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1 生物进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生物进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11生物进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11生物进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真题汇编的意义。1、增强高考考生的复习动力和信心;2、提高高考考生的复习效率;3、加深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考真题汇编的内容。1、高考试题收录,涵盖了考试的各个学科;2、答案解析,加深知识点理解和掌握;3、复习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高考真题汇编的重要性。高考真题汇编不仅可以提高考生的复习动力和信心,增强考生的复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加深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考生更好地把握考试方向,为高考复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专题11 生物进化
(2024年1月浙江省)5.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多年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措施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 )
A. 分析种间关系,迁出白头叶猴竞争者
B. 通过监控技术,加强白头叶猴数量监测
C.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
D 对当地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是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措施,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24年1月浙江省)6. 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 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 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 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进化不仅在地层中留下了证据(化石),也在当今生物体上留下了许多印迹(如痕迹器官),这些印迹可以作为进化的佐证。
【详解】A、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生动物,A正确;
B、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化而使其退化,B正确;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说明这些器官在这些生物中存在过,也说明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故选D。
(甘肃省2024)7.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 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 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花期隔离只是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花期隔离不能说明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
B、花期隔离使得2个种群间不能进行交配,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都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2024年湖北省)14. 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 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 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 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ZH的基因频率为90%。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
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
故选B。
(2024年安徽省)13. 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 4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B. 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 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
D. 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除了免疫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外,还有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
【详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推测不同物种的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A正确;
B、不同生物的β-珠蛋白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测这些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C正确;
D、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1个,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故甲与乙的亲缘关系并非最远,D错误。
故选D。
(2024年广东省)11. EDAR 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 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 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 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⑤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对生物界的种族繁衍和进化来说,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很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详解】A、根据题意,EDAR 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导致M突变为m,因此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意,EDAR 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因此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因此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气温逐渐升高,m基因频率升高,M基因频率降低,因此推测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4年吉林省)8. 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 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详解】A、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
C、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故选C。
1.(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5月模拟训练试题生物试卷)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避免DNA的“有害”突变。在漫长的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下,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D. 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因此,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也是化石,A正确;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突变可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表现为升高,C正确;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起到了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生物试卷) 巴拿马地峡在大约1000万年前开始上升,大约300万年前,大洋被地峡完全分开。科学家对位于两侧大洋不同深度的鼓虾物种对进行研究,发现在人工实验条件下,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A1-B1、A2-B2、……、A15-B15表示地峡两侧大洋中的鼓虾物种对
A. 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
B. 地峡上升过程中喷发的致癌物导致鼓虾产生突变,决定了物种进化的方向
C. 地峡两侧的浅水物种对,易受海水流动影响,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更频繁
D. 上述相关信息表明鼓虾生殖隔离的形成过程与地理隔离时间的长短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A、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说明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A正确;
B、突变是不定向的,致癌物不会导致鼓虾产生突变,只是可以提高突变的概率,物种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
C、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说明存在生殖隔离,巴拿马地峡的出现导致原本生活在同一区域的鼓虾出现了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导致鼓虾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巴拿马地峡的出现导致原本生活在同一区域的鼓虾出现了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导致鼓虾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大约300万年前,大洋被地峡完全分开,导致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过程与地理隔离时间的长短有关,D错误。
故选A。
3.(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二模联考生物试题) 地三色堇主要依靠地昆虫传粉,在20年中,地的三色堇花朵小了,花蜜产量减少,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了,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同时期地的昆虫也在大量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色堇和传粉昆虫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
B. X地三色堇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三色堇中与自花授粉有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D. 自花授粉有利于增加三色堇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三色堇花朵变小,花蜜产量随之减少,自花授粉比例上升,传粉昆虫造访减少,相应的昆虫数量减少,说明三色堇和传粉昆虫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A正确;
B、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A地三色堇在20年间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了25%,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其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 确;
C、结合题干,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即经过自然选择,三色堇中与自花授粉有关基因的频率升高,C正确;
