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类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新世代的“90后”“00后”青年群体的“断亲”,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与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青年“断亲”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化理解,需要从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大环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等多个方面去思考。亲戚是一种基于血缘联结的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亲戚关系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基本指向,即围绕着血缘亲属的排序,形成社会关系距离的圈层形态。中国民间有一句老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形象地表达了亲戚关系的客观弱化现象。随着家族的代际延伸,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增加,导致了“亲不过三代”的社会现实。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占据主流。较少的亲戚网络与少子化,让原本具有黏性的亲戚关系加速淡化,并逐渐出现了“亲不过二代”的紧缩化形态的亲戚关系同时,亲戚相互之间的攀比也在磨灭亲情。当人们赚到钱之后,会与亲人对比,对方过得好自己不高兴,自己过得好对方不高兴,因此这种攀比的心理割断了亲情,使彼此之间情感淡漠。孩子也变成相互攀比的工具,逢年过节总会听到“你家孩子成绩怎么样”“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等,这些举动让孩子们抗拒走亲访友。因此,在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的式微,亲情的淡漠,成了新一代青年群体“断亲”行为的客观原因。
(摘编自胡小武《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材料三: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尔克在《群体性孤独》中认为,人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陪伴,但不幸仅是一种虚幻的陪伴,沉浸越多,在现实中越找不到亲密感。网络社交多集中于无实际内容的表情包互动、机械式无需思考的点赞、泛泛的赞美、空洞的祝福、广播式的交流。美化过的生活和滤镜下的面孔,这些弱联结无法替代现实面对面的强联结,人们需要握手时笃定的眼神、怯弱时好友的鼓励、生病时家人的叮嘱。
所以,人类最终无法离开线下交流,仍需偶尔小聚、时常碰面。况且全面、深刻而急遽的社会转型中蕴含了高度不确定性,更容易在心灵上造成一种深刻的无常感和无力感,这些更需要紧密地联结而形成稳定的线下人际支持,打破自我蜷缩,通过人与人活跃而健康的联结化解风险,心意相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拥有亲缘家庭的支撑,能够通过固定的仪式形成关联,如红白喜事的人情开支、春节走亲访友的礼尚往来,并在差序格局的涟漪之中依关系的亲密程度满足人情的交换需求。
诚然,社交需要浓稠,但是边界感十分重要,保持合适的边界感实际上就是一种运用情境判断评估社会关系的能力,也是洞察社会关系的能力,而能力越强的人,其宜人性水平越好,受欢迎程度也越高。清晰的边界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体面与礼貌,过于干涉他人,分不清楚边界,看起来不求回报、不遗余力,实则是高度控制欲的显现,是越界不自觉地对他人的干扰。社交原则需要让自己舒服,也需要让他人舒服,懂得合理建立个人边界,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边界,致力于形成人际联结中的有序生态,在个体关联中成就群体,同时在群体互动中成就个体,拒绝无边界的人际黏稠,学会用智慧廓清交往边界。亲近而不逾矩,熟悉而有距离。人生如尺,理应有度。
(摘编自管健《“熟人社会”到“日常注重边界感”:当代青年社交需求的变化与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根据生育与婚姻事实结成的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性质,其边界具有伸缩性,可以不断向外延展。
B. “90后”“00后”青年群体“断亲”成为普遍现象,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他们的亲戚关系网络不断缩小。
C. 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的陪伴是虚幻的,它无法替代现实中面对面的强联结,反而可能让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亲密感。
D. 现代人际关系需要清晰的边界,再亲密的社交关系也需要建立边界感,这样有助于形成有序的、舒适的人际联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差序格局”描述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它具有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及他人的特点。
B. 材料二中作者借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观点,为后文阐述“断亲”行为的原因提供了理论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家族的代际延伸与现代家庭成员的紧缩进行对比,突出亲戚关系弱化的客观事实。
D. 材料三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述雪莉·特尔克的观点,分析了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
B. 视人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墨子》)
C. 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
D.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学术性文章的论证力求严谨,也可兼具生动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B 4. ①首先分析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虚幻陪伴和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缺失。
②接着强调线下交流的必要性/强调人对亲密、稳定人际支持的需求。
③最后讨论社交中的边界感,强调建立和尊重个人边界的重要性。
5. 材料一论证严谨:①结构严谨,作者先总体分析整个社会的结构,再论述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最后进行总结,逻辑严密。②对“差序格局”进行了概念界定。/语言严谨,“这个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的“不一定”。
