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地理科试卷
考试内容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下图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火星车的肚子旁还装有4个“大翅膀”,这4个“翅膀”是太阳能电池板,专门为火星车运行提供能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天问一号”探测器( )
A. 发射和运行时可能受极光的干扰B. 定轨以后位于地球平流层
C. 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D. 发射起飞后成为自然天体
2. 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试验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是为了避免( )
A. 地球磁暴导致航天器方向错乱B. 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
C. 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D. 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极光不会对“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和运行产生干扰,A错误;定轨以后位于地球高层大气,B错误;运行的能量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C正确;发射起飞,离开地地球后成为人造天体,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太阳活动强烈时释放的带点粒子流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线电通信,导致信号衰减其至中断,故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试验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C正确;航天器并不是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磁暴对航天器导航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可能会带来降水异常,而且不一定会影响航天器发射的区域,B错误;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发射场的风速,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气候,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在山西某煤矿区,某同学被邀请下矿井参观,在矿灯照耀下,该同学看见夹在岩石地层中的巨厚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是( )
A. 古生代B. 中生代C. 新生代第三纪D. 新生代第四纪
4. 该地质时代最繁盛的动物是( )
A. 三叶虫、珊瑚B. 恐龙C. 鱼类D. 哺乳类
5.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温热的草原地区B. 温暖广阔的浅海C. 半干旱的黄土高原D. 湿热的森林地区
【答案】3. B 4. B 5. 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3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的中生代,B正确。
【4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的中生代,中生代最繁盛的动物是恐龙,B正确。
【5题详解】
由材料“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树干的形状”可判断出,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为为湿热的森林,D正确。
【点睛】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1)海陆演化:①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②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本形成。③劳亚古陆逐渐连续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2)地质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铁、钨、锡等。(3)生物演化: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从离近地面约390千米的高空安全返回地面,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神舟十三号返回过程中,经过( )
A. I层,多见蓝天白云B. Ⅱ层,气温逐渐升高
C. Ⅲ层,可见美丽极光D. Ⅲ层,水汽尘埃最多
7. 空间站工作期间,神舟十三号属于( )
A. 自然天体B. 河外星系C. 太阳系D. 仙女星系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Ⅰ 为高层大气,Ⅱ为平流层,Ⅲ为对流层。根据材料可知, 神舟十三号从离近地面约390千米的高空返回地面,即从高层大气返回地面。在返回过程中,经过I层时,不能看见蓝天白云,蓝天白云等现象出现在对流层,A错误。读图可知,经过Ⅱ层时,越往下走,气温越低,B错误。经过Ⅲ层时,不能可见美丽极光,因为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C错误。Ⅲ层为对流层,离地面最近,水汽尘埃最多,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神舟十三号属于人造天体,不属于自然天体,A错误。神舟十三号在空间站工作期间,位于地球的高层大气,因此和地球一样,属于太阳系,不属于仙女星系或河外星系,C正确,BD错误。故选C。
【点睛】对流层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为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一片天然喀斯特洼地中。2019年8月,“中国天眼”成功锁定了一个来自30亿光年外重复无线电信号。下图为“中国天眼”俯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中国天眼”发现的无线电信号来源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9. 大窝凼洼地最可能是( )
A.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B. 石灰岩溶洞崩塌形成的天坑
C. 风力侵蚀形成的洼地
D. 岩层断陷形成的构造湖盆
10. 大窝凼建设“中国天眼”的自然优势是( )
A. 地势较高,与天体距离更近B. 降水较少,晴朗天气日数多
C. 喀斯特地貌,储水条件良好D. 盆状地形,建设工程量较小
【答案】8. D 9. B 10. D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中国天眼’成功锁定了一个来自30亿光年外重复无线电信号”可知,该无线电信号来自30亿光年外,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已经超出银河系的范围,属于河外星系,D正确;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题意,“‘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一片天然喀斯特洼地中”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而该洼地最有可能石灰岩溶洞因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及重力作用崩塌形成的天坑,B正确;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口属于火山地貌,风力侵蚀形成的洼地属于风力地貌,岩层断陷形成的构造湖盆属于构造地貌,均不属于喀斯特地貌,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位于天然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储水条件不好,C错误;但是盆地地形与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形状相符,便于望远镜建设,建设工程量较小,D正确;与日地距离相比,地势高低对与天体的距离影响极小,A错误;贵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B错误。故选D。
