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 专题05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6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07 作文(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7 古诗文默写(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文阅读复习原卷版docx、专题08古诗文阅读复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
(一)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①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登楼所见③ 之景。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历历 芳草的茂盛 登高远眺
(2)(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
【导语】崔颢的《黄鹤楼》借“黄鹤”传说抒发对逝去光阴和远逝故人的感慨,表现出时间无情和人事变迁的哲理。诗人通过对黄鹤楼、汉阳树和江上烟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思乡而又无法归去的愁绪,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空:“晴川历历汉阳树”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清楚可数。因此填“历历”。
第②③空:“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鹦鹉洲上芳草繁茂;“萋萋”这个词用来形容鹦鹉洲上芳草的茂盛和繁密。故②空可填:芳草的茂盛。这两句诗共同描绘了作者登楼远眺,看到的汉阳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繁密的景象。因此,第③空可以填“远眺”或“登高远望”等词语,表示这是作者从高处远望所见的景色。
(2)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尾联中,“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一词写出了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联系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可知,这样的景象使人怀古伤今,暗含物是人非之感。此时江面雾霭沉沉,遥想”乡关”,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作者缠绵的乡愁。结合《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可知,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一定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
(二)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居延”在诗中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
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其中“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C.颈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平旷雄奇的景象。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迟迟不能取胜的战况。
3.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和本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都写到了“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2.D 3.《次北固山下》的“北雁”指北归的大雁,借“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思乡愁绪;《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是诗人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绘边塞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细腻观察与神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绝美的意境展现边塞的苍凉与壮丽。全诗融合了诗情和画意,展现了边地风光的独特魅力,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征途孤寂的感叹。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有误。尾联意思是“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与首联呼应,暗用“燕然山”的典故,暗示战事频繁,战争残酷。表现了一种紧张的军营生活。选项“迟迟不能取胜的战况”有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使至塞上》中“归雁入胡天”写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像蓬草和归雁一样,只身慰问边疆,体现出自己如蓬草般飘零的境遇,纵然大雁能够归去,自己却仍身处边塞,表达的是一种羁旅在外的孤寂心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之感。
《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大雁,送乡书到洛阳之边。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希望书信能够到达家乡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雁”表面是指传书的大雁,借指自己的书信。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诗人采用定点观察的手法,多角度地描写了钱塘湖的美丽春景。
D.尾联中“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5.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4.C 5.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概括。
C.本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所以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而不是“定点观察”,故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一共问了两个问题。首先表明观点(即不好)。其次再说明理由,
首先回答不好,颔联中的“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说明早莺、新燕极多,说明不是初春季节了。据此作答即可。
(四)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内容理解
6.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①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② ”,却“欲辨已忘言”。
7.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8.“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9.“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有何意味?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10.陶渊明作此诗想要表达什么情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语言赏析
11.“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要分析。
12.诗中的“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4.班级同学读完诗歌后,认为本诗情景理相融、意境深远,但是又说不出妙在何处,纷纷向小文请教。请你帮助小文和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的妙处。
对比设问
15.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饮酒(其五)》《望岳》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6.品读“采菊东篱下”一句,联系下面诗歌,说说你认为“菊”在古诗中象征什么品格。
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答案】6.车马喧 真意
7.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8.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9.“真意”是指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既指自然山水之美,又指悠闲自得的人生意境。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高尚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自得其乐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悠闲自得)的心境,对宁静自在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鄙弃,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11.示例一:“菊”“篱”“南山”,景物寻常,但经诗人组合就具有了宁静悠远的意味。
示例二:“采”“见”,词语平淡,但经诗人锤炼就充满了生活情味。(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示例:不可以。“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13.景物描写。借飞鸟相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14.示例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
示例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15.《饮酒(其五)》写黄昏时飞鸟结伴归林的景象,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望岳》写诗人久久凝望广阔天地间归鸟回旋的景象,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他积极向上的精神。
16.“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在诗中象征作者淡雅脱俗、不沉迷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寒菊》中的菊花象征了作者高洁坚贞、真淳自得、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的风骨。
(五)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内容理解
17.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 ”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
18.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语言赏析
19.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0.列出颈联中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21.文章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写作手法具体分析诗人的心理。
名句多角度鉴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23.诗中提到的“花”,有人说是“牡丹花”,也有人说是“迎春花”,你认为哪一种花更能寄托杜甫当时的情感?为什么?
