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州联盟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州联盟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保证了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
B. 葡萄糖、胰岛素和呼吸酶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C. 手上的水泡是由淋巴液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的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被血浆中的NaHCO3中和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共同组成内环境,A错误;
B、葡萄糖和胰岛素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呼吸酶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B错误;
C、手上的水泡是由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的,C错误;
D、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相对稳定,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被血浆中的NaHCO3中和,D正确。
故选D。
2. 课堂学习过程中,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保证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师生之间的顺利互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副交感神经支配使同学的心跳和呼吸加快
B. 同学举手并回答问题动作的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属于条件反射
C. 同学在老师提问后才举手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D. 同学认真看老师的板书和听懂老师讲的知识离不开大脑皮层V区和H区的控制
【答案】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交感神经支配使同学的心跳和呼吸加快,A错误;
B、同学举手并回答问题,这一系列动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且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同学在老师提问后才举手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
D、同学认真看老师的板书和听懂老师讲的知识离不开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A。
3. 在体外培养的离体神经元某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该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K+内流导致
B. 降低培养液中NaCl的浓度重复实验,B点将上移
C. 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K+泵的工作需要消耗能量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相同
【答案】C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K+外流导致,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降低培养液中NaCl的浓度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减少,图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小,B点将下移,B错误;
C、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K+泵的工作过程中Na+外流、K+内流均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D错误。
故选C。
4. 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甲、乙、丙为相关内分泌腺,a、b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在体内可以持续高效的发挥作用
B.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乙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激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D.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定向运输到全身各处的靶细胞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A错误;
B、图中表示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正确;
C、垂体(乙)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的受体,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内,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结合,D错误。
故选B。
5. 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l/L,图1、图2分别为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的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可能为糖尿病患者,丙个体正常
B. 甲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异常患者
C. 乙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
D. 胰岛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发挥作用
【答案】A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说明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丙为正常人,A正确;
B、甲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低,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B错误;
C、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使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而且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激素是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A。
6. 打完篮球赛后,运动员汗流浃背,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下列有关运动后人体内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垂体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 汗液分泌有利于维持体温稳定
D.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
【答案】C
【分析】正常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
【详解】A、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运动后大量出汗,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但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而不是由垂体合成,B错误;
C、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加,汗液分泌有利于散热,利于维持体温稳定,C正确;
D、流汗失水又失盐,所以要减少Na+流失,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C。
7. 入冬以来,受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病原体的侵染,我国各大医院的儿科和呼吸科都人满为患。如图所示为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是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 细胞⑦、⑨在二次免疫中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
C. 细胞③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可结合并激活细胞⑤
D. 细胞⑧与细胞⑩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后诱导细胞⑩坏死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②⑩表示靶细胞,③表示辅助性T细胞,④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详解】A、据图可知,b是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A正确;
B、细胞⑦、⑨都是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
C、细胞③是辅助性T细胞,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结合并激活B细胞⑤,C正确;
D、细胞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⑩是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8. 将某种新型病毒注射到正常小鼠甲体内,甲患病;甲痊愈后,取甲的血清注射到正常小鼠乙体内,一段时间后再向甲、乙注射该病毒,甲、乙均不患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感染病毒后体内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乙通过注射甲的血清抵抗该病毒的过程属于被动免疫
C. 再次给甲注射同种病毒后,甲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合成分泌大量的抗体
D. 可将减毒或灭活的病毒作为疫苗间隔多次接种来增强免疫作用
【答案】C
【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抗体等物质。
【详解】A、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能激发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甲感染病毒后体内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
B、甲的血清中,含有该病毒的抗体,乙获得甲的血清后同种抗原入侵乙不患病,属于被动免疫,B正确;
C、再次给甲注射同种病毒后,甲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C错误;
D、可将减毒或灭活的病毒作为疫苗间隔多次接种来增强免疫作用,该过程利用了二次免疫的原理,D正确。
故选C。
9.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B. 乙烯由植物体的各部位合成,并受到植物基因组的控制
C.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做预实验
D. 黄瓜开花后可通过提高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比值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产量
【答案】D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A正确;
B、乙烯由植物体的各部位合成,并且与其合成有关的酶受到植物基因组的控制,B正确;
C、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做预实验,以摸索出合理的浓度范围,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C正确;
D、黄瓜开花后可通过提高脱落酸和赤霉素的比值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产量,D错误。
故选D。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它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微生物。如图为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1~2年间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下HIV浓度降低
