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八年级(上)(1月份)期末考试物理物理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93499/0-17336613276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八年级(上)(1月份)期末考试物理物理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93499/0-173366132768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八年级(上)(1月份)期末考试物理物理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93499/0-1733661327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八年级(上)(1月份)期末考试物理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八年级(上)(1月份)期末考试物理物理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以下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能传播
B.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成因是光的反射
C.我们看到的水里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要浅,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
D.“一闪一闪亮晶晶”,星星一闪一闪的原因是光的色散
【答案】C
【解析】解:A、光可以在介质中传播,故A错误;
B、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故B错误;
C、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星星一闪一闪的,故D错误。
故选:C。
2.(3分)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B.空中彩虹——光的反射
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D.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解:A.海市蜃楼是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故A错误;
B.雨过天晴时,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分成各种彩色光,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水中“倒影”,经水面反射射入我们眼睛看到的,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3分)下列关于光学器件的应用,错误的是( )
A.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C.照相时,被照者与相机的距离应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
D.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B
【解析】解:A.因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温度较高,故A正确;
B.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故B错误;
C.照相机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故C正确;
D.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以外。
故选:B。
4.(3分)如图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一钟表时针和分针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8时20分B.4时20分C.3时40分D.8时40分
【答案】C
【解析】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
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8:20,则此时的时间是3h40min。
故选:C。
5.(3分)如图所示,A、B、C、D在凸透镜主光轴上,F为焦点。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物体的像( )
A.A点B.B点C.C点D.D点
【答案】B
【解析】解:A点在2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动,
B点在1倍焦距和8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点在焦距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D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D点与光屏在同一侧。
故选:B。
6.(3分)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成因相同的是( )
A.雨后的彩虹B.水中仙鹤
C.树荫下的光斑D.缸中金鱼“变大”
【答案】C
【解析】解: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仙鹤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缸中金鱼“变大”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C。
7.(3分)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D.阳光通过放大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放大镜对光有放大作用
【答案】B
【解析】解: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故B正确;
C、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阳光通过放大镜可以点燃纸屑,故D错误。
故选:B。
8.(3分)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的应用,体现了科技的力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B.电视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C.全自动感应水龙头是利用紫外线进行自动控制的
D.在医院的手术室常用红外线来灭菌
【答案】B
【解析】解:A、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B、电视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C、全自动感应水龙头是利用红外线进行自动控制的;
D、在医院的手术室常用紫外线来灭菌。
故选:B。
9.(3分)小亮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的食盐实际质量为( )
A.12.4gB.17.6gC.17.8gD.12.7g
【答案】A
【解析】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故A正确。
故选:A。
10.(3分)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新冠病毒的直径约80nm
B.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s
C.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
D.一包医用口罩(10支装)的质量约3g
【答案】A
【解析】解:A.新冠病毒的直径很小,约80纳米;
B.课桌的高度不到1m。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在40℃左右;
D.根据实际情况,一个口罩的质量约3克。
故选:A。
11.(3分)如图所示是某酒店门前的防疫测温机器人,它可以测量面前人体的温度,并能记录人的影像。只有它发出“体温正常”的声音后( )
A.机器人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紫外线进行测温的
B.机器人记录人的影像和投影仪原理相同
C.机器人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D.人远离机器人时,机器人屏幕上人的影像会变小
【答案】D
【解析】解:A、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A错误;
B、机器人的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C、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见,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距变大,机器人屏幕上人的影像会变小。
故选:D。
12.(3分)现代生活电子产品众多,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答案】D
【解析】解:甲图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是远视眼的成因,是近视眼的成因,是远视眼的矫正,是近视眼的矫正。
故选:D。
13.(3分)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噪音
B.尽可能避免因平面镜成像造成不安全因素
C.为了造型美观
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答案】B
【解析】解:因为玻璃既透明,又具有平面镜的作用,平面镜形成的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形成事故,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形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
故选:B。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2分)
(多选)14.(4分)像的成因有3个: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有虚,下面所列的成像实例:①小孔成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正确的有( )
A.属于实像的有:①④
B.属于虚像的有①②③
C.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③④
D.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②③⑤
【答案】AC
【解析】解:①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
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
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⑤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由分析可知,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有②③⑤。
故选:AC。
(多选)15.(4分)下列关于测量仪器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如果刻度尺零刻度线已磨损,则这样的刻度尺就不能再使用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C.用天平测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D.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底部平行
【答案】CD
【解析】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值就可以了;
B.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故B错误;
C.用天平测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左盘,故C正确;
D.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不能仰视和俯视。
故选:CD。
(多选)16.(4分)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5cm时,其成像规律与照相机相同
C.固定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为45cm,将凸透镜在它们之间移动,在某处可以看见呈现等大的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0cm处的过程中,光屏逐渐远离凸透镜,像逐渐变大
【答案】BD
【解析】解:A、由图可知,根据u=v=2f、等大的实像,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
