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共2页。
1.反复诵读《次北固山下》,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心境。
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教材新知
1.走近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资料。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的。
教材写法
【探究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听范读后,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探究二】结合资料,疏通诗意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教师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探究三】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次北固山下》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诗中哪一联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探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的妙处。
这一联表现了江面恢宏阔大的景象。“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写得更加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写景之传神。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观景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思乡:乡书 归雁思乡之情
作业布置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查阅资料,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诗歌内容
作用
首联写诗人乘船到达北固山,但还要到别的地方去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
写江面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颈联写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尾联写诗人希望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
表达思乡之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