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二(上)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二(上)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 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政动,用擦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之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使组织液pH降低
【答案】C
【分析】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是单向的。
二、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如个体水平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状态等,A正确;
B、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不一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例如感冒发烧时,体温升高,有可能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 快,C错误;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中有乳酸,会使组织液pH略有降低,但是处于正常范围内,D正确。
故选C。
2. 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①②③组成,其中①的含量最高
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C. 葡萄糖依次经过消化系统→A→③进入组织细胞
D. 系统A.系统B分别表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答案】D
【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题图分析:①与②相互渗透,且②可以形成③,因此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液,A表示循环系统,B表示泌尿系统。
【详解】A、①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液,其中最多的是组织液,A错误;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
C、葡萄糖依次经过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C错误;
D、图中A.B分别表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它们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D。
3.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B. ②⑤C. ①③④D. ①③⑤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符合题意;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②不符合题意;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不在内环境中,③符合题意;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发生在内环境(组织液)中,④不符合题意;
⑤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发生改变时,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轴突内外的Na+浓度有关
B. 神经元轴突外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
C. 若要测定神经元的静息电位,需要将电极两端置于膜外
D. 枪乌贼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详解】A、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神经细胞外Na+内流有关,神经元轴突内外的Na+浓度(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大)差越大,内流的Na+越多,动作电位越大,A正确;
B、神经元轴突外Na+内流是协助扩散,借助了钠离子通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若要测定神经元的静息电位,需要将电极一端置于膜外,一端置于膜内,C错误;
D、枪乌贼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后,兴奋会沿反射弧向后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C。
5. 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B. 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
C. 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大于固有心率
D. 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此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安静时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A正确;
B、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与心肌P细胞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神经末梢与心肌细胞之间的突触来实现的。在这个突触结构中,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影响心肌P细胞的活动,从而调节心脏的搏动,B正确;
C、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对照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相比,受体阻断剂A和B同时处理时为固有心率,说明安静状态下心率小于固有心率,C错误;
D、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安静状态下心率为每分钟65次,交感神经能使其每分钟增加。115-65=50次,副交感神经能使其每分钟降低65-50=15次,如果两者作用强度相等,理论上应该是每分钟65+50-15=100次,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与被完全阻断作用时相比偏低,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D正确。
故选C。
6. 当人长时间处于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产生抑郁。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B. 5-羟色胺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且需要细胞供能
C. 积极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度运动有利于缓解抑郁症状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利于更多的5-羟色胺进入突触后膜传递兴奋
【答案】D
【分析】依据题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来缓解抑郁症状,可推知5-羟色胺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这种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
【详解】A、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含量降低,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A正确;
B、5-羟色胺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长时间处于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产生抑郁,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度运动有利于缓解抑郁症状,C正确;
D、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利于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含量的维持,5-羟色胺不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D。
7.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B.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C. 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
D.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答案】B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排尿过程存在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调控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A正确;
B、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B错误;
C、短时记忆的形成与海马区有关,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C正确;
D、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D正确。
故选B。
8.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 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 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 GaIRI 受体结合后会使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B. 神经递质A作用后会被突触后膜回收再利用
C. 神经递质 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神经递质 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D
【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组织液中K+浓度,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 GaIRI 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所以K+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A错误;
B、神经递质A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再利用或被对应的酶降解,B错误;
C、受体具有特异性,神经递质A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C错误;
D、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 K+外流,使膜外带正电的离子数目增多,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递质 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 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增大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D。
9.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C.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D. 阻断c处神经递质的释放,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图中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通过信号转换,神经递质在突触处传递时有时间耽搁。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乙电流表左边电极,但是可以传到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一次,B正确;
C、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但是可以传到左边,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激素可以被定向运输至靶细胞
