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备考复习分类真题(原卷+答案与解释)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全国通用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5页。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①而鸟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惟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②不遑:来不及。③怅:失意,懊恼。
1.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答案】
1.是的,对的 ② ① 才
2.(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2)路人正想将“凤凰”(或:鸟)献给楚王,经过一夜“凤凰”(或:鸟)却死了。
3.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宋君知道事情后,没有轻信,谨慎地派人去询问丁氏事件的原貌。楚王知道事情后,很感动,给了路人丰厚的赏赐。
【解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前句路人的询问“汝卖之乎”,意思是:你要卖吗?再结合后句“乃与之”,意思是:才卖给了路人。可以推出“然”是担山雉者对他问答的回答,并且已经把山雉卖给了他,于是可以得知,“然”是正面回答。因此,然:是的,对的。(2)求闻之若此: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根据查阅词典法,闻:见识,见闻。故填②。(3)我闻有凤凰久矣: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根据查阅词典法,闻:听到,听见。故填①。(4)乃与之:才卖给了路人。结合课内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可以得知,乃: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②方:正要,正想。将欲:将要,打算。经:经过。宿:夜。死:死亡。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千金”为名词,作“酬”的宾语,其后断句;“与”为动词,其后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据此可断句为: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流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宋君”理性对待流言,根据事实分析,不轻信;根据乙文中的“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楚王听到流言后,召见了路人,而且赏赐给路人买“凤凰”价格的十倍的黄金。“楚君”对待流言,轻易相信,甚至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举动。
参考译文:
[甲]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
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回答说:“是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待路人付了加倍的钱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忧虑花了多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而且很贵重,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对他想要将凤凰进献给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价格比路人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十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
【乙】
欧阳弘,字任重,家寒素,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卜筑官桥之野,环堵萧然,仅风雨所。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请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竦然曰“谨领教。”后卒,杨公为之《记》。
(选自《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有删改)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曲肱而枕之
(2)三军可夺帅也
(3)逝者如斯夫
(4)后卒
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敝席供卧,非人所堪。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B.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C.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D.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8.杨公想引用或化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记》的题记,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提示:题记是在正文之前一段简练的文字,用来吸引读者,引导思考。
【答案】
5.胳膊 改变 往、离去 死亡(去世)
6.(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破旧的草席供人躺下,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7.B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说明了志气的重要性。②文中的欧阳弘贫困潦倒,但是一直坚持读书,保持清心。体现了志气不可改变这一点。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肱,胳膊。②句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夺,改变。③句意为: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逝,往,离去。④句意为:欧阳弘辞世时。卒,死亡(去世)。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且,并且;于,对;如,像。②重点词语:敝,破旧;席,坐具;非,不是;堪,能忍受。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精通群籍。“诵读不辍”是“淹贯群籍”的前提,两个都是独立的句子。据此断句为: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故选B。
8.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乙文“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小时候上私塾,同窗晚上读书,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精通群籍)”可知,欧阳弘少时就读书刻苦,有成就。根据乙文“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请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来拜访他时,已经八十一岁乐,拄着拐杖出门迎接。(进屋后)(杨公)看见土块支撑着床,坐席已经很破旧了,令人不能忍受。临别时,向欧阳弘请教,他日:‘心境淡泊罢了。’)可知乙文中的欧阳弘,安贫乐道,心境淡泊,所以可以勇敢,可以化用甲文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作为题记,体现他保持初心,志向不改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雍也》)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述而》)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罕》)
【乙】
欧阳弘,字任重,家境一直贫寒,小时候上私塾,同窗晚上读书,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精通群籍。最初,住在官桥附近,家徒四壁,仅仅能遮蔽风雨。杨公来拜访他时,已经八十一岁乐,拄着拐杖出门迎接。(进屋后)(杨公)看见土块支撑着床,坐席已经很破旧了,令人不能忍受。临别时,向欧阳弘请教,他日:“心境淡泊罢了。”杨公心里很受触动,说:“承蒙您的教诲。”欧阳弘辞世时,杨公为他作了一篇《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十二章》)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⑤。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②项梁:项羽的叔父。③万人敌:能打败万人的兵法。④略:大概。⑤竟学:学到结束。
9.请结合知识卡片和下图,为乙文中的划线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B.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10.甲乙两文中都有短句,表达的语气、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11.请你结合甲文对乙文项籍“学兵法”这件事进行评价。
【答案】
9.A
10.(1)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真是有贤德啊,颜回!) 剑术,只能打败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打败万人的方法。(意近即可) 急切地向叔父项梁表明自己想学“大本领”的心情。(意近即可)
11.示例一:项籍学兵法未学到兵法的精髓,正如甲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说,学习后通过温习得到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但项籍浅尝辄止,没有温习,没有坚持,所以学艺不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应“光思考不坚持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应“要多向身边有本领的人请教以不断提升自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对应“学习要坚定志向,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应学习兵法也要有安贫乐道的坚守精神。项籍因缺少这些精神品质,因而学艺不精。)
