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精神 信仰 力量 情感—— 《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507864/0-17339436888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精神 信仰 力量 情感—— 《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507864/0-17339436889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精神 信仰 力量 情感—— 《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507864/0-17339436889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艺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湘艺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湘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自2022年新课标出台之后,紧接着湘艺版的教材也需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模糊了“欣赏”与“演唱”两门课的界限,一首歌不再设定是否为演唱课,是否为欣赏课了,而是以歌曲本身出发,凭靠学生和教师对歌曲的理解来进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感知,用心去体会。本单元以《精神、信仰、力量、情感》为题,选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走进新时代》《领航》《十八洞飞出幸福歌》《不忘初心》七首歌曲,集中地歌颂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自己深厚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审美视角欣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领略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开阔其音乐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听觉,在音乐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以欣赏为主,歌曲《十八洞飞出幸福歌》由张严作词,胡继沿作曲,是一首极富有湘西风味民歌,歌词以苗家阿妹的口吻,娓娓述说干部进村,精准扶贫的情形,同时在歌曲旋律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苗族特色音调,生动贴切的把精准扶贫后苗寨人的生产劳作、生活习俗、喜怒哀乐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当地人民对新生活的喜爱,对帮扶工作的肯定,对在祖国怀抱下的感恩,高山回荡的歌谣,传唱着十八洞人的新生活。
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将音乐环绕于课堂,多听多思考,重视聆听体验,并结合聆听、赏析、练唱音乐主题、讨论探索、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从而使其形成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整体认知。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以欣赏为主,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在他们的认知中欣赏课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不仅要欣赏他们不爱的音乐,还要听老师照着稿子向他们介绍着歌曲内容,这是新课标不倡导的,也是所有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杜绝的。如何上好一门欣赏课?教师需要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将课堂与其他学科结合,紧抓时代热点,提起学生上课兴趣,营造欢乐课堂!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持续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学资料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潜力的培养。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美育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对《十八洞飞出幸福歌》这首歌曲的聆听、欣赏与体验,学生跟随旋律的走向进一步深入体会苗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苗族山歌。同时从歌词的角度出发,感受十八洞乡民们历年来的变迁——从贫困走向小康。在热情欢腾的的音乐声中领会在祖国的怀抱下人民越来越好!
(二)艺术表现:
从情绪、旋律、节拍以及民族音乐出发,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歌曲,拓宽学生思维,感受歌声中所传递出的十八洞乡民们经历“精准扶贫”后的喜悦心情!(三)创意实践:
引导学生随乐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文化理解:
将音乐与时政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深入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带领学生云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感受当地人民的风俗,体会性格特点。同时介绍歌曲创作目的,结合时事,在音乐中了解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举措。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将音乐与时政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深入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带领学生云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感受当地人民的风俗,体会性格特点。同时介绍歌曲创作目的,结合时事,在音乐中了解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举措。
(二)教学难点:从情绪、旋律、节拍以及民族音乐出发,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歌曲,拓宽学生思维,感受歌声中所传递出的十八洞乡民们经历“精准扶贫”后的喜悦心情!思考艺术作品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法、情境导入法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跟着老师去旅游,今日第一站是湖南湘西地区——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花垣县的十八洞村
2、图片展示十八洞村现在的模样
3、提问学生:你能想到美丽的十八洞村早在11年前还是交通滞碍,民生维艰的特困地区吗?
3、接着,教师继续发言:“同学们,十八洞地处特困山区武陵山腹地,水秀洞奇,山水相连,有“小张家界”之称。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民生维艰。村民杨正邦对家乡的记忆,是闭塞、贫穷。十几年前,车辆还开不进村子。因为交通极不方便,十八洞徒有满眼好风景,十八洞人空有一身壮力气。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贫困村落,看望乡亲,同大家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如今11年过去了,十八洞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成为小康示范村寨。有一首歌则表达了十八洞人民这一路走来的喜悦,让我们进入今日新课《十八洞飞出幸福歌》,以旅游者的角度来体验十八洞村民们的生活吧!”➡引出新课《十八洞飞出幸福歌》。
【设计意图:《十八洞飞出幸福歌》是为庆祝精准脱贫而创作,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游行者的角度遨游十八洞村,观看十八洞村现如今的美景,再用反转的提问来告诉学生其实十八洞村早在之前还是一个贫困村,“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才得到如今的发展,进而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提升了解好奇心,引入今日新课教学。】
走进十八洞村:
(观看视频)
初步感知:
初听:随着音乐的脚步,你能说说十八洞村民们唱出了什么感情吗?
