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六句铺叙了抒情主人公美酒当前,默写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地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欢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是反应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复活》通过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人性的复活及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黑暗与腐败,体现了真正的艺术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声不吭
    [德]海因里希·伯尔
    1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儿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儿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小贩。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厅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了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两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2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低沉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掉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
    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大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主人公寄钱回家的场景,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
    B.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因为这是她对艰难生活的唯一抗争方式。
    C.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立体交叉式展开,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结构新颖。
    7.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
    B.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
    C.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
    D.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体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母亲对子女伟大而深沉的爱。
    8.“照镜子看脸”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9.小说标题“一声不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绕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鹢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①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社稷:指鸟巢。
    10.材料二面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化其万物A而不知B其禅之者C焉知D其所终E焉知F其所始G正H而待之而已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假使,与《墨子》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使”意思相同。
    B.食,就食,吃饭,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前一个“明”的活用类型不同。
    C.所以,用来……的办法,与《孟子》“所以谓人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D.焉,表陈述的句末语气助词,与《论语》中“见贤思齐焉”的“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记载孔子一行人被陈蔡大夫围困在野外,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琴唱歌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
    B.材料一中,孔子先后向子贡、颜回问了相同的问题,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他对颜回的回答很满意。
    C.材料二展示了孔子教育学生的场景,孔子与颜回师生二人一问一答,在这种互动中,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
    D.材料二中,孔子指出,初被任用时做什么事都很顺利,爵禄并至,这是外物提供的便利,本不属于自己。
    13.把出自《老子》的句子和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14.两则材料中的孔子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题。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节选)
    张养浩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①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②,看一弯梨花月③,卧一枕海棠风④。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②绿杨烟:宋代宋祁《玉楼春·春景》诗有“绿杨烟外晓寒轻”句。③梨花月:宋代晏殊《寓意》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④海棠风:元代元好问《雪岸鸣鹌》诗有“秋千红索海棠风”句。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高歌兼喜春水”为曲牌名,它规定了曲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有时还和情感有一定关联。
    B.起首两句运用对比。用醉心于诗的“剔透玲珑”和沉醉于酒“痴呆懵懂”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取舍。
    C.五、六句铺叙了抒情主人公美酒当前、美人在侧的生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饱满酣畅,用语考究华美。
    D.七、八、九句作者连用三个“一”字组句,有一种整饬之美,既增加了文字的音乐性,又有助于呈现风物的美好。
    16.“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勇担国家责任,以《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勉。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顺序。
    (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古诗词中也常出现带有“梦”字且描写梦境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熊孩子”喧哗打闹、“熊大人”外放音频视频,车厢噪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高铁“静音车厢”的适时推出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差异化诉求。
    不过,①________。一些网友在搭乘体验后反映,有的静音车厢只能约束到遵守规则的人,对于不遵守规定、故意发出噪音的乘客怎样形成真正的约束力?即便乘客都有“保持安静”的主观意愿,②________。比如,有人在宁静的车厢内安然入睡后鼾声大作该如何处理?
    静音车厢虽有规则,但没有违规处罚。乘客的出行需求参差多样,“静音车厢”要想真正实现静音,不仅要求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更有赖于每一名乘客文明意识的提高。选择静音车厢的乘客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静音”环境的享有者,更应该是③________。
    高铁静音车厢的设置,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这需要广大乘客文明素养的广泛提升,也需要铁路部门做好静音服务和静音监督。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B.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C.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
    D.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救急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们还小,党军和联军在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们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糒”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疫情终有尽时,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间需要不断作出解答。