示例二:项籍“学兵法”略知其意,学到了一点东西,这正如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说,项籍对兵法感兴趣,所以学到了一些东西。但项籍没能掌握兵法的精髓,这是因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项籍没能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坚持下来,以学习为快乐,所以没能真正学好。
【解析】
9.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句意:学习写字没学成,放弃了(离开了);又学习剑法,还是没有学成。“学书不成”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学习书法没有成功。后面应断开,“去”是离开的意思,接着“学剑”表示一个转折,即由于学习书法没有成功,所以转而去学习剑术。“去”后面应断开,最后的“又不成”则是对学习剑术结果的描述,表示学习剑术也没有成功。
正确断句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理解。(1)重点词: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学问的人。(2)重点词:敌:对抗,这里指匹敌、较量;足:值得;学万人敌: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指学习兵法来运筹帷幄。(3)在“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项籍的急切心情。他想学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剑术,这种只能对抗一个人的技能,而是希望学习能够对抗万人、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的本领。这句话通过简短的句式和直接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项籍对于学习“大本领”的渴望和决心。此处可填:急切地向叔父项梁表明自己想学“大本领”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先理解甲文中的思想,再将其应用到对项籍学习兵法的评价中。
甲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后及时复习、实践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表明了通过回顾过去学到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见解的学习方法。在乙文中,项籍虽然对兵法有兴趣并开始学习,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因此,项籍在学习兵法的过程中可能没有采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孔子在甲文中还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可能限制了他对兵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虽然项籍对兵法有兴趣并开始学习,但他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采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如及时复习、实践以及向他人学习等。这可能导致他对兵法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完全掌握其精髓。因此,我们可以评价说,项籍在学习兵法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示例:项籍学习兵法的经历表明,他未能深入掌握这门学问的精髓。正如孔子在甲文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项籍在学习兵法时可能过于偏重于思考而忽视了持续的学习,或者学习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他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兵法的深层含义,所以没能真正学好。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又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再道:“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孔子还说:“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知道它不如真正喜欢它;真正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
孔子接着说道:“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去学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班级组织“征途获启迪”主题活动,旨在从经典故事中收获启迪,请你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
王融,字元长,琅邪临沂人也。父道琰,庐陵内史。母临川太守之女敦敏妇人也教融书学。融少而聪慧,博涉有文才,举秀才。融以父官不通,弱年①便欲绍②兴家业。
(选自《南齐书·王融传》,有删改)
【注】①弱年:少年,弱冠之年;②绍:承继(前业)。
12.【晓字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弱年便欲绍兴家业
13.【明语义】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融少而聪慧,博涉有文才。
14.【析文本】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甲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情趣高雅的家庭氛围。
C.乙文中划线句“母临川太守之女/敦敏妇人也/教融书学”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篇文章都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谢道韫、王融的人物形象。
15.【悟所得】活动中,老师分享了蔡元培先生的名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少年征途中家庭对成长的意义。
【答案】
12.①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②急;③相比;④振兴。
13.①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②王融年少聪慧,博览群书,文才很高。
14.D
15.谢太傅在大雪天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里感受家庭的温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王融的父亲做过庐陵内史,母亲是太守之女。家境优渥,让王融从小博览群书,很有才华。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为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培养少年自信、乐观的性格。家庭环境对少年成长影响很大。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把子侄们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讲论诗文。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②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骤:急。③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拟:相比。④句意:刚成年就想着继承振兴家业。兴:振兴。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未若:不如。因:趁,乘。起:飞舞。②重点词语:少:年少。博:广博。涉:涉及。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有误,[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乙]文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人物;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公大笑乐”等语句可知,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谈论起文章的义理,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面对下的急了的雪,谢太傅欣然提问,听完“胡儿”“兄女”的回答后开心地笑了,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根据[乙]文“父道琰,庐陵内史。母临川太守之女”“融少而聪慧,博涉有文才,举秀才”可知,王融家境优渥,小时候就聪慧好学,博闻强识,考取了秀才。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条件,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引导青少年努力学习,促进成长,对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译文
【甲】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王融,字元长,是琅邪临沂人也。他的父亲王道琰,担任庐陵内史。母亲是临川太守的女儿。郭敏,是个女子,教王融读书。王融年少聪慧,博览群书,文才很高,考中秀才。王融因为父亲仕途不顺,刚成年就想着继承振兴家业。
同学们以“古典中的幽默”为专题,探究古人的生活态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乙】
昔有人设置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③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注】①置(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具:详细。
16.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 )
(4)问其故( )
1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18.“幽默”常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结合【甲】【乙】两文的故事,说说哪些人是“有趣可笑”的?他们又带给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发?
