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据《辽史》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被彻底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A.发展教育事业 B.加强皇权统治
    C.强化地区管理 D.促进民族融合5.《汉书·匈奴传》记载:“至孝宣(宣帝)之世······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上述记载反映了
    A.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的管理 B.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消除
    C.汉匈关系进入相对和平时期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交流
    6.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场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唐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平衡了中枢权力
    7.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虽然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A.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B.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C.积贫积弱由此形成 D.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8.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9.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下图,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A.北宋、突厥 B.金、西夏 C.西夏、突厥 D.金、吐蕃10.据《辽史》载:“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史称“五京体制”。辽代实行这一体制意在
    A.全面汉化 B.方便迁徙
    C.因俗而治 D.统一体制
    11.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地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旨在
    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12.北宋城市以外,普遍出现常设市集成为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官方榷场的带动
    13.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A.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衰败 B.顺应了契丹民族汉化趋势
    C.促进金朝民族矛盾的消除 D.利于推动王朝封建化进程
    1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A.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5.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明朝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从而把云南彻底纳入到版图中;在西藏,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A.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C.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16.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 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明清时期海军力量相对薄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国的崛起是制度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陆梁地,置桂林、象郡、南郡”。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秦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编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材料二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所依靠的政治制度。(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材料二 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
    -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材料二 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察、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材料三“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文学及社会的新变化。(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统治者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统治者的封建专制,加强了集权效应,因而历代统治者对其往往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经历了漫漫历史长河,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并且脉络清晰的选官制度体系,通过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和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张艺凡《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等,表明西周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项正确;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C项;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诸侯使用天子才能用的礼器,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瓦解,排除A 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仅此一个现象不足以说明奴隶制等级制度遭到颠覆,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B 题干所述为秦朝焚书的举措,这是为了维护和加强皇权专制,以防止反对秦朝统治的思想出现,B项正确;焚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而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排除A项;焚书举措是针对全国的臣民,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强化地区管理,排除C项;焚书事关臣民对秦朝统治的态度,与民族融合没有关联,排除D项。
    5.C 汉宣帝时,匈奴单于臣服于汉朝,边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汉匈关系进入相对和平时期,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而材料强调与匈奴的关系,排除A项;“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交流属于中外交往,而匈奴属于民族关系,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因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唐玄宗时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议政和办公之所,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为处理各项事务的秘书机构。这一制度的变化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央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A项;中书门下制度属于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枢权力分配,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事必躬亲,大权独揽······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代初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虽强化了皇权,削弱了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但由于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散太细,导致了官场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项正确;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排除A项;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举措导致冗官冗费等,排除C项;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排除B项。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为此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A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材料未涉及“田赋”方面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兴修农田水利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材料中未体现如何实施青苗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京是金朝首都,兴庆是西夏首都,①是金,②是西夏,B项正确;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南宋存在的时间是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所以北宋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A项;突厥汗国(552-654年,682-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中国北方漠北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所以突厥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C项;吐蕃存在是时间是公元633-842年,与南宋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C 解读材料可知,辽代的五京体制,有用渤海制、有用汉制,还有汉制与契丹制兼而有之,这是为了实现因俗而治,C项正确;辽并没有实行全面的汉化,如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排除A项;在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在南京和西京汉族为主的地区采用汉制,并非方便迁徙,如果方便迁徙应该都实行契丹制度,排除B项;根据题干辽的政治体制并不统一,有契丹制、汉制和渤海制,排除D项。
    11.D 根据“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地失去北面一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的区划设计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不利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D项正确;这一设计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A项;这一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地方各地的交流发展和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排除B、C两项。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一开始,只有城市才设有市,北宋时期,城市以外出现市,显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各种市镇大量涌现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结果,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市镇大量涌现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官方榷场的促进市的变迁,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金熙宗时期,改革了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度,将其纳入州县系统,推动了政治上的封建化,同时金熙宗“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推动了经济上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上的封建化,D项正确;金熙宗的改革推动了金朝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金朝的发展,排除A项;金朝是女真族建立,并不是契丹民族建立,排除B项;金朝的民族矛盾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重要政务都亲自处理决定,之后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出现了票拟、廷议、廷推等制度,无论是丞相的废除,还是票拟等制度的出现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服从皇权需要,C项正确;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无法代行丞相职权,排除A项;丞相的废除和票拟等制度的出现加强而非制约了皇权,排除B项;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的裁决完全取决于皇帝,同时皇帝在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辅助,而后出现的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臣下对决策的影响,但没有根本上改变皇权专制、臣下辅助的决策方式,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在西藏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并利用当地的“土达”维护统治,表明明朝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A项正确;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为了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B项;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排除C项;材料涉及西藏和云南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边疆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B 题干中明清政府为了解决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选择“海禁”等措施,远离海洋,把领海让出来,反映出明清政府没有海权意识,领海意识,说明其海洋意识淡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政府通过“海禁”等措施解决境内反对势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不能反映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排除A项;材料中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措施的出发点不光是为了对付西方早期殖民势力还要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C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与海军力量无关,排除D项。
    17.(1)原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的励精图治。(4分,答出两点即可)
    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击退匈奴,修长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制度:中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4分)18.(1)措施: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屯田;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驱逐匈奴。(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分,每点2分)
    19.(1)特点:三省并无实权;设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对相权进行监视。(6分)
    (2)新变化: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学兴起;婚姻等级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流动频繁。(8分)
    20.示例:
    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2分)
    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人才基础。秦朝军功爵制的实施冲击了传统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改变了自古以来的血缘姻亲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的察举制、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确立起来的科举制,以才能为选拔标准,平民阶层也可以通过考试实现阶层的跨越,这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8分)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国家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多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 明万历元年, 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 洪武三十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