B. 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大量增殖使其数量迅速下降
C.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D. 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是由于HIV的感染
【答案】D
【详解】A、结合题图,感染1~2年间,人体免疫系统未遭到破坏,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下HIV浓度降低,A正确;
B、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大量增殖,导致辅助性T细胞死亡裂解,使其数量迅速下降,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C正确;
D、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免疫功能丧失而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不是直接死于HIV的感染,D错误。
故选D。
11. 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渔业的捕捞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如图是对某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时统计的相关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曲线为“S”形增长,当种群密度为D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B. 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除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C. 若该生物为森林中的乔木,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并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D. 若为鱼类捕捞,将捕捞后的种群密度控制在B左右,鱼类数量将可持续发展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图1中曲线为“S”形增长,当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稳定型,A错误;
B、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除图中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
C、样方法取样的面积应根据取样对象确定:若该生物为森林中的乔木,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并适当增大样方面积,C正确;
D、若为鱼类捕捞,将捕捞后的种群密度控制在B左右(B时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类数量将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1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D. 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答案】C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设计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A错误;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的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酵母菌数量较多,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
D、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13. 塔黄是西藏和云南地区的一种高山植物,因开花时从茎叶抽出一个黄绿色的宝塔而得名。塔黄平均35.5年开一次花,一生只开一次,浓郁的花香吸引迟眼蕈蚊在其子房交配产卵,并为其传粉。作为回报,其种子的1/3会给卵孵化的幼虫提供食物。塔黄和迟眼蕈蚊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 )
A. 互利共生B. 原始合作C. 捕食D. 寄生
【答案】B
【分析】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不能单独存活,而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仍然可以生存。
【详解】迟眼蕈蚊为塔黄传粉,促进塔黄繁殖后代,塔黄为迟眼蕈蚊的后代提供食物,两种生物只是短暂的互相协助,彼此分开可以独立生活,故属于原始合作,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 科研人员对鄱阳湖湿地几种生活习性相似的越冬候鸟冬季取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候鸟从寒冷的北方迁徙到鄱阳湖湿地越冬,说明种群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B. “错峰”取食将减轻东方白鹳、白琵鹭、苍鹭对鱼类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
C. 两种大雁生境类型选择的分化,避免了离岸距离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带来的种间竞争
D. 几种越冬候鸟在鄱阳湖湿地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在某地域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研究不同鸟类的迁徙行为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A错误;
B、“错峰”取食将减轻东方白鹳、白琵鹭、苍鹭对鱼类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B正确;
C、两种大雁生境类型选择的分化,避免了离岸距离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带来的种间竞争,C正确;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几种鸟类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5.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也不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叶片狭窄,覆有绒毛或蜡质层,以适应干旱环境
B. 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 森林生物群落中较湿润,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
D. 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蜥蜴和蛇体表覆有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答案】B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详解】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叶片狭窄,覆有绒毛或蜡质层,以适应干旱环境,A正确;
B、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B错误;
C、森林生物群落中较湿润,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较多,也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能够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C正确;
D、荒漠中水分较少,故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蜥蜴和蛇体表覆有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D正确。
故选B。
16. 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使各种生物在其中定居和繁衍。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相关模型,甲、乙、丙、丁为组成成分,①~⑦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及其营养结构
B. 能量沿着甲→乙→丙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 碳元素通过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D. 信息传递只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双向传递,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含甲生产者、乙消费者、丙分解者和丁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丙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碳元素通过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固定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
D、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双向传递,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故选C。
17. 中国具有适合众多生物种类生存和繁衍的各种生境条件,也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不仅野生物种繁多,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也是世界最多的,生态系统类型更是多种多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圈内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其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
D. 禁渔、禁牧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圈内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C正确;
D、计划捕捞、轮牧休牧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D错误。
故选C。
18.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图为南方某农村家庭生态工程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浮游植物和桑树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 该生态工程遵循了“整体”的生态学原理
C. 凋落物等被塘泥中微生物分解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C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浮游植物和桑树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总和,遵循了“整体”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凋落物被塘泥中微生物分解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该生态工程物质无废弃化,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手在触碰到尖锐物体时会迅速缩回,避免受到伤害。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2是图1中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字母和数字均表示相关结构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缩手反射属于_____反射,若b受损,指尖被针扎后缩手反射能不能完成并解释原因:_____。
(2)图2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⑥_____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突触处发生了_____的信号转变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
(3)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止痛药X,推测药物X可能在突触处发挥作用。请补充完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将药物X置于神经元b、c之间的突触(间隙)处,刺激神经元c,观察_____。
预期结果:若______,则说明药物X在突触处发挥作用;若_____,则说明药物X不在突触处发挥作用。
