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1页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2页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填空题,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陪护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盛水浆 剖之以为瓢
    B.吴王使之将 则所用之异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瓠落无所容 则所用之异也
    3.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4.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二、选择题
    10.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三、小阅读-课内
    11.重点②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12.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
    1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14.请分析下面《五石之瓠》一节中惠子的观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①之成而实五石②。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③。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
    15.《五石之瓠》一文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16.请概括下面《五石之瓠》一节的内容要点。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⑨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⑩,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17.理解下列语句,并指出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四、非选择类
    18.省略句
    ⑤剖之以为瓢 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判断句
    ①则所用之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判断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3)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五、填空题
    22.重要字音。
    ①辐( ) ②毂( ) ③埏埴( )( )
    ④户牖( ) ⑤赘行( ) ⑥易泮( )
    ⑦累土( ) ⑧五石之瓠( )( )
    ⑨呺然( ) ⑩掊( ) ⑪龟手( )
    ⑫汫澼絖( )( )( ) ⑬鬻( )
    2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毂( ) 埏( ) 埴( ) 户牖( ) 自矜( ) 赘( )行 大瓠( ) 瓠( )落 呺( )然 掊( ) 龟( )手 洴( )澼( )絖( ) 鬻( )技
    六、微写作
    24.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1)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2)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B项,结合“无用”可知,“掊”意思是砸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把;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动词,调制。
    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足下始”;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为”表判断,是;
    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内于孺子父母交”。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错误,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之”,代词,代药方;“以”,目的连词,来;“说”,游说。
    (2)中,“善”,善于;第一个“为”,动词,调制;“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以……为”,把……作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6.C 7.D 8.B 9.(1)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
    (2)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第一个“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它后面断开,排除A项;“或……或”,“有点……有的”,两个“或”都做主语,在“或”之前断开,排除D项;“则”,那么,一般用于句首,在它之前断开,排除B项。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D项,说法错误,“鲁”即山东全境,不在古代“吴”的范围之内。
    故选D。
    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主客体颠倒,应为“惠子讥笑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中“以盛水浆”,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后的宾语,“以(之)盛水浆”,“之”指代葫芦,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其”,代词,它;“坚”,坚固;“举”,拿。
    (2)中“虑”,考虑;“以为”,把……当做;第二个“而”,表转折,却;“无所容”,无处可容纳。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10.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
    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
    故选C。
    11.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说大葫芦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但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葫芦因为太过宽大空虚所以没有什么用处,惠子在这里将庄子的学说比作“大葫芦”,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说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用百金购买了他的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国因为有防止手冻裂的药物而大败越军,客人得到封赏。庄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如“不龟手之药”,大有用处,只是惠子“拙于用大”,不能通晓领悟而已。
    12.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了寓言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顺其自然,豁达无求;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从而可见惠子拘泥于成见、不够通达。
    13.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说大葫芦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但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葫芦因为太过宽大空虚所以没有什么用处,惠子在这里将庄子的学说比作“大葫芦”,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14.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首先从文中找到惠子对大瓠的看法,“以盛水浆”“剖之以为瓢”说明惠子把它作为普通的器物来使用,“非不呺然大”说明惠子承认其大,“为其无用而掊之”说明惠子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由此可见,在惠子的眼里,葫芦大而无用,说明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看待大瓠,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和用途。
    15.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开篇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庄子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游绕”,这是“小用”。“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宋人以百金卖掉药方,外地人得到药方助吴军打败越军,得以“裂地而封”,化小用为大用。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通过惠子与庄子关于大葫芦无用还是有用的探讨,以及庄子讲述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天下事物有用还是无用,不在于事物自身,而在于拥有它的人是否能不被成见束缚,超越自我。
    16.“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和概括文本的思想内涵。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游绕”,这是“小用”;“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本段“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这是“大用”。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大用与小用的不同。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17.惠子认为大葫芦太大,装水举不起来,而把它击破了;庄子认为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湖。惠子与庄子的区别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惠子是俗世的视角,庄子是超越现实的视角。世上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概念,有的人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但是擅长做市场营销,你能说他无用吗?庄子与惠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启发我们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意思是: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只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说明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也就是庄子“至人无己”的理念。这句话启发我们:世上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
    18.⑤介词宾语,“以为”应为“以之为”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百度 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如“剖之以为瓢”就省略了介词“以”后面的宾语,翻译的时候应添加上去。“剖之以(之)为瓢”,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19.①也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本题“则所用之异也”,属于第一种,意思是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其中“也”表示判断。
    20.(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量有五石大。
    (2)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3)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地方不同。
    (4)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关键点:(1)“贻”,赠送。“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裂地”,划割土地。“之”,他。(3)“龟”同“皲”,皮肤冻裂,此处使动用法,使……皲裂。“封”,获得封赏。“于洴澼絖”,在水中漂洗丝絮。“则……也”,判断句,这是……。(4)以为,省略“之”;浮,浮游;容,容纳。
    21.(1)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
    (2)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3)魏王送我种大葫芦种子,我种上它,长成的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4)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详解】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
    (1)败之,被动句,招致失败;失之,被动句,遭受损害。
    (2)是以,因此;欲,追求;贵,意动,以……为贵;复,补救。
    (3)贻,赠送;树,种植;实,容纳。
    (4)以为,把……当作;浮,浮游,飘浮。
    22.①fú ②gǔ ③shān zhí ④yǒu ⑤zhuì
    ⑥pàn ⑦léi ⑧shí hù ⑨xiā ⑩pǒu
    ⑪jūn ⑫píng pì kuàng ⑬y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23. gǔ shān zhí yǒu jīn zhuì hù huò xiā pǒu jūn píng pì kuàng y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毂”,形声,从车,本义是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读作yán,本意是地的边际或墓道;读作shān,本意是用水和土。“埴”,解释为细腻的黄粘土。
    “牖”,是会意字,从片户甫,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矜”,形声,从矛,今声。本意是指矛的柄,矛在仪仗中,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读jīn时作动词,是自夸、自恃;怜悯、同情的意思。
    “赘”,形声,从敖,从贝,贝亦声。“敖”义为“抬高、抬升”;“贝”指“价值”。“敖”与“贝”联合起来表示“价值提升”。
    “瓠”,形声,从瓜,夸声。本义是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瓠落”中“瓠”读huò。
    “呺然”,指内中空虚的样子。
    “掊”,形声,从手,咅声。读póu,本义是用五指扒土,还有聚敛、搜括的意思。读pǒu,作动词,击、抨击的意思。
    “龟手”,读guī shǒu,解释为缩手。读jūn shǒu,指冻裂手上皮肤。
    “洴澼絖”,意指在水上漂洗棉絮,漂洗棉絮。
    “鬻”,会意字,“鬲”指煮饭的炊具,两个“弓”字代表热气腾腾,米在鬲里热气腾腾。 “鬻”的本义是粥。“鬻”原为“粥”的本字,“粥”是“鬻”的异体字,后两字从形、义分化,鬻的本义消失,由“粥”代替本义。而“鬻”则假借为“卖”。
    24.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
    题干要求运用比喻论论证的方法论证“读书养气”的观点,“读书养气”顾名思义,即为:人可以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学生根据读书的作用可以将读书养气比作吃饭喝水,增加自身营养;比作穿衣打扮,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等。表述时注意先表明论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