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备考复习分类真题(原卷+答案与解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全国通用
专题03 诗歌鉴赏【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诗歌鉴赏【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请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质朴。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澹澹”写出大海水波动荡的状态,“竦、峙”突出山岛高耸峭拔的特点。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C.有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都是实写,故“虚实相生”说法错误。故选C。
2.【明其志】品读下面两首古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观沧海》中开篇直陈其事,以“观”字统领全篇,具体写登临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以“不自哀”说明自己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C.两首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有着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都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无限感怀与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D.理解有误。《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没有抒发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无限感怀与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写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写梦境,诗人从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而“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没有抒发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及对历史兴衰的无限感怀。故选D。
3.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学者周德清称此曲为“秋思之祖”,小湖认为“小桥流水人家”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断肠人”的情感表达冲突,请你解答小湖的困惑。
【答案】示例: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围,却是“人家”,而作者是“断肠”游子,表达了深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联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知,作者此时正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乐景衬哀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面对温馨家居的场面,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枯藤老树昏鸦”可知,作者先看到了枯败凋零凄凉之景后遇炊烟袅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作者羁旅天涯,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切。
4.封底还想辑录以下这首元曲,但有人认为与“少年征途”的主题不太贴合,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示例:同意。理由:《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而作的小令,“枯”“老”“昏”“瘦”等字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运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枯”“老”“昏”“瘦”等字眼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少年征途”一般强调的是年轻人的朝气、活力、梦想和挑战,那么这首元曲与之不太相符。
5.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根据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知,从今以后,如果可以趁着月明来闲游,诗人也要随时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闲游的心理,而山西村村民也随时欢迎他,暗示了农家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表明诗人和山西村村民的关系融洽,也表现出诗人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6.请选出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但这首诗一反常调,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赞美秋天。
B.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C.“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紧扣“一鹤凌云”的画面进行描写,展现的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这首律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直接流露出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该诗体裁错误,这首诗是七言绝句而非律诗。且没有直接流露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本诗通过议论起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描绘晴空一鹤排云而上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赞美,表达出其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心境,彰显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风貌。故选D。
7.【赏古诗】下列选项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是碣石山、目的是观沧海,“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看到的景象。
C.诗人通过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写曹操悲从中来,发出无限感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关,选项表示错误;故选D。
8.对下面诗歌的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与第三句虚实融合,写出了秋的“神韵”,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本诗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的看法与作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我言秋日胜春朝”并没有对春朝的厌恶的意思。故选B。
9.栏目选入李白这首诗,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左迁”指降职,这是一首与贬谪有关的诗作,很有代表意义。
B.诗歌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情感基调,手法非常巧妙。
C.诗歌充满丰富的艺术想象,将“愁心和明月”都寄给友人,以表思念。
D.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都寄托了作者情感,对友人的深情溢于言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C.“将‘愁心和明月’都寄给友人”有误。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把明月当作了富有同情心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故选C。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也是他的作品。
B.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尽抒壮志豪情,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
C.本诗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给人苍凉慷慨之感,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分析。B.错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属于虚写,故“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错误;故选B。
11.【探诗意】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夜雨涨秋池”,烘托出作者心境的孤独凄凉。
C.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是作者想象团聚后的情景。
D.本诗描写了诗人身处巴蜀,秋夜细雨霏霏、烛光摇曳的情景,画面凄冷而温馨。
【答案】D
【解析】考查诗歌赏析。D.“秋夜细雨霏霏”是身处巴蜀时的情景。“烛光摇曳”是诗人想象返乡与家人团聚时的情景。故选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2.【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 之情。
13.“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
12.凄凉(“悲伤”等) 思念(“牵挂”等) 思乡(“盼归”等)
13.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当成了使者,(或“运用想象,将月亮想象成知己”)能够寄送愁心,以此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受降城外月如霜”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成霜,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以此抒发愁苦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甲诗中“杨花”即柳絮,有漂泊、离别之意;“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首句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联系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写“幽怨的芦笛声”,联系下句诗“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因此,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陪伴着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喻成“霜”,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突出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营造出清冷的意境,表现边塞的苦寒,以此抒发戍边将士的愁苦之情。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全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后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C.《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秋词》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本项“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悲秋之情”有误。故选C。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①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
A.《秋风引》妙处在于首句从问句开篇,而末句直抒胸臆。
B.《秋风引》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C.《秋词》中立出“秋日胜春朝”的新见,以“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出豪迈的诗情。
D.《秋词》中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A.“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思是: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上,愁苦的孤客最先听见。诗人以“最先闻”暗示羁旅之情、思归之心,属于曲折见意,不是“直抒胸臆”;故选A。
16.下列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问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B.第二句诗表面上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形象、更加浓郁了。
C.“涨”字富有动态,虚写了巴山夜雨落入秋池的景象,点明了季节,又流露出诗人绵绵深重的愁思。