材料一语言生动:作者使用了“丢石头在水面上”的比喻来描述社会关系的扩散,使得抽象的社会结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一表三千里”“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引用,不仅增加了文化色彩,也使得论述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举例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缩成一小团”的描述生动形象。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多角度分析了当前社会中人际关系变迁,尤其是亲情淡化与社交边界的重要性。材料一以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传统乡土社会的亲属关系特点。材料二总结了“断亲”现象与亲属关系缩紧的原因,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材料三讨论了数字化背景下社交的虚幻性,强调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必要与边界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他们的亲戚关系网络不断缩小”错误,依据原文“青年‘断亲’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化理解,需要从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大环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等多个方面去思考”可知,“断亲”成为普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家族的代际延伸与现代家庭成员的紧缩进行对比”错误,没有对二者进行对比,传统家族的代际延伸时是“亲不过三代”,现代家庭成员的紧缩是“亲不过二代”,均是人际关系的淡化,因而两者不是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提到的“差序格局”,主要是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
A.意思是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强调爱亲和尊重贤人,体现亲属关系。
B.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去盗窃?看待别人像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强调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不是强调亲属关系。
C.意思是在社会中,如果亲近和疏远的关系有明确的区分,那么施行的政策或恩惠就不会违背情理;如果年长的和年幼的遵循既有的顺序,家庭和事业就能迅速成功而不会太过于劳累,体现亲属关系。
D.意思是指穷困的时候就是在路边也无人问津,富有的时候即使在深山里住很远的亲戚来探望,体现亲属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①第一段首先指出雪莉·特尔克在《群体性孤独》中提出的“人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陪伴,但不幸仅是一种虚幻的陪伴,沉浸越多,在现实中越找不到亲密感”的观点,并通过具体网络社交中无实际内容的交流分析虚幻陪伴的无效和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缺失。
②第二段“所以,人类最终无法离开线下交流,仍需偶尔小聚、时常碰面”,首先明确线下交流的必要性。然后指出“全面、深刻而急遽的社会转型中蕴含了高度不确定性,更容易在心灵上造成一种深刻的无常感和无力感,这些更需要紧密地联结而形成稳定的线下人际支持”,强调人对亲密线下关系的需求,“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拥有亲缘家庭的支撑,能够通过固定的仪式形成关联”,则指出人对稳定人际支持的需求。
③第三段“诚然,社交需要浓稠,但是边界感十分重要,保持合适的边界感实际上就是一种运用情境判断评估社会关系的能力,也是洞察社会关系的能力”,首先指出社交中需要边界感。“社交原则需要让自己舒服,也需要让他人舒服,懂得合理建立个人边界,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边界”,则具体指出建立和尊重个人边界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一、论证严谨性:可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首先开篇通过对比西方社会格局,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特点,即“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第二段通过“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知是论述亲缘关系。第三段通过“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可知,是论述地缘关系。第四段总结了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的不同,文章整体思路逻辑严密。
严谨性还可从语言角度入手分析,比如运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语,增强语言的严谨性。“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不一定”用语严谨。“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对“差序格局”进行了概念界定,准确严谨。
二、论证生动性: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通过比喻形象写出了社会关系的扩散;引用俗语,“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树倒猢狲散”等,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也更具文采;举例论证更生动,“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论证了差序格局中的地缘关系,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词语选择精准传神,比如“缩成一小团”中,“一小团”形象体现出家庭势力衰弱之后的亲属关系的缩小程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①
茅盾
南京路上满浮着稳定的空气。行人道上有寥寥的几个“三道头”②和印度巡捕。老闸捕房门口排列着五六个全武装的万国商团,门里的长甬道上有骑巡的马打盘旋。靠着老闸捕房这边的行人道不准通行。
从老闸捕房向东到抛球场,闹热是加倍了。梅女士和徐绮君在人丛中慢慢地挤。然而还只有十一时半。梅女士和徐绮君走进了一家点心铺子。这里也是比平常拥挤些,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是来赴这历史的盛筵。在吃一碗面的时候,徐绮君向四下里张望着,忽然独自笑起来了。
“笑什么?绮?”
