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最终注入东、西居延海。莺落峡至正义峡为黑河中游河段,该河段沿线地势平坦,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改善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自2000年8月黑河流域实施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此后中游地区耕地面积、耕地灌溉率增加明显。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黑河中游河段水利设施较多,其目的是( )
A. 调蓄河流径流,发展航运B. 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气候
C. 拦蓄干流洪水,防洪发电D. 拦蓄河流径流,灌溉农田
2. 1970—2000年间,正义峡径流量变小,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冷,冰川融水减少B. 农业发展,灌溉用水增加
C. 气候变干,降水总量减少D. 人口增多,生活用水增加
3. 2000年后,中游地区耕地面积、耕地灌溉率明显增加的原因是( )
A. 人口大量迁入,大规模开垦荒地B.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C. 水量合理分配,灌溉用水量增加D. 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优化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黑河中游地区地势平坦,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农田,D正确,中游地势平坦,不利于调蓄,A错误;不能增加水域面积,B错误;中游平坦,不利于发电,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正义峡是中下游的分界点,其流量减少会导致下游生态环境恶化。材料中表明2000年8月实施《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说明之前因为水量分配不合理导致下游生态环境出现问题。从实施的措施反推1970—2000年间正义峡流量减小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在水量消耗中占比要远高于生活用水,B正确,D错误;气候在短时期内变化小,AC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实施《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目的是改善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因此中游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实际上是减少的。在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中游地区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灌溉率增加,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B正确,人口迁入的可能性小,A错误;灌溉效率的提高,主要与节水技术有关,与用水量增加关系不大,C错误;生态改善与耕地灌溉率的明显增加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关于四地风向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东北风B. ②地—偏北风
C. ③地—西南风D. ④地—偏南风
5. 此时①地最可能( )
A. 暴雨倾盆B. 细雨蒙蒙
C. 烈日炎炎D. 黄沙漫天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示等压线为海平面等压线,属于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亚洲大陆。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大致由西南指向东北,风向右偏,形成偏西风,A错误;②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B正确;③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指向西,风向右偏,形成东南风,C错误;④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读图分析,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①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并且①地纬度低,气温高,因而最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暴雨倾盆,A正确;细雨蒙蒙是暖锋天气的典型特征,B错误;烈日炎炎往往是受高压控制形成,C错误;此时①地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不会形成沙尘天气,D错误。故选A。
耕地是巨大的碳库和粮库,耕地利用过程中既有碳排放(农药与化肥、农业灌溉、农业柴油等)又有碳汇集,耕地利用净碳汇量是碳汇量和碳排量的差值。我国S省耕地利用净碳汇量与单位面积耕地产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根据相关性特征将S省农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转型期、现代化期。下图为S省2001—2020年间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单位面积耕地产值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S省转型期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与耕地利用净碳汇相关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面积减小B. 技术投入增加
C. 粮食价格上涨D. 物质投入增加
7. 截至2020年S省大部分地级市处于耕地利用转型期,为此S省应( )
①增加经济作物比例,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值
②统筹规划耕地资源,优化全省作物种植结构
③禁止占用优质耕地,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④引导耕地绿色利用,推动农业进入现代化期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
【答案】6. D 7. D
【解析】
【6题详解】
