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60分), 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代表成都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一、单选题
为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工作以及空间站的长期运营,我国空间站装备了大型柔性太阳翼,柔性太阳翼具有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等特点。基板厚度不到1mm,收拢后不同基板可完全接触并压紧。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空间站装备柔性太阳翼的目的有( )
①降低太阳翼运输成本②降低空间站的建造成本③获取更多太阳能④减弱风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 我国空间站可能面临的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有( )
①太空垃圾②地球引力较大③极光干扰④宇宙射线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从地面运输物品至太空的成本较高,由材料可知,柔性太阳翼体积较小,可降低运输成本,①正确;柔性太阳翼综合性能好,技术含量高,成本较高,②错误;由材料可知,柔性太阳翼体积小、功率重量比高,故相同重量或体积的柔性太阳翼获得的太阳能比普通太阳翼多,③正确;我国空间站所处的位置距地面极远,运行时不受风的影响,④错误。A项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太空垃圾数量较多,会影响我国空间站的飞行安全,①正确;地球引力始终存在,不会对我国空间站产生威胁,②错误;极光一般在地球两极地区出现,对我国空间站运行影响不大,③错误;宇宙射线可能会影响我国空间站与地面的通信、干扰其正常飞行等,④正确。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极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只在南北两极出现,出现的时间也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极光的出现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太阳不断地发光发热,所以其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着强烈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带电粒子流,这些带电粒子射向太空中,会和地球表面的稀薄空气发生速度非常快的碰撞,从而产生了极光。
据报道,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预计将在2025年到来,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剧烈的太阳活动。下图表示1960—2013年年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辽宁西北地区年降水距平关系(降水距平值=当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最外层
4.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8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大,该地区降水偏多
B. 1994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较少,该地区旱灾威胁大
C. 1999—2003年期间,该地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
D. 总体上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该地年降水距平值呈负相关
5. 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
①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②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③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
④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3. A 4. D 5. D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光球层上,A正确;最外层是日冕层,主要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中间层是色球层,主要活动是耀斑、日珥,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198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大,该地区降水偏少,A错误;1994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较少,该地区降水较多,受洪灾威胁大,B错误;1999—2003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较多,降水较少,该地树木生长慢,年轮密集,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黑子高值的年份,降水距平多为负值,因此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该地年降水距平值大致呈负相关,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并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①④正确;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大型发电设施,对生产、生活影响大,②③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能影响地球的气候。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耀斑爆发时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为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日冕物质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形成美丽的极光现象。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6.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 塔里木盆地B. 太湖平原
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
7.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 降低大气温度B. 提高水体温度
C. 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 提高地面温度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要大面积发展需要水面多、光照丰富,太湖平原最符合,B正确;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没有大面积水面可以用来进行光伏电站建设,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水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会削弱到达水体的太阳辐射,会降低水体温度,减少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影响地球环境: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②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导致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性差异。(2)影响人类活动——提供能源①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②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如图示意拉萨、乌鲁木齐、成都、上海四城市的日平均日照时数年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代表成都的是( )
A. ①城B. ②城C. ③城D. ④城
9. 图中城市日平均日照时数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 ①城年均值大——天气状况B. ②城季节变化大——白昼时长
C. ③城6月偏少——地形地势D. ④城年均值小——纬度位置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我国的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和图中四城的日照时数分析,④城日照最少,为我国太阳辐射贫乏的四川盆地中的成都;①城的年太阳辐射多且全年分布平均,应是拉萨市;②城的年太阳辐射较多且夏季更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夏季降水少,晴天多,纬度高,昼长较长,太阳辐射较多),为乌鲁木齐;上海6月正值梅雨季节,阴天多,日照偏少,7、8月份有伏旱,晴天多、光照强,所以③城为上海。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①为拉萨,年均值大--主要是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的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是海拔、天气状况造成的,A错误;②城为乌鲁木齐,日照年变化大--主要因为纬度较高,昼长长度年变化较大,B正确;③城为上海,6月正值梅雨季节,阴天多,日照偏少的原因是天气状况,C错误;④城为成都,年均值小是因为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是天气状况造成的,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太阳高度、云层厚度、海拔高度、昼夜长短等;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原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间。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 三叶虫化石-古生代B. 甲化石-新生代
C. 恐龙化石-前寒武纪D.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11. 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 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B. 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 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D. 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三叶虫化石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的寒武纪时期,A对;甲化石所在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和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中间,其形成的年代在寒武纪和中生代之间,B错;恐龙化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时期,C错;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于新生代时期,D错。故选A。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寒武纪与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所以甲化石是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此时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对;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太古宙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藻大爆发,A错;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故选B。