“因为我想起《水浒传》上梁山泊好汉打劫法场的情形。”
徐绮君把脸儿覆在面碗上,低声说。而在得到了梅女士的一声软笑的回答声,她又带些询问的意味接下去:
“人家是要打劫一位兄弟或是一位头领,我们呢?”
“我们是要打劫整个上海的心,要把千万的心捏成为一个其大无比的活的心!”
梅女士低声地然而坚定地回答。
忽然一片嚷声从窗外进来。一个狂怒的声音在喊:
“起来呀,起来呀!咱们中国人!”
所有的人儿都跳起来拥到窗外洋台上,梅女士抢在先头。下面是蠕动的头的圆阵。尖耸出来的红布包头的印度巡捕扬起了木棒子乱舞。“三道头”扭住了一位长大的男子,他还在狂怒地喊。蓦地他的右手一撒,传单飞起在空中,接着便是雷一样的喝彩声和鼓掌声。
……
“同志们努力呀,占住这阵地!全上海已经动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
梅女士忘其所以地怒喊了。然而她不能再多一句。一道水猛打在她脸上,立刻眼前乌黑,脚下软了,从货车上跌在人堆里。两三只粗壮的手将她挡住。松过一口气来,梅女士顺着脚尖在马路上走,突然觉得发冷,为两条腿不客气地抖起来了。她这才意识到全身的衣服都已湿透,只有一双皮鞋却还例外地干燥。强烈的头痛也来袭击她了。两条腿有铅质的那样重。
“梅,到哪里去?”
在路角,有人从后面走上来高声唤了。梅女士回头去看,却是那位徐自强。穿着漂亮的洋服,裤子上两条笔直的缝,一点也不含糊。
“哈,你也吃着了自来水么?梅,留心着凉,可不是玩的。到我的旅馆坐一下罢。喝一杯白兰地,换一套衣服;凑巧我买了一件新旗袍想送人。歇一下,包你有益无害。不生病。”
并没等梅女士回答,徐自强拉着她就走。只转过一家店面,就是孟渊旅社的大门。梅女士委实是太乏了,头依然痛,腿依然重,而且腰部又作酸,虽然心里挂念着南京路,还是扶在徐自强手上走进了他的房间。
忙乱地找出一瓶白兰地,徐自强拿起茶杯来满斟一杯,就送到梅女士手里。
“一杯是喝不完的。”
梅女士呷了一口说。现在她坐的是软软的沙发,房间里的空气又比较的暖和,便觉得全身畅快些了。徐自强又在掏摸他的旅行大皮箱。忽然一声欢呼,他扯出一件淡青色闪光法国软缎的夹旗袍来,伸直了臂膊,摊在梅女士眼前,像一个老手的衣庄伙计。
“我不要换衣服。”
梅女士摇着头说,把剩余的半杯酒放在桌子上。
“不换是不行的。如果你要里面的衬衣,我也有。”
“那么你总该有第二件旗袍。这件太漂亮了,我不要。”
“正要这样漂亮的才配得上你呢!”
梅女士笑了一笑,仍旧摇头。
徐自强似乎惘然了,也带着几分忸怩。他回到沙发上,然后再移近着梅女士的身边。
“天在头顶!请你明白我的一片真心。我请你换衣服,完全为的是好,绝对没有别的用意。我始终是你的忠实同志。前几年在重庆碰到你,想来你还记得,我就最忠实地帮助你。那时我还在中学校念书,你说我是小孩子。现在,我书也读好,仗也打过,我是少校连长。我真是爱着你,打仗革命也是为了你!”
“呵,失敬得很,你是连长大人了。可是我这个人真奇怪,总碰到军官要来爱我。可是我真不受抬举,现在我还是我!”
“他们都是些军阀,我是革命军人!”徐自强定了定神,愤愤不平地说。
“那么,今天全上海都起来了,为什么你却穿得那样斯文整齐,在旅馆门前踱方步?”