转型期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与耕地利用净碳汇呈负相关,即转型期单位面积耕地产值的增加是因为大量使用了农药化肥、农业灌溉和农业柴油等碳排放较多的措施,D正确,耕地面积变化、技术投入、粮食价格上涨对耕地利用净碳汇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耕地利用转型期是以净碳汇下降为代价换来的单位面积耕地产值增加。因此S省未来发展需要着力向耕地绿色利用方向发展,减少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农业进入现代化期,④正确;此外,实现单位面积耕地产值的增加还需要统筹规划耕地资源,因地制宜,优化全省作物种植结构,②正确。增加经济作物比例,会影响粮食的安全一,禁止占用优质耕地,不切合实际,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德雷克海峡海冰的进退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该变化会影响赤道与南极地区的海水热交换。南极洲温度较低的年份,德雷克海峡海冰增多导致西风漂流受阻转而北上,增强南太平洋环流;反之,西风漂流加速,南太平洋环流减速。下图为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时( )
A. 沃克环流势力减弱B. 海峡西侧水位升高
C. 秘鲁沙漠降水更加稀少D. 赤道太平洋东西温差大
9. 海冰增多至德雷克海峡呈封闭状态时( )
A. 赤道与南极海水热交换增强B. 澳大利亚东岸洋流势力减弱
C.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概率增大D. 南美洲西海岸洋流势力减弱
【答案】8. A 9. A
【解析】
【8题详解】
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时,其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下降,北上水流减少,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南太平洋东侧水温较常年偏高,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进而导致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水温差减小,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沙漠降水偏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德雷克海峡封闭,导致西风漂流完全被阻隔,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势力增强,赤道与南极之间通过海水进行的热交换增强,A正确,BD错误;此时更容易出现拉尼娜现象,C错误。故选A。
干燥度是指一定时段内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干燥程度。福建省所在区域宋明时期生态环境优良,但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闽东南沿海地区风沙灾害接踵而至,造成严重危害。下图为福建省干燥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福建省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反映出福建省( )
A. 东南沿海最为湿润B. 沿海地区干燥度空间差异大
C. 西北内陆降水较少D. 内陆地区干燥度时间差异大
11. 福建省东部沿海南北干燥度差异较大是因为其南部( )
①太阳辐射较强②风力较小③沙漠面积较大④降水较少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12. 闽东南沿海地区风沙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毁林开荒,植被覆盖率低B. 濒临海洋,风力全年较强
C. 沙漠广布,沙源供给丰富D. 地势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0. B 11. D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干燥度的定义,东南沿海地区干燥度指数最大,最为干燥,A错误;西北内陆地区干燥度较小,且依据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可知,福建省西北部为山地地形,多地形雨,降水较多,C错误;内陆地区干燥度时间差异无法通过福建省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反映出来,D错误;沿海地区干燥度等值线较密集,说明其空间差异大,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东部沿海南部干燥度大,北部干燥度小。结合干燥度的计算方式可知,南部地区或降水量少、或蒸发旺盛。南部地处台湾山脉的雨影区、纬度较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综合导致南部干燥度大,①④正确;风力小会导致蒸发弱,②错误;沙漠面积大无法从材料得出,且如果沙漠面积大也应为干燥度大的表现,而不是原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闽东南沿海地区干燥度较高,表土疏松,加之临海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植被遭到破坏,河流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向海洋输沙量增大,为风沙灾害提供充足的沙源;同时植被防风固沙效果减弱,风沙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形成,发生严重的风沙灾害。此外,材料提供信息指出宋明时期生态环境优良,清初至解放期间生态恶化,即由生态优良至生态恶化转变时间短,因此人为因素应为风沙灾害的主导因素。A正确,其他三个是自然因素,BCD错误,故选A。
日可照时间是指一日内阳光可照时间之和。下图为某地区1月份不同坡向的坡面旧可照时间随坡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1月份该地日可照时间最小的区域可观察到( )
A. 极夜现象B. 日出东南
C. 树木枝叶较茂盛D. 正午阳光被遮挡
14. 依据图文信息,推测与1月份相比该地7月份日可照时间( )
A. 南坡0°~80°区域不变B. 东(西)坡不受坡度影响
C. 北坡所在区域增加较显著D. 坡度较小区域增加较显著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1月份该地日可照时间最小的区域为北坡40°以上区域,该区域日可照时间为0,因此正午阳光被遮挡,D正确,B错误;没有出现极夜现象,A错误;光照少,枝叶不会茂盛,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该地南坡日可照时间较长,此该地位于北半球。7月份,该地昼长变长,南坡日可照时间变长,A错误;7月份太阳高度角变大,且昼长变长,因此东(西)坡日可照时间变长,B错误;北坡坡度40°以上部分区域可以被阳光照射,且时长变化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D。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部,从全新世早期至今,其山前发育有三期冲(洪)积扇。研究发现,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形成主要受构造活动、气候作用的影响,I期冲(洪)积扇形成时期气候以暖干主,Ⅱ期以暖湿为主,Ⅲ期向冷干转变。下图为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的形成说明大青山经历了( )
