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第1页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第2页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因此国人多喜气温适中的春秋季。但春季中南方多雨,北方有风沙天气,因此国人尤喜秋季。芳。喜“金风送爽”的新秋,正如陆游所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从气象学分析,我国独特的“金风送爽”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有个炎热的夏天,有夏热才益显“金风送爽”的珍贵和享受。我国夏季虽然盛行从南方海洋来的夏季风气流,但是海风的凉爽只惠及海岸线内几十千米的地区,广大肉陆仍然盛行太陆性气候的夏热。“金风送爽”,不仅是降温送凉,还降湿送爽。夏季中我们之所以感到闷热,不只是由于大气湿度高,而主要是因为大量汗水蒸发,使人体皮肤表面形成薄薄一层更温热的空气层,这就严重阻碍了皮肤上汗水的继续蒸发,因而即使汗流浃背,仍热不可耐。夏季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便是蒸发汗水以大量散热,因此一旦凉风把这层湿热空气层吹散,人体得以大量蒸发汗水降温,自然就体会到“清风徐来,炎暑顿消”了。
    第二是我国“头顶”上有个大“冷库”。即我国北方有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是北半球冬半年中最寒冷的地方。以北纬40度的北京和63度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对比为例。8月中下旬,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而奥伊米亚康已经进入冬季,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清晨最低气温平均零下5℃。气温低则气压高,形成地面高气压、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冷气团就会向南方扩散,虽一路因热地面而变性增温,仍可给北京带来20℃左右的凉风。江南也是如此,只是时间要晚大概半个月,这时奥伊米亚康地区清晨最低气温已在零下10-20℃之间。地球上还有哪个经度地区,夏末有如此巨大的南北温差,形成如此强烈的金风?
    第三是我国南下的冷空气,,虽然源地多在东西伯利亚或其附近地区,但具体路径一般都会或长或短地经过新疆、内蒙、甘肃、宁夏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才能既降温送凉的同时又降湿送爽。世界上哪里还有其他地方能同时满足以上这三个条件呢?
    但是,实际情况常常是复杂的。每年夏末秋初不一定都有典型的“蓝天白云,金风送爽”天气开场,一定有个短时期“过渡”。以北京·8月中下旬为例,此时当地可以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但实际北方冷空气前锋已经南下,甚至到达江淮发生降水,因此北方人们头顶上的大气层,已经不再是盛夏时北上的南方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较强,因此尽管中午仍可热到30℃上下,但早晚已比较凉快,这就是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常说的初秋“气温日较差增大”的原因。
    不过,可爱的“金风送爽”终将过去。实际上,“金风”正是冬季严寒冷空气的最前哨,然后又是第二年的夏热冬冷。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寒寒热热度春秋”中诞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个世界同纬度上炎热的夏天。夏天的苦热,令古诗人汗流得如“泼”,如“雨”,。如“泉”,如“滂沱”;热得韩愈、杨万里认为他们是生活在蒸笼之中;热得王维想要跳出大气层,到宇宙真空中去凉快凉快……大热激发灵感,千百年来古人们留下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咏热诗词。
    大热后来一场“金风送爽”,又会是什么感觉?南宋词’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与诗人生活的地理气候有关,因为江西夏季苦热,是南方高空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心地区,一旦金风送爽,就会使诗人们快活得令人无以复加——天凉好个秋。杜牧的《早秋》写道,“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请大家不要小看杜牧把带来“金风送爽”的清风轻比故人。因为古代人们多认为,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还仅列“久旱逢甘霖”即在解决吃饭、生存大事之后,可见其意义和重要性。
    杜牧在《早秋》中把大热比作酷吏,将秋风当作故人,表达出秋风给他带来的喜悦超越了金榜题名之时。
    (摘编自林之光《“金风送爽”为何成为我国独特的风景》)
    材料二:
    古时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秋为金。入秋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暖湿的偏南风逐渐减弱,干冷的偏北风开始盛行,天空中云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时间增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气温逐步下降。干冷的秋风一扫夏季的潮湿闷热,给人们带来凉爽舒适的感觉,金风送爽由此而来。
    每年秋季,北半球很多地区都会出现金风送爽的天气现象,但我国金风送爽的天气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背靠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对着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的巨大差异导致典型的季风气候。另一方面,东亚季风区也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季风区,这使得我国从夏季风主导转为冬季风盛行的切换十分明显,金风送爽的现象也更为突出。