24.同样是写暮春花鸟,同样是写忧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的感情和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什么不同?
对比设问
25.《春望》与《南安军》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26.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望岳》和《春望》是杜甫不同时期的两个作品,两首诗歌都围绕着“望”展开,你认为两首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17.草木深 发白而稀疏
18.刻画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白发稀疏、愁苦苍老的诗人形象。
19.“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的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0.示例:“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
21.尾联以“白发”“不胜簪”的细节,描写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含蓄生动地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2.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示例二: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示例:牡丹花。《春望》一诗作于长安,长安牡丹在唐朝盛极一时;盛开的牡丹花容易令诗人联想到盛唐时的繁荣,而眼前的长安一片荒芜凄凉,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感更加浓郁。故牡丹花更能寄托杜甫当时的情感。
24.本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表达了国难当头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繁华易尽、物是人非的惋惜伤感,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25.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异:《春望》还抒发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南安军》还表达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以及反抗到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6.示例一: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爱国之情。《望岳》表达了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体现了他年少时想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爱国之心。《春望》则表达了安史之乱时,杜甫看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忧国伤时的爱国之情。
示例二:不相同。《望岳》侧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春望》则侧重抒发了安史之乱时,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六)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内容理解
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28.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9.“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赏析
30.请自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2.小深在读古诗词时,发现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这种色彩对表现诗歌主题有何作用?
创新设问
33.如果让你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
【答案】27.A
28.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了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绚烂的秋色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29.“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置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玉龙”:指宝剑。
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30.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1.景象: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号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作用: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激战中的边塞之景,营造了悲壮、惨烈、苍凉的气氛。
32.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用“黑”字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字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33.细节:“半卷红旗”“霜重”。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七)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容理解
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的“势”与“运”。
35.请简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在全诗中的作用。
名句多角度鉴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6.“铜雀春深锁二乔”中“锁”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37.“东风”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3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对比设问
39.《赤壁》《泊秦淮》在题材上都属于 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0.结合《赤壁》《泊秦淮》,试分析杜牧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1.本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清代高鼎《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答案】34.C
35.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暗含对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36.“锁”字写出了重台密阁,更加重了曹操金屋藏娇之意,也进一步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写得更加含蓄。
37.“东风”一词在诗中指代周瑜胜利的关键性因素,这一句是作者的假想。周瑜倚东风、烧战船,打败了曹操。假如那场东风不来,那么,胜败易位,历史改写。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胜利者周瑜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却又并不从正面描摹,而是从反面落笔,想象东吴败亡后的情景,含蓄地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这个假设构思巧妙,极富想象性。
38.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39.咏史(或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借史抒怀、借古抒怀) 互文
40.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41.示例:杜牧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高鼎借“东风”表现春天的生机,流露出饱览春景的喜悦之情。
(八)阅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内容理解
42.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
43.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44.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写的画面。
45.请你结合全词,谈谈对“学诗谩有惊人句”内容的理解。
46.“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内容简要分析。
47.“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语言赏析
48.“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中几个动词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49.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对比设问