【答案】
16.待,等到 讲述 离开,离去 缘故,原因
17.(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设机关的人)感觉很奇怪以为那是神,不敢把鲍鱼拿回家。
18.有趣可笑的人:甲文中的“国人”误解丁氏的话,传谣丁氏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设机关的人,迷信神灵,把鲍鱼当做神灵。乙文中供奉“鲍鱼”的人,人云亦云,迷信神灵。
启发:凡事要认真考虑、冷静分析,究查一番问个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而闹出笑话:要主动探究真理:要敢于质疑。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解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3)句意: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去:离去,离开。(4)句意:问这是什么原因。故:缘故,原因。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求:追求;闻:消息;若:像;闻:听到。(2)句重点词:怪:意动用法,以……为怪;持:拿着,握着;归:回家。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第一问,阅读甲文可知,文中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故事中,那些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人是可笑的。阅读乙文可知,文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鲍君”,却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人云亦云,迷信神灵,这都是人们易犯的毛病。故事里,迷信“鲍君”的人是可笑的。
第二问,根据两个故事中对两类人的讽刺,从不能人云亦云和不迷信的角度得出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从甲文中那些以讹传讹的人身上,我们可以明白凡事都应该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不可轻信传闻谣言。乙文中那些迷信“鲍君”的人启示我们,凡事都要相信科学,主动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不要迷信不科学的事物。
参考译文:
【甲】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乙】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用来捕捉獐子,抓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设机关的人)感觉很奇怪以为那是神,不敢把鲍鱼拿回家。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这是什么原因,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里来的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⑤!然野心不过遁逸⑥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⑦耶!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等待。④啮: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
1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
B.屠自后断其股 此人何取而自贻患
C.乃悟前狼假寐 再就枕将寐
D.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2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1.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
19.C
20.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1.共同点:阴险,狡诈,狡猾。(答出一点即可)。
【甲】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
【乙】大多数坏人和狼一样,本性难改;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各答到一点即可)
【解析】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名词,狗;B.介词,从/代词,自己;C.动词,睡觉;D.动词,向前走/形容词,先前;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重点词语:尽,完;而,可是;之,取独,不译; 并,一起 。(2))重点词语:稍,稍微;长,长大;亦,也;颇,很;其,它;为,是。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一问:根据甲文“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两只狼相互配合,一只狼在前面迷惑屠夫,另一只狼想从屠夫身后攻击屠夫;可见狼是狡猾、阴险、奸诈的;根据乙文“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可知,狼表面被驯服,实际上只是隐藏了本性,想在富人睡觉时咬断富人喉咙;可见狼是狡猾、阴险、奸诈的;据此回答两文中狼的共同特征即可。
第二问甲文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影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夙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告诉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瞥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乙文“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呢,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告诉人们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
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周公”①诫子
成王封伯禽②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⑤是也。可不慎欤⑥!”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周成王的叔父。②伯禽: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称“鲁公”。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桀(jié)、纣(zhòu):夏朝、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都是暴君。⑥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吗”或“啊”。
22.【晓字义】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缀行甚远
B.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亡其身者/身亡所寄
23.【疏句义】句子翻译。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24.【析文义】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概括了修身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B.【乙】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诫子事件发生的地点,周公从六个方面逐层说理,巧妙铺排,体现了对伯禽语重心长的劝诫。
C.【乙】文中划线句“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是古人劝诫的精品,以精练语言阐述深刻道理,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读来发人深省。
25.【扬其道】甲乙两篇都谈到了“修身”,“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请你从乙文中选取一句为座右铭,并说明这样选取的理由。
【答案】
22.C
23.(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24.B
25.我会选“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此句可理解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句话鼓励我在学习上要时刻保持谦虚,积极求教,相信才能真正变得更有智慧。
我会选“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此句可理解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不要因已有的优势而骄傲,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谦卑为人,谦虚为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终身受益。
【解析】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翻译。A.行为/走;B.时光/每天;C.都是年龄;D.死亡/同“无”,没有;故选C。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持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淫慢:放纵懈怠。则:就。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2)往矣:去了以后。子:你。勿:不要。以:因为。骄士:怠慢人才。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将鲁地封给伯禽儿子,并非“点明诫子事件发生的地点”选项错误;故选B。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内容,选择与“修身”有关的句子作为座右铭,并说明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语言贴切,简洁明了。