D、自花授粉(相同基因型之间杂交,不利于不同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利于增加三色堇的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4.(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三模联考生物试题)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 甲物种捕食乙物种,起到了促进乙种群发展的作用
C. 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 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生物灭绝,不一定引起另一个物种的灭绝,A错误;
B、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互为选择因素,甲物种捕食乙物种,起到了促进乙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物种基因突变与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
D、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要存在突变或选择,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二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平衡,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B。
5. (2024届湖南省炎德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生物试题) 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广谱耐药性,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带来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是诱发耐药性基因产生的主要因素
B. 交叉使用多种抗生素可以降低某种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位于其链状DNA上
D. 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和抗生素都会作为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广谱耐药性,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所以交叉使用多种抗生素会改变某种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方向,从而降低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详解】A、抗生素发挥的是选择作用,提高耐药基因频率,而不是诱发产生耐药基因的因素,A错误;
B、只使用一种抗生素,会朝着一个方向提高耐药基因频率,交叉使用多种抗生素会改变某种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方向,从而降低耐药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B正确;
C、鲍曼不动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的DNA是环状DNA,染色体上的DNA才属于链状DNA,C错误;
D、作为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抗原来自病毒和病菌,抗生素属于杀菌物质,不能作为抗原物质,D错误。
故选B。
6. (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预测生物试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 自然选择B. 用进废退C. 人工选择D. 过度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观点及主要内容,注意和其他科学家的观点相区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自然选择是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A正确;
B、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
C、人工选择是选择的手段,C错误;
D、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基础,D错误。
故选A。
7. (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预测生物试题)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
A. 优胜劣汰B. 适者生存C. 生殖隔离D. 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造成了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即产生了生殖隔离,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演练二生物试题)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一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 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鱼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而可为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9.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演练二生物试题)研究人员将结核杆菌分别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A与B的培养基中(+代表含抗生素,+多少代表抗生素浓度,一代表不含抗生素),对两种抗生素药性分析。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后,细菌生长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排除杂菌的影响,倒平板前需对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B. 该实验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结核杆菌,待菌液被吸收后方可倒置培养
C. 长期使用抗生素A不会增加结核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
D. 与单独使用抗生素A相比,联合使用抗生素B可显著增强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
【答案】CD
【解析】
【分析】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的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需要对操作环境和操作者进行消毒,同时如果培养基、接种工具、培养器具不能彻底灭菌,培养过程中被杂菌污染都会导致微生物的培养失败。
【详解】A、为排除杂菌的影响,倒平板前应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然后冷却到50℃左右倒平板,A正确;
B、如图,菌落分布均匀,是利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结核杆菌,待菌液被吸收后方可倒置培养,B正确;
C、长期使用抗生素A,在抗生素A的选择作用下,结核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可能会增加,C错误;
D、根据图中平板上菌落的分布可知,与单独使用抗生素A相比,联合使用抗生素B不能增强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CD。
10.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生物试题)一个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爆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只考虑图中的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三个区域中的等位基因都产生了基因突变
B. 甲区域中的种群只有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型频率并没有变化
C. 甲和丙两个区域中的鼠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无论再经过多少年的变化,三个区域中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只有乙区域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B、比较甲区域中B和b的基因频率可以看出,不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型频率也发生了变化,B错误;
C、甲区域和丙区域的鼠存在着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D正确。
故选D。
11.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生物试题)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可较为准确地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升高
B.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 数/浅色基因s数的值升高
C.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核 DNA 数的值升高
D. 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加速冲刺,此过程中细胞 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不变
【答案】AB
【解析】
【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降低,A错误;
B、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数减少,浅色基因s数增加,因此黑色基因S数与浅色基因s数的比值降低,B错误;
C、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离时,染色体数目增多,核DNA数不变,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大,C正确;
D、人体有氧呼吸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因此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由慢跑加速转换为剧烈冲刺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均为1,D正确。
故选AB。
12 (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研究生物进化轨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含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B. 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C. 按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的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对浅色桦尺蛾的基因型直接进行了选择,进而降低了浅色基因频率,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过他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比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详解】A、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了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这两种理论,A正确;
B、拉马克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B正确;
C、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对浅色桦尺蛾的表型直接进行了选择,进而选择了基因型,降低了浅色基因频率,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D。
13.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其分布如下图。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因存在着地理隔离而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B. 三种银鱼中,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C. 三个物种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 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给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据图可知,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水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无法进行基因的交流,A正确;