50.《渔家傲》和《如梦令》中都写到“日暮”。同样的“日暮”下,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2.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43.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
44.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45.我徒有诗才,枉有妙句,却空无所用。从上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可知词人笔触细腻,富有作诗才华。但是,词人却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所以她觉得“诗才空无所用”,并寄寓对理想精神世界自由的追求。
46.我会在遇到困难(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遭遇变故,孤独无依,奋力挣扎,感觉前路迷茫⋯⋯)的时候引用这句话。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鼓励自己不被现实打倒,要执着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47.蕴含着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期望借助外力(万里长风)实现愿望,追求美好境界的强烈诉求。
48.“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既形象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昂扬的气魄,又将词人在云涛颠簸中的感受生动地传递给读者。
49.示例一:“嗟”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因为日暮途远、心中茫然不知所措而叹息的情状。
示例二:“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才华,但知音难觅,欲诉无门;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50.《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营造了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词人沉醉于游玩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表达了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九)阅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内容理解
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词人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52.这首词中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名句多角度鉴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3.请从炼字的角度,对“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进行赏析。
54.请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变化作简要分析。
5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案】51.B
52.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53.示例:“独”字传神地道出了词人孤寂、伤感的情绪,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54.“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55.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语段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语段二】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节选《礼记•曲礼》)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与民由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语段(一)中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4)结合语段(一)(二)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
【答案】(1) 真正,确实 遵从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3)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4)甲文观点: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观点:礼,不能不学。
【导语】这两段文字分别选自《孟子》和《礼记》,探讨了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以及礼仪的重要性。《孟子》通过批评公孙衍和张仪而强调“大丈夫”需坚守原则,面对富贵、贫贱与威武都不动摇。《礼记》则论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作用,提倡礼尚往来,强调礼仪可安定社会。两者均提倡个人品德的修养,以礼义和道德立身,成就真正的“大丈夫”。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
②句意: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谓:称作。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章可知,孟子直接正面论述大丈夫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列举了三种外来情况,富贵、贫贱、威武对人产生影响,面对这些诱惑和威胁,做到不迷乱、不改变志向、不屈服,是大丈夫。那么如何能够做到面对外来的诱惑、威胁不迷乱、不改变志向、不屈服呢,重要的是内心。即“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个句子中所阐述的内容: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居住在 “仁” 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这意味着大丈夫要以仁德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心中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无论是面对富贵的诱惑还是贫贱的困境,都不能放弃这种仁德的坚守。在生活中,要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仁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
大丈夫要站在 “礼” 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 代表着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大丈夫需要按照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不做违背礼仪道德的事情。这样才能在面对威武的压力或者其他外在的干扰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屈服于不合理的要求。
大丈夫要行走在 “义” 这个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义” 是一种公正、合理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种正义的精神追求。大丈夫的内心要有正义的信念,做事情要符合正义的要求。当遇到富贵的诱惑时,不能被利益冲昏头脑而丧失正义;处于贫贱的境地时,也不能因为想要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违背正义;在面对威武的威胁时,更不能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正义的立场。
大丈夫如果有施展才华机会、实现理想的机会,就要和百姓一同去走这条正道,如何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就要独自去走这条道。即无论有没有机会都要走在这条正道上。
(4)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概括能力。文章观点是集中表明作者主张和看法的语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甲文开头先通过景春的话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公孙衍、张仪这样能影响诸侯、天下的人是大丈夫,然后孟子用反问句的方式否定了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观点。运用丈夫加冠、女子出嫁来类比,认为公孙衍、张仪是以顺为正,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不是大丈夫遵循的道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大丈夫进行了论述,认为大丈夫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甲文是围绕什么事大丈夫来论述的,结尾总结了孟子对于大丈夫的认识,故甲文观点是: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主要论述“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论述了“礼”的来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论述了学习“礼”的原因,“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论述了“礼”的实质和好处。因此文章围绕“礼”论述了学习礼的原因、好处,由此告诉人们“礼者,不可不学也”。故论点是:礼,不能不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二)阅读下列古诗文, 完成各题。