“我没有受到命令呀!没有命令乱动,总司令要照军法办理。
梅女士鼻子里响了一声,没有回答。
“况且外国人有枪炮,你们这样喊喊也不中用。真正要革命还得靠军人!”
“好!等你玩厌了上海,再来革命!”
梅女士霍然站起来,跑出房门,随手用力将门碰上,便飞快地跑下楼去。徐自强到楼梯头唤时,梅女士已经跑出了旅馆大门。
怒潮一样的人声还从南京路方面传来.梅女士今天的满腔高兴,在孟渊旅社时被徐自强扫得精光,现在听得那呼噪的声音,她的热血立刻再燃起。
这时候有急溜的铃声在马路中间响,接连的两三架脚踏车从东而来,车上人手里拿着一面小小的纸旗。梅女士在那个“三道头”左侧擦过,急抢步上前看,瞥见旗上的红字是:“包围总商会去!”
对面先施公司门楣上的大时钟正指着三点零几分。
(有删改)
【注】①小说背景:1925年5月30日,上海的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但遭到英国巡捕的暴力镇压,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抗议和反抗行动。即五卅运动。②“三道头”是指旧上海租界里的外国警察头目,因制服臂章上有三条横的标记,故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使用“稳定”“寥寥”等词语,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示紧张压抑的社会氛围。
B. 文章通过对话将梁山好汉打劫法场与本次游行比较,突显游行号召民众团结一心的目的。
C. 梅女士说“一杯是喝不完的”,这既表现了她此时无心享乐,又暗示她对徐自强心生怀疑。
D. 徐自强称自己是革命军人,要遵照军令,认为游行无用,与梅女士的革命热情形成对比。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道头”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强调了这类人的特殊身份,暗含了中国民众的反帝国主义情绪。
B. 第二自然段中“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以神态描写表现了青年参与游行的积极性。
C. 文章最后叙述梅女士跑出旅馆冲向街道,加入游行的队伍,情节发生突转,再掀波澜,出人意料。
D. 文中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游行场面,既有群像塑造,也集中笔墨描绘了具有代表性的爱国青年。
8. 小说结尾聚焦“大时钟正指着三点零几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通过描写当前时间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次游行发生的时间/背景。
②时间上前后呼应,有助于情节层层推进,让读者更加期待故事情节的下一步发展。
③增强激动紧张的现场氛围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④体现了游行持续时间之长,有助于展现热情高涨的爱国青年形象。
⑤留下想象空间,增加悬念,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9. ①社会背景真实:反映五卅运动,揭示爆发大规模抗议和反抗行动的原因。
②细节描写的真实:通过真实的细节描绘了上海民众游行示威的场景。
③典型人物的真实:通过典型人物梅女士、徐绮君的塑造,反映了20年代爱国进步青年的觉醒,展现了她们的抗争精神。
④主题反映现实: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地方军阀剥削压迫百姓的社会现实。
【解析】
【导语】茅盾的小说《虹》以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和对话,刻画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揭示了民族觉醒时期中国民众的不屈与反抗精神。文章通过梅女士的革命热情与徐自强的懈怠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女性角色的坚定信念。细腻的细节描写与紧凑的情节发展,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激荡与人物内心的变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又暗示她对徐自强心生怀疑”错误。此句表现她的心思在于抗议行动,并无心思饮酒享乐,并无对徐自强心生怀疑。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情节发生突转”“出人意料”错误。梅女士跑出旅馆冲向街道,加入游行的队伍,这是情理之中的,从前文对她面对抗议行动的兴奋态度就可以看出,情节也是顺理成章的,并无突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物象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①背景角度,“三点零几分”显现出此次游行发生的具体时间,明确交代了游行罢工的时间和背景。
②情节角度,前文也有提到时间,“然而还只有十一时半。梅女士和徐绮君走进了一家点心铺子。这里也是比平常拥挤些,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抗议行动还未开始。此处的时间与前文前后呼应,有助于推进情节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抗议行动会有怎样如火如荼的抗议活动,让读者更加期待。
③渲染气氛角度,“三点零几分”,抗议行动在时间的推移中越来越热烈,具体的时间,更能渲染激动紧张的现场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
④内容和人物角度,“然而还只有十一时半。梅女士和徐绮君走进了一家点心铺子。这里也是比平常拥挤些,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忽然一片嚷声从窗外进来。一个狂怒的声音在喊”说明抗议行动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三点零几分”“瞥见旗上的红字是:‘包围总商会去’”,说明抗议还在继续,时间的延续可以看出游行持续时间之长。这样久的抗议也能体现出爱国青年高涨的革命热情。
