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39,Fe—56,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生注意:本练习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5.5,K—39,Fe—56
一、选择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包括15小题,共45分)
1. 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于10月27至31日在长沙市举办,农博会上展示了各地特色农产品。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真空包装猪血丸子B. 采摘烟台苹果
C. 酿制葡萄酒D. 编织草编包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真空包装猪血丸子,只是给猪血丸子进行包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采摘烟台苹果,只是对苹果进行了采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编织草编包,只是草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塞紧橡胶塞B. 倾倒液体
C. 加热液体D. 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A、塞紧胶塞,应该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图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操作正确;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壁,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B。
3. 化学学习中要对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点燃纯净的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点燃纯净的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A选项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C选项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错误。
故选:A。
4.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 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但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C、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成分按质量计,二氧化碳约占0.03%
B. 炼钢、气焊中都要用到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C.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与空气污染无关
D. 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A选项错误;
B、炼钢、气焊中都要用到氧气,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B选项错误;
C、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酸雨的形成与空气污染物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关,C选项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D选项正确。
故选:D。
6. 钛(Ti)和钛合金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工业制钛(Ti)的一个反应为:TiF4+2H2SO4=4HF+2X+TiO2,X的化学式是
A H2SB. SO2C. SO3D. S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钛、氟、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钛、氟、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0、2,则2X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O3;
故选:C。
7.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混合物:洁净的空气、碳酸饮料
B. 燃料:氢气、二氧化碳
C 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D. 氧化物:一氧化碳、高锰酸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碳酸饮料中含有碳酸、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分类正确;
B、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故B分类错误;
C、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C分类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D分类错误;
故选:A。
8.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B. 0C. +3D. +5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NaNO2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设该化合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x,
由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
故选C。
9.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2O:表示水B. 2N:表示2个氮分子C. He:表示氦气D. Na+:表示钠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的化学式是H2O,可能表示四层含义:表示水、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表示2个氮原子,故选项错误;
C、氦气由氦原子构成的,氦的元素符号是He,可以表示氦气,故选项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钠离子表示为:Na+,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0. “锶型”矿泉水既有益于人体健康又有抗氧化防衰老作用。这里的锶是指
A. 元素B. 原子C. 单质D. 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矿泉水中含有的锶指的是元素,不是单质或原子、分子。故选A。
11. 第19届亚运会首创5G超密组网方案,5G芯片主要由单晶硅片构成。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
B. 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C.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D. 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A选项正确;
B、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B选项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C选项错误;
D、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D选项错误。
故选:A。
12.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其中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占4%。已知血红素的化学式为C34H32N4FeO4,下列关于血红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血红素中含有34个碳原子
B. 血红素由六种元素组成
C. 血红素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2:4
D. 血红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血红素的化学式为C34H32N4FeO4可以看出,一个血红素分子中含有34个碳原子,A选项错误;
B、从血红素的化学式为C34H32N4FeO4可以看出,血红素由碳、氢、氮、铁、氧五种元素组成,B选项错误;
C、从血红素的化学式为C34H32N4FeO4可以看出,血红素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C选项错误;
D、血红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因此血红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选项正确。
故选:D。
13. 2023年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运载火箭的动力推进剂是液态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N2O4N2+H2O+CO2
C. 该反应涉及2种单质
D. 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中都含有氮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A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液态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B说法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该反应涉及氮气一种单质,故C说法错误;
D、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都属于纯净物,都不含有氮气,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4. “归纳与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和CO2的知识归纳不正确的是
A. 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B. 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等
C. 用途:CO2可用于灭火等;CO可用作冶炼金属等
D. 危害: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CO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错误;
C、CO2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等;CO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冶炼金属等,故C正确;
D、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CO有毒,是空气污染物之一,故D正确;
故选:B。
15.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一定是催化剂
B. 某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 阳离子带正电,则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D.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A选项错误;
B、某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B选项错误;
C、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等,C选项错误;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20分)
16.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杭州亚运会”)开幕,亚运史上首次利用通过废碳再生技术生成的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此次杭州亚运会使用的零碳甲醇经过技术迭代,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每生产一吨这种零碳甲醇可以消纳1.375吨的二氧化碳,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是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
(1)甲醇(CH3OH)由_____构成(填“分子”或“原子”)。
(2)第19届亚运会为亚运史上首次利用通过废碳再生技术生成的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此处“废碳再生技术”里的“碳”指的是_____(填物质化学式)。
【答案】16. 分子 17. 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甲醇是由甲醇分子构成的;
【小问2详解】
工业尾气中捕集的废气二氧化碳与焦炉气中的氢气共同合成零碳甲醇,“废碳再生技术”里的“碳”指的是CO2。
17.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其取之之法,用花石(含CaCO3)数片,以清水浸于樽中,调以盐强水(含HCl),自有炭气升出。请写出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我国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种,《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折子”的记载:“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磺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其中涉及到硫磺(S)的燃烧,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17.
