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2024)一年级下册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2024)一年级下册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任务,学习任务创造,学习过程实施,学习领导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年级 数学学科
《厘米、米的认识》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备课
任教班级:________
教师姓名:___ _
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认识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认识米》
——米和厘米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学科第八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单元
题目
第八单元 厘米、米的认识
用身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 (单元任务)
课标
及课
程大
概念
分析
课标摘录:
课程大概念:
通过对实际物体的测量过程,理解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感受万物皆可度量,不同属性需要不同的度量单位。
学科大概念:
长度是对现实生活中物体长短这一属性的刻画,统一单位和工具测量,可以使测量和交流更方便。
学情
分析
1.认知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生活经验: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
3.策略经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4.认知障碍和突破措施 :
认知障碍:对1厘米、1米的认识不清。
突破措施:1.借助身边的实际物体来感知厘米和米,例如手指甲长度大约1厘米、讲桌高度大约1米;
2.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理解;
3.画图。。
单元
学习
目标
1.阅读《我家漂亮的尺子》绘本,找出身上的小尺子估测物体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借助实物比出1厘米和1米有多长,并说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在实际测量中,用自己的话说出测量物体的过程与方法,并选用合适的测量单位表示结果。
3.参与班级测量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物体的测量,并说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
任务
情境
设计
单元情境:绘本故事《我家漂亮的尺子》:再过一个星期就到六一儿童节啦!妈妈打算亲手给我做一条连衣裙,可是她怎么找也找不到尺子……找不到尺子,妈妈就用“手尺”来量尺寸,连衣裙做好了,正好合身。妈妈的手是随时可以用的便利的尺子。妈妈告诉我身体上还有许多“小尺子”。
单元任务:用身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
单元
学时
划分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
学时
厘米的认识
测量物体的长度。
1
米的认识
米和厘米的关系。
1
单元四大结构
学程
备课
学习目标:
1.阅读绘本故事,通过用身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3.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意识。
课前培训:
1.准备好学习设计与指导文本、小棒、直尺、课本、铅笔。
2.调整好状态,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准备好。
【情境任务】再过一个星期就到六一儿童节啦!妈妈打算亲手给我做一条连衣裙,可是她怎么找也找不到尺子,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妈妈借助手尺子来测量,妈妈还可以用哪些小尺子来测量呢……
活动一:认识“身上的小尺子”
找不到尺子,妈妈就用“手尺”来量尺寸,连衣裙做好了,正好合身。妈妈的手是随时可以用的便利的尺子。
要求:
1.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像手尺这样的“小尺子”吗?
2.试一试:用身体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一想:大家测量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演练批注:
1.先引导学生选出最合适的“小尺子”。
2.测量完之后要立刻记录在表格中。
3.最后一定要提醒学生互相比较一下测量结果。
活动二:认识厘米(测量身上的小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巧记1cm: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cm;1个田字格宽大约是
量一量:我们身体上的“小尺子”大约有多长?
要求:(1)先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
(2)在测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拉直。
(3)每测量完一项,要记得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哦!
拓展:认识线段
下面画的都是线段。你能量出他们的长度吗?
要求:(1)看一看:观察线段的样子,说出线段的特点
(2)量一量:测量3条线段的长度。
演练批注:
借助尺子认识1厘米的长度,通过测量身体上“小尺子”的具体长度,进一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是多长,形成自我的认知。
游戏闯关:
用拃、庹、脚长来测量物体。
演练问题梳理汇集:
为什么每个人的测量结果不一样?1厘米到底有多长?线段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测量物体和线段?
【学习任务创造】
教材链接:
学程通过设计两个活动来实现本节任务:
活动一对应课本第94页活动,让孩子自己选择身体尺去测量物体,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比较发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解决课本第94页红点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借助学具直观感受厘米的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任务:
导入: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妈妈借助手尺子来测量,妈妈还可以用哪些小尺子来测量呢……
问题一:测量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用自己身体上的小尺子来测量描述物体的长度。直观感受对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每个人是有差异的,从而感悟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问题二:我们身体上的“小尺子”大约有多长?
