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18g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8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第1至10题每小题2分,第11至16题每小题3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B. 酒精挥发C. 钢铁生锈D. 蜡烛熔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B. 液态氧
C. 五氧化二磷D.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的固体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B、液态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C、五氧化二磷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 规范、正确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B. 点燃酒精灯
C. 检验O2是否集满D. 过滤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将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选项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处,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选项正确;
D、过滤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装置中缺少玻璃棒,选项错误,故选C。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可制得氧气和氮气
B. 氧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延长食品保质期
C.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但是必不可少
D.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作电光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可制得氧气和氮气,选项正确;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氧气不可延长食品保质期,选项错误;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但是必不可少,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作电光源,选项正确,故选B。
5. 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现象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D、现象中不能出现生成物,应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化学用语中,对“2”的含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2N:2个氮原子B. 2H2O:2个水分子
C. Mg2+: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 CO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N”中的“2”表示两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H2O中的“2”表示水分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和两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gB. 钠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
C. 氖原子与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 氖原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说法错误;
B、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则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23,又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钠原子核内中子数=23-11=12,说法正确;
C、由氖原子与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氖原子有2个电子层,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说法错误;
D、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氖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说法错误;
故选B。
8. 生活中,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水沸腾时壶盖被掀起,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温度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 蔗糖晶体在热水中溶解的速率比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D. CO与CO2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却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沸腾时,会有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变大,所以壶盖被掀起,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中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所以会鼓起,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蔗糖晶体在热水中溶解的速率比冷水中快,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CO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也不同,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2024年10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19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成功,并和核心舱完成对接。运送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2H8N2)。下列关于偏二甲基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偏二甲基肼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B. 偏二甲基肼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直接构成的
C. 偏二甲基肼中含有氮气分子
D. 偏二甲基肼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偏二甲基肼的化学式可知,偏二甲基肼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12×2):(1×8):(14×2)=6:2:7。所以偏二甲基肼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A正确;
B、根据偏二甲基肼的化学式可知,偏二甲基肼是由偏二甲基肼分子构成的。B不正确;
C、根据偏二甲基肼的化学式可知,偏二甲基肼是由偏二甲基肼分子构成的。偏二甲基肼中只含有偏二甲基肼分子,不含氮气分子。C不正确;
D、根据偏二甲基肼的化学式可知,偏二甲基肼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12×2):(1×8):(14×2)=6:2:7。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10.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燃烧生成有害的二氧化硫,集气瓶中水的作用为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该选项不正确;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集气瓶中水的作用为吸收产物和放出的热量,该选项正确;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中,且进入的水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该选项正确;
D、铁丝燃烧实验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该选项正确。
故选A。
11.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 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错误,如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不显电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反应2H2+O22H2O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2g氢气与16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
B.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2︰1
C 该反应说明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物质
D. 某新能源汽车利用该反应提供动力,该车的尾气无污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方程式可知,2×2=4份的氢气与32份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18=36份水,故2g氢气与16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水,选项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2︰1,选项正确;
C、氢氧元素除组成水外,还能组成过氧化氢,选项错误;
D、用氢气燃烧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产物只有水,清洁无污染,选项正确;
故选C。
13. 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 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
C. 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 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反应前质量分数为70%,反应后质量分数为42%,减小了28%,即甲为反应物;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14%,反应后质量分数为8%,减小了6%,即乙为反应物;分析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丁反应后的质量分数为,即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则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6%,反应后质量分数为40%,增长了34%,即丙为生成物,该反应为:甲+乙丙。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甲+乙丙,属于化合反应,则丙一定是化合物,不可能是单质,故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则丁可能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 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 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
D. 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A、道尔顿是探索原子的结构较早的科学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性,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A正确;
B、由于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提出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所以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B正确;
C、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卢瑟福核式模型,修正了汤姆孙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C正确;
D、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卢瑟福核式模型也不是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将会被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5. 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段时间后,发现锥形瓶内部分固体变为红棕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b相符是
A. 铁粉的质量B. 氮气的质量C. 氧元素的质量D. 固态物质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铁粉的质量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锥形瓶中氧气反应完,铁粉的质量不变。A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氮气不参与反应,氮气的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氧气转化到铁锈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C不符合题意;
D、原固态物质是铁粉,生锈后固态物质变为铁锈,固态物质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16.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刚开始加热时,反应未开始,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反应,气体质量增加,待完全反应后,气体质量不变,该选项正确;
B、红磷燃烧放热,则开始时装置中的压强增大,但随着氧气的消耗,压强又慢慢减小,且待装置冷却后,最终压强小于开始时的压强,该选项不正确;
C、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且质量比为1:8,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2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7小题。第17、18题每空1分,第19至23题每空2分,共38分)
17. 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一般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例如,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温度计中汞(俗称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作为调味品的食盐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构成的。
(2)KNO3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学肥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素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它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在高科技领域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答案】(1)Na+和Cl-
(2)+5 (3)Al2O3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学符号为:Na+和Cl-;
【小问2详解】
KNO3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在化合物中代数和为0,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3=0,x=+5,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小问3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素元素是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两者组成的物质是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18.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见图:
则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写出原子序数为3、8两种元素所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通过分析,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②___________(任写一条)。
【答案】(1)Mg2+
(2)Li2O (3)同一横行,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或同一横行,从左向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依次增加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故离子符号为:Mg2+;
【小问2详解】
原子序数为3、8两种元素分别为锂元素和氧元素,氧元素显-2价,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去一个电子,形成带有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所有一般显+1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化学式为:Li2O;
【小问3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① 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②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或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19.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表示氧原子,“”表示汞原子:
(1)上图中,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①关于下图变化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数目均不变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互转化
②请写出上图微观过程的“变化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AD##DA
(2) ①. BD##DB ②. 2Hg+O22HgO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A表示的是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图B表示的是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氧化汞,图C表示的是汞原子构成的汞,图D表示的是氧分子构成的氧气,所以表示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D;
小问2详解】
①A、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汞是由原子构成的,错误;
B、如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正确;
C、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数目一定不变,但分子的数目不一定变,错误;
D、据图可知,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互转化,正确。
故选BD;
②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2是汞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2HgO。
2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A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B装置是一个简易净水器,黄泥水经过该装置后,得到的水仍是混合物。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等杂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活性炭的___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C实验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D实验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中铁丝表面产生红色物质,溶液变为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答案】(1)2H2O2H2↑+O2↑
(2)物理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几乎不变
(4)Fe+CuSO4=FeSO4+Cu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小问3详解】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几乎不变,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小问4详解】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21. 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反应①②③④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2)2Mg+O22MgO
(3)都是氧化反应##反应物中都有氧气##条件都是点燃(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小问2详解】
反应②是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
【小问3详解】
反应①至④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与,条件都是点燃等。
22. 某校化学实验室中对临沂沂河水的水样进行了净化处理,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1)对上述河水净化时,先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上述净水过程中,操作 I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过滤后的液体中加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异味后得到清水,再向清水中加消毒剂得到的净化水是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加速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沉降
(2)过滤 (3)混合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明矾溶于水会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使其沉降。故填:加速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沉降。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操作 I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操作 I的名称为过滤。故填:过滤。
【小问3详解】
过滤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活性炭能除去水中颜色和异味,消毒剂能除去细菌和病毒,最终得到的净化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3. 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下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进行合成农业上一种重要的化肥-尿素的工艺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它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N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看,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将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的工厂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B.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C. 在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D.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新型清洁能源
(3)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O2M+H2O,则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A. CON2H3B. CO(NH)2C. CO(NH2)2D. CO2N2H4
【答案】(1) (2)BD (3)C
【解析】
【小问1详解】
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A、将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的工厂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是会排放污染性气体,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B、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可以减少污染性物质的排放,可以保护空气,符合题意;
C、在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会排放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保护空气,符合题意,故选:BD;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氮、氢、碳、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6、1、2,反应后氮、氢、碳、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2、0、1,缺少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则M的化学式为:CO(NH2)2。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第24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第25题每空2分。共14分)
24. 气体的制取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上图中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 ①. AC##CA ②. 2KMnO4K2MnO4+MnO2+O2↑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则收集装置选择C,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
25. 梦瑶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寻找除了二氧化锰之外的催化剂,她决定和化学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氧化铁固体(难溶于水)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反应中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
【作出猜想】
(1)I、Fe2O3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Ⅱ、Fe2O3是反应物,会生成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改变;
Ⅲ、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
【进行实验】称量1.0g Fe2O3固体,取10mL10%的双氧水于试管中,进行以下7个步骤的实验探究。
步骤⑦:步骤⑥后,将所得的固体再次放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重复完成实验②③,并观察现象。
【寻找证据】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分析】
(3)用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步骤⑦中的重复实验,目的是证明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表达与交流】
(4)步骤③中,试管中各物质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曲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答案】(1)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2) ①. 1.0 ②. 木条复燃
(3)分解反应 (4)B
【解析】
【小问1详解】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故Ⅲ、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小问2详解】
由实验结论猜想Ⅲ成立,即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在反应前后氧化铁的质量不变,步骤⑥固体质量仍然是1g;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则步骤⑦可观察到溶液中较快放出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小问3详解】
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4详解】
A、加入氧化铁后会立即产生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至反应完全,氧气的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过氧化氢溶液中本身就有水,过氧化氢分解也生成了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就不再增加,故B正确;
C、氧化铁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随着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的质量是逐渐减小的,至反应完全,过氧化氢的质量逐渐减少至0,故D错误;
故选:B。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前两问每空2分,共10分)
26. 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俗称双氧水,用其制取氧气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方法。实验室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68.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16
(2)1.6g (3)设68.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g
答:68.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3.4g。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16;
【小问2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0g+1.0g-67.4g=1.6g;
【小问3详解】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产物和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选项
A
B
C
D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点燃红磷
C.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D.电解水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得出结论
溶液中缓慢放出气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溶液中较快放出气泡,木条复燃
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g
溶液中较快放出气泡,__________
猜想Ⅲ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学科素养水平联研试题九年级化学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析: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美丽家园需要天蓝、地绿、水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