D.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有误,“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涨”字富有动态,这是实写了巴山夜雨落入秋池的景象,点明了季节,又流露出诗人绵绵深重的愁思。不是虚写;故选C。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注释】①滞雨:久雨不止。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②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提到了“雨”,甲诗的雨是诗人跨越时空的思念信笺,乙诗的雨是诗人留滞长安的原因。
B.甲诗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C.乙诗“残灯”“独客”两个词语,渲染了一种喜悦、舒畅的气氛。
D.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了虚实结合、情景相融的手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C.“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意思是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滞雨”“残灯”“独客”,时节是“夜”,渲染了一种阴郁孤独的气氛。故选C。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字写出诗人年迈,“卧”字写出诗人多病。
B.“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诗人为自己的处境哀叹连连。
C.“风吹雨”既照应题目中的“风雨大作”,又点明时局。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根据首句中的“不自哀”可知,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叹;故选B。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僵卧”写诗人闲居的老病状态,“孤村”也暗示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是对“不自哀”的精神状态的解释,意思是诗人还想去守边关。
C.第三句“风吹雨”不仅是现实中的风雨,更是指南宋国势的风雨飘摇。
D.第四句写诗人将收复国土寄托于梦境,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D.“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有误。“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抗金杀敌、保家卫国英雄气概。故选D。
20.(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现了自己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B.第二句“尚思”说明诗人“年虽老”但“志不减”,内心还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C.第三句中的风雨既是眼前实景的描绘,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
D.第四句诗人将渴望杀敌报国之愿投诸梦中,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错误。“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更显其想要守卫边疆的意志坚定不移;故选A。
2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势。
B.第二句描写了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示出孤城的寂寥。
C.三、四句转写河和山:黄河被束缚不能奔涌向前,潼关境内山峦起伏。
D.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C.“黄河被束缚不能奔涌向前”有误。三、四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故选C。
22.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中“临”“观”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
D.本诗是四言古诗,大多两字一顿,朗读时要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可说明本诗是乐府唱过的,但与诗歌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因而选项“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表述有误;故选C。
2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这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诗。王昌龄被贬谪,“左迁 ”意为降职。
B.全诗选取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想象营造了凄清的意境。
C.诗歌追叙了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D.诗人借助明月传情达意,突破了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答案】C
【导语】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王昌龄被贬深表同情和不舍之情。诗中选取杨花、子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伤感和凄清的氛围。借助明月寄托愁情,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对友谊的真挚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这首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描绘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之时,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要经过五溪之地的消息,营造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氛围。诗中选取杨花这种漂泊无定的事物,子规这种啼声悲切的鸟儿,还有明月这一寄托情思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意境。诗中并没有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而是直接表达了对好友被贬官的同情与牵挂,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好友到夜郎之西;故选C。
2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描绘的是暮春季节的景物。
C.“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是“道听途说”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
D.后两句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赏析有误。“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而非“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故选C。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吹来,船行平稳而快速。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壮志未酬的情怀”有误。根据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故选D。
26.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C.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地写出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将尽。
D.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C.“不知不觉春天将尽”表述错误,应该生动地写出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已经到来;故选C。
27.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C.“古道西风瘦马”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本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理解。D.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抒情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并非“景”语,选项“全是‘景’语”表述不正确;故选D。
28.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该小令前四句写景,在每个单字的“藤”“树”“鸦”“马”等前面用“枯”“老”“昏”“瘦”等字眼进行修饰,使浓郁秋色中蕴含了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本曲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也是这首小令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C.在词句锤炼上,前三句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D.小令由远及近,用夕阳将藤、树、鸦等意象统摄起来,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造成一时多空场面,视野层层拓开,使用密集意象表达作者羁旅之苦、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D.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可知,本曲是先写“枯藤老树”,再写“夕阳”,顺序是“由近及远”,故本项“小令由远及近”的表述错误;故选D。
2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选出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两首诗以月亮为主要意象,甲诗托月传情,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乙诗描写山月与人万里相随的情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B.甲诗从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渲染轻松愉悦的气氛,把对友人的情义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时令是在秋天,并以月映江水,随波而动之景写出诗人外出闯荡的喜悦。
D.两诗都借地名的转换,暗示与友人空间距离之远,然明月可与人万里相随,故诗人咏月,更是怀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B.“杨花”即柳絮,“子规”即布谷鸟,这两个意象渲染了令人伤感的气氛。故选B。
3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乐师重逢;【乙】作者听说好友被贬偏远之地,遥寄慰藉。
B.【甲】末句隐喻彼此身世飘零、国运衰微的深切感伤;【乙】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氛围。
C.【甲】“岐王宅”“崔九堂”道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乙】“五溪”“夜郎西”则包含作者的无限同情与牵挂。
D.【甲】抒相逢之乐,写于春,“好风景”代表愉悦之情;【乙】抒分别之悲,写于秋,“杨花”代表悲伤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D.有误。【甲】写于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乐师重逢之时,故抒发相逢之悲,“好风景”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乙】写于暮春。故选D。
31.阅读下面两首诗曲,完成小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两首诗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曲都抒发了思乡之情。甲诗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乙曲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悲哀。
B.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乙曲中“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的触发物。
D.两首诗曲最后都提到了人物形象“征人”和“断肠人”,情与景融洽无痕,使情感表达水到渠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有误,乙曲中“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的触发物;故选C。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滞雨
李商隐
滞雨①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②,归梦不宜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写作 【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遇,你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名著阅读 【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8页。
这是一份专题06 记叙文阅读 (一)【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项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