【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2022年9月29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重庆、贵州化石库发现了全球最古老含有奇迹秀山鱼的有颌类牙齿化石,距今4.39-4.36亿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奇迹秀山鱼生存时期为(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13. 此次挖掘出的化石属于( )
A. 沉积岩B. 花岗岩C. 变质岩D. 岩浆岩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奇迹秀山鱼生活在距今4.39-4.36亿年前,此时为古生代,B正确。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C错误。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D错误。前寒武纪开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时期,A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A正确;花岗岩、变质岩、岩浆岩不含有化石,BCD错误。故选A。
【点睛】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古老的两栖类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
A. ①B. ②C. ③D. ④
15. 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 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B. 出现了脊椎动物一一原始鱼类
C. 进入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D.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早期,其全部灭绝和蕨类植物明显衰退最可能出现在古生代的末期,结合材料,③是古生代末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甲地质时期是中生代,从已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中的一支开始向鸟类演化,是鸟类的祖先,A正确;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B错误;地质史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现代地貌格局和海陆分布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鱼纲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种数最多的一类,终生在水中生活,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并维持身体平衡,听觉器只有内耳,多数体被鳞片,身体温度随环境变化,是变温动物。鱼类分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脊索退化,具脊椎骨,内骨骼是软骨,体被盾鳞,有5-7对鳃裂。硬骨鱼类的内骨骼或多或少发生骨化,体被硬鳞、栉鳞或圆鳞,具鳃盖。硬骨鱼类是现存鱼类最繁茂的类群,有23600余种。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5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 1500kmB. 2500kmC. 3500kmD. 4500km
17. 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18. 不能穿越地核的波是( )
A. W1B. W2C. W1和W2D. W1或W2
【答案】16. C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据图可知,震中距为3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分钟,C正确;震中距为1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2.5分钟,A错误;震中距为2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4分钟;震中距为4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应与各个圆的半径对应。所以震中的位置应是到三地的距离等于各自的震中距,即是三个圆的交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为三站测得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地,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地核指从地下2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则W1是横波;外核呈液态,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因此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1,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三种态(固态,气态,液态)中传播,横波这只可以在固态中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要快,所以一般地震时人总是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影响,先有震源到达地面),然后左右摇摆。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B.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20. ③圈层的特点是( )
A.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B. 连续不规则圈层
C. 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D.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③能为①提供水源,③能提供水源应为水圈;②对④产生降水过程,②能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①对②提供氧气,①能产生氧气应为生物圈。故①、②、③应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可推断④应为岩石圈,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图中③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选项正确。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组成的是岩石圈,并非水圈,A选项错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生物圈,并非水圈,C选项错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所组成的应为大气圈,并非水圈,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对流层厚度在高纬度约为8—9千米,中纬度约为10—12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进入平流层,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完成下面小题。
21.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温度变化,推测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 )
A. 越来越冷B. 越来越热C. 先热后冷D. 先冷后热
22. 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 一直平稳B. 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D. 一直颠簸
【答案】21. D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越云层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ABC错误。应选D。
【2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颜簸,B正确,ACD错误。应选B。
【点睛】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空气主要依靠地面的长波辐射增热,所以越近地面,空气受热越多,气温越高,而高度越高,气温则越低;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空气受地面不均匀的加热,产生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高层与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从而导致一系列天气现象的形成;3.气象变化复杂。由于受地表影响最大,对流层的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形成多变的天气现象。
地球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成分、云覆盖、地表反照率等。近年来,人类活动也对地球气温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下图示意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导致近年来地球气温变化的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大气成分C. 云覆盖D. 地表反照率
24. 图示气温变化主要体现在地球大气层的(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臭氧层
25. 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地球气温上升的是( )
A.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B. 节约用水
C. 节约用纸D. 农田施用有机肥