(以苗家阿妹口吻演唱来诉说自己家乡青山绿水但山路险阻,闭塞难通,“精准扶贫”政策下来后十八洞村道路从羊肠小道变成土坯路、车辆单行道,现在又拓宽为双向通行的大道,深山连通世界,十八洞的“穷根”拔掉了。村民们欢心喜悦,感恩祖国,把自己浓厚的情感唱成一首歌。)
复听:找找歌曲节拍、情绪以及谱例中出现的装饰音、音乐记号。
(节拍:4/4拍
情绪:欢悦地
音乐记号:
①倚音➡倚音是用来装饰主要音的小音符。倚音有前倚音、后倚音。
前倚音:记在主要音左上方的小音符叫前倚音。只用一个小音符装饰原音者为“单倚音”,用两个以上的小音符装饰原音者为复倚音。
后倚音:记在主要音右上方的小音符叫后倚音。只用一个小音符装饰原音者为“单倚音”,用两个以上的小音符装饰原音者为复倚音。)
②圆滑线:是用于多个(一般是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音高的音符之上,表示要唱(奏)得圆滑,其作用是突出歌曲的连贯性。
【设计意图:新课标改革之后,初步感知阶段教师可引领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体会演唱情感,感知情绪,深入到十八洞乡村,进一步体会歌中那热情欢悦的心情!同时指出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教师讲解并介绍其作用,在聆听的过程中渗透音乐知识,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进一步践行新课标倡导的渗透性教学法。】
歌曲分析与苗族山歌:
从节奏出发:
①引导学生找出谱例中出现的最多的节奏型➡八十六节奏型
②教师打击,并提问学生八十六节奏型在整个歌曲中的作用。(能为歌曲增加节奏感和满满的活力。)
从旋律出发:
①出示教材所示谱例,教师演唱简谱,引导学生边听边标出相同旋律,并提问:乐句为何要重复?(苗族山歌在创作上主要表现为表现手法的简洁、洗练。因为唱山歌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时间限制,随意性很强,旋律也是脑中所想便立马唱出来,乐句旋律重复性很多。而在这首歌曲中乐句的重复,一是贴近苗族山歌特色,二是为了突出旋律曲调的灵动性,又似是强调,使旋律情绪听起来更欢快。)
②提问:歌曲演唱听起来如何?➡高亢有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旋律走向多为下行,乐句在结尾时通常向下到低音,又出其不意的八度大跳转换,前后起伏较大,旋律高亢激昂,音乐极具感染力。
对比苗族山歌:
大跳旋律手法,乐曲中经常出现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较宽的音程跳进连接,使音乐极富动力;旋律走向多为下行,乐句在结尾时通常向下到低音,这也是苗歌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特点。苗族民歌的旋律整体线条一般呈显出大起大落,十分奔放酒脱,反应出了苗族人民道劲不驯的性格特点。
从歌词出发:
①提问:单单从歌词来看,它的创作手法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
(七言四句)➡这是苗族民歌中最常见的形式
②提问:结合之前关于十八洞村视频的观看了解,再来看词,你能说说你自己的见解吗?
(“我家住在十八洞,青山高哎绿水长,山路弯弯像羊肠”➡十八洞地处特困山区武陵山腹地,水秀洞奇,山水相连,有“小张家界”之称。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民生维艰。
“扶贫干部进村庄,宽宽的马路进了村庄,家家户户奔小康,家乡水儿甜,百花香。”➡精准扶贫政策下来后,此后的日子,十八洞天天在变:路通了,电有了,水通了,危房改造了,地面铺平了,垃圾站建起来了。道路虽在群山中起伏弯曲,但路面平整、宽敞,再无行路难。)
③教师升华。
再次完整观看视频,聆听歌声。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带有苗族山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歌曲分析的同时,可以引入苗族山歌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了解。同时,歌曲分析阶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包括节奏、旋律和歌词,层层递进,既加强学生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拓宽学生知识面。歌词分析之后进行升华,将课堂引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五)谈一谈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发展有何联系?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歌曲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振奋热血为主,激励着人民努力向上,不服输。而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歌曲也越来越多元化。综上所述,时代和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们从所处的时代中汲取灵感和启发,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创新,为这一无穷无尽的时间流转注入了美学的意义和生命力。)
(六)欣赏苗族飞歌
(七)小结
同学们,欢乐的音乐课堂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十八洞飞出幸福歌》中,人们用歌声唱出自己对祖国帮扶的感恩,生活越来越好的欢心喜悦,相信大家随着旋律的起伏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心情,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人们一步步变为小康,这依赖于祖国,我们应对于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而高兴!今天的课程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利用简短的时间对当堂课的教学进行升华,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加强学生世界观的构建,同时也检验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湘艺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不忘初心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七年级上册(2024)团结就是力量教学设计,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