    同为金风,南方和北方的金风来自不同方向,时间上也有差异。北方地区的金风是干冷的西北风,南方地区则以东北风为主。北方地区金风送爽开始时间早于南方,并从北向南逐步推进。随着夏季风的撤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通常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但西部地区却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结束时间越来越晚,金风送爽现象也因此不断推迟,持续时间也不长。
    (摘编自章大全《金风为何能送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春秋季节温度适宜,但因为春季南方多雨,北方又多风沙,因此在一年四季中所有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秋季。
    B.东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位于该地区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在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时就已经进入冬季。
    C.气温与气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高纬度地区形成的高气压促使冷气团的向南移动,才在我国形成了强烈的金风。
    D.进入秋季后,我国西部地区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的天气,“金风送爽”并不适合用以形容西部地区的气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空气湿度大,加之汗水蒸发时皮肤表面形成的湿热空气层会阻碍人体散热,因此,夏季天气闷热时在室内除湿可以让人感到凉爽。
    B.源自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经过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后,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所以降温送凉的同时也可降湿送爽。
    C.江西是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心地区,夏季苦热,金风送爽,使辛弃疾快乐无比,所以就产生了“天凉好个秋”这样的名句。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金风送爽现象推迟,持续时间变短,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下去,金风送爽现象将有可能消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陆游的诗句,印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国人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七段以多种修辞,将古诗人夏天流汗的情形写得淋漓尽致,目的在于呼应第二段。
    C.材料一第八段作者以辛弃疾和杜牧的精妙诗句为例,借古人之口巧妙回答了段首提出的问题。
    D.材料二“秋为金”源于阴阳五行的说法,体现了“金风”这一概念独特的文化属性。
    4.金风送爽的天气在中国尤为明显,请结合材料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对其成因加以分析。
    5.作为科普类文章,两则材料在行文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树王(节选)
    阿城
    太阳依旧辣,山上飘着热气,草发着生生熟熟的味道。走到半山,支书站下,向山下队里大喊:“都去上工!都去上工!”大家一看,原来人们都站到太阳底下向我们望,听到支书喊,便开始走动。
    走不到好久,便望到树王了。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将空隙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队长忽然迟疑着站住,支书也犹疑着,我们便超过支书和队长向大树走去。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是肖疙瘩。
    肖疙瘩并不站起来,将双肘盘在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我们,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望望树,很随便地对肖疙瘩说:“老肖,上来了?”又望望树,说:“老肖,你说这树,从什么地方砍呢?”肖疙瘩于是只直直地望着李立,不说话,嘴紧紧地闭成一条线。李立招呼我们说:“来吧。”便绕开肖疙瘩,走到树王的另一侧,扬起手中的刀。
    肖疙瘩忽然说话了,那声音模糊而陌生:“学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李立转过头来看着肖疙瘩,将刀放下,有些惊奇地问:“那你说是哪儿呢?”肖疙瘩仍坐着不动,只把左手微微抬起,拍一拍右臂:“这里。”李立不明白,探过头去看,肖疙瘩张开两只胳膊,稳稳地立起来,站好,又用右手指住胸口:“这里也行。”大家一下省悟过来。
    李立的脸一下白了,我也觉得心忽然跳起来,大家都呆住。李立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什么。静了一静,咽一下,说:“老肖,不要开玩笑。”肖疙瘩将右手放下:“我晓不得开玩笑。”李立说:“那你说到底砍哪儿?”肖疙瘩又将右手指着胸口:“学生,我说过了,这里。”
    李立有些恼了,想一想,又很平和地说:“这棵树砍不得吗?”肖疙瘩手不放下,静静地说:“这里砍得。”李立真的恼了,冲冲地说:“这棵树就是要砍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肖疙瘩说:“我看有用。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成这么犬,不容易。”李立烦躁地晃晃头,说:“谁也没来种这棵树。这种野树太多了。没有这种野树,我们早完成垦殖大业了。这种野树,是障碍,要砍掉!”
