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赏析诗词《无衣》。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
二、情景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6.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四、小阅读-课内
7.“与子同仇”表现战士们什么样的特点?《国风·秦风·无衣》
8.第一章“岂曰无衣”如何理解?《无衣》
9.《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0.“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中“与子同裳”的含义是什么?《诗经·秦风》
11. 《国风·秦风·无衣》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岂曰无衣”是对第一节此句的简单重复吗?
1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的质朴民风和彼此关爱、相互团结敦睦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将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复渲染,将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推向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考生应结合作者作诗的时间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理解本诗,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课外有关古诗的知识。解答此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人物形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
整首诗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点睛】《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比:以彼物比此物,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更加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A 3.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应该是有“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的意思。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梳理诗歌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关系,具体作答时,先明确三句所表述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句之间的关系。“与子同仇”先表明立场,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发出号召。“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最后“与子偕行”是要奔赴前线杀敌了。故三句之间为递进关系。体现了连贯的思路,使结构上富与美感。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4.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岂、袍、戈矛、偕、作。
5.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偕”“岂”“裳”“矛”“戟”“偕”“戈”。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6.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选C。
7.“与子同仇”这表明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抗击共同的敌人。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句诗的含义是: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时与你有同一目标。本句重在表现战士们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表现了战士们决心团结一致,抗击共同敌人的精神面貌。
8.“无衣”既可以理解为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困难。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所以“无衣”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突出了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
9.“王于兴师”,交代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其置后,做补充交代,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的爱国热情,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在诗文中的作用。
答作用类的题,要考虑结构、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叙事是主体,“王于兴师”是事件发生的起因,按叙事顺序来讲,应该先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起因,事件的正常顺序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袍。诗文中将其倒装,补充交代,先“议”后“叙”,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倒装也起了强调作用,强调了“与子同袍”,以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和战士们的爱国热情。
10.“与子同裳”说明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这几句诗意思是: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这表明,在战争发生时,战士们同仇敌忾,一致对外,齐心协力,为了保卫国家而奋勇杀敌的爱国行为。因此“与子同裳”说明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11.这里的“岂曰无衣”并不是对上一章的“岂曰无衣”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与其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技巧的赏析能力。
反复是《诗经》常见的修辞手法,本诗就是运用反复修辞的典型诗歌。本诗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本诗突出了战士们在战备不充足,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仍能克服困难,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让情感抒发越来越强烈,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
12.诗歌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上一句提问,后一句回答,属于设问修辞,要先明确修辞手法类型,然后分析设问修辞的作用,分析作用时结合句意和情感答题,这句诗是写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所以,修辞效果是“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同步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锦瑟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燕歌行并序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