【答案】(1)①. 非条件 ②. 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2)①. 突触后膜 ②. 兴奋或抑制 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3)①. 肌肉是否收缩[或效应器(a)是否完成效应] ②. 肌肉不收缩 ③. 肌肉收缩
【分析】图1中a是效应器,b是传入神经,cd位于脊髓,属于神经中枢,e是传入神经,f是感受器,图2中①是轴突神经末梢,②是线粒体,③是囊泡,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面。
【小问1详解】
缩手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b是传出神经,若b受损,指尖被针扎后缩手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所以缩手反射不能完成。
【小问2详解】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面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改变,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面产生兴奋,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发生抑制,突触前膜电位改变引起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突触后面电位改变,所以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药物X是否在突触处发挥作用,所以需要将药物X置于神经元b、c之间的突触间隙,刺激神经元c,观察效应器a是否完成效应,如果a肌肉不收缩,则药物X在突触处发挥作用,如果a肌肉收缩,则说明药物X不在突触处发挥作用。
20.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如图为生长素浓度对水稻生根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______点(填字母)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______。
(2)若横放的水稻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曲线中A点的浓度,则水稻根b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曲线中______点(填字母)的浓度。生长素在根尖的运输方向有______。尝试运用“淀粉一平衡石假说”解释生长素在水平放置的幼根中分布不均匀的原因:______。
(3)在水稻根的生长过程中,除了生长素还有______等植物激素共同参与调节,说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______。
【答案】(1)①. A ②.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①. D ②. 横向运输(沿重力方向运输)、极性运输 ③. 平衡石细胞感受到重力方向的改变后,细胞中的“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导致幼根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
(3)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 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分析】图示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影响,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AC范围内促进生长,CD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小问2详解】
重力会使生长素在根向地侧集中分布,故根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根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故图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A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可能为D点对应的浓度;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根尖由a侧向b侧,属于横向运输,由分生区向伸长区运输属于极性运输;水平放置的幼根中,平衡石细胞感受到重力方向的改变后,细胞中的“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导致幼根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
【小问3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水稻根的生长过程中,除了生长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共同参与调节。
21. 草原鼠害的发生不仅会引发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的生态发展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图1是某草原上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是鼠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D代表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鹰属于第_____营养级,蛇属于_____消费者,若蛇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变化为_____。
(2)图2中能量A属于_____,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散失的能量来源于鼠的_____(填生理过程)。
(3)鹰在空中盘旋寻觅猎物时,老鼠发现鹰煽动的翅膀后会快速窜逃,以躲避猎捕,此现象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
(4)防治鼠害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放养天敌的方法属于_____,这些方法最终都是为了降低草原上鼠的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工牧场控制鼠害的意义是:_____。
【答案】(1)①. 三、四、五 ②. 次级、三级 ③. 基本不变
(2)①. 草(或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②. C ③.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3)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①. 生物防治 ②. 环境容纳量(K值)③. 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1、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在草鼠(兔)鹰这条食物链上,有3个营养级,鹰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上,有4个营养级,鹰属于第四营养级,蛇属于次级消费者;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上,有5个营养级,鹰属于第五营养级,蛇属于三级消费者。当蛇的数量减少时,鹰还可以从鼠、兔等个体获取能量,故鹰的数量基本不变。
【小问2详解】
A表示鼠的粪便,其能量属于草(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图示中散失的能量来源于鼠的细胞呼吸。
【小问3详解】
该现象“鹰在空中盘旋寻觅猎物时,老鼠发现鹰煽动的翅膀后会快速窜逃,以躲避猎捕”,反映了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影响,故此现象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4详解】
放养天敌的方法,来防治鼠害属于生物防治,这些方法最终都是为了降低草原上鼠的环境容纳量,或者K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通过人工牧场控制鼠害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 永城日月湖景区碧水荡漾,鸟儿嬉戏。然而,这里多年前还是一片因采煤而形成的沉陷区,地表塌陷,道路断裂,房屋倒塌,沼泽遍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相关部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出了集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1)该矿区在煤矿开采之前也曾绿树如荫,经过多年煤矿开采后山体、土壤和植被均遭到严重破坏,采矿前后该地区经历了群落的______演替,经过治理后又恢复了绿水青山,这说明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______。
(2)采煤形成的沉陷区常年积水,成为湖泊、水塘和湿地,采煤和洗煤过程中的排放物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Cd,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检测发现沉陷区水域捕捞的肉食性鱼类体内Cd含量显著高于水草、浮游动物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多年的煤矿开采使得原有植被很难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的。废弃矿区修复的关键在于植被的恢复,以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______(填“种群”或“群落”)的重建。在矿区恢复工程中,植被类型的选择应根据矿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来确定,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修复后日月湖景区的植物分布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为鸟类和小动物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使得修复后的矿区生物种类大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答案】(1)①. 次生 ②. 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生物体内不含降解重金属Cd的酶,塘泥和水体中的Cd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
(3)①. 自我调节能力 ②. 群落 ③. 协调
(4)①. 垂直 ②.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③. 抵抗力
【小问1详解】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矿区虽然山体、土壤和植被均遭到严重破坏,但原来有的土壤、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基本保留,因此采矿前后该地区经历了群落的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小问2详解】
在沉陷区中,水草和浮游动物的营养级较低,含有Cd较少,捕捞的肉食性鱼类体内Cd含量显著高于水草、浮游动物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d属于重金属,生物体内不含降解重金属Cd的酶,塘泥和水体中的Cd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多年的煤矿开采使得原有植被很难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多样,废弃矿区修复的关键在于植被的恢复,以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矿区恢复工程中,植被类型的选择应根据矿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来确定,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小问4详解】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修复后日月湖景区的植物分布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为鸟类和小动物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得修复后的矿区生物种类大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鸟的种类
东方白鹳
白琵鹭
苍鹭
鸿雁
白额雁
取食高峰或取食位置
08:00—08:59
16:00—16:59
07:00—07:59
17:00—17:59
16:00—16:59
浅水和泥滩
草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浙东北联盟)[原题+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文件包含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