⑤效果角度,“三点零几分”,抗议还在继续,而且还有“包围总商会去”的行动,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抗议活动,让人心生期待,增加悬念,留下想象空间,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真实性: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真实的环境描写,不脱离现实的情节安排,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典型人物的真实性,主题的真实性等。
①社会背景真实,小说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在这部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爆发大规模抗议和反抗行动的原因,因此社会背景真实可信。
②细节描写的真实:“忽然一片嚷声从窗外进来。一个狂怒的声音在喊:‘起来呀,起来呀!咱们中国人!’”“所有的人儿都跳起来拥到窗外洋台上”“他还在狂怒地喊。蓦地他的右手一撒,传单飞起在空中,接着便是雷一样的喝彩声和鼓掌声”,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民众游行示威的场景,真实的细节刻画,再现了上海民众游行示威的真实场景和热情。
③典型人物的真实:文中的典型人物是梅女士,她作为一个进步青年,面对抗议行动展现了极大的热情,“所有的人儿都跳起来拥到窗外洋台上,梅女士抢在先头”“梅女士忘其所以地怒喊了”“梅女士霍然站起来,跑出房门,随手用力将门碰上,便飞快地跑下楼去”“梅女士今天的满腔高兴,在孟渊旅社时被徐自强扫得精光,现在听得那呼噪的声音,她的热血立刻再燃起”这些都将一个觉醒的爱国青年真实塑造出来。还有关于徐绮君的塑造“我们是要打劫整个上海的心,要把千万的心捏成为一个其大无比的活的心!”,语言描写也反映出其进步的思想和热情。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反映了20年代爱国进步青年的觉醒,展现了她们的抗争精神。
④主题反映现实:“行人道上有寥寥的几个“三道头”和印度巡捕。老闸捕房门口排列着五六个全武装的万国商团,门里的长甬道上有骑巡的马打盘旋”“尖耸出来的红布包头的印度巡捕扬起了木棒子乱舞”“他们都是些军阀,我是革命军人”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地方军阀剥削压迫百姓的社会现实,主题反映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其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湣王强A南败楚相B唐眜C于重丘D西摧三晋E于观津F遂与三晋G击秦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子孙因家焉 焉:兼词,于此
B. 湣王自矜 矜:矜持
C. 而燕军乐毅独追 而:表转折,但是
D.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固:本来
12.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A. 青,取之于蓝B. 蚓无爪牙之利
C. 句读之不知D. 不拘于时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毅作为魏国使节出使燕国,燕王以宾客之礼相待,乐毅虽然推辞谦让,但最后还是委屈自己像人质一样做了燕国的臣子。
B. 乐毅才能出众,富有军事谋略。乐毅认为齐国地大人多,不易单独攻取,于是联合诸侯国,举兵伐齐,最终在济西打败齐军。
C. 乐毅战功卓著,深受燕昭王赏识。乐毅攻下临菑,把齐国的珍宝财物全部运送到燕国,燕昭王亲自前往犒劳,并予以封赏。
D. 乐毅有远见卓识,能审时度势。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乐毅就离赵赴魏;他心知燕惠王对自己不怀好意,便投降赵国。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 燕惠王召回乐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ADF
11. B 12. B
13. A 14. (1)然而不能尽快攻克的原因是,听说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嫌隙,想要集结军队暂且留在齐国,在齐国称王。
(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5. ①乐毅未能完全攻占齐国。
②燕惠王与乐毅有嫌隙。
③齐国田单行反间计。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通过叙述乐毅的出身、仕途及功绩,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乐毅祖上显赫,他在仕途上展现出对国家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出色的外交手腕。他成功联合多国攻打强大的齐国,并取得显赫的战绩。然而,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和燕惠王的多疑,乐毅最后不得不选择另投赵国,体现了古代将领在纷繁政治势力下的挣扎与无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
“齐湣王”作主语,“强”作谓语,因此A处断开;
“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中,“南”是状语,“败”是谓语动词,“楚相唐眜”是宾语,“于重丘”是后置状语,句意完整,因此在D处断开;
“西摧三晋于观津”和上句结构一致,因此在F处断开。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
B.错误。“矜”,骄傲、自满。句意: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傲。
C.正确。句意:但是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
D.正确。句意: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使乐毅复以兵平不下者齐城”。句意: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取”。句意: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了解标点符号。