【答案】23. B 24. A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近年来地球气温显著升高,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多。B正确。太阳辐射、云覆盖、地表反照率变化不大,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地球气温变化主要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变化,对流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A正确。平流层的热量来源于平流层大气中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温的,大气最外界是高层大气,它是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的,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针对地球近年来气温上升的问题,主要是减少大气CO2浓度,有效措施有节约用纸,减少森林砍伐等;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改善水体环境;节约用水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农田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均与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 ①—太阳辐射B. ②—大气辐射C. ③—大气逆辐射D. ④—地面辐射
27. 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是因为积雪使( )
A. ①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B. ②增强,大气吸收热量多
C. ③减少,地面散失热量少D. ④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多
28. 大气吸收④( )
A. 较少,因为④为短波辐射B. 较多,因为④为长波辐射
C. 较少,因④为长波辐射D. 较多,因为④为短波辐射
【答案】26. B 27. C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代表大气逆辐射,②代表大气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太阳辐射。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地表积雪导热性差,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隔了地面辐射,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①是大气逆辐射,地表积雪能反射太阳光,地面吸收热量少,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①大气逆辐射减少,②大气辐射减少,AB错误。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少,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结合上题,④是太阳辐射,已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地面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故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表面平均气温约6000K,向外辐射的波长较短,太阳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0.5微米;而地面和大气温度约200-300K,向外辐射的波长较长,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主要为4-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因此习惯上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如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9. 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快城郊热力环流B. 减少汽车尾汽排放
C. 减少风沙天气频率D. 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30. 关于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远离主要道路B. 靠近下风地带
C. 限制汽车通行D. 降低建筑密度
【答案】29. A 30. D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城市通风廊道能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加快城郊热力环流,A正确。城市通风廊道对风沙天气和城市汽车尾气影响不大,B、C错。由图可知城市通风廊道主要由绿色植被组成,城市中绿色植被具有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的作用,可削弱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可以将主要道路作为通风廊道,A错误;应该位于上风地带,便于通风,B错误;不能限制汽车的通行,C错误;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城区气温,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可以降低建筑的密度,D正确。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太阳辐射能(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直接原因)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热高压);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冷低压)
在同一水平面,高压流向低压。
等压面的凹凸:高凸低凹,空地相反(做题时,先判断给出的是近地面的气压,还是高空的气压)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热力环流的实例: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白菜”,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白骨精”,夜晚吹山风“黑山老妖”;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郊区流向城市“交流城”(要求画对应的热力环流图)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夜晚M地的风向为
A. 西南风B. 东北风
C. 东南风D. 西北风
32.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A. 人类活动差异B. 降水差异
C. 海拔高低差异D.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31. C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根据由于比热容沙漠比绿洲小,故沙漠升温和降温都快,夜晚绿洲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沙漠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响低压,M地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C。
【32题详解】
根据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绿洲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沙漠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响低压,M地的风向为西北风,根据上题结论夜晚风向为东南风,可知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故选D。
【点睛】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读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示区域气压最大差值可能为( )
A. 29hPaB. 31hPaC. 39hPaD. 41hPa
34. 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风,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甲地风向偏北风B. 乙地气压值较大,风力比丁地大
C. 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丙地大D. 乙丙丁三地等压线疏密一致,风力相同
【答案】33. C 34. A
【解析】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等压距为4hPa,气压最大值为1020~1024hPa,气压最小值为984~988hPa,故气压差为32~40hPa,最大差值可能为39hPa,故选C。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判断甲地风向,应先画出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南半球风向左偏,故甲地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BC错误。乙、丙、丁三地位于海洋上,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差不大,乙地位于开阔的海洋上,丙地位于陆地东侧,丁地位于海峡处,受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丁地风速最大,D错误。故选A。
【点睛】等压线疏密,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的程度。在同一幅地图上,等压线愈密集,则气压梯度愈大,风力也就愈强;反之,压线愈稀疏,则气压梯度愈小,风力愈微弱。
模拟实验“水循环”步骤:向烧瓶内加入适量的盐水;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在托盘上打若干孔洞;将装置连接好并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图为实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 该实验未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大气降水B. 地表径流C. 地下径流D. 水汽输送
36. 该模拟实验主要体现的水循环意义是( )
A. 水体得以更新B. 塑造地表形态
C联系四大圈层D. 调节水热平衡
【答案】35. C 36. D
【解析】
【35题详解】
据图分析,烧瓶中的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玻璃导管输送,模拟了水汽输送;水汽通过玻璃导管输送到玻璃板下方,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模拟了大气降水;睡降到托盘上流动,模拟了地表径流;但是托盘不透水,托盘上的水无法下渗,因此该实验不能模拟出地下径流。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通过该实验过程可以看出水体受热蒸发,遇冷凝结,水循环可以调节水热平衡,D正确;但该实验并不能体现水体得以更新、塑造地表形态和联系四大圈层,ABC错误。故选D。
【点睛】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落、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也是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树池是指在城市中硬化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下图为城市中常见的两种树池样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在城市中大量建设树池可以( )
①增加大气湿度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加大地表径流④缓解城市内涝⑤降低大气温度
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③④⑤D. ①③④
38. 关于图中两种树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树池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两侧,工整美观,轻质耐压
