举办文化盛会中打造精神标识”可知,“‘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是指泰州通过打造“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品牌,不仅在文化上宣扬梅兰芳的艺术贡献,更在城市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将其作为典范,使梅兰芳的精神和艺术风范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日常化表现为泰州人对梅兰芳相关元素的关注,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使得梅兰芳的艺术价值被平常化、生活化,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据此概括作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苍翠连绵的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每到秋天,香炉峰下的枫叶如火如荼,漫山遍野地铺成一幅绝美画卷”分析,这句话通过描绘香山的自然美景,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画面,这是属于景物描写;“苍翠连绵的香山”描绘了香山的郁郁葱葱和雄伟壮观,“每到秋天,香炉峰下的枫叶如火如荼”则生动地呈现出秋天枫叶的火红与繁盛,把自然的景观比喻成“绝美画卷”,形象地体现了秋天香山美丽动人的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营造出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画面感;结合第②段“这是我第一次拜谒梅兰芳先生的墓地”可知,这句话是对梅兰芳先生长眠之地的景物描写,深化了文章对梅兰芳先生艺术人生的赞美的主题;
结合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分析,这句话通过描绘不同颜色的菊花,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格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然之美,传达出秋天的丰富与美好,这是景物描写;结合《秋天的怀念》可知,这是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我”和妹妹去赏花的情景;这表现了“我”平静坦然接受了双腿瘫痪现实,在此刻,“我”也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希望,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了我们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都要乐观勇敢的面对生活,珍爱生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兄妹二人变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作文(60+5分)
19.成长岁月,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情或者一件物品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带来深远的影响。一起走进那些曾经深深触动我的难忘瞬间,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力量。
请以《它/他/她曾深深触动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略。任务目标
句子摘抄
任务验收
识记人物
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
“她”是A____(人名)。
分析心理
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乌烟瘴气”反映了作者B____心理状态。
了解情节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C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七语文试题docx、七年级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