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当时风气拘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委屈自己像人质一样”错误。原文“委质”意进献礼物,表示献身,引申为臣服,归附。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隙”,嫌隙;“且”,暂且;“王”,称王。
(2)“之”,这些;“不齿”,不与同列,鄙视;“乃”,竟然。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可知,乐毅未完全攻占齐国。
②从“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可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本有嫌隙,惠王即位后对乐毅心存不满。
③从“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可知,齐国的田单听闻燕惠王与乐毅关系不睦,故意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更加怀疑乐毅的忠诚。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在这个时候,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①
杜甫
拾遗曾奏数行书②,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③,阮籍焉知礼法疏④。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注]①严公,指严武,曾写《寄题杜二锦江野事》一诗,规劝杜甫再仕为官,杜甫作此诗以酬答。②杜甫曾任职左拾遗。③《谢安传》:(谢安)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④阮籍,竹林七贤之一,任性不羁,不拘礼法。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四两句描绘了诗人的闲居生活,他自称天性疏懒,向来钟爱水边与竹间的居处环境,并把江上垂钓当作乐趣。
B. 第三句照应首句,诗人回忆过去光鲜亮丽的官场生活,他曾经随意地骑着皇家用马,恭敬地在前面为皇帝引导车马。
C. 颈联诗人以谢安自比,表明自己像谢安一样,喜好交游,甚至不惜耗费;以阮籍自喻,表明自己任性不羁的性格特点。
D. 尾联“旌麾”一词使用借代手法,突出严公出行仪仗的盛大;“枉沐”一词意为承蒙屈尊,隐含对严公的感激之意。
17. 面对好友严武的规劝,杜甫是如何委婉表达拒绝之意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①对比:诗人通过过去光鲜亮丽的官场生活与现在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对比,表明自己天性慵懒,无心仕途。
②用典:借用阮籍的典故,表明自己任性不羁,疏于礼法,无意仕途。
③双关:诗歌最后一句运用双关,表面是写草堂荒芜,自己要除草力耕,表明自己甘于恬淡;实际是对严武到来的邀约,如果严武到来,将为其开辟道路,表明自己不会赴仕。
【解析】
【导语】杜甫在诗中通过描绘自己闲适的隐居生活以及借用历史人物谢安和阮籍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他既感激好友严武的关心,又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规劝,体现出他复杂的情感和人生选择的坚定。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诗人以谢安自比,表明自己像谢安一样,喜好交游,甚至不惜耗费”错。诗人以谢安比严武,表明严武对诗人的殷勤规劝,含有诗人对严公的感激。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对比手法:首联先提及往昔任左拾遗时向皇帝进奏的经历,那曾是风光体面、身处官场核心事务的过往;紧接着直言自己本性疏懒,向来钟情于水畔竹间的隐居生活。颔联进一步强化对比,“奉引滥骑沙苑马”是描绘昔日在朝为官,伴驾出行、场面风光的情景;“幽栖真钓锦江鱼”则尽显当下幽居江畔、悠然垂钓的闲适惬意,借往昔官场与如今隐居状态的鲜明对照,凸显自己慵懒随性、无意再涉官场的心境,向严武明示心迹,委婉拒仕。
②用典手法:颈联援引阮籍的典故,阮籍身处魏晋乱世,为人任性不羁、超脱礼法束缚,行为举止随心随性。杜甫借此自比,暗示自己如同阮籍一般,任性不羁,行事随心,委婉传达出不适应官场、不愿再入仕途的想法,回应严武的规劝。
③双关手法:诗歌尾联一语双关,表层语义是说自家草堂周边荒草丛生,连路径都没了,要动手锄草清理,表明自己甘于恬淡,远离官场的选择,委婉且坚决地拒绝严武让自己再仕为官的提议。深层含义是对严武到来的邀约,倘若严武亲临,自己才会为其“开径”,侧面烘托绝无主动赴仕的念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插秧歌》)
(3)爱而不见,__________。(《诗经·静女》)
(4)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5)弥补不足,提升自我,要讲求学习的方法,而借助外物往往是有效的方式。荀子在《劝学》中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改变人的天性需要借助外物。韩愈也在《师说》中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
【答案】 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②. 笠是兜鍪蓑是甲 ③. 搔首踟蹰 ④.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⑤. 君子生非异也 ⑥. 善假于物也 ⑦. 吾师道也 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峥嵘”“稠”“鍪”“蓑”“踟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晴爽的五月清晨,缘缘堂主人走近堂楼窗际,凭栏闲眺庭中的景物,作如是想:葡萄也贪肥。用了半张豆饼,这几天就青青满棚。半张豆饼的饲养,换得它这许多的报效,这植物真可谓有益于人生,而尽忠于主人的了。那在朝阳中向我微笑的嫩叶儿和在展风中向我点头的藤蔓儿仿佛都在说“我们是为你而生的呀!”