18.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常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2023年世界水日号召人们:“欲变世界,先变自身”。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因此人人都应该采取行动。节约用水,我们可以做到_____。(填一点即可)
【答案】 ①. 肥皂水 ②. 淘米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的是硬水;
节约用水,可以一水多用,例如用淘米水浇花等(合理即可)。
19. 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下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镁元素与铝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不同。
(2)上图所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_____。
(3)由11号元素与17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答案】(1)质子数##荷电荷数 (2)8
(3)NaCl
【解析】
【小问1详解】
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或荷电荷数,则镁元素与铝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荷电荷数不同。
【小问2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18-2-8=8。
【小问3详解】
11号元素与17号元素分别为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
三、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0. 分离、提纯、除杂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化学小组要分离某固体混合物,其中含有二氧化锰、氯化钾和少量碳。已知氯化钾固体能溶于水,二氧化锰和碳不溶于水,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不与氧气、碳反应。欲通过以下流程,分离并回收二氧化锰。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操作Ⅱ是_____(填操作名称)。
(2)检验生成的气体D的方法是_____。
(3)以下混合物经过操作Ⅰ和操作Ⅱ后不能分离的是_____。
A. 碳粉和氯化钾B. 泥沙和食盐
C. 二氧化锰和氯化钾D. 二氧化锰和碳粉
【答案】(1)过滤 (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为二氧化碳 (3)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操作Ⅱ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其名称为过滤。
【小问2详解】
氯化钾固体能溶于水,二氧化锰和碳不溶于水,则固体A中含有二氧化锰和碳,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方法为: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为二氧化碳。
【小问3详解】
A、操作Ⅰ为过滤,操作Ⅱ为过滤,则:
A、碳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则通过溶解、过滤能分离,不符合题意;
B、泥沙难溶于水,食盐易溶于水,则通过溶解、过滤能分离,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则通过溶解、过滤能分离,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和碳粉均难溶于水,不通过溶解、不能通过溶解、过滤能分离,符合题意。
故选D。
21. 阅读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船舱内产生的微尘、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形成)和有害气体等都会造成内部空气污染,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同时对船舱进行净化:吸附、催化和过滤。例如:二氧化碳是舱内含量较大的气体。飞船利用无水氢氧化锂作为船舱的净化剂吸收舱内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锂的水合物,再利用氢氧化锂与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炔、氢气等气体的去除,则是利用催化燃烧的方式。
(1)活性炭可作为吸附净化的吸附剂的原因是其具有_____的结构。
(2)除去船舱内空气中水蒸气的方法是_____。
【答案】21. 疏松多孔
22. 利用无水氢氧化锂作为船舱的净化剂吸收舱内水蒸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则具有吸附剂。
【小问2详解】
由短文可知,飞船利用无水氢氧化锂作为船舱的净化剂吸收舱内水蒸气。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19分)
22. 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密度比空气大B. 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C.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
【答案】(1)酒精灯 (2)AB (3)A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a为酒精灯;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二氧化碳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AB;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药品为固体,需要加热,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只能选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AD。
23. 某学校初三学生学习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对反应的产物产生了质疑,认为可能有其他物质产生,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能和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2.氮气不与碳和氧化铜发生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干燥气体。
探究一:探究生成的气体
【提出问题1】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除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还有其他气体产生吗?
【作出猜测】
猜想一:小雅认为可能混有氢气。
猜想二:小礼认为可能混有一氧化碳。
(1)小西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很快就否定了小雅的猜想,他的判断依据_____。
【实验探究】
(2)同学们设计了如上图装置,加热A装置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氮气,目的是_____。
(3)探究实验中是否产生了一氧化碳,证明产生了一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是_____。
【结论】
(4)由实验可得,小礼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一氧化碳,另一个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探究二:探究产物的固体成分
【提出问题2】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生成的红色固体除了铜,是否可能有氧化亚铜(Cu2O)的存在?
【实验探究】
(5)
反思交流】
(6)实验装置中有一处缺陷,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上图中的装置F换成下列_____装置(填字母序号)。
【答案】23. 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
24.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25. E处黑色固体变成红色,F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6.
27. 溶液变成蓝色 28. ABD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来变,反应物是碳和氧化铜,不存在氢元素,故不能生成氢气;
【小问2详解】
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氮气是要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防止生成的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在加热时发生爆炸;
【小问3详解】
如果实验中产生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会还原E中的氧化铜,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故实验现象为E中黑色固体变红,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4详解】
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可能又与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在生成的红色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如果有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会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铜和水,故现象为溶液变为蓝色;
【小问6详解】
装置A、B将尾气中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再将一氧化碳收集或点燃,故正确;装置C中烧杯无法收集CO,依然会污染环境,故错误;装置D中中间的集气瓶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收集一氧化碳,将氢氧化钠溶液排进烧杯中,正确,故选ABD。
五、应用定量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空2分,第2小问4分,共6分)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取26.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得到如下数据,请计算:
(1)混合物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求所取的26.5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24. 9.6
25. 解:设所取的26.5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答:所取的26.5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剩余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26.5g-16.9g=9.6g;
【小问2详解】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观察现象。
_____
含有Cu2O
反应时间t/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剩余固体的质量m/g
26.5
249
23.3
21.7
20.1
18.5
16.9
16.9
16.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A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39,Fe—56,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5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长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及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长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