B、据图分析,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41%、26.57%,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59%、16.95%,故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三种银鱼的两种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一般不会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D错误。
故选A。
14.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马世骏院士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干旱的年份,地面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坚实,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适时的大范围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长时间阴湿多雨的环境则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内蒙古曾通过引进鸭子控制蝗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比杀虫剂治蝗,鸭子治蝗属于生物防治
B. 蝗虫间的流行性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由材料可知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D. 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有利于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相比杀虫剂治蝗,鸭子治蝗属于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A正确;
B、蝗虫间的流行疾病是密度制约因素:当种群密度大时,个体间的接触就频繁,流行疾病也容易蔓延,因此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B错误;
C、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由材料可知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正确;
D、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D正确。
故选B。
15.(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生物试题)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其分布如下图。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因存在着地理隔离而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B. 三种银鱼中,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C. 三个物种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 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给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据图可知,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水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无法进行基因的交流,A正确;
B、据图分析,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41%、26.57%,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59%、16.95%,故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三种银鱼的两种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一般不会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D错误。
故选A。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生物测试题. 16.某一遗传平衡的二倍体动物种群,某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A2、A3控制。该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30%、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1、A2、A3的突变不是自然选择导致
B. 该种群全部的A1、A2、A3构成其基因库
C. 该种群中A3,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
D. 该种群中A2A3的基因型的个体占有的比例为15%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满足遗传平衡定律时,(p+q)2=1=p2+2pq+q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p2,aa=q2,Aa=2pq;
2、基因库(gene pl)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3、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详解】A、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复等位基因A1、A2、A3的突变不是自然选择导致,A正确;
B、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B错误;
C、由于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没有突变,也没有选择,因此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C错误;
D、该种群中A2A3的基因型的个体占有的比例为30%×50%×2=30%,D错误。
故选A。
(2024年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新高考))17. 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B. 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
C. 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
D. 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需要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
B、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故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B正确;
C、基因存在于个体之中,以个体为载体,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C正确;
D、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而非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D错误。
故选D。
(2024年4月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生物选考试题卷)18. 2024年3月北京大学薛进庄教授带领的考察团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 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地球3.6亿年前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 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直接的、重要的证据,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即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变异,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另外,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化石、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D正确。
故选C。
(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生物试题)19. 进化拯救是指生物种群面临致死环境胁迫时,能够通过适应性进化摆脱灭绝命运的过程。下图为某一种群由温和环境到胁迫环境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方框内点的不同形状表示不同的表型(点越多代表该种群数量越多,字母代表不同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B. 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C. B阶段种群中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种群不可能灭绝
D. 种群由C阶段发展到D阶段,可能出现了新的可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详解】A、据图可知,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A正确;
B、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B正确;
C、在胁迫环境下,B阶段种群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但种群仍有可能灭绝,原因是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数量可能少于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数量,C错误;
D、相比C阶段种群,D阶段种群出现了新的表型,该新的表型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5月生物检测卷)20. 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从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2)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答案】(1) ①. 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②. C
(2) ①. 49% ②. 65% ③. 无条纹
【解析】
【分析】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点后蜗牛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49%,Aa=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41
26.57
太湖新银鱼—有明银鱼
14.89
24.32
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59
16.95
注:三个物种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长度相等;表中数据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异百分比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41
26.57
太湖新银鱼—有明银鱼
14.89
24.32
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59
16.95
注:三个物种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长度相等;表中数据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异百分比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
空壳数
332
279
611
合计
510
490
1 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细胞的增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06细胞的增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06细胞的增殖-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ATP和酶-【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04ATP和酶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04ATP和酶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物质的跨膜运输-【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03物质的跨膜运输-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03物质的跨膜运输-真题汇编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