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认识,错误的有( )
①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种间隔离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
④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生物在生活环境上是由陆生到水生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型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
A. ②③④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⑤
【答案】B
【分析】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正确;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生殖隔离,②错误;
③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③正确;
④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④错误;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因为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不是基因型,⑤错误。
综上所述,错误的是②④⑤,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相等。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雄性个体中某隐性致病基因a(位于X染色体)的频率为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患该病的个体所占比例(p2+p)/2
B. 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在雌雄群体中不相等
C.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会增加
D. 个体发生的突变、迁移等不影响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A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哈迪—温伯格定律: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等、没有发生变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平衡。
【详解】A、由题意可知,雄性个体中某隐性致病基因a(位于X染色体)的频率为p,因此雄性中XaY的基因型频率为p,推出该种群中Xa基因频率为p,则XA基因频率为1-p,雌性中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p2,男女个体数目相等,因此,该种群患该病的个体所占比例为(p2+p)/2,A正确;
B、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等,均为p,B错误;
C、该平衡种群随机交配后,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所以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不变,C错误;
D、个体发生的突变、迁移等会影响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3. 如图所示为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比例为3:2:3,则该种群A的基因频为0.5
D. 种群某基因频率变小,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
【答案】C
【分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据图可知,a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据图可知,b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b表示生殖隔离,B错误;
C、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A=AA+1/2Aa=3/8+2/8×1/2=4/8=0.5,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要基因频率变化,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错误。
故选C。
4. 下列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在进化上地位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
B. 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同一种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突变频率不一定相同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详解】A、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适应能力,但在进化上地位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A正确;
B、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同一种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突变频率不同,D正确。
故选C。
5. 下列生理过程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B. 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C. 胰岛素和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D. 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内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只发生在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不能是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详解】A、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不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
B、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位于消化道内,不在内环境中进行,B错误;
C、胰岛素存在于内环境中(如血浆、组织液等),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内环境中进行,C正确;
D、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内,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不在内环境中进行,D错误。
故选C。
6. 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程②⑤引起胰腺分泌胰液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B. 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快
D. 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
【答案】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分析题图可知,胰液的分泌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的过程。
【详解】A、调节过程②⑤为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需要经过大脑皮层,A正确;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促胰液素需要经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缓慢,C错误;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D正确。
故选C。
7.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D.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低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
【答案】B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血糖浓度升高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
【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A错误;
B、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性激素,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B正确;
C、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受高浓度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②可能是胰岛素,D错误。
故选B。
8. 谷氨酸(Glu)是一种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研究表明,Glu在听觉信号的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若Glu释放过量或降解受阻,则可能引起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受损。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lu可使突触间隙中Na+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B. 若人为施加Glu受体激动剂,也可能引起听毛细胞受到损伤
C. 抑制Glu降解相关酶活性利于听觉信号传导和保护听毛细胞
D. Glu在突触间隙中移动并运输至其受体处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谷氨酸(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Na+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A正确;
B、根据题意“若Glu释放过量或降解受阻,则可能引起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受损”,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因此若人为施加Glu受体激动剂,也可能引起听毛细胞受到损伤,B正确;
C、抑制Glu降解相关酶的活性,Glu会过量存在于突触间隙,引起听毛细胞受损,C错误;
D、Glu在突触间隙中移动并运输至其受体处的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9. 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是兴奋
B. 尿检时主动排尿需大脑经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
C. 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d→脊髓→b→膀胱
D. 某成年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排尿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中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既可控制主动排尿,又可抑制排尿,所以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A错误;
B、尿检时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的排尿,需经过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B正确;
C、婴儿的脑发育还不完善,大脑还不能控制脊髓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感受器→d传入神经→脊髓排尿中枢→b传出神经→膀胱,C正确;
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说明膀胱→d→脊髓→c→脑的通路是正常的,但尿失禁,即能排尿,但排尿不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说明脑→a→脊髓中出现了障碍,故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D正确。
故选A。
10. 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传出)神经元病。它是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
B. 以针刺②,渐冻症患者不能感觉到疼痛
C. ③中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D. 若刺激S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该过程不是反射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所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Ⅲ上有神经节可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①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②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能做出一定反应。
【详解】A、①是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强度的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②是传出神经,渐冻症患者的传出神经元病变,不能传导兴奋,即使能产生和传导兴奋,也因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至突触后膜,因此以针刺②,渐冻症患者不能感觉到疼痛,B正确;
C、③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C正确;
D、刺激S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M,使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11. 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细胞(BAT)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B. ①②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导致BAT中催化脂肪氧化分解的cAMP增加
D. 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通过加快脂肪分解和减少ATP合成来增加产热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为持续寒冷刺激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寒冷刺激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UCP-1基因的表达是经过转绿和翻译的过程实现的,BAT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和cAMP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详解】A 、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错误;