B、当u=25cm时,成倒立,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C、固定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为45cm>4f,光屏上能成倒立,光屏上不能呈现等大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0cm处的过程中,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光屏逐渐远离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B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7.(2分)站在岸边能从平静的湖水中看到树和建筑物的倒影,这是一种光的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一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人和像的距离是 4 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解: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2m。
故答案为:反射;4。
18.(2分)冬天,电热水壶将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 液化 形成的,阳光透过“白气”,出现彩虹 色散 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解: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阳光透过“白气”出现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即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色散。
19.(2分)为倡导低碳出行,海口增设了多处共享单车取车点,可用手机扫描车桩上的二维码来开启车锁。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凸 透镜,当镜头靠近二维码扫描时,手机屏幕上的像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凸;变大。
【解析】解: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手机扫描二维码,此时成倒立;手机镜头靠近二维码时,像距变大。
故答案为:凸;变大。
20.(2分)某同学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零刻线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则应向 右 调平衡螺母;调节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后,他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53.2 g。
【答案】右;53.2。
【解析】解:(1)如图甲,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如图乙,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此时天平的读数为m=50g+2.2g=53.2g。
故答案为:右;53.5。
四、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21.(2分)如图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及其位置。
【答案】
【解析】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以镜面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连接AA'。
故答案为:
22.(2分)空气中有一束光垂直射向直角形玻璃砖,如图所示,请作出这束光线射入玻璃砖后并从斜边射出的大致方向。
【答案】
【解析】解:首先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的表面,所以传播方向不变,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画出折射光线
23.(2分)按要求作出光路图:作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分别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见解答图。
【解析】解:凸透镜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题(每空1分,共20分)
24.(3分)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一定垂直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30°,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30°,而7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故答案为:(1)一定垂直;(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25.(11分)小滨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3)实验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 60 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 玻璃板太厚,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两次成像 。
(6)小滨应在玻璃板 前面 (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 反射 (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7)在实验过程中,小滨应拿一支外形相同但 不点燃 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 。
(8)实验中,若用一张黑纸完全遮住B侧的镜面,将 能 (填“能”或“不能”)继续在镜中观察到烛焰的像。
(9)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 向上 移动。(填“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或“不”)
【答案】(1)相同;(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60;不变;(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5)玻璃板太厚,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两次成像;(6)前面;反射;(7)不点燃;完全重合;(8)能;(9)向上。
【解析】解:(1)实验时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应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
(2)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若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所以蜡烛A和蜡烛A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0cm,蜡烛A大小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5)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是因为玻璃板太厚,两次成像;
(6)小滨应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7)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8)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此时不能看到未点燃的B蜡烛;
(9)由于像与物的连线关于镜面垂直,若向左倾斜玻璃板,蜡烛A的像将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相同;(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变;(5)玻璃板太厚,两次成像;反射;完全重合;(9)向上。
26.(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按如图甲所示的操作,可测出凸透镜焦距是 10.0 cm;
(2)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当它们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该像是 缩小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3)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合适位置放一个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远离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后像又清晰了 发散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是 近视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交换位置后 能 (填“能”或“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1)10.0;(2)同一高度;缩小;(3)发散;近视;(4)能。
【解析】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60.0cm﹣50.0cm=10.5cm。
(2)蜡烛、凸透镜,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图可知,物距u=50.0cm﹣20.0cm=30.2cm>2f、缩小的实像。
(3)根据题意可知,像距变大,近视眼镜即为凹透镜,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4)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不动,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发散;(4)能。
六、计算题(每问3分,共15分)
27.(6分)如表为G7009次列车是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运行时刻表。
(1)本次列车由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中途该列车以108km/h的速度穿过长度为1800m的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52s。那么该列车的长度为多少?
【答案】(1)本次列车由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180km/h;
(2)该列车的长度为240m。
【解析】解:(1)本次列车由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
本次列车由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
(2)该列车的速度为v7=108km/h=30m/s,
该列车行驶的路程s1=v1•t3=30m/s×52s=1560m,
列车的长度为s车=s总﹣s=1800m﹣1560m=240m。
答:(1)本次列车由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是180km/h;
(2)该列车的长度为240m。
28.(9分)跳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次跳伞训练过程中,一运动员从空中悬停的直升机上由静止开始竖直跳下,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再匀速直线下落15s,求:
(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2)该运动员在后15s内下落的高度;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答案】(1)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14m/s;
(2)后15s内下落的高度90m;
(3)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10m/s。
【解析】解:(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可知该运动员后15s的速度v′=6m/s,该运动员在后15s内匀速直线下降通过的路程为s′=v′t=6m/s×15s=90m;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答:(1)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14m/s;
(2)后15s内下落的高度90m;
(3)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10m/s。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
70°
第二次
30°
60°
第三次
50°
40°
车站
南京
常州
无锡
苏州
上海
到站时间
——
11:39
11:55
12:12
12:40
发车时间
11:00
11:41
11:57
12:14
——
里程
0km
136km
175km
217km
300k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文件包含八上物理pdf、八年级期中物理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业水平评估物理试卷(10月份).,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