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是( )
A. 使身体细长B. 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 使躯体运动灵活D. 可以区分前端和后端
【答案】C
【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可以使环节动物运动更灵敏,转向更灵活;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发生更加灵敏。
【详解】环节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蚯蚓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叫做“蠕动”,而蚯蚓的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自由,转向方便。
故选C。
2. 河蚌的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的刺激时,会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珍珠。河蚌属于( )
A. 腔肠动物B. 软体动物C. 扁形动物D. 爬行动物
【答案】B
【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河蚌属于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河蚌的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的刺激时,会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珍珠。
故选B。
3. 下列名称里含有“鱼”的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①甲鱼 ②鲨鱼 ③娃娃鱼 ④鳄鱼 ⑤鱿鱼 ⑥鲫鱼 ⑦章鱼 ⑧鲸鱼
A. ②⑥B. ④⑤C. ③⑧D. ①⑦
【答案】A
【分析】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详解】①甲鱼体表有甲,④鳄鱼体表覆盖有角质鳞片,用肺呼吸,陆上产卵,属于爬行动物;②鲨鱼、⑥鲫鱼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属于鱼类;③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动物;⑤鱿鱼、⑦章鱼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⑧鲸鱼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因此真正属于鱼类的是②鲨鱼、⑥鲫鱼。
故选A。
4. 下列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B. 卵外都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C. 都是脊椎动物D. 都终身用肺呼吸
【答案】C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爬行类体表覆盖着角质的细鳞或甲,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用肺呼吸,因此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详解】A.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两栖动物必须在水中生殖和发育,A错误。
B.爬行动物卵外都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两栖动物没有,B错误。
C.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是脊椎动物,C正确。
D.爬行动物都终身用肺呼吸,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D错误。
故选C。
5. 下列不属于家鸽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是( )
A. 长骨中空B. 前肢变成翼C. 体表覆羽D. 体内受精
【答案】D
【分析】鸟类会飞行,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详解】A.骨薄,有的愈合,长骨中空能减轻体重,适于飞行,A不符合题意。
BC.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都是适于飞行的特点,BC不符合题意。
D.体内受精与飞行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动物中,体表有外骨骼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详解】A.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A错误。
B.蜗牛是软体动物,具有贝壳,B错误。
C.乌龟属于爬行生物,具有角质的甲,C错误。
D.瓢虫属于昆虫,具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动物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鲤鱼终生生活在水中B. 蚯蚓用腹足运动
C. 鸟有喙无齿D. 蝗虫身体分三部分
【答案】B
【分析】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近的环状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蚯蚓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运动只能依靠体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借助于腹部刚毛的辅助来用运动。
【详解】A.鲤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A正确。
B.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蚯蚓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运动只能依靠体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借助于腹部刚毛的辅助来用运动,B错误。
C.鸟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C正确。
D.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腹部是听觉、呼吸和生殖中心,D正确。
故选B。
8. 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动物化石,其上有动物毛发的痕迹,并能区分出犬齿、臼齿等牙齿类型。据此分析,化石中的动物属于( )
A. 鱼类B. 爬行动物C. 鸟类D. 哺乳动物
【答案】D
【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详解】根据信息可知: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动物化石, 其上有动物毛发的痕迹,并能区分出犬齿、臼齿等牙齿类型。这些都是哺乳动物的特点,可知化石中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故选D。
9. 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温恒定B. 胎生哺乳C. 用肺呼吸D. 有脊柱
【答案】D
【分析】(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①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②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①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②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详解】A.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既包含变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也包含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A错误。
B.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B错误。
C.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C错误。
D.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D正确。
故选D。
10. 妈妈去菜市场买鱼时,她该根据哪项迅速判断鱼是否新鲜( )
A. 体表湿润B. 鳞片完整
C. 体表无伤D. 鳃丝呈鲜红色
【答案】D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详解】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由许多鳃丝组成,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如果鱼新鲜也就能保持正常的呼吸,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所以,鳃丝呈鲜红色能够说明该鱼比较新鲜,而体表湿润、鳞片完整、体表无伤都不能说明该鱼新鲜,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 下面关于腔肠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 水螅的刺细胞主要分布在消化腔内
C. 身体呈辐射对称
D.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答案】B
【分析】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详解】A.珊瑚虫、海葵、海蜇都是常见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等,A正确。
B.水螅的刺细胞并不是主要分布在消化腔内,而是主要分布在触手和口周围。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它里面含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刺丝囊,在刺丝囊内有一根很细的管,管的末端是许多带倒钩的小刺。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刺丝,并将小刺刺入对方体内,同时放出毒液,B错误。
C.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这种对称方式使得它们可以从各个方向感知和应对外界的刺激。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有助于它们在水中灵活地运动和捕食,C正确。
D.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这是它们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经过消化后,食物残渣仍然从口排出,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动物中,营自由生活,身体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的是( )
A. 涡虫B. 华枝睾吸虫C. 秀丽隐杆线虫D. 蛔虫
【答案】C
【分析】线形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体表有角质层,有原体腔,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多数为寄生。
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无肛门。
【详解】AB.涡虫、华枝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表没有角质层,不符合题意。
C.秀丽隐杆线虫属于线形动物,身体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营自由生活,符合题意。
D.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身体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营寄生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老虎钻火圈B. 狗熊骑单车C. 小狗算算术D. 蜘蛛结网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蜘蛛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老虎钻火圈 、狗熊骑单车、小狗算算术都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D。
