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语言表达,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2.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4.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节选,完成各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C.“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6.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7.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B.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9.“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10.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11.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琵琶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2.下列对这几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
B.“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
C.“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
D.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
13.这几句诗表达了琵琶女怎样的思想感情?“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二、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_,_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_,_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
(8)《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三、选择题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D.凄凄不似向前声
16.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遂命酒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梦啼妆泪红阑干D.商人重利轻别离
四、语言表达
19.请你发挥想象,将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扩写成散文。
要求:(1)用第一人称。(2)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感情和景物意境要忠实原诗。(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4)不少于200字。
20.请结合《琵琶行》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21.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写序号)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1)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五、非选择类
2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词义。
(1)栗深林兮惊层巅
(2)云青青兮欲雨
(3)虎鼓瑟兮鸾回车
(4)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5)移船相近邀相见
(6)商人重利轻别离
23.请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4)虎鼓瑟兮鸾回车
(5)潦倒新停浊就杯
(6)凡六百一十六言
(7)老大嫁作商人妇
2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送客湓浦口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使快弹数曲
(4)转徙于江湖间
(5)自言本是京城女
(6)妆成每被秋娘妒
六、小阅读-课内
25.《琵琶行并序》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分析这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26.《琵琶行并序》这首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27.赏读第2段,分析琵琶女的弹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并分析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琵琶行并序》
28.《琵琶行》中,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
29.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琵琶行·并序》。
30.《琵琶行并序》中的“序”有哪些作用?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2.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3.①运用比喻,摹写音乐。②巧用叠词,描绘乐声。③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4.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摹写音乐的不同声音。“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扩写时可以先总写琵琶的两种声音,再把这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来,注意运用一种修辞,以及字数限制。
5.B 6.C 7.A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B.“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
A.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
故选A。
8.D 9.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10.“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11.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悲惨”错,这里的“惨”是悲伤;“反衬”错,这里用茫茫江月的环境来烘托秋夜送客时的感伤孤寂之情,是正衬。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分析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结合诗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此句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第一段主要作送别环境的渲染,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第二段主要的笔墨是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和音乐的演奏,由此可知,本句赞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是对诗人的描写,分析诗人的心情主要结合此处的描写手法,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几个动词如“寻”“问”“移”“邀”“添”“回”“呼”“唤”来分析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即可。
“欲语迟”“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对琵琶女的描写,运用了情态、动作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形象和心理。这段琵琶女出场的描写历历动人,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主要有比喻、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等。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音乐的形象感和旋律的变化,同时运用拟声词、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12.B 13.感情:琵琶女由昔日繁华热闹的生活坠入冷清生活的悲切,以及容颜变衰的感伤。
作用:这句诗描绘了琵琶女在独守空船时所见到的明月高悬、江水寒凉的凄清画面,它以哀景衬哀情,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强化了琵琶女的伤感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错,“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说来听她弹奏的人少了。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写出琵琶女家道破败、年老色衰的境况,透露出内心的感伤;“门前冷落鞍马稀”“商人重利轻别离”体现琵琶女年老色衰后生活境遇的凄凉、冷清、孤寂,蕴含了无尽的悲戚之情。
“绕船月明江水寒”是一句景物的描写,只有凄寒的秋水秋月与我作伴,这一场景以江水、孤月作烘托,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寒”字有双关效果,既指水寒,也点破人物心境,强化了琵琶女的凄凉、伤感之情。
14.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绡、拨、阑干、唯、乍、涩、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信”,古义:实在;今义:诚实、书信。
B.“冷落”,不热闹。古今意义相同。
C.“颜色”,古义:人的脸色;今义:色彩。
D.“向前”,古义:以前、刚才;今义:朝着前方(面)。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反问”应为“设问”。
故选D。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
A.“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
B.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
C.“整顿”,古义:整理,理一理,用在小方面;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用在大的方面。
D.“明年”,古义:第二年,过去式;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将来时。
故选B。
1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名词作动词,作歌。
A.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B.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C.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D.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故选A。
19.【参考例文】
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天,还没有止息。撑伞步出居所,漫步来到江边,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我和朋友来到江边,望着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着,遥望那向东流去的长江水,让人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古人对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深秋的夜晚,秋风吹拂着江边的枫叶荻花,和友人的离别就在眼前!送客,本来就是离别,离别充满了伤感!哎!不知何时何地能够再次相见!相见之时我们再畅叙友情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写的能力。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意思是:“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这句诗交代了人物是“我”,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地点是“浔阳江头”,事件是“‘我’为朋友送别”,景物有“枫叶飘零,荻花瑟瑟”。根据以上关键信息,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扩写。
扩写时要注意侧重人物“我”的心理描写和当时秋夜中的景物描写,注意人物感情和景物意境要忠实《琵琶行》原诗。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其他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第一人称”“不少于200字”。
20.(示例)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题干要求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所以在考虑对联要求的同时要能结合《琵琶行》的内容来写。
“枫叶”为名词,仄声收尾,可对“浔阳”,平声收尾;“四弦秋”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平平声收尾,可对“千尺水”,仄仄声收尾;“怅触”为动词,仄声收尾,可对“勾留”,平声收尾;“天涯”为名词,平声收尾,可对“江上”,仄声收尾;“迁谪恨”为动宾短语,平仄声收尾,可对“别离情”,平平声收尾。