B. 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
C. 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D.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答案】D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A错误;
B、激素的受体可分布在细胞膜上和细胞内,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B错误;
C、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在生命活动中起调节作用,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C错误;
D、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腺或部位产生的,因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渗透压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调节包括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实现的
B. 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
C. 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这一反射,人会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D. 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
【答案】C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份实现的,A正确;
B、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为:比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此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B正确;
C、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中反射弧并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12. 瘦素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可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的合成。瘦素还可以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瘦素发挥作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a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B. 图中的胰岛细胞可受到瘦素与下丘脑的直接调控
C. 下丘脑细胞和脂肪细胞均含有识别瘦素的受体
D. 抑制瘦素的合成可抑制食欲,并增加能量消耗
【答案】C
【分析】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抑制食欲,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相应生理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促进糖原分解,所以a激素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错误;
B、胰岛细胞不受瘦素的直接调控,B错误;
C、瘦素可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脂肪细胞,所以可以判断下丘脑细胞和脂肪细胞上有识别瘦素的受体,C正确;
D、瘦素可以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抑制瘦素的合成会增强食欲,减少能量消耗,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中含有参与躯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
B. 养殖鱼类时,可以给鱼饲喂促性腺激素,来促进卵和精子的成熟,从而进行人工育苗
C. 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
D. 刺激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反应迅速、准确;体液调节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作用范围较广泛、反应较缓慢。
【详解】A、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脊髓中含有参与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A错误;
B、促性腺激素是多肽类激素,饲喂会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不能通过饲喂促性腺激素来促进卵和精子的成熟,B错误;
C、胰岛素降低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在提高血糖上是相互拮抗的,C错误;
D、除头面部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D正确。
14.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和脾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B. 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结构与其能够高效识别病原体的功能密切相关
C.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扁桃体,淋巴结和脾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胸腺和骨髓也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A错误;
B、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有很多突起,增加的细胞膜的膜面积,有利于高效识别病原体,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
D、唾液不是体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遗传下来的
B. 机体对衰老、损伤的细胞的清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 T细胞和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
D. 脾脏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遗传下来的,A错误。
B、机体对衰老、损伤的细胞的清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B错误;
C、T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
D、脾属于免疫器官,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D正确。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式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Ш、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IV表示的是消化系统
D. 肺泡中的O2要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需要穿过9层磷脂分子
【答案】BCD
【分析】一、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四、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
【详解】A、机体通过肺这一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图中Ⅰ表示肺,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浆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②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错误;
D、肺泡中的O2穿过肺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中穿过了2层膜(进入肺泡壁细胞1层,出肺泡壁细胞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细胞1层,出细胞1层)进入血浆中,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入红细胞中,随红细胞运输至组织细胞处,出红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指定的组织细胞1层膜,O2从肺泡运输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穿过9层生物膜,即穿过9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CD。
17. 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得的电位为动作电位,此时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 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为a→b
C. 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内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A、X受刺激时,a点b点都会产生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由于两根电极都在膜外,电表测的不是动作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膜外为b→a,B正确;
C、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错误;
D、t1~t2,t3~t4的前半段属于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Na+外内流造成的,后半段的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18.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是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重要方法,可用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该方法是将TRH静脉推注,测定推注前后血清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减患者具有怕热、多汗、食欲旺盛和情绪易激动等症状
B. 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试验前血清中TSH水平高于正常值
C. 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会升高
D. 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明显增高
【答案】AD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代谢,因此甲减患者物质代谢水平下降,据此可推测甲减患者具有怕冷、食欲减退等症状,A错误;
B、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因此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据此可知试验前血清中TSH水平应高于正常值,B正确;
C、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下丘脑无法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兴奋试验中将TRH静脉推注,故血清TSH水平会因为注射而有所上升,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由于垂体病变,TRH兴奋试验中无法对垂体起作用,故表现出血清TSH水平无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AD。
19. 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作用机制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 若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过程,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 若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 激素A、C、D都能定向运输到靶器官和靶细胞起作用