    肖疙瘩浑身抖了一下,垂下眼睛,说:“你们有那么多树可砍,我管不了。”李立说:“你是管不了!”肖疙瘩仍垂着眼睛:“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李立问:“证明什么?”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李立哈哈笑了:“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
    肖疙瘩不说话,仍立在树根当中。李立举起刀,全身拧过去,刀从肩上扬起,寒光一闪,却梦一般,没有砍下的声响。大家眨一下眼,才发现肖疙瘩一双手早钳住李立的刀,刀离树王只有半尺。李立挣了一下。我心下明白,刀休想再移动半分。
    李立狂吼一声:“你要干什么?”浑身扭动起来,刀却生在肖疙瘩手上。肖疙瘩将嘴闭住,一个脸胀得青亮青亮的,筋在腮上颤动。大家“呀”的一声,纷纷退后,静下来。
    寂静中忽然有支书的说话声:“肖疙瘩!你疯了!”大家回头一看,支书远远地过来,队长仍站在原地,下巴垂下来,眼睛凄凄的。支书走近了,指一指刀:“松开!”李立松开刀,退后了半步。肖疙瘩仍捏着刀,不说话,不动,立着。支书说:“肖疙瘩,你够了!你要我开你的会吗?你是什么人,你不清楚?你找死呀!”说着伸出手:“把刀给我?”肖疙瘩不看支书,额头渗出寒光,那光沿鼻梁漫开,眉头急急一颤,眼角抖起来,慢慢有一滴亮。
    支书走开,又回过身,缓缓地说:“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那点子错误,说出天,在我手下,我给你包着。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糊涂!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玉’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
    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我们都呆了,眼睛干干地定着,想不起眨。原来护着树根的这个矮小汉子,才是树王!
    真树王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
    李立呆呆地看看大家,精神失了许多。大家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书不说话,过去把刀拾起来,交给李立。李立呆呆地看看刀,一动不动。
    肖疙瘩慢慢与树根断开,垂着手,到了离大树一丈远的貤方立下,大家却不明白他是怎么走过去的。
    支书说:“砍吧,总归是要砍,学生们有道理,不破不立,砍。”回头招呼着:“队长,你过来。”队长仍远远站着,说:“你们砍,学生们砍。”却不过来。
    李立抬起头,谁也不看,极平静地举起刀,砍下去。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队长“迟疑”,支书“也犹疑”,说明树王太大,自成世界,他们在树王面前难免心怀敬畏。
    B.肖疙瘩“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却“很随便”,营造出紧张的气氛,预示冲突即将展开。
    C.肖疙瘩曾是砍树的树王,现在保护树王,最终又放弃,反映他既有一定思想又显得怯懦。
    D.肖疙瘩护树失败,李立砍树得逞,反映了荒唐年代里受政治影响的年轻人价值观的扭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注重文字锤炼,用“生生熟熟”写草给晒蔫的形象,用“射”写鸟飞的迅疾,用“一滴亮”写肖疙痞眼角泪珠,都富陌生化效果。
    B.文本擅长比照写法,肖疙瘩与李立、支书与队长、李立与大家,虽有详略,但无论个体形象还是群像,都在比照中更显鲜明的立体感。
    C.文本中的“我”虽然出现不多,但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的情绪变化是故事情节推进的表征,“我”也是砍树悲剧的见证者和审视者。
    D.文本构思极富张力,肖疙瘩挺身护树却曾是砍树能手,砍树的树王却是矮小汉子,护树敢舍命,却名为“疙瘩”,有解构崇高的幽默感。
    8.为什么肖疙瘩是真树王,而巨树却不是?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一章写道:“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颗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请结合节选文本,谈谈这样写树王的结局有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征和中,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军降匈奴。上既悔远征伐,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①,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节选自《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三: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节选自《百战奇略·好战》)
    [注]①马复令是指汉文帝时期推行的老百姓养马就能免除徭役和赋税的政令。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鸿胪等又议A公欲募囚徒B送匈奴C使者D明E封侯之赏F以报忿G五伯N所I弗能为也。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作为,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以为”意思相同。
    B.阑,擅自,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的“阑”意思不同。
    C.乃,才,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
    D.修,遵循,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修”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派李广利征讨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羞辱了大汉朝的脸面,因为军候弘奏报中说匈奴人言行挑衅而且还扣留了汉朝使者。
    B.汉武帝认为在遥远的轮台屯田并且还要修建烽火台,这不是优待天下百姓,反而是让百姓受到惊扰和陷入劳苦,不忍实行。
    C.李世民拒绝了大臣出兵征讨林邑的请求,他认为出兵讨伐代价太大,而且林邑只是在言语上流露不敬,根本没必要太在意。