【点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已经建成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2020年1月11日,当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也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气辉”出现在地球上空50km~500km大气层中,是该层大气分子受太阳电磁辐射激发,获得电离能后辐射出的微弱发光现象。下图示意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拍摄的某海陆交界地区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气辉”现象主要发生在(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宇宙空间
12. 航天员拍摄的城市灯光向太空传播过程中( )
A. 依次穿过平流层和对流层B. 沿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后升
C. 最易受平流层干扰和削弱D. 随空气密度变小而逐渐增亮
13. 图中的云系( )
A. 主要发生在平流层B. 正在反射太阳辐射C. 正由海洋飘向陆地D. 正在散射无线电波
【答案】11. C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气辉”出现在地球上空50km~500km大气层中,是该层大气分子受太阳电磁辐射激发的。在高度上,大气垂直分层大致为0-18km为对流层、18km-55km为对流层、55km以上为高层大气,因此“气辉”现象主要发生在高层大气,故ABD错误。答案选择C。
【12题详解】
根据题意,航天员拍摄的城市灯光向太空传播,需要穿过的是大气层,而大气的垂直分层由地面向高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A错误;对流层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平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电离层以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电离层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此传播过程中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后升高,故B正确;传播数据主要会受到电离层的干扰,电离层主要发生在高层大气,故C错误;大气随高度的升高,密度降低,距离地面越远,光越暗,故D错误。答案选择B。
【13题详解】
观察图中信息,云系发生运动,而平流层中大气比较稳定,云层运动较弱,故A不选;图中显示为夜晚,云层没有发生发射太阳辐射作用,故B错误;图中城市灯光位于陆地,黑暗无灯光的为海洋,夜晚陆地散热快,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散热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高压流向低压,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而高空正好相反,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图中显示云系由海洋上空运动向城市上空,故C正确;云层可能携带带电离子,但不会释放无线电波,故D错误。答案选择C。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1、由于地球自转以及不同高度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大气在水平方向比较均匀。2、平流层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多了。温度状况与对流层大不一样,先是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不变或变化很小,再往上则是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也增高。
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 MB. NC. QD. K
15. 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MB. TC. SD. Q
16. 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光看发展前景的原因是( )
A. 稳定,无污染B. 目前利用率高
C. 可再生,蕴储量大D. 分布广,易开发
【答案】14. D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D正确。
【15题详解】
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在陆地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B正确。
【16题详解】
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C正确。
2022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七),天气晴朗,家住青岛的小明提前查询当日潮汐曲线(下图)并参加了赶海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小明参加赶海活动的时间段可能是( )
A. 0:00~2:00B. 4:00~6:00C. 10:00~12:00D. 17:00~19:00
18. 小明参加赶海活动的当天( )
A. 日、地、月处在同一直线上B. 海面潮汐涨落幅度较大
C. 夜晚可见月亮亮面朝向东方D. 上半夜可以观察到月亮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赶海必须要在大潮退下之后,贝壳等会随着潮退裸露在沙滩上,最适合赶海,最好是在白天,图中显示0:00-2:00和4:00-6:00,潮汐高度逐渐增加,危险系数增加,不适合,故AB错误;10:00-12:00时间内,大潮正处于最后的退潮时间段,最适合赶海,故C正确;17:00-19:00潮高逐渐升至最高,然后再下落,处于最危险时间段,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8题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时间为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七),而日地月要在同一直线上,时间一般为初一或者十五,故A错误;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涨幅也最大,故B错误;此时为上弦月时间,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在偏西方向,月面朝西,要在上半夜才能看到月亮,故C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
【点睛】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出来,在偏西面出来,月面朝西的状态。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0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力运动
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0. 甲箱温度和乙箱温度不同的原因是( )