忽闻庭中吃吃作笑,呜呜作声,似有人为不平之鸣者。倾耳而听,说话的是葡萄:“哈,哈,这老头子发痴!他以为我是为他生的。我受天之命降生,借自然之力成长,何干于你?我本来生在山野,泥土是适我胃口的食粮,雨露是使我健康的饮料,岩壁丘壑是我的本宅,那时的我攀缘力与繁殖力比现在强得多。你以为我在微笑,在点头。其实我在悲叹,在摇头。天下的傲慢与丑恶,无过于人类了。”
19.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19. 那嫩叶儿在朝阳中向我微笑,那藤蔓儿在晨风中向我点头,它们仿佛都在说“我们是为你而生的呀!”
20. ①拟人,生动形象,通过内心独白流露情感。
②比喻,形象地写出葡萄自然天性。
③排比,多角度强调了葡萄对自然生存环境的怀念。
④对比,通过“本来生在山野”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突出了过去与现在的差异,表达对现在生存环境的厌恶,控诉人类对其的误解。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抽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主谓语宾结构的短句 ,然后将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提取出来单独成句,最后再将句子按照逻辑的需要调整语序,使语句通顺、自然;如果原句中有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可以合并成一个短句;如果语句中出现重复的信息,可以删除冗余信息。
本题的改写思路:将原长句中修饰“嫩叶儿”和“藤蔓儿”的成分拆分开,分别描述它们的状态,再陈述它们仿佛在说话的内容,使句子结构更为清晰简洁,符合短句表达的要求。
故答案为:那嫩叶儿在朝阳中向我微笑,那藤蔓儿在晨风中向我点头,它们仿佛都在说“我们是为你而生的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葡萄以人的口吻和情感,让葡萄能够“诉说”自己原本在山野中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感受,生动形象地流露出葡萄对过去自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被人误解、处于人为干预环境的不满等情感,使葡萄的形象鲜活起来,仿佛它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绪的生命个体。
②“泥土是适我胃口的食粮,雨露是使我健康的饮料,岩壁丘壑是我的本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泥土”比作“我的食粮”,把“雨露”比作“我的饮料”,把“岩壁丘壑”比作“我的本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葡萄原本在自然状态下自在生长的情形,写出葡萄对生存条件的需求和它的自然天性。
③“泥土是适我胃口的食粮,雨露是使我健康的饮料,岩壁丘壑是我的本宅”这部分同时又构成了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山野中泥土、雨露、岩壁丘壑这些自然元素对葡萄的重要性,也就是多角度呈现出葡萄原本自然、惬意且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环境,强化了葡萄对过去自然生存环境的怀念之情,同时让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气势,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深切体会到葡萄所经历的环境变化。
④通过“本来生在山野”时的状态与“现在的我”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强调过去攀缘力与繁殖力比现在强得多,鲜明地展现出过去自然生长环境和现在所处人为环境的差异,突出了葡萄在过去的良好生长态势以及现在所受到的影响,借此表达出葡萄对现在这种被人类干预、误解的生存环境的厌恶之感,也带有对人类自以为葡萄是为其而生这种错误认知的控诉意味,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葡萄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水分子。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出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的未知矿物晶体,水分子在样品中的质量比大约是41%左右,这种水分子即使在月球上的阳光照射区也能稳定存在,比起因易挥发而难以开发利用的水冰,更利于资源开发。水分子经过电解可以产出氧气和氢气,为人类在月球上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气体保障和燃料资源。如果未来在月球上能找到大量这类水合矿物,人类对月球的开发会有更多可能性。
当然,机遇总与挑战随行。对于月球水资源的估测,国际上多种不同研究给出不同数据,彼此相去甚远,月球水资源总量有多少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月球探测和相关研究来拨开迷雾、勾勒蓝图.在开发月球水资源之前,要评估水资源开采对月球环境的潜在影响,开发时要采取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确保月球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哭的哭,闹的闹,跑的跑,各人去向各人的母亲要铜钱。
B. 要是我也能在这里做一个优游水上的渔民,那才安逸啊。
C. 你午后躺一躺正要入睡的时候,他就用那凄厉的声音把你惊醒。
D. 真正对人民忠心,就要注意节约,爱惜公家的一针一线!
【答案】21. 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的未知矿物晶体,水分子在样品中的质量比大约是41%。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搭配不当,“科学家……出现”主谓搭配不当,将“出现”改成“发现”;
(2)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成分赘余,去掉“大约”或“左右”均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要”在文中的含义是“应该”。