示例:我会选择“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此句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诫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长久地生存发展。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听说,用崇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撙节来保有广漠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著的官职,这就是崇高;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蠢来保有聪惠睿智,就是明智;用浮浅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阅读《狼》和《聊斋志异·牧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2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2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29.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
26.B
27.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28.D
29.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分析】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原来/故意;B.神情/神情;C.上前/以前;D.距离/离开;故选B。
2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耳,罢了。②重点词有:视,看;绝:断。
2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D.有误,乙文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故选D。
29.考查发表观点能力。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结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赞同甲文屠户的做法。甲文中按照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来展开叙述的,“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开始时对狼是迁就退让,“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凶狠、贪婪的狼肉尽而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感到处境窘迫,继而被迫抵抗自卫,最后两狼被杀。狼贪婪、狡诈,代表邪恶势力,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乙文中,狼并没有对牧童做什么,牧童却要伤害它们,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出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牧童的做法太残忍,孩子的暴力倾向,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结合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 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 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 看样子相当仓皇。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 (这时) 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 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 奔跑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 (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③奇之,稍稍宾客④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⑤其然也,日扳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⑦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就]完成。③[邑人]同县的人。④[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⑤[利]认为有利可图。⑥[扳]通“攀”,牵。⑦[泯然]特点完全消失的样子。
30.请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2)年与时驰 驰: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4)从先人还家 从:
3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2.【乙】文中方仲永由“神童”沦落为“众人”的原因有哪些?
33.请结合【甲】文内容,给方仲永提供一些学习建议。
【答案】
30.达到 流逝 每天 跟随
31.(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修养性情。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家族为主题。
32.方仲永由“神童”沦落为“众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不让他继续学习;二是方仲永自己没有继续努力学习,导致才华逐渐消失。
33.方仲永应该保持宁静的心态来学习。要明确志向,专心学习。避免放纵懈怠和急躁冒险,持之以恒地学习。
【解析】
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 达到。(2)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 驰: 流逝。(3)句意: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日: 每天。(4)句意: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从: 跟随。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2)重点词语:其,他的;以,把;养,赡养;收族,团结家族;意,主题。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的分析概括。根据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知,他的父亲贪图别人给的财务,每天带着儿子到处去炫耀,没有给方仲永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方仲永由“神童”沦落为“众人”的客观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不让他继续学习;主观原因是:方仲永自己没有继续努力学习,导致才华逐渐消失。
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运用。根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学习需要静心,还需要立下远大的志向。方仲永应该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且保持宁静的心态来学习。
根据“淫慢则不能励精”可知,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学习,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据此可以建议方仲永避免放纵懈怠和急躁冒险,持之以恒地学习。
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的结果将是精力衰竭、失去活力,与社会脱节,只能悲哀地守着破旧的房屋,悔恨当初没有努力。据此可以建议方仲永珍惜时间,专心学习。
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③啮④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⑥召子,曰:“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⑧。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④啮:咬。⑤贾人:商人。⑥遽:马上,赶快。⑦汝:你。⑧直:通“值”,价值。
3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驰
(3)不见是马
(4)戒仆养之终老
3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3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旨在告诫、劝勉儿子。
B.“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的断句是正确的。
C.“夫君子之行”和“陈谏议之子”的“之”意义相同。
D.画线句通过想象述说“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后果,从而教育儿子惜时,修身养德。
37.小深在阅读甲乙两文时,发现诸葛亮和陈谏议分别对儿子寄寓了不同的期望,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助小深完成归纳总结。
【答案】
34.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这 告诫
35.(1)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当时的人称赞陈谏议有古代仁者的风度。
36.B
37.①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看出诸葛亮想让诸葛瞻立志做一个君子,以此为标准,不断的改掉身上的错误,修养自己的品德。②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做一个有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的人。③从陈谏议批评儿子“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可以看出,陈谏议希望儿子不坑害他人,要做一个心术正派之人。④从陈谏议“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可以看出陈谏议是一个正直、善良之人,他以自己的行为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任意答3点即可)