    D.三则材料都体现了“慎战”思想,材料一侧重于征伐远戍给国家的危害,材料二、材料三则关照历史,强调不可轻启战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
    (2)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
    14.材料一中汉武帝明确表示“思富养民”,为何又说“毋乏武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洞饷酒(节选)①
    陆游
    忘忧自古无上策,欲饮家贫酒杯迮。
    今朝鹊喜报远饷,未坼赤泥先动色。
    鱼长三尺催脍玉,巨蟹两螯仍斫雪。
    勿言地僻少过从,清风明月俱吾客。
    陶然酣卧听松声,愧尔公卿足忧责。
    [庄]①本诗作于绍熙四年(1193)诗人闲居山阴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感慨自古以来想要忘掉忧愁没有其他好途径,他自己想要通过喝酒来消除心中的烦忧,可又因为家境贫穷难以得到满足。
    B.三、四句写诗人从早晨喜鹊叫声中就预感到朋友会送来美酒,可当他看到红泥密封的酒坛时还是没有抑制住内心的欢愉,早就喜形于色了。
    C.五、六句中“玉”“雪”二字巧用比喻,写出了鱼肉和蟹肉的雪白细嫩,“催”“仍”二字表明诗人觉得只有如此美味才配得上朋友送的美酒。
    D.“地僻少过从”表明诗人居所位置偏远,交好的朋友也寥寥无几,但诗人表示“清风明月”都是自己的客人,流露出他精神的自适与超然。
    16.有人评价此诗尾句“着一‘愧’字,更觉意味深长”。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把握并遵循万物的天性是一种大智慧。庄子笔下的庖丁在解牛的时候顺着牛体的自然结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里的郭橐驼也正是因为“ , ”,所以他栽种的树木成活率高,长势好,结果实早且多。
    (2)古人经常书写看似优雅闲适的生活场景来委婉表达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惆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便是如此。
    (3)在古代诗词中,诗人经常借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的胸怀大志的公司人士睡眠很少。他们通常在天还未亮时就起床,工作到很晚,凌晨仍在回复电子邮件。但如果认为必须少睡觉才能出类拔萃,那最好三思而行。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夜好眠的人通常在工作中效率更高。
    相比那些试图凭着几小时睡眠和大量咖啡完成一天工作的人,有好睡眠的人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创造力也更强。①这是因为睡眠不仅可以让大脑进行休息和重要的维护,还可以使大脑复原任务。睡眠太少的人的大脑表现不及睡眠充足者。睡眠时间过少的人做的投资决定也更差,同时还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②一晚上不睡觉会将人的神经行为表现(即灵敏度)降低“法定醉酒”的水平。不仅是整晚没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以来一直睡眠过少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的思维很难有创新性,比如很难做出卓越的举措,也很难适应新信息或学习新课程。当遇到捉摸不定的情况时,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人在疲劳时还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发怒,也更难和别人相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以“人们的思维”开头,重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其成为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 ① 。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② ,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 ③ 。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太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一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写道“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第二处是否赘余可删?请简要作答。
    22.下列句子中的“保证”与文中加点的“保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创新源于自由,我们首先要保证科学家有独立的科研时间和空间。
    B.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C.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须按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D.由于对方未能履行之前的保证,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合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一样。诚然;我们与别人有许多“不一样”。面对这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我们是接受,还是守护,抑或改变i“不一样”呢?
    面对这“不一样”,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相关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共9页。

    2024届重庆市(康德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康德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docx、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