【甲】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
①马后①闻得元府库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得元府库②何物? ”太祖曰:“宝货耳。”
②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 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③,诚战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④,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57.【甲】诗中的“萋萋”形容 ,《醉翁亭记》一文中“ ”一词意思与之相似。
58.【乙】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学派代表人物。
5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 得元府库何物 ( ) (2) 珠玉为荡心鸩毒 ( )
60.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61.【乙】【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乙】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 的道理。【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乙】文第②段中“ ”。
62.【乙】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 ”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 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
【答案】57.草木茂盛的样子; 蔚然
58.《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儒家
59.得到 是 60.B
61.逆境出人才 法家拂士
62.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 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古诗文的选段,探讨了人生哲理和治国之道。甲诗《黄鹤楼》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乡愁的感慨,乙文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了艰难困苦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丙文则通过马后与太祖的对话,指出贤才的重要性和财富的虚幻。整体上,这些文本共同探讨了在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中,内在品质和人才的重要性,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5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芳草萋萋鹦鹉洲: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醉翁亭记》一文中“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5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乙文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5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得:得到;
②句意: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为:是。
6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非宝,不是宝贝;抑:抑或,或许。句意: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故选B。
6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乙文第①段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从中明白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丙文中马后提到的“贤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这与乙文第②段中提到的“法家拂士”相对应,意指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6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丙文马后观察家庭和国家的现象,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意思是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马后指出财富和顺境容易导致骄奢和懈怠,强调技巧和珠玉等外物可能导致国家的衰亡。结合“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可知最终得出了“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的结论。她认为真正的宝贵之物是贤才,贤才能够辅佐君王,保卫国家,才是国家的真正财富和兴盛的关键。
【点睛】参考译文:
【甲】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乙】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丙】马皇后听说夺得的元府库的宝物被送至京师,便问朱元璋说:“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朱元璋道:“是宝贝。”
马皇后却说道:“元代有的是宝,为什么不能守而失去了呢?因为货物财物不是宝,或许帝王自有自己的宝贝。”朱元璋说:“皇后的意思我知道了,是说得到贤才才是真的宝贝。”马皇后说:“我经常每见人家家产丰厚就骄傲,命运顺遂就变得安逸,家和国一样,道理也没有不同。所以世间传闻,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这确实说的对。只有得到贤才,朝夕听取他们的劝谏和谋略,同心协力共保江山,这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教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①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②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国而收弊④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⑤,与齐战于桂陵⑥,大破梁军。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辎车:四面有帷、盖遮蔽可载物或坐卧其中之车。②罢:同“疲”。③大梁:魏国都城。④弊:同“毙”。⑤邯郸:赵国都城。⑥桂陵:魏国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二十里,一说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
6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道者多助 道狭草木长(《归园田居》)
B.寡助之至 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D.魏果去邯郸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彼必释赵而自救。
6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 梁 赵 相 攻 轻 兵 锐 卒 必 竭 于 外 老 弱 罢 于 内
66.甲乙两文中都围绕战争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方面却各有侧重,请说说甲乙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63.D
64.①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他们一定会放弃赵国回兵自救。
65.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66.甲文:表达方式是议论,主要内容是主要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乙文: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主要内容是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子用围魏救赵的方法解围。
【导语】甲通过论述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倡导得道多助的理念。作者运用对比和推理的修辞手法,层层递进地论证了道德和人和的重要性,具有哲理性。乙文讲述了齐国运用间接策略解救赵国危机的故事。文中孙膑以巧妙的战略建议,通过声东击西的计谋实现了兵不血刃救援赵国。司马迁以生动的叙事展示了智谋在军事胜负中的关键作用,突出智勇结合的军事智慧。
6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名词,仁政/名词,道路;B.副词,极点/动词,到;
C.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将/动词,搀扶,扶持;D.都是动词,意为“离开”;故选D。
6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故:因此,所以;胜:胜利。
②重点词语:彼:对方,指赵国;必:一定;释:放弃。