    B.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C.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米字旗。
    D.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短句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使用了“我们”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
    近期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根据饭卡消费记录,为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消费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点对点”充饭卡,“静悄悄”地帮助贫困学子……这些做法受到点赞和欢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恻隐之心”的理性认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分析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如“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但并未说“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答案:A
    解析:B.“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是“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不等于“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错误。材料二是“‘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可见他不是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错误。材料二是“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这是对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特点的表述,不能由此推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答案:D
    解析:“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错误。《百年孤独》于1965年开始创作,1967年出版,属于20世纪之前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尽管采取的手法是魔幻的,但仍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能够展现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答案:①第一段总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形式上的复杂性。
    ②第二、三段分别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和个人风格两个层面分述了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复杂性的成因。
    ③第四段从内在的矛盾与悖论论述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复杂性的原因。
    解析:
    5.答案:①经典文学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及其本质,能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现实世界波澜壮阔的图景;
    ②经典文学反抗现实中的庸俗观念与权威,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
    ③经典文学传达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境,表现人类经验的内外图景,能使读者加深对个体与人类的认识;④经典文学展现文学家的艺术创造力,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
    解析:
    6.答案:B
    解析:“局限于”“唯一抗争方式”分析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与尘土搏斗”只是女主人公生活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她对艰难生活的一种抗争。
    7.答案:A
    解析:“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错误,根据第一章节第1段中弗雷德“吻孩子们”的留言和第9段他仿佛看见“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可知,男主人公内心深处是爱自己的孩子们的,他在为养活妻儿努力工作。
    8.答案:①都从“照镜子看脸”出发延伸开去,使情节内容形成呼应,实现小说结构的严谨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②“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中,镜前是当下的现实,镜中是对往事的追溯,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拓展了情节内容和情节展开的时空;③“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多角度展现了男女主人公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赏析细节反复出现的作用“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比如第一章节第2段提到“我一面……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我那张灰白的瘦脸”,第3段提到“从对面的镜子里……一双阴郁的眼睛”;第二章节第1段提到“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第2段提到“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第4段提到“透过镜中那张脸……死去的孩子”,第5段提到“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第7段提到“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需要结合这些内容来具体分析其艺术效果。小说第一章节中男主人公第一次“照镜子看脸”时,由镜子中自己的外貌联想到了曾经来家中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进而展开了关于母亲的回忆。第二章节中,女主人公“照镜子看脸”时由自己“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脸和斑白的两鬓,想到了两个夭折的孩子,进而展开了相关回忆。由此来看,“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连接当下与过往,将现实和回忆交织在了一起,扩展了情节内容和时空。第二章节中女主人公多次“照镜子看脸”,有好几次都提到了两个夭折的孩子,这在情节内容上形成了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痛失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另外,小说在男女主人公“照镜子看脸”后,都对其样貌以及这一样貌背后的艰难人生经历和丰富人物心理进行了描写和叙述,丰富了人物形象。
    9.答案:①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的默默承受,体现了他们面对苦难生活只能选择隐忍的无望、无助和无力;②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的无声控诉,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不同寻常的静默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发关注和思考。
    解析:探究标题丰富意蕴分析“一声不吭”的深刻含义,首先要明确这一行为的发出者,进而分析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和思想。“一声不吭”出现在第一章节第2段男主人公回忆中母亲面对父亲的吵闹“一声不吭”和第二章节的倒数第2段黑人的歌声里。结合文中人物拮据的生活状况、“两个死去的孩子”等内容可知,男主人公的母亲、被黑人歌声打动的女主人公等人只能选择“一声不吭”,体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隐忍,以及这隐忍背后所隐含的无奈、绝望和无助。其次,理解标题“一声不吭”的深刻含义还需结合小说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思考。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了面对苦难“一声不吭”的人们的生活现状,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声控诉,作者希望借此现象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关注并思考这一社会现状。
    10.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万物变化无穷却不知道那替代它的(不知道谁替代了谁),怎能知道它的终结?怎能知道它的开始呢?顺其自然的变化就是了。“焉知其所终”与“焉知其所始”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EG处断开。
    故选CEG。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假使让天下的人都相爱。
    B.正确。句意:名词作动词,就食,吃饭/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在于彰明美德。
