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4.《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人教部编版(2024)
展开诗歌发展史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古代诗歌诗词曲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建安诗歌等;格律自由、对仗不拘、篇幅不限近体诗(形成于唐代)格律诗分为 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用韵都有一定限制盛行于宋代每首词的词牌标示音乐性和格式字数有定、句子长短不一,常分为上下两部分盛行于元代包括 杂剧和散曲句子长短不一,字数不定,句式比词更灵活,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诗歌发展史《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乐府诗歌行宋词七律元曲为什么将这五首诗歌编排在一起?题材战争苦难志气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十五从军征叙事诗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应征多年的老兵返乡的见闻根据诗歌内容,填写表格久战始归归途中回到家中出门东望无急切、期盼询问乡亲家中情况许多松柏坟冢失落跳兔、飞雉、旅谷、旅葵绝望羹饭不知饴(贻,赠给)谁泪沾衣悲哀、茫然线索?老兵经历情感变化 本首诗用 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作者选取非常有表现力的景物(意象),层次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兵归乡的凄惨景象,并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令人感伤。通过 与 描写,作者塑造了一个 的老兵形象。饱受战争摧残、家破人亡、晚景凄凉语言动作老兵之苦难的原因是什么?白描战争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老兵之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战争年代表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白登之战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汉平诸吕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平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下邑之战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借老兵的遭遇控诉战争使人家破人亡,控诉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作者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过零丁洋志气述志诗 文天祥(1236-1283),字普,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力抗战,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这首七律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1279)。当时,元军元帅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崖山抗击元军的宋军元帅、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辞:“我自己救父母(祖国)不得,怎么能教人背叛父母?”并奋笔疾书此诗,表明心志并作答。张弘范看文天祥意志坚决,连称“好人!好诗!”不再追逼。 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文天祥押送大都。在大都文天祥被囚禁四年,面对种种诱惑,他毫不动摇,即使面对降元的宋恭帝和当时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他也一概严词拒绝,即使许以丞相之位也不为所动。最终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以成全其气节。 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衣襟上发现了以下几句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从全诗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从读书报国到抗元救国的人生经历叙说国势艰危、身世困厄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写内心的“惶恐”“零丁”抒发心中志气慨叹、感伤凄凉孤苦悲壮哪个诗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忠贞报国、取义成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作者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两句诗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 通过成对使用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及巧妙地转化,作者表达了他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