6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本句句意为:现在梁国去攻打赵国,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今梁赵相攻”是主谓短语,介绍了事件背景和起因;“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和“老弱罢于内”都是“主语+谓语+状语”的结构,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描述了精锐部队和老弱病残的状态。故断句为: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66.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中内容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本文主要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依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内容可知,甲文指出,即使拥有天时(有利的时机)和地利(有利的地形),如果没有人和,也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如果得到人心,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能战而胜之。本文强调了“人和”(即人心的向背、内部的团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其核心是探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根据乙文“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教于齐”“是我一举解赵之国而收弊于魏也”“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等内容可知,乙文主要讲述了孙膑在魏赵相争时,为齐国出谋划策,成功地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使齐军能够一举解赵之围并收败魏军的故事。乙文则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章通过叙述孙膑为田忌谋划、指挥齐军战胜魏军的过程,展示了孙膑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它,但是不能取胜。包围着从各个方向攻打,总会得到有利于进攻的天时了。然而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比不上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结果)放弃城池而逃走,这就是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单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坚利。坚持正义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违背正义的人必然陷于孤立。孤立到了极点时,亲戚都背叛了他。多方面的帮助到了极点时,天下的人都顺从他。用天下都 顺从的人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这以后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情势危急,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想要以孙膑为大将,孙膑推辞谢绝说:“受过刑(膑刑:挖掉膝盖骨)的人不能胜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将军,而用孙膑为军师,坐在辎车(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之中,坐着出谋划策。田忌想要引兵去赵国,孙膑说:“现在梁国(魏国,都城大梁,因此也称梁)攻打赵国,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您不如引兵快速进军大梁,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冲击魏国虚弱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开赵国之围并且坐收魏国失误(之利)。”田忌听从了建议,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齐军)打败了梁军。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愚公移山》第3、4段
【乙】又北二百里,曰①发鸠之山②,其上多柘木③,有鸟焉,其状④如乌⑤,文首⑥,白喙⑦,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⑨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⑩而不返,故⑪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⑫心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曰:叫作。②发鸠之山:山名。③柘木:柘树,桑树,木质坚硬,叶可喂蚕。④状:形状。⑤乌:乌鸦。⑥首:头。⑦喙:鸟嘴。⑧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xià):通“叫”,呼叫。⑨是:这。⑩溺:淹没在水里。⑪故:因此。⑫堙:填塞。
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固不可彻 彻: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又北二百里 北:
(4)文首 文:
6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69.【乙】文中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中“常”一词,体现了精卫 的精神,这种精神可用【甲】文中愚公的话“ ”来进行阐释。
70.【甲】文中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移走太行、王屋二山:而【乙】文“精卫填海”中精卫“常”衔木石以填海,但文中却并未叙述精卫填海的结局如何。试结合《列子》与《山海经》这两部古籍体例等特点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67.通达,这里指改变 没有 向北方 同“纹”,花纹,长着花纹
68.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69. 执着,矢志不渝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0.《列子》是一部寓道于事的智慧古籍,常常借助故事反映睿智和哲理,所以其故事情节叙述较为完整:而《山海经》是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其故事多为介绍地理方志服务,所以其故事不追求情节叙述的完整性。
(五)阅读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第2段
【乙】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①,难与争锋。愿以梁委②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③,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④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⑥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
【注释】①剽:强悍,勇猛。轻:轻捷,迅速。②委:抛弃,放弃。③便宜:有利,合适。④弓高侯:名韩颓当。⑤陬:角落。⑥引:退。
71.解释下面各句中“军”的意思。
72.用“/”给【乙】文中的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已 而 其 精 兵 果 奔 西 北 不 得 入 吴 兵 既 饿 乃 引 而 去
7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74.品读下面三个语句,还原场景,想象说话人态度的变化和音调的变化。
“天子且至!”
“吾欲入劳军。”
“皇帝敬劳将军。”
75.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洪迈认为周亚夫治军不够谨慎沉稳,你认同该说法吗?请根据【甲】【乙】两文的阅读,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71.驻军,驻扎 军队 军营
72.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73.(1)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2)(我)希望把梁国放弃,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可以制服他们。
74.面对军营严明的军纪、军营上下不卑不亢的态度,说话人的态度由倨傲(居高临下、傲慢)变为恭敬。说话音调逐步降低。
75.示例:不认同。周亚夫治军谨慎沉稳,如:①甲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开壁门”“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敌情,事事谨慎沉稳。②乙文中周亚夫战前冷静分析作战形势,避敌锋芒,伺机而攻,可见其应战之谨慎。③乙文中军营夜惊相攻,周亚夫“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其从容不迫、镇定沉稳使得骚乱迅速平息。④乙文中“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可见亚夫谨慎分析,料敌如神。(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军”属会意字,本义是战车合围、布阵。《说文解字》:“军,环围也。”
(金文)
(1)周亚夫军细柳( )
(2)上自劳军( )
(3)至霸上及棘门军(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7 古诗文默写(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7古诗文默写原卷版docx、专题07古诗文默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散文阅读复习原卷版docx、专题06散文阅读复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古诗词鉴赏(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 2,《钱塘湖春行》; 6,《雁门太守行》; 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