14. 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A.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B. 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
C.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
D. 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答案】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符合题意。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如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蝗虫的天敌青蛙、麻雀和蛇,控制蝗虫,可见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蜜蜂帮助植物传粉,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老师和父母常常要求我们勤洗手、讲卫生。某班两名同学想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手指按培养基之前,培养基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B. “手指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的操作相当于接种
C. 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比甲同学的更合理
D. 手指按培养基之后,培养基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答案】D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详解】A.在培养细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因此洗手后在培养基上按手印,这一操作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B正确。
C.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并不完善,应设置洗手前按指印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C正确。
D.手指按培养基之后,培养基不能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否则把接种的细菌杀死,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D。
16. 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一个细菌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B. 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C. 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D.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靠分裂进行生殖
【答案】C
【分析】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是,当单个或少数细菌或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
【详解】A.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几个细菌繁殖后形成的细胞群,不是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A正确。
B.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B正确。
C.巴斯德做一个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C错误。
D.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靠分裂进行生殖,D正确。
故选C。
17. 真菌和细菌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 )
A. 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B. 水分、适宜的温度、无机物
C. 水分、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食物D. 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
【答案】A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详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如霉菌,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甲烷菌。
故选:A。
18.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 )
A. 互生B. 寄生C. 共生D. 捕食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来切入。
【详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
故选C。
19. 我国民间常用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原理是( )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B.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
C. 食盐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D.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
【答案】C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
【详解】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或杀死微生物是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繁殖需要水分、有机物和温度等,因而低温、干燥都能够减少微生物的繁殖。用盐渍法繁殖食品腐败就是要利用食盐造成高浓度环境,从而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故选C。
20. 下列食品中,都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是( )
A. 泡菜、酸奶B. 面包、米酒
C. 陈醋、啤酒D. 腐乳、酸奶
【答案】A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馒头、做面包、米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腐乳是一种二次加工的豆制食品,通常腐乳主要是用毛霉菌发酵制作的。
【详解】A.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A符合题意。
B.做面包、米酒等要用到酵母菌,B不符合题意
C.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作啤酒要用到酵母菌,C不符合题意。
D.腐乳主要是用毛霉菌发酵制作,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下列属于我国珍稀动植物的一组是( )
A. 大鲵、水稻B. 大熊猫、荔枝
C. 金丝猴、珙桐D. 绵羊、水杉
【答案】C
【分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中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大鲵、扬子鳄、大熊猫、东北虎等;植物有珙桐、水杉、银杉等。
【详解】A.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水稻是我国常见的被子植物,不是我国珍稀植物,A错误。
B.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活化石”之称;但荔枝是我国常见的被子植物,不是我国珍稀植物,B错误。
C.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中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此外还有越南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两种金丝猴。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珙桐又叫“中国鸽子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因此金丝猴和珙桐都属于我国珍稀动植物,C正确。
D.水杉,落叶乔木,杉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但绵羊是常见的普通动物,不是我国珍稀动物,D错误。
故选C。
22. “引体向上”是锻炼臂肌、腹肌、背肌等骨骼肌群的一项简单易行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完成该项动作时,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做引体向上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B. 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
C. 做引体向上运动时,不需要呼吸系统的参与
D.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需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答案】C
【分析】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详解】A.引体向上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均处于收缩状态,因此感觉比较累,A正确
B.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的叫肌腱,B正确。
C.做引体向上运动时,需要呼吸系统提供氧气,C错误。
D.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需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以牵拉骨产生运动,D正确。
故选C。
23.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物的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B.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弱
C.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D. 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C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的目的(功能)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A.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消失,A错误。
B.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快得多,B错误。
C.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是在先天性行为“吃梅子流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天学习行为,如果没有吃过梅子,不知道梅子的滋味,则不会形成“望梅止渴”的学习行为,C正确。
D.学习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因此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C。
2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最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 维持生态平衡B.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 促进生态系统的水循环D. 仿生