A.“索要”的意思。
B.表示假设,“如果”。
C.表示动作即将发生。
D.“应该”的意思。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受访青年大多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针对“词穷”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增强自身素质,重拾文字表达力
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俏皮式、圈层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很多线下场合。不少年轻人感慨自己现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了“词穷”的现象。
某种程度上,“词穷”背后,是互联网语言对传统表达的侵蚀。其实,网络流行语也好,表情包也罢,这都是当代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但“用进废退”,倘若使用者“厚此薄彼”,过度沉迷于网络表达,就容易出问题了。恰如一位中文系教授所提醒的,网络语言丰富了,但也简化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不自觉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具有了一定替代性。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真不是危言耸听了。“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说到底,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该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或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
要真正走出困境,年轻人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阅读、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文字表达的多样性。阅读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而写作则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文字组织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深刻。
此外,年轻人还应该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在数字化时代,文字依然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虽然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字的学习。我们应该珍惜文字,用心去感受它、去运用它,让文字成为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专栏、举办讲座等方式,普及文学知识,推广优秀作品,引导年轻人关注文字,热爱文字。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营造一个尊重文字、崇尚文化的氛围,让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字表达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文字失语症”确实是一部分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但只要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付诸实践去改变,相信一定能够摆脱困扰,用文字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重新找回那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语言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于当代青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并指出了受访青年认为的两个主要原因: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这反映出这一问题在青年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阅读量少被认为是“词穷”的原因之一,说明阅读对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阅读可以拓展词汇量、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使青年在表达时习惯于简洁、直观的方式,而忽略了对文字的细腻运用和深度思考,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弱化。所以题目旨在倡导学生增加阅读量,提升语言素养;反思网络语言和表情包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呼吁回归对文字表达的重视,培养严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习惯。
考生写作时,可以开篇简述材料,提出观点,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对比阅读丰富和阅读匮乏的人的语言表达差异,列举一些因语言表达能力出色而获得成功的事例等,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分析造成“词穷”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广大青年积极行动起来。
立意:
1.让语言回归现实,重拾交流的美好。
2.提升语言文字的丰富性,走出“词穷”之困。
3.增加阅读,拒绝“文字失语”。
4.走出“词穷”困境,需要内外兼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