【分析】
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离开; (3)句意:没看到这匹马。是:这; (4)句意: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戒:告诫。
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2)时:当时;称:称赞;风:风度。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 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可知,“汝为贵臣”和“家中左右尚不能制”是完整的主谓句,“能蓄之”的主语是“贾人”;故断为: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本项分析不当;故选B。
3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写出启示即可。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希望儿子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希望儿子恬静寡欲来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来达到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希望儿子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干,明确志向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乙文结合“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可知:陈谏议告诫儿子要为他人着想,不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结合“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可知:陈谏议是一个正直、善良。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及事讫
④遂止于野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 ;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记叙。
【答案】(1)约定 舍弃 等,等到 于是,就
(2)C
(3)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③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及:等,等到;④句意: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则是无信”意思是:就是不讲信用。信:动词,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名词,诚实、诚信;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在父亲友人对着元方骂其扶父亲不遵守约定时,元方直接点明父亲友人失信、失礼的表现;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讲礼貌。根据乙文“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孩子们,在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时,郭伋为了信守承诺在野外亭中留宿到约定日期才进城;启发我们要信守承诺;可见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空:根据甲文“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主要通过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彰显主题的,侧重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3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②。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③。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④彼,跑⑤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⑥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①牧竖:牧童。②仓皇:惊慌。③嗥:狼叫声。④趋:向,到。⑤跑:同“刨”,用前爪刨抓。⑥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蒲松龄《牧坚捕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屠大窘
②屠暴起
③谋分捉之
④气已绝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3)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B.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D.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4)甲乙两文中的狼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你赞成两文中人的做法吗?
【答案】(1)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突然; 谋划; 断。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
(3)D
(4)甲文中两狼贪婪、凶残、狡诈而愚蠢;乙文中大狼身上体现出浓浓的母爱。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他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游戏的心态,手段很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屠户感到处境危急。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②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来。暴:突然。③句意: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谋:谋划。④句意:大狼已经气绝身亡。绝:断。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止:只、仅;增:增加;笑:笑料;耳:罢了;②竖:牧童;彼树:另一棵树上。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缓慢),叫声渐渐减弱。“前树又鸣”表述完整,引出下面大狼的动作,应在其后断一处;“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句式相同,应各自断开;“奔渐迟”与“声渐弱”句式相同,应各自断开。故断句为: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甲文中,狼残忍和狡诈,屠夫为保护自己,找机会杀掉两只凶猛的狼,行为出于自保,是正当的行为;乙文中,狼有伟大的母爱,且没有伤害人,两个牧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戏弄狼妈妈致其死亡,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不人道的行为。结合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残忍而贪婪的饿狼,他是为了保护自己才杀两只狼。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且狼妈妈是为了救小狼才被戏弄致死的,充满伟大的母爱,展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各自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发现两只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这时候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先前那样狂叫撕抓。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缓慢),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地卧倒在地上,很长时间不再动弹。此时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文言字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1)“汝卖之乎?”曰:“然。”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
(1)
(2)求闻之若此
(3)我闻有凤凰久矣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见闻:③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⑤嗅,嗅到。(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2)
(3) (填序号)
(4)乃与之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4)
相关语句
现代汉语意思
表达效果
贤哉,回也!
(1)
“哉”,“也”相当于“啊”,可以放慢说话节奏,舒缓语气。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
与“哉”“也”短句相反,这个短句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写出了项籍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写作 【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遇,你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名著阅读 【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8页。
这是一份专题06 记叙文阅读 (一)【解释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分类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项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