【答案】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促进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帮助植物传粉、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仿生等。
【详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体现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平衡,A正确。
B.动物有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作用,但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没有体现出来,B错误。
C.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C错误。
D.仿生是模仿生物的某些功能或行为,来建造机器或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D错误。
故选A。
25. 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 花、果实、种子B.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C. 行为特征D. 根、茎、叶
【答案】B
【分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据此答题。
【详解】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分类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特征;动物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分类;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同样是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
故选B。
26. 从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弄清楚生物之间的( )
A. 生存环境B. 进化关系C. 外形特征D. 生活习性
【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树:
【详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可见,从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弄清楚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故选B。
27. 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B.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C. 同一分类等级中,生物之间的特征完全相同
D. 分类等级越小,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
【答案】B
【分析】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小,其中生物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多。
【详解】AB.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就是一种生物,A错误,B正确。
CD.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分类等级越小,其中生物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最多,但不完全相同,C错误,D错误。
故选B。
28.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
A. 基因的多样性B.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数量的多样性D. 蛋白质的多样性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
故选A。
29. 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体内携带疟原虫的蚊子B.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但未发病的人
C. 携带狂犬病毒的狗D. 肠道内有蛔虫成虫的人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但未发病的人、患狂犬病的狗和肠道内有猪肉绦虫成虫的人都属于传染源。体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属于传播途径。
故选A。
30. 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与支持,也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下图所示途径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
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④⑤⑥
【答案】B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详解】“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艾滋病流行环节中的易感人群。目前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其实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预防措施得当,就不会感染艾滋病,下列图中,①握手、③共同进餐、⑤蚊虫叮咬,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而②共用注射器、④胎儿分娩、⑥不安全性行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因此,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①③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1. 如图动物是我们这学期认识的十一类动物中的几种代表动物,看图并回答问题。
(1)在生物分类中,蚯蚓属于_____门,这是因为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_____构成的;
(2)蟾蜍和蜂鸟都有辅助呼吸的器官,分别是:_____和_____辅助呼吸;
(3)用手触摸蜜蜂的身体,能感觉到它的体表包裹着坚韧的_____;
(4)猫在生殖发育方面特有的特征是_____。
【答案】(1)环节动物 体节 (2)皮肤 气囊 (3)外骨骼 (4)胎生哺乳
【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蟾蜍属于两栖动物,蜂鸟是鸟类,蜜蜂是节肢动物,猫是哺乳动物,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相似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属于环节动物。
(2)蟾蜍是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蜂鸟是鸟类,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3)蜜蜂是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既保护了内部结构,也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猫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繁殖方式是胎生哺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0分)
32. 如图是肌肉协作完成一个动作的示意图和关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_______组成。
(2)关节在运动时较灵活,这与关节腔内有滑液,以及关节面上覆盖着[⑥]_______有关。
(3)图甲中[②]_______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4)完成图乙表示的动作时,处于收缩状态的肌肉是[ ]_______。处于舒张状态的肌肉是[ ]_______。
(5)③④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动作是在_______系统的调节之下进行的。
【答案】(1)肌肉##骨骼肌
(2)关节软骨 (3)肌腱
(4)①. ④肱二头肌 ②. ③股三头肌
(5)神经
【分析】图甲是伸肘动作,图乙是屈肘动作,图丙是关节的结构。图中:①是肌腹、②是肌腱、③是肱三头肌、④是肱二头肌、⑤是桡骨、⑥是关节软骨、⑦是关节囊、⑧是关节头、⑨是关节腔、⑩是关节窝。
(1)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骨骼肌)组成。骨是运动的基础,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而肌肉则是产生运动的动力。这三者共同协作,使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2)关节在运动时之所以能保持灵活,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关节腔内有滑液,这些滑液能够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使关节运动更加顺畅;二是关节面上覆盖着⑥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光滑而有弹性,能够进一步减少摩擦,并缓冲运动时的冲击和震动。
(3)在图甲中,②代表的是肌腱。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坚韧的结缔组织,它的一端与骨骼相连,另一端则绕过关节,附着在另一块骨骼上。这样,当肌肉收缩时,就能通过肌腱拉动骨骼,产生运动。
(4)在图乙中,表示的是屈肘动作。在屈肘时,④肱二头肌会处于收缩状态,产生拉力,使前臂向上运动;而③肱三头肌则处于舒张状态,放松对骨骼的牵拉。因此屈肘时,处于收缩状态的肌肉是④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的肌肉是③肱三头肌。
(5)人体的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其中,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当神经系统接收到运动指令时,会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到相应的骨骼肌,引起骨骼肌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完成动作。因此,③肱三头肌和④肱二头肌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动作,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进行的。
33. 结合“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和乙都属于_______(填“细菌”或“真菌”)。
(2)通过实验可知,乙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________构成的。
(3)甲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
(4)乙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_________来繁殖后代。
(5)乙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某些_________生长的物质,即抗生素。
【答案】(1)真菌 (2)菌丝 (3)异养 (4)孢子 (5)细菌
