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498495/0-17337429888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498495/0-17337429889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498495/0-17337429889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回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品读作品,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向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境界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主体为初中毕业刚踏入技工院校的新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走进作者的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隔靴瘙痒的感觉,课前让学生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理清作品的情感脉络: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技能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写景语言的精致与优美,体悟景致的韵味,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思政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即感受荷塘月色之美。对作者的苦闷彷徨的理解及原因的把握。
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及其化解方法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透过景致的描写来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教学过程设计
引经据典,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策略
教学手段:通过PPT、教学视频、云班课等多媒体素材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等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区:教学课件、基本教具(粉笔、麦克风、展示纸等)
2.小组学习区:按照班级具体人数划分小组和大组,每组将桌椅摆放成一个围坐的大工作台。每组配备白纸。
3.成果展示区:把课室的黑板按组别设为展示区,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反思
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被作家笔下生动的文字深深地吸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荷韵里的时光。朱自清为人、为文、为学、为师皆为楷模,培养了大批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为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我们捧读《朱自清别集》时,能触摸到字里行间朱自清的至情文字和赤子之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注:表格可自行加行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含时间分配)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含教具、媒体使用)
1、引经据典,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教师出示荷花图片、视频等,旁白:说到荷花,在古诗词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初夏清新可爱的模样,“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盛夏里妩媚多姿的美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脱俗的雅士,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荷花又有着怎样的韵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荷塘月色》
跟随教师的节奏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
回答教师的引导问题。
播放课件、视频等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及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词,补充背景
1.自主探究:学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袅娜”“斑驳”
等生词意思,读懂《采莲赋》,疏通文句。
2.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总结补充。
(二)浏览课文,整理脉络
提问:文章一共有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7-8)荷塘月色的美景勾起乡思。
默读课文,标注段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袅娜”“斑驳”等生词意思,读懂《采莲赋》,疏通文句。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总结补充。
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整理脉络
提问:文章一共有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初步整理出文章的脉络,为下一步的深入理解文章做好准备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兴之所起
1.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明确:不宁静。(结合背景探讨“不宁静”的原因,抓住关键字“颇”体会作者心境,分析环境描写讨论艺术效果)
(二)赏荷塘月色
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明确:
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
来路(2、3)-荷塘(4)-一月色(5)--四周(6)
3.提问:作者在来荷塘时走过的小路景致如何?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曲折、幽僻,多树;暂得宁静。
4.提问:朗读第4自然段,作者具体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叠词)
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的情态)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5.提问: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荷塘的月色的?
明确:写了月下的叶、树、花,突出月色的朦胧缥缈;运用“泻”“浮”“洗”。画”
等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6.提问:对比分析第2段与第6段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写。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
(略)
(三)忆江南采莲
7.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这里引用《采莲赋》有什么作用?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明确:
第一问:触景生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问:没有。
跟随教师设计的任务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巧妙设计任务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一)兴之所起
1.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二)赏荷塘月色
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提问:作者在来荷塘时走过的小路景致如何?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4.提问:朗读第4自然段,作者具体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5.提问: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荷塘的月色的?
6.提问:对比分析第2段与第6段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写。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
(三)忆江南采莲
7.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这里引用《采莲赋》有什么作用?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习的重难点,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研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及特色。
四、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配乐朗读全文。
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优美精致
背诵3-6自然段,积优美语句。
配乐朗读全文。
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优美精致
背诵3-6自然段,积优美语句。
指导朗读全文。
指导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优美精致
布置作业:背诵3-6自然段,积优美语句。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深化学习目标的落实及重点难点及化解。
板书
作业
1.云班作业。
2.背诵课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深入研读,合作探究,主题探究,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步感知,重点品析,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荷塘月色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