【答案】BCD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浓度回升正常水平。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若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若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只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
故选BCD。
20.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了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存在生物钟,其调控机理为:视网膜在受到光周期信号的刺激后,将信号传递至 SCN,进而调控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一种胺类激素),其分泌是由神经反射活动导致的,白天褪黑素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并延续睡眠时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褪黑素的分泌过程可以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熬夜玩手机会抑制机体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C. 研究表明褪黑素能促进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
D. 褪黑素浓度低,效果显著,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答案】BD
【分析】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而褪黑素的分泌是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并不是分级调节,A错误;
B、白天褪黑素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褪黑素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并延续睡眠时长,可知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熬夜玩手机,手机屏幕的光线会抑制机体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B正确;
C、褪黑素的分泌是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研究表明褪黑素能抑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活动,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C错误;
D、褪黑素是一种胺类激素,褪黑素浓度低,效果显著,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故选B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______。
(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
(3)乙图中的______(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______(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4)血中的葡糖分子被②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
(6)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
(7)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l/L的HC1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实验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
②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a.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组。
b.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组。
③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
【答案】(1)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
(2)相对的
(3)①. ①③④ ②. ②
(4)6
(5)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6)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①. 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②. 清水 ③. 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④. 加入NaOH溶液的实验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这一调节机制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来说,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这包括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小问1详解】血液中的成分含量会受到进食的影响而不断变化。比如进食后,血糖会升高。如果在非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就无法准确判断血液成分的含量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小问2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变化是相对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
【小问3详解】乙图中①为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三者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的②为细胞内液,因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②的氧气浓度最低;
【小问4详解】葡萄糖分子穿过血管壁,两层膜,进入细胞中穿过一层细胞膜,分解为丙酮酸,一层膜为两层磷脂分子,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小问5详解】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随血液从A处流向B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被肌肉细胞吸收,因此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和营养物质;
【小问6详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在于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机体能够维持血糖含量、体温、pH值等在适宜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小问7详解】①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②a.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该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符合科学;
b.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一组起对照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溶液,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实验会更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疾病,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过度激活在抑郁症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临床检测发现,抑郁症患者常伴随皮质醇含量增加。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也发生了异常改变。如图是HPA轴及相关激素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CRH是______激素,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______。
(2)正常人体内的GC含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而抑郁症患者的HPA轴过度活跃,导致体内GC含量升高,由此推测G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______调节减弱。GC含量过高会影响机体的糖类代谢,与GC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还有__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
(3)在抑郁症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中观察到树突减少及突触丢失等现象,其中树突的作用是______。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亚区也存在神经胶质细胞丢失的情况,神经胶质细胞具有______(至少写出3个)等多种功能。
(4)研究发现,4周的有氧运动辅助干预可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升其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根据以上信息,推测有氧运动在神经系统方面改善抑郁症状的机理可能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答案】(1)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②. 分级调节
(2)①. 负反馈 ②.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
(3)①. 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 ②. 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
(4)有氧运动干预可能使抑郁症患者的脑组织中建立新的突触;有氧运动干预可能使抑郁症患者海马亚区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
【分析】一、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二、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小问1详解】图中的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的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2详解】正常人体内由于负反馈调节正常,因此体内GC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是抑郁症患者的HPA轴过度活跃,G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减弱,导致体内GC(如皮质醇)水平高于正常人。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升高血糖,它们通过作用于不同环节,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树突的作用是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推测,有氧运动干预可能使抑郁症患者的脑组织中建立新的突触,提升学习和长时记忆能力;短时记忆与海马区有关,有氧运动也可能使抑郁症患者海马亚区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
23. 如图1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计指针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若给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______(填“不变”“增大” 或“减小”)。