A. 持续性抬升B. 持续性下降
C. 间歇性抬升D. 间歇性下降
16. 相较于I期、Ⅱ期冲(洪)积扇,Ⅲ期冲(洪)积扇面积较小的原因是( )
A. 植被覆盖率增加B. 断裂强度较微弱
C. 流水侵蚀作用强D. 岩石风化速度慢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大青山山前的三期冲(洪)积扇表明该地区经历了至少三个不同阶段的沉积作用,这通常意味着地形抬升(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发生。如果是持续性抬升,应该会表现为单一的、持续发展的冲(洪)积扇,而不是明显的三期分段沉积,A错误;如果是地形下降,大青山山前不会形成多期冲(洪)积扇,B、D错误;三期冲(洪)积扇的形成表明构造抬升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每一阶段抬升之后,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加强,沉积物形成冲(洪)积扇,C正确。故选C。
【16题详解】
Ⅲ期冲(洪)积扇形成时期气候冷干,降水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A错误;Ⅲ期冲(洪)积扇主要为流水堆积作用,材料中无法看出是侵蚀作用强导致的冲(洪)积扇面积小,C错误;岩石风化速度不是冲积扇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断裂强度较微弱,即构造活动较微弱,导致水动力条件变差,形成的冲(洪)积扇规模较小,B正确。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主要表现为木本植物侵占草本植物生长空间,木本植物密度、覆盖率、生物量的增加。研究表明,木本植物扩张引起的反照率(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与蒸散发(区域蒸发量与蒸腾量的和)的变化会影响生长季地表温度。图1为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地表温度及该地反照率、蒸散发的影响示意图,图2为木本植物扩张区主要能量传递示意图。
(1)分析木本植物扩张导致夜间地表温度升高的原因。
(2)说明木本植物扩张对白天地表温度产生降温作用的原理。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木本植物扩张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
【答案】(1)夜间,木本植物扩张区因蒸散发水汽含量大,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强;木本植物区热容量高,夜间降温幅度小;木本植物区密集的叶片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冠层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表,产生增温效应。
(2)白天,反照率降低会增加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起到增温的作用;蒸散发增加导致地表热量散失,降低地表温度;蒸散发增加的降温作用强于反照率降低的增温作用,因此白天地表温度降低。
(3)木本植物扩张使青藏高原生长季地表日均温降低;减轻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永久冻土的稳定性的影响;降低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材料可知,夜间,木本植物扩张区因蒸散发水汽含量大,使大气的水汽变多,增强了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强;由于木本植物区热容量高,夜间降温幅度小,地温相对较高;据图2可知,木本植物树叶繁茂密集,密集的叶片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冠层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表,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产生增温效应。
【小问2详解】
据图1可知,木本植物扩张使该地反照率降低。白天,由于反照率降低,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达到增温的作用;据图1可知,木本植物扩张使该地蒸散发升高。由于蒸散发增加,使得地表热量散失,从而导致地表温度降低;由于蒸散发增加的降温作用强于反照率降低的增温作用,导致白天地表的温度就会降低,故木本植物扩张对会白天地表温度产生降温作用。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可知,木本植物扩张使青藏高原生长季地表日均温降低,可以减轻气候变暖的影响,能够保持青藏高原永久冻土的稳定性;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幅度较小,生物环境变化较小,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较小。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湖水面积与水深年内变化显著。洞里萨湖白天表面水温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风速、降水、水位、总云量等因素共同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图1为洞里萨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分布示意图,图2为洞里萨湖白天的湖泊表面水温及区域气候因素的标准化值(若某因素的标准化值为正值,则表示该月份高于该年平均值;为负值,则表示低于年平均值)示意图。
(1)洞里萨河流向年内会发生变化,据此分析洞里萨湖的水位变化。
(2)分析洞里萨湖湖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的原因。
(3)依据材料分析夏季洞里萨湖白天湖泊表面水温的月变化。
【答案】(1)雨季水流从湄公河经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湖泊水位升高,10月份水位最高;旱季湖内水流流入湄公河,湖泊水位下降,5月(或4月)水位最低。
(2)洞里萨湖湖区位于中南半岛,临近海洋,夏季气压梯度力大于冬季;夏季较冬季气温高,更容易出现对流天气导致大气层不稳定,增强风速;夏季西南季风经过海洋和地形较平坦的平原,摩擦力小;冬季东北季风经过山脉和高原,摩擦力大。