A.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B.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底部放土的玻璃箱里的气温比没放土的高了3℃。这是因为玻璃箱中土层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然后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箱中的空气,使得空气增温迅速,这与大气直接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的原理相同,因此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的热力运动、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这些不是实验的目的,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甲玻璃箱中土层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然后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地面辐射)把热量传递给箱中的空气,使得空气增温迅速,而乙玻璃箱没有土层,不存在吸收太阳辐射,放出地面辐射现象,空气温度较低,因此甲中的玻璃箱温度计比乙中的玻璃箱温度计温度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A正确。两个玻璃箱中太阳辐射、空气成分和密度是一样的,因此两个玻璃箱中的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强弱差异”、“大气辐射强弱差异”、“大气吸热强弱差异”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部分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同时,大气也会反射和散射部分太阳辐射,使得一部分能量不会直接到达地面。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天文学意义上的夜晚,是从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18°开始计算的,此时太阳的暮光消失,夜晚真正来临,这才是开始观测星空的正确时间。近年来,青海省冷湖镇附近的赛什腾山成为天文爱好者观测星空的理想之地。下图为冷湖镇及周边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没有真正进入夜晚,其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 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22. 与藏北高原无人区相比,赛什腾山成为观测星空理想之地的主要优势是( )
A. 夜间云量更少B. 无城镇光污染C. 大气透明度更高D. 交通较便利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于地球有大气层,太阳落下地平线以后,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线被空气分子向四面八方散射,使天空仍然亮着,A项正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差上,B项错误。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需要在太阳还没落到地平线上,C项错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D项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藏北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夜间云量少,人口稀少,无城镇光污染并且大气透明度较高,所以赛什腾山比藏北高原不具有这些优势,A、B、C项错误。从图中的信息,赛什腾山铁路、公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有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先后次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①③②④D. ③④①②
24. 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
A. 降水稀少B. 土壤层厚C. 地表水缺乏D. 岩石坚硬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①时间最早;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去,石灰岩出露地表,地表被流水溶蚀、侵蚀,地表喀斯特逐步发育,同时流水沿石灰岩裂隙侵蚀,地下喀斯特逐步发育,因此形成的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①④②③。故选B。
【24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形成后,地表多裂隙,地表水容易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导致地表水缺乏 ,C正确;喀斯特地貌形成后,地表崎岖,水土流失加重,土层变薄,B错误;对降水影响不大,不会导致降水稀少,该地区属于亚热带,降水仍然较多,A错误;石灰岩坚硬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石灰岩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属于沉积岩,易被流水溶蚀。
下图为台湾岛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中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该地貌类型为( )
A. 风沙地貌B. 河流地貌C. 海岸地貌D. 雅丹地貌
26. “豹头”掉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B. 冰川沉积C. 流水侵蚀D. 海浪侵蚀
【答案】25. C 26. D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说明其大部分时间被海水淹没,此地貌的形成与海浪作用有关,属于海岸地貌,C正确。风沙地貌主要出现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A错误;河流地貌多位于河流流经地区,B错误;雅丹地貌位于气候干旱的地区,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呼”,说明海浪的侵蚀作用使得岩石破碎,D正确。该岩石大部分时间被海水淹没,遭受风力侵蚀的可能性小,A错误;该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不会是冰川沉积,B错误;该地常年被海水,淹没,所以不是流水作用,C错误。故选D。
【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
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
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
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金沙江青岗坝附近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河流阶地属于( )
A. 流水堆积地貌B. 流水侵蚀地貌C. 风积地貌D. 风蚀地貌
28. 与T3阶地相比,T1阶地( )
A. 发育时间晚B. 沉积物较细C. 常被洪水淹没D. 更适合农耕