(3)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问隙处,在b处刺激, 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___________。
(4)图3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4、图5分别为图3 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中的乙由______________构成。图 4中的结构 f 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其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5分析,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正电位→负电位 ②. 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①. 不会 ②. 不变 ③. 减小
(3)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4)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②. 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5)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5部分: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小问1详解】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负电位。兴奋在突触后膜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所以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不会发生偏转;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不变;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若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变小,故给b点一个强刺激,则动作电位将减小。
【小问3详解】若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将此药物放在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分解,可持续起作用,所以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图3中根据突触结构可知,兴奋由甲传到乙,说明甲表示感受器,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小问5详解】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24.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正在逐渐增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下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l/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葡萄糖经GLUT2转运体以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后,会马上被GK(葡萄糖激酶)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而这一过程对丙酮酸形成的影响不显著。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氧化使ATP/ADP比率______,引起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离子浓度_________,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分泌胰岛素。图中胰岛素分泌囊泡由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产生。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某植物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血糖效果,进行了实验。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乙两组不作处理,丙丁两组制备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对各组小鼠进行处理:
甲组:健康小鼠+灌胃清水
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丙组:__________________
丁组: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每隔7天,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测定3次。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②分析讨论:乙组小鼠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①. 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②. 升高 ③. 升高 ④. 高尔基体
(3)①. 糖尿病模型鼠 ②. 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 ③. 模型鼠+灌胃清水 ④. 模型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⑤. 探究植物提取液是否会影响正常小鼠血糖浓度
【分析】一、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二、分析题图:高浓度葡萄糖可通过载体蛋白GLUT2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通过关闭ATP敏感钾通道,打开L型钙通道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小问1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机体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且结合题图可知,高浓度葡萄糖可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通过关闭ATP敏感钾通道,打开L型钙通道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即高浓度葡萄糖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小问2详解】①由题图可知,葡萄糖浓度升高,通过转运蛋白GLUT2进入胰岛B细胞,过程中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此种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也称为易化扩散;
②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后,会马上被GK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进一步氧化先转化为丙酮酸,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导致ATP/ADP比率升高;
③细胞膜上ATP敏感钾通道关闭将会导致细胞膜内K+浓度升高;
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先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由此可知,图中胰岛素分泌囊泡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
【小问3详解】 为探究某植物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血糖效果,自变量为是否灌胃植物提取液,通过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来反映植物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
①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的实验对象为患糖尿病小鼠,因此需制备糖尿病模型小鼠,为比较观察模型小鼠制备是否成功以及健康小鼠正常的血糖数据,本实验还需要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结合题干已知步骤信息,本实验步骤为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乙两组不作处理,丙丁两组制备成糖尿病模型鼠;
②第二步需要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计算平均值;
③④第三步接着甲组健康小鼠+灌胃清水,乙组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丙组模型鼠+灌胃清水,丁组模型鼠+灌胃植物提取液;
⑤乙组处理为对健康小鼠灌胃植物提取液,处理目的为探究植物提取液是否会影响正常小鼠血糖浓度。
25. 下图1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的示意图,图2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初级排尿中枢的兴奋经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传递效应器,使人开始排尿。从膀胱充盈后,到_________产生尿意,神经冲动的传导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人的排尿量和排尿时依赖于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机体有时会出现异常排尿的现象,如受到惊吓后尿失禁,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吓后心跳很久才得以恢复,从体液调节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2)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前者是由_____________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不足所致;后者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___,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____________(填“偏低”“不变”或“偏高”)。曲线Ⅱ可代表_______(填“正常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或“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答案】(1)①. 副交感神经 ②. 大脑皮层 ③. 单向 ④. 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⑤. 大脑皮层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⑥. 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2)①. 下丘脑 ②. 特异性(相应、对应或抗利尿激素)受体 ③. 偏高 ④.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分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排尿反射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传递信息到效应器,使人开始排尿。膀胱充盈后,产生刺激,由膀胱壁感受器→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尿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经过突触,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只能单向传导。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受到惊吓后尿失禁原因是大脑皮层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控制。由于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惊吓后心跳很久才得以恢复。
【小问2详解】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尿液渗透压可提高。肾性尿崩症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偏高。曲线 Ⅱ 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代表中枢性尿崩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红桥区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