(3)夏季洞里萨湖湖泊表面水温逐月降低。风速增大,增强上下层湖水的扰动和热交换;风速增大导致湖泊表面水分蒸发旺盛,潜热输出增加;总云量增加导致到达湖泊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湄公河河水注入,稀释湖泊表层较热水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洞里萨湖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5-10月为雨季,雨季时,湄公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河流水补给给湖泊,水流从湄公河经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使得湖泊水位升高,10月份水位最高;11月-次年4月尾旱季,旱季时,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泊水补给给河流,湖内水流流入湄公河,湖泊水位下降,5月(或4月)水位最低。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洞里萨湖湖区位于中南半岛,该地区距离海洋近,夏季气压梯度力大于冬季,故夏季的风力较大;夏季相比于冬季气温高,对流较旺盛,出现对流天气导致大气层不稳定的概率增加,从而使风速增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该区域的西南风主要经过海洋和地形较平坦的平原地区,对风的阻挡作用小,摩擦力小,风力较大;冬季东北季风经过山脉和高原,对风的阻挡作用大,摩擦力大,风力较小。
【小问3详解】
据图2可知,夏季洞里萨湖湖泊表面水温逐月降低。当地夏季盛行西南风,随着西南风势力增强,风速增大,会使上下层湖水的扰动和热交换增强;风速增大,使得湖泊表面水分蒸发旺盛,潜热输出增加,水温下降;夏季总云量增加,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湖泊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水温较低;夏季水流从湄公河经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由于湄公河河水注入,稀释湖泊表层较热水体,使湖泊水温降低。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兰察布市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中三峡”之称,地质结构稳定。该市通过打造“源网荷储”(分别指能源生产、电力传输与分配网络、电力负荷、电能储存)一体化系统产业,充分利用绿电,成为中国北方算力产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并通过乌兰察布——北京光缆传输工程为京津冀地区提供高算力支援。下图为乌兰察布位置及区域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1)从自然地理特征角度,分析乌兰察布市发展算力产业的优势条件。
(2)分析乌兰察布市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的原因。
(3)分析乌兰察布市算力产业发展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1)乌兰察布地处中国北方,全年气温较低,有利于算力中心通过自然冷却降低能耗,降低运营成本;年降水量少,且有“空中三峡”之称,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丰富,为算力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电力支持;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较小,为算力中心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算力设施受到的潜在威胁小。
(2)可有效解决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为算力产业提供稳定的绿电供应;算力产业为绿电开发带来稳定的就地消纳,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效益;降低产业运营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乌兰察布市在全国能源与算力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3)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关产业集聚,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算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高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入驻,推动了乌兰察布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数据中心项目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气候角度来说,乌兰察布地处中国北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且较漫长,可以增加自然散热的时间,减少对数据中心散热的能源的使用,降低运营成本。从能源角度来说,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能源丰富,因此发电成本较低,同时能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数据中心的运行;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较小,为算力中心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算力设施受到的潜在威胁小。
【小问2详解】
乌兰察布市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可以在电力资源丰富时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在电力资源匮乏时释放,从而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传统电力系统在面对新能源大比例增加时,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下降,导致电网运行风险增加。通过加入储能技术,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确保在新能源弃电时能够自动储能,避免电力浪费,同时在电力不足时释放储能,保证负荷的稳定运行;乌兰察布市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还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降低产业运营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小问3详解】
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从而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大量迁入,随着工作的进行,大量人口在城市落户,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便于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对外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城市等级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数据中心项目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