    C.正确。用来……的……办法的原因。句意:何况用来对待自然的办法呢!/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
    D.错误。兼词,在那里/代词,他。句意:(是因为)鸟巢建筑在那里。/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孔子在病中仍弹琴唱歌”不符合原文,原文“从者病”,且“病”在此处并非“生病”的意思,是“疲惫不堪”。
    故选A。
    13.答案:(1)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这样之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解析:
    14.答案:(1)相同点:两则材料中孔子都处变不惊,弦歌不绝,诲人不倦。
    (2)不同点:①材料一中,孔子矢志不渝,不因外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志向;②材料二中,孔子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材料一中“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没有人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材料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可见两则材料中孔子都处变不惊,弦歌不绝,诲人不倦。
    不同点:①材料一中,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子贡说“夫子盖少贬焉?”,孔子说批评他“赐,而志不远矣!”,可见,孔子矢志不移,不因外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志向。
    ②材料二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命运的关系,展现了孔子对天命的理解。“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可见孔子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15.答案:B
    解析:无对比,也无取舍。
    16.答案:①面对一缕杨柳轻烟,眼看一弯梨花明月,头卧一枕海棠清风。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下,微风夹杂着海棠香气拂面而过;②“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运用排比和化用的手法,句式整饬,语言典雅,将作者的生活环境渲染得十分雅致;③作者将自己隐逸的生活描写得乐趣备至,令人心驰神往。面对极为寻常的田园生活,在摆脱了俗世羁绊、无牵无挂的作者心中,这一切十分惬意。
    解析: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解析:
    18.答案:①“静音车厢”并非完全静音
    ②非主观故意(或无意识)制造的声响却在所难免(或难以避免)
    ③“静音”环境共同的创造者(或缔造者/守护者/维护者)
    解析:①结合由“高铁‘静音车厢’的适时推出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差异化诉求”到“一些网友在搭乘体验后反映,有的静音车厢只能约束到遵守规则的人,对于不遵守规定、故意发出噪音的乘客怎样形成真正的约束力”的转折可知,此处可填:“静音车厢”并非一劳永逸。
    ②结合“比如,有人在宁静的车厢内安然入睡后鼾声大作该如何处理”的语境及前文“即便乘客都有‘保持安静’的主观意愿”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不期而至的声响却在所难免。
    ③结合“自己不仅是‘静音’环境的享有者”的关联词语及语意可知,此处可填:“静音”环境共同的缔造者。
    19.答案:A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语序不当,应改为“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二是“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搭配不当,应改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三是“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句序不当,应改为“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全部修改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精”的引号表示强调。
    A.引号表示引用;
    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D。
    21.答案:(1)将制作焦屑的过程独立成句,强调了每一道工序。
    (2)彼此连贯,体现了动作的流畅和娴熟。
    (3)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1)“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是指制作焦屑的五道工序,将每一道工序独立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
    (2)这五个句子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语句短小,节奏上比较短促,五道工序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体现了动作的流畅和娴熟。
    (3)五句话运用了五个短句,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22.答案:(1)叙述主体不同。使用“我们”,阐述了一家人这一群体的共同经历;使用“我”,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受。
    (2)情感表达不同。使用“我们”几乎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只是讲述了家乡的食品、焦屑的制作过程、小时候打仗时去炼阳观躲避的经过;使用“我”,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如对打破常规生活的兴趣,以及对小时候度过的浪漫主义夜晚的难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1)“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们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中使用了“我们”,因为这些句子是陈述一家人这一群体的共同经历。“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两句话是说的“我”个人的感受,所以使用“我”。所以“我们”和“我”叙述主体是不同的。
    (2)第一段是说自己家乡的食品焦屑以及焦屑的制作过程,第二段说到自己小时候打仗时去炼阳观躲避的经过,这些是一种客观的叙述,几乎不带有作者情感,所以用“我们”。而第二段说到自己对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去小时候打仗时去炼阳观躲避也让自己感到浪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所以使用“我”。所以“我们”和“我”情感表达是不同的。
    23.答案:
    “恻隐之心”不可无
    “恻隐之心”乃“仁”之端也,仁德的基础是“恻隐之心”,即仁爱、怜悯、同情心。人有恻隐之心,才是真正的文明之人;社会有恻隐之心,才是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
    齐宣王“见牛而不见羊”,牛的生命是命,羊的生命难道不是命?真正的仁爱之君,不会区别对待牛与羊,更不会区别对待天下百姓。君子仁德播于四方,必使万民若水之归海,王道大业便可自然而然地实现。而秦始皇不爱“六国之民”,所以“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只能沦为自大者的妄想。
    在古时恻隐之心是驭人之术,并不能内化于主体内心成为人之本能;震天的口号不过是统治者别有用心的鼓噪与喧嚣。新时期的我们,倡导恻隐之心,是能共情于他人的命运,体谅弱者的无助,给绝望中的的人们带去温暖、祝福和帮助。像那类不事宣扬、默默救助贫困学子的学校,我们理当感恩,并向其致以诚挚的敬意。因为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善行,是恻隐之心最实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我无需你在聚光灯和麦克风前举着“数字牌”发表催人泪下的感言。心意到了,你接受了,我们的帮助就达到了目的。贫穷不是贫穷者的原罪,我们没有任何权力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对贫困者的人格和尊严施加上哪怕一丁点的伤害。让恻隐之心以一种隐默而实效的方式传递开去,于你于我,于整个社会,都是了不起的良善之举,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彰显。
    当然,也有人高调行善,如被网友尊称为“标哥”的陈光标。在大灾大难前,我们常能看到他“真金白银”的付出。若是站在“道德完美”的高地上去批判其慈善之举的动机,实在有失公允。而事实上,当下的社会急需更多的“标哥”涌现,以解决民众最现实的当务之急。我们反对、批评的应是那种动机不纯、目的不纯的“假慈善”,而非坦露于阳光下的朴素的善行。故而,“标哥”这样的爱心人士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有恻隐之心,人与人之间该减了多少纷争,国与国之间少了多少流血和怨恨。我们同情战火中夭亡的加沙儿童,也同样慈悲地关注着国内大山深处的贫寒子弟。恻隐之心是和平之基,是立国之本,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
    我们新时代青年自然是有恻隐之心的青年,我们以仁善的火种点燃文明的火炬,冀能照彻神州大地!
    解析:

    相关试卷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慈溪中学、舟山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慈溪中学、舟山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