B、①②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③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B错误;
C、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活动,分析图示可知,肾上腺素通过与BAT细胞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进cAMP的合成,cAMP促进脂肪的分解,C错误;
D、分析图示可知,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通过调节使BAT细胞中UCP-1、cAMP增加,促进脂肪分解,增加产热,使ATP合成减少,D正确。
故选D。
12.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均会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B. 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减弱
C. 注射胰岛素会不能缓解此类型糖尿病的症状
D.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高
【答案】B
【分析】题干信息“糖尿病的产生原因是胰岛素利用障碍”,降低血压可以降低血糖。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
【详解】A、血糖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因此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均会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A正确;
B、由题意知,高血压患者体内胰岛素利用障碍,服用ACEI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可能的原因是ACEI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B错误;
C、该病是由于高血压导致的胰岛素利用障碍,患者体内不缺乏胰岛素,所以注射胰岛素不能缓解此类型糖尿病的症状,C正确;
D、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高,D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
13. 尿毒症患者常出现组织水肿,一般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净化血液,从而维持生命。进行血液透析的设备被称之为“人工肾”,图1为“人工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透析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进入到透析液中,从而实现血液的净化。图2为血液流经肾脏中一个肾单位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与血浆蛋白质减少和水、钠排出体外过程受阻有关
B. “人工肾”工作过程中,起到血液透析膜作用的是中空纤维壁
C. 血液透析过程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血液和透析液之间进行着营养及废物的交换
D. “人工肾”也可以完成图2肾单位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答案】AB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患者使用人工肾后,会使水重吸收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减弱水肿现象,因此患者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与血浆蛋白质减少和水、钠排出体外过程受阻有关,A正确;
B、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承担这个作用的是中空纤维壁,B正确;
C、人工肾利用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即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通过血液和透析液之间的渗透交换使患者的血液实现更新,C错误;
D、“人工肾”是不可以完成图2肾单位所进行的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生理过程的,D错误。
故选AB。
14.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的CO2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B. 对患者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是a
C. 肝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BC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
【详解】A、如果血浆中的CO2排出体外,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2层生物膜),所以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对患者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是b组织液,B错误;
C、肝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细胞受损,血浆蛋白(不是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BC。
15. 图1为某神经元网络的部分结构,图2为图1中的电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电位变化,图3为图1中某突触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指针偏转不止两次
B. 图2中B点之后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 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
D. 图3中,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突触)放大。
【详解】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所在神经元可兴奋多次,电流表指针偏转多次,A正确;
B、图2中B点之后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B正确;
C、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一般情况下,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C正确;
D、图3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但神经递质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ABC。
16. 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激素和血糖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B.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激素C能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副交感神经能促进激素D的分泌,以升高血糖
【答案】BCD
【分析】据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感受刺激,通过神经传导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下降。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感受刺激,通过神经传导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升高,其中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
【详解】A、由图示可知,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激素C为胰岛素,能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错误;
D、交感神经能促进D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A。
三、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
17.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请分析回答:
(1)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阶段Ⅰ而言,甲乙两地果蝇出现了生殖隔离。所以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多样性。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_____特性。
(3)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不可能有_____。
A. 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 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 突变产生了新的使胚胎早亡基因
D. 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4)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那么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中较大的是_____(填“甲地”或“乙地”)。
【答案】(1)物种
(2)①.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 不定向
(3)B
(4)甲地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小问1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阶段Ⅰ而言,甲乙两地果蝇出现了生殖隔离,所以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物种多样性。
【小问2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指基因突变可以多方向发生,即基因内部多个突变部位分别改变后会产生多种等位基因形式,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特性。
【小问3详解】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B符合题意;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C不符合题意;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小问4详解】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甲地果蝇基因库中共有15000×2×50000=1500000000个基因,戊地果蝇基因库中共有(15 000+25)×2×38000=1141900000个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18. 下图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方框内部表示人体内的某组织或器官,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①处是血液流入方向,②处是血液流出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和细胞内液构成人体体液。
(2)若方框内表示器官是肝脏,则饭后三小时并进行剧烈运动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②处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①处。若方框内表示器官是胰脏,则饥饿时葡萄糖含量①处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处。胰脏细胞产生的CO2从产生到排出体外外至少穿过_____层磷脂分子层。
(3)能作用于e系统中肾脏的激素有_____(答出4个)。
(4)某肝癌患者出现肝腹水症状时,即肚子水肿、腿浮肿,医生给该病人输血浆蛋白,目的是_____。
【答案】(1)a、b、c
(2)①. 小于 ②. 大于 ③. 18
(3)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
(4)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到血浆中(减轻肝腹水症状)
【分析】分析题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为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小问1详解】 图中的b存在于有盲端的组织中,因此为淋巴液,a为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和细胞内液构成人体体液。
【小问2详解】 饭后,血糖含量升高,肝脏可以将血糖转变为肝糖原储存在肝细胞中,故如果方框内表示的器官是肝脏,则饭后三小时并进行剧烈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升高血糖的激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分泌后,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后被立即灭活,因此①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②处高;如果器官为胰脏,胰脏中细胞要氧化分解消耗葡萄糖,饥饿时会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饥饿时血糖浓度①处大于②处。人体胰脏细胞产生的CO2从产生场所到排出体外,需要通过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从而进入血液,然后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再通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最终排出体外,因此需要通过9×2=18层磷脂分子层。
【小问3详解】图中e表示泌尿系统,能作用于泌尿系统中肾脏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肾脏细胞的新陈代谢,胰岛素可以促进肾脏细胞摄取葡萄糖,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小问4详解】某肝癌患者出现肝腹水症状时,说明组织液过多,医生给该病人输血浆蛋白,目的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到血浆中(减轻肝腹水症状)。
19. 血红蛋白和葡萄糖可结合形成结构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过程不可逆。HbA1c可在人体内存在120天左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糖含量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目前我国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中仍存在HbA1c达标率低的问题,为此研究人员研究了黄芪消渴汤联合利拉鲁肽(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多肽类新药物)对降糖治疗后HbA1c仍不达标的患者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P值用来判断两组结果的差异程度,P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高一(上)11月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上)学科期中检测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 瘦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