21.(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联式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本题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此题,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
(1)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2)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诤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祭祀。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22.(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2)名词作动词,下雨(3)名词作动词,弹奏(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形容词作动词,靠近(6)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全句翻译为“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
(2)“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全句翻译为“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3)“鼓”,名词作动词,弹奏,全句翻译为“老虎弹琴,鸾鸟拉车”。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全句翻译为“夜里听见有一人在船上弹琵琶”。
(5)“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全句翻译为“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6)“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全句翻译为“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23.(4)回转(5)衰颓,失意(6)总共(7)年纪大了
【详解】虎鼓瑟兮鸾回车,句意为: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回:回转。
潦倒新停浊就杯,句意为: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意为: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凡:总共。
老大嫁作商人妇,句意为: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老大:年纪大了。
24.(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客”后省略“于”,应为“于湓浦口送客”)(2)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3)省略句(“使”后省略“之”)(4)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5)判断句(标志词“是”)(6)被动句(标志词“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
(1)送客湓浦口,应当是“送客(于)湓浦口”,意思是“在湓浦口送别客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应当是“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意思是“曾经向“尝于穆、曹二善才学习弹琵琶”。状语后置句。
(3)使快弹数曲,应当是“使(之)快弹数曲”,意思是“让她畅快地弹奏几支曲子”。省略句。
(4)转徙于江湖间,意思是“于江湖间转徙”,意思是“在江湖间辗转漂泊”。状语后置句。
(5)自言本是京城女,意思是“自己说本来是京城女子”。“是”作标志的判断句。
(6)妆成每被秋娘妒,意思是“打扮完毕经常被那些美貌女子嫉妒”。“被”为标志的被动句。
25.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用听者的感受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第二次演奏,是正面描写,运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第三次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听者的哭泣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通过描写送别时主人和客人听到琵琶声忘记送别,侧面衬托琵琶声音之美。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描写听众表现与反应——“皆掩泣”“青衫湿”,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效果。
26.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琵琶行并序》这首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这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写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之后,送友人到浔阳江头,被琵琶女所弹奏的琵琶声吸引之后结识了琵琶女,倾听琵琶女的音乐和身世的自述,由此可知,主要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
27.(1)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特点:清脆圆润。
②第二阶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特点:婉转低沉。
③第三阶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激越雄壮。
(2)描写音乐的方法:
①运用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②运用拟声词和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③运用比喻:
a.“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繁密(粗重)的特点。
b.“小弦切切如私语”写出幽细的特点。
c.“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清脆圆润的特点。
d.“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婉转流利的特点。
e.“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低沉入微的特点。
f.“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激越雄壮的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结构、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第2段中,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第一个阶段。旋律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这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清脆圆润。
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是第二个阶段。“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婉转低沉。
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第三个阶段。“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激越雄壮。
从描写方法上看,这一段运用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弦弦”写出了乐声的连续,“声声”写出了乐声的流畅,“续续”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嘈嘈”“切切”写出了乐声的清脆圆润。用叠词来摹声,可以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这一段还运用了拟声词和联绵词,如“间关”(叠韵)、“幽咽”(双声)。“间关”一词,写出了乐声的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写出来乐声的悲抑哽塞。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用“如急雨”使大弦的琴声形象化,用“如私语”使小弦的琴声形象化,写出了乐声的繁密和幽细。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写出乐声清脆圆润的特点。“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将这种声音比作“莺语花底”,写出了乐声婉转流利的特点。“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将这种声音比作好象“泉流冰下”,写出乐声低沉入微的特点。“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写出激越雄壮的特点。
28.【观点一】音乐认同。首先请注意“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名称、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命运坎坷技艺高超,她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用音乐表达出来,才会如此动人。于是,《琵琶行并序》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让我们比较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身世。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当年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则年轻时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土,也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诗人惨遭贬官的原因是不畏权贵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琵琶女的晚年归宿是“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诗人的现实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浩叹。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音乐认同。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诗人对乐曲的名称、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琵琶女命运坎坷技艺高超,她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用音乐表达出来。《琵琶行并序》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2)身世认同。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两人的共同点: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29.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的相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琵琶女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她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羞涩腼腆、多愁善感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妆成每被秋娘妒”,名噪教坊——“名属教坊第一部”,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琵琶女技艺超群,白居易如此描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此女年少时是何等的国色天香“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但是最终美人迟暮,人老珠黄却不得不流落碧野。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的相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同时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30.①“序”是交代写作原因,还包含着作者对“迁谪意”的暗示与隐藏。
②序中半显“迁谪意”,诗中极力隐藏“迁谪意”,显而又隐,隐而再显,虚虚实实,欲说还休,将被贬谪的牢骚发得恰到好处。
③序除了表达自己的心迹,也是文章叙事不可分割的部分。
【详解】本题考查诗前小序的作用。
《琵琶行并序》中的“序”是《琵琶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以及写作原因、动机,还包含着作者对“迁谪意”的暗示与隐藏。文宇虽少,信息却十分丰富,诗歌主体中的离别、演奏、讲述、倾诉,在序中都有交代,同时也概述琵琶女身世。序中半显“迁谪意”,诗中极力隐藏“迁谪意”,“显”与“隐”相互呼应,收放有度。序中反复说“迁谪”来显露心中之意,又用“始”将读者瞒过,诗中再谈“谪居卧病浔阳城”,显而又隐,隐而再显,虚虚实实,欲说还休,将被贬谪的牢骚发得恰到好处。为全诗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序除了表露自己的心情,也是文章叙事不可分割的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凄切伤心失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文件包含第83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83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