B. 城市主干道附近最常见的是甲树池,既美观又不影响行人通行
C. 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 乙树池盖板减弱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生态环境效益差
【答案】37. B 38. C
【解析】
【37题详解】
树池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树木截留雨水后,利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没有硬化的土地可以增加蒸发,增加大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城市一般不会发生水土流失;①④⑤正确,②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8题详解】
读图可知,高速公路两侧树池最好有较好的排水效果,美观、耐压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甲树池容易影响行人通行,B错误;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C正确;乙树池盖板不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D错误。故选C。
【点睛】树池的定义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作为景观的一种它不仅具有保护绿植的功能还在美化观赏、引导视线、组织交通、围合分割空间、构成空间序列、发挥防护功能以及提供休息场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储水量,以立方米计; 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下表示意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 换水周期最长的湖泊是( )
A. 洞庭湖B. 太湖C. 滇池D. 青海湖
4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
A. 湖泊面积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B. 湖泊储水量越小,换水周期越短
C. 年平均入湖流量越大,换水周期越短
D. 湖泊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答案】39. D 40. 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水循环。
【39题详解】
结合材料“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400)计算”可看出,青海湖入湖流量较少,但储水量最大,算出的T值最大,因此换水周期最长的是青海湖,D正确。
【40题详解】
结合材料“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400)计算”可知,湖源面积与换水周期无关,A错。受湖泊储水量和年平均入湖流量两个因素影响,B、C错。湖泊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大,换水周期越长,D正确。
【点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应充分利用材料和表中的信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41. 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丁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____;____。
(2)图中M处参与水循环类型是____。长江流域参与水循环类型是____;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的____(图中字符表示)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____。
A.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C.增加下渗 D.增加蒸发
(4)①处地层比⑤处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等级更____(高级/低级),②处地层中____(存在/不存在)大量动物化石。
鱼鳞坑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图左)。鱼鳞坑工程是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图右示意鱼鳞坑剖面。
(5)运用水循环相关知识说明鱼鳞坑对下渗时间和下渗量的影响。
【答案】(1) ①. 水汽输送 ②. 蒸发
(2) ①. 陆地内循环 ②. 海陆间循环
(3) ①. 丙 ②. A
(4) ①. 低级
②. 不存在
(5)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延长下渗时间;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分散了地表径流。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与鱼鳞坑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的意义、岩石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是水汽输送,乙是降水,丙是地表径流,丁是蒸发。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M处只有蒸发和降水,没有与海洋之间存在互换,应为陆地内循环。长江最终入海,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小问3详解】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到北方地区,改变了地表径流,图中显示丙为地表径流,故为丙,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也就是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①处岩石位于⑤处岩石之下,皆是沉积岩,按照所学知识,越在下面岩石越老,越在上面的岩石越新,故①处岩石比⑤处古老,化石生物的等级更低级;②处岩石属于岩浆岩,动物化石位于沉积岩中,故②不存在大量动物化石。
【小问5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鳞坑拦截坡面的地表径流,导致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量随之增大;且鱼鳞坑交错分布,可以增加地表的拦截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延长了下渗的时间,且分散了地表水流,增加了下渗的面积。
4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
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燃烧部分倒插入玻璃缸内。
材料二: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根据材料一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
(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____→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大气____运动→热力环流。
(3)图中AB之间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____。
(4)热力环流形成后,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值最大的是____,气压值最小的是____。
(5)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海风的是其中的____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____作用。
根据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6)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1) (2) ①. 冷热不均
②. 水平运动
(3)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4) ①. B ②. C
(5) ①. 甲
②. 降温增湿
(6)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的热力环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受太阳辐射影响,玻璃缸内温度上升,但是由于下垫面不同,黄沙受热快,温度更高,草皮受热慢,温度较低;导致黄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草皮处空气收缩下沉;黄沙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而草皮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近地面烟雾由草皮流向黄沙,高处烟雾由黄沙流向草皮,形成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见下图。
【小问2详解】
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受热多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即形成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小问3详解】
黄沙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而草皮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故图中AB之间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小问4详解】
近地面草皮处为高压,黄沙处为低压,因此B>A;高处草皮处为低压,黄沙高处为高压,因此D>C。随着海拔升高,气压会降低,因此A>D,B>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BADC。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值最大的是B,气压值最小的是D。
【小问5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升温更快,海洋升温较慢,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晚上陆地降温更快,海洋降温较慢,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因此陆风出现在晚上,且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图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甲图。夏季,海洋升温慢,所以海洋气温比陆地低,因此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不仅可以增湿,还可以降温。
【小问6详解】
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湖泊
面积(平方千米)
储水量W(亿立方米)
入湖流量Q(立方米/秒)
洞庭湖
2820
173
10353
太湖
2420
44
195
滇池
297
16
29
青海湖
4853
742
3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pdf,共3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2含解析,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1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