【分析】(1)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图甲是酵母菌,图乙是青霉菌,它们都是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2)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可见,青霉菌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3)异养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营养方式。酵母菌现有的有机物(葡萄糖)作为营养,这种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4)在青霉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绿色的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所以,青霉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5)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可见,乙(青霉素)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某些细菌生长的物质,即抗生素。
34.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雌象作为“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首领”指挥,成年雄象负责保卫群体安全。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象在看到其他同类“有麻烦”时,自己也会感到很沮丧,这时它们会伸出鼻子去安慰对方。
2020年3月,一群叫“短鼻家族”的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出发,一路向北,到2021年4月16日的时候,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栖息地,一直到2021年8月8日,象群安全渡过元江干流,返回到传统栖息地。国家林草局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常务副组长、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表示:此次云南亚洲象北移事件,是一次人与大型野生动物的生动交流。我们从中看到多年来的保护成效,也感受到人类对大型野生动物生活繁衍习惯的专业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
(1)资料显示大象群体中形成了等级,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大象是具有______行为的动物。
(2)保护亚洲象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3)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的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生态文明论坛与会全体代表联合发布“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保护生物多样性引起了全球多国共鸣和响应。保护生物的________,保护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4)此次云南亚洲象北移事件,说明野生动物离我们越来越近。请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想想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身边的野生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①. 栖息环境 ②. 生态系统
(4)不捕杀鸟类,不破坏环境,植树造林等
【分析】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大象群体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还具有等级,说明大象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所以建立亚洲象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亚洲象最为有效的措施。
(3)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不捕杀鸟类,不破坏环境,植树造林等,通过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35.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有_______条食物链,图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示的成分以外,还应该包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保持着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能力。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
(5)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
【答案】(1)①. 四##4 ②. 草 ③. 捕食和竞争
(2)分解者 (3)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4)太阳能
(5)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分析】(1)在给出的食物网简图中,我们可以找到多条食物链: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这4条食物链。图中的生产者是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蛇和鹰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是捕食关系,因为鹰可以捕食蛇;二是竞争关系,因为当它们都捕食鼠时,就会形成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给出的食物网简图中,只展示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没有展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示的成分以外,还应该包括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它们主要负责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大自然,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保持着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恢复和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然后这些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转化。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也是太阳能。
(5)在给出的食物网简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包含了五个营养级:生产者(草)、初级消费者(食草昆虫)、次级消费者(青蛙)、三级消费者(蛇)和四级消费者(鹰)。它展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传递的复杂过程。
36. 下图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③表示生理过程,A表示生物。
据图回答:
(1)在自然界中,大多数[A]______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__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通过[ ]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
(2)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其遗体或粪便经过A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也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3)从图中可以发现,参与或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生物有__________。
【答案】(1)①. 细菌、真菌 ②. 无机盐 ③. ①光合
(2)消费者 (3)动物和植物、细菌和真菌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题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作用。
(1)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大多数A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因此,羊吃草,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结合第(1)、(2)小问详解可知,参与或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细菌和真菌。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7. “落叶归根”需依赖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同学发现落叶在冬天的分解速度比夏天要慢,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呢?该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Ⅰ实验准备:落叶、纱布、烧杯、潮湿的土壤、恒温箱等。
Ⅱ实验设计及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
(2)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各组烧杯内的落叶和土壤都应该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温度中,_____℃条件下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最弱。
(4)进一步分析:除该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微生物对落叶分解效果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落叶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彻底分解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其中能被根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和_____,从而真正实现了落叶归根。
【答案】(1)温度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吗 (2)温度 相同 (3) 0 (4)水分、空气等 (5)无机盐
【分析】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详解】(1)根据“有同学发现落叶在冬天的分解速度比夏天要慢,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呢?”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吗?
(2)由(1)可知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各组烧杯内的落叶和土壤都应该相同。
(3)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温度中,0℃条件下落叶基本没有腐烂,说明0℃条件下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最弱。
(4)除该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微生物对落叶分解效果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水分、空气等。
(5)土壤中一些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其中能被根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和无机盐。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处理
45天后落叶的腐烂程度
甲组
将用纱布包裹好的落叶置于各组
烧杯内的土壤中
放置在0℃的恒温箱中
基本没有腐烂
乙组
放置在20℃的恒温箱中
少部分腐烂
丙组
放置在40℃的恒温箱中
大部分腐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尚品书院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