【答案】27. B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随着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同时有些阶地上还保留着一些堆积物,故河流阶地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正确,A错误;河流阶地与风力作用无关,C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T1阶地更靠近河流,海拔较低,在形成过程中是水位偏低时形成,所以发育时间晚,A正确;T1阶地存在大块的河流砾石,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河谷两侧分布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当洪水发生时,T1,T3都不易被洪水淹没,C错误;T1阶地沉积物颗粒物较大,且面积较小,不适宜农耕,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移动沙丘是指在风力作用下,沙粒顺风向移动的沙丘。左图示意鲸背状雅丹地貌,右图为移动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鲸背状雅丹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 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 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 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 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30. 图示鲸背状雅丹和移动沙丘地貌区盛行风向分别为( )
A. 西南风西南风B. 西南风东北风C. 东北风东北风D. 东北风西南风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鲸背状雅丹陡坡为迎风坡,根据指向标,可知盛行风为东北风;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根据指向标可知盛行风为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鲸背状雅丹为风蚀地貌,陡坡为迎风坡,缓坡为背风坡;沙丘为风积地貌,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态。
(3)C层主要由____组成。G层叫____,H层叫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答案】 ①. 横 ②. 纵 ③.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④. 消失 ⑤. 突然下降 ⑥. 固 ⑦. 液 ⑧. 各类岩石 ⑨. 外核 ⑩. 内核 ⑪. 地壳 ⑫.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
【详解】(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读图可知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故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读图可知,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穿过固体。在F面处横波突然消失,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
(3)C层位于地球的最外层,为地壳,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G层叫外核,H层叫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32. 下图为四种典型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①②两地貌形成的共同外力作用,并分析两地貌特征差异。
(2)说出③地貌的名称,并指出其迎风坡与背风坡坡度的差异。
(3)结合④地貌所处的位置,指出同位置海蚀拱桥、海蚀穴和海蚀柱演化的先后顺序。
【答案】(1)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差异:①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②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呈扇形。
(2)名称:沙丘。差异: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
(3)海蚀穴一海蚀拱桥一海蚀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种典型地貌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流水地貌、风沙地貌、海蚀地貌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问1详解】
由图示可知,①为三角洲,②冲积扇,它们形成的共同外力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①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又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②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形平坦开阔,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扇形堆积物。
【小问2详解】
③地貌的名称为沙丘。据所学知识可知,迎风坡受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小问3详解】
图示海蚀地貌形成的过程,最先海水对岩石产生侵蚀,形成海蚀穴,海蚀穴进一步扩大,两侧洞穿后形成海蚀拱桥,拱桥顶部进一步受侵蚀,坍塌后形成海蚀柱。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泊,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青海湖冬春季节多大风,造成青海湖沿岸多滩砂、沙丘。下图为青海湖滩砂、沙丘分布示意图。
(1)据图描述青海湖滩砂分布特点,并推测青海湖地区主导风向。
(2)指出青海湖沙丘的主要沙源地,并简述其成因。
(3)青海湖周边地区常发风沙活动,简述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东侧(或东南侧)沿岸。主导风向:西北风。
(2)沙源地:河谷或三角洲、冲积扇。成因:河流搬运、堆积大量泥沙于青海湖西北侧的三角洲、冲积扇,冬春季节青海湖水位低,在西北风的搬运作用下,大量泥沙被搬运至青海湖东岸,遇到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泥沙沉积。
(3)夹杂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强风会把农田的表层土壤卷起吹走,落下的沙尘会覆盖在农田上,对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导致农作物减产;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滩砂、沙丘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滩砂分布特点、沙源地推断、风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海湖的滩砂分布不均,多分布在东半部湖岸,呈带状分布;滩砂是受波浪影响在近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风力吹拂波浪,波浪携带泥沙在湖岸堆积形成滩砂,滩砂多分布于东岸,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是偏西风(西北风)。
【小问2详解】
沙源地即沙尘的来源地区。图中沙丘西部是青海湖,湖床可能成为沙源地,一旦水位下降,湖床出露,即可成为沙源地;附近还有河流,河床在枯水期水位下降,也可以成为沙源地;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河口地区,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是由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也能成为沙源地。沙地的形成既要考虑沙的来源,也要考虑沙尘的沉积。冬季,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对风沙搬运能力强;受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沙在此堆积。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地理科试卷及参考答案pdf、期中考地理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