借助尺子认识1厘米的长度,通过测量身体上“小尺子”的具体长度,进一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是多长,形成自我的认知。
【学习过程实施】
1.情境感知(5分钟)
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绘本中的故事。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妈妈借助手尺子来测量。
2.操作探究(25分钟)(对应着活动任务)
(1)在我们身上还有像手尺这样的“小尺子”,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身上的小尺子”。
(2)找到小尺子后,用自己的身体尺测量桌子、板凳和课本。
(3)测量完后小组比较看看结果是否一样,那么这时学生会发现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4)学生交流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交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入对厘米的学习
(5)借助直尺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表象,再回归到生活当中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6)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意识。
(7)借助直尺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总结用直尺测量的正确步骤。
3.游戏闯关(5分钟)
(1)用身体尺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巩固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拓展练习的环节通过纸面的检测形成结果性评价,让孩子和老师对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达标验收。
4.点拨提升:(5分钟)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长度表象。
(3)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学习领导力提升】
A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线段,能正确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能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掌握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B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认识线段,能正确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掌握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C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认识线段,能正确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A层帮助B1B2层明确每个典型题对应的重点内容,并总结每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B层通过合作能对题目进行分析,并从课本例题课后题中找到同类题型,帮助c层同学明确题目所对应的考察内容;A层同学针对以上问题归类总结,梳理出每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构建一般模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程
备课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绘本故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意识。
课前培训:
1.准备好学习设计与指导文本、小棒、直尺、课本、铅笔。
2.调整好状态,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准备好。
【情境任务】妈妈想再做一个桌布,我测量的长度是100厘米,妈妈说是1米,为什么我和妈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活动一:认识“米”
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刚才我们看的绘本故事,从绘本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能不能说出你的发现呢?
( )厘米
( )厘米就是1米,1米=( )厘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巧记1m:讲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小朋友伸开的双臂大约是1米;教室的门宽大约是1米
演练批注:
1.先让学生观察直尺说出是多少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还有哪些信息。
2.填空需要老师引导着学生去填。
活动二:区分厘米和米
我知道: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_______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_______作单位。
演练批注:
借助尺子认识1厘米的长度,通过测量身体上“小尺子”的具体长度,进一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是多长,形成自我的认知。
游戏闯关:
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2022年6月1日 晴
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放学之后妈妈要带我去买文具。
我背上长28厘米,宽16厘米,高38米的小书包,和妈妈一起去超市。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长20米,宽6米,高3米的文具盒。回到家里,我把它放在了长120米,宽1厘米的写字台上。
今天真开心!
妈妈说小马虎的日记里长度单位用错了,你能帮他找出错误并改正吗?
剪绸带
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当学生喊停后剪下并贴到黑板上。
要求:比一比,哪位同学的绸带更接近一米。
找位置
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演练问题梳理汇集:
1米到底有多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如何选择正确的单位?
【学习任务创造】
教材链接:
学程通过设计两个活动来实现本节任务:
活动一对应课本第97页活动,让孩子自己观察直尺找出关于米和厘米的信息,知道1米=100厘米。
活动二解决课本第98页区分单位米和厘米,让学生能够选择出正确的单位。
学习任务:
导入:妈妈想再做一个桌布,我测量的长度是100厘米,妈妈说是1米,为什么我和妈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问题一: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
通过寻找身边的物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问题二:选择米还是厘米。
通过题目来区分米和厘米;测量物体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
【学习过程实施】
1.情境感知(5分钟)
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绘本中的故事。我测量的长度是100厘米,妈妈说是1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2.操作探究(20分钟)(对应着活动任务)
(1)直观感受。教师利用米尺向学生介绍1米有多长,学生观察直尺感受1米的长度。
(2)间接体验。学生在认识1米的基础上,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从而发现米和厘米的进率是100,知道1米=100厘米。
(3)活动巩固。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关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4)区分厘米和米,引导学生开展形象思维,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总结出选择技巧。
3.游戏闯关(10分钟)
(1)学生找出错误单位并改正,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再用自己的话说出如何选择正确的单位。
(2)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感受1米有多长。
在拓展练习的环节通过纸面的检测形成结果性评价,让孩子和老师对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达标验收。
4.点拨提升:(5分钟)
(1)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习领导力提升】
A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单位换算,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B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C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厘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A层帮助B1B2层明确每个典型题对应的重点内容,并总结每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B层通过合作能对题目进行分析,并从课本例题课后题中找到同类题型,帮助c层同学明确题目所对应的考察内容;A层同学针对以上问题归类总结,梳理出每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构建一般模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一年级下册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认识几厘米,估计,当堂达标,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一年级下册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