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抽读第二章,理解本章内容,抽读第三章,理解段意,抽读第四章,理解段意,抽读第五章,理解段意,抽读第六章,理解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课时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难点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积累
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有名望的人的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学生做笔记。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以及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看。
了解背景,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检测
生难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ɡ)吾身
一箪(dān)食
四十而不惑(huò)
不逾(yú)矩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讲授新课
一、抽读第一章,疏通文意,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可不译;时,按时;之,代词,代指“学”的知识;说,通“悦”,高兴,快乐;乎,句末助词,表疑问。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懂得;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却”;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人不知而不愠”是个省略句,在“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它可以代指“我”或“你”。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而又不会生气发怒,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3、段意讲解:
本段共三句。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做学问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有所收获;第二句讲的是为人之道:有朋友来,应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第三句讲的是处事之道: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都要处之泰然,不能恼怒生气。
二、抽读第二章,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指不定数,表示多次;省,反省。
(2)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也可以指办事;而,表转折;忠,尽心尽力。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4)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呢?”
3、段意讲解:
本章主要讲为人处事之道,治学之人为人要真诚。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去完成;与别人交往要真心实意,不能欺骗;对待知识要时时温习。
三、抽读第三章,理解段意
1、重点字词。(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而,表顺接,可不译。
(2)三十而立:立,指有所成就。
(3)四十而不惑:惑,困惑,迷惘。
(4)知天命:懂得什么是天意。
(5)耳顺:顺耳,指能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
(6)不逾矩:矩,指法度。(做事)不会越过法律的准绳。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就能遇事不迷惑(明白事理),五十岁时就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就能达到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的境界。”
3、段意讲解
本章是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说,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五到四十岁,学习领悟的阶段;二是五十到六十岁,这是安生立命的阶段;七十岁是他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合而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四、抽读第四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体会和见解。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后而省略一“之”字,“可以之”讲为“可以凭借这一点”;为,动词,当,做。
2、翻译。(可让学生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然后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或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段意讲解。
本章讲学习的方法,重点在“知新”上,要“知新”,首先要“温故”,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温习旧知识的必要性。
五、抽读第五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可老师讲解,也可抽学生讲解)
(1)学而不思则罔: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则,那么,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样子。
(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不解。
2、翻译句子。(可师生互动)
孔子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因疑惑而一无所获。”
3、段意讲解。(可师生互动)
本段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孔子认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六、抽读第六章,理解文意
1、重点词语。(点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自己体会其意思)
(1)一箪食一瓢饮:箪,盛食物的篮子;饮,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饮用的清水。
(2)人不堪其忧:堪,忍受;忧,这里指困苦的生活。
(3)回也不改其乐:乐,指乐观的心态。
2、特殊句式:
贤哉,回也:(1)倒装句,按语序应为“回贤哉”,意为“颜回真贤德呀”,其作用是强调“贤”字。(2)判断句式,“……也”结构,表示判断。
3、反复的修辞手法。
段中两次用“贤哉,回也”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颜回的贤德。
4、翻译。(可由学生进行或师生同时进行)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啊!一小篮子食物,一瓢冷水,还住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生活的困苦,颜回却能一直乐观地生活着(没有改变其乐观的品格)。颜回真贤德啊!”
5、段意讲解。(可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孔子赞扬颜回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其用意也在教导人们,不管生活多么辛苦,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思考或作笔记。
翻译句子。
做笔记。
以下各章学生活动相同。
解决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深入理解段落意思,品味段落包含的人生哲理。
以下各章设计目的相同。
拓展延伸
这六则语录中,有的讲学习态度,有的讲学习方法,还有的讲为人处事之道。请分别写出表示以上三个内容的句子。
(1)讲学习态度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讲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讲为人处事之道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生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指出下面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作解释。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完成练习。
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巩固。
作业布置
1、背诵这六章语录。
2、用本节课所学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诲女知之乎( )
②是知也 ( )
③其恕乎 ( )
(2)翻译这两则《论语》。
课后完成作业
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在《论语》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这对我们今后成人成才都很有帮助。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语录来严格要求自已;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用孔子的教诲帮我们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不要只把这篇课文当作简单的课文来学,而是把它要当作生活哲理来学,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
做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的前六则,还记得这六章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吗?对,这里面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告诉了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那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它的后六章,看看我们在这里能获得一些什么生活的经验呢。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预习检测
生难字
曲肱(ɡōnɡ) 笃志(dǔ)
好之者(hà) 逝者如斯夫(fú)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讲授新课
一、抽读第七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讲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代词,代指学习;好(hà),喜欢,爱好;者,代词,可解释为“……的人”。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把……当作乐趣,形容词的以动用法。
2、句子翻译。(可师生互动)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学习方法的人,不台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的人。”
3、段意讲解。
孔子这段话给我们讲明了学习的态度,说明了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产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抽读第八章,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讲解。
(1)饭疏食: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吃;疏食,指粗粮。
(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3)乐亦在其中矣:乐,乐趣。
(4)不义而富且贵:义,道义,这里指正当的手段;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5)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于。
2、翻译。(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生活的)乐趣也就在这当中了。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动一样。”
3、段决讲解。
这段中孔子向我们倡导“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正人君子是不屑于贪图享乐,更不会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搏取富贵。他认为,不符合道义得来的富与贵是耻于接受的。这咱思想在今天仍为许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对于千百年来中国人高尚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抽读第九章,疏通文意,理解本章内容
1、重点词语讲解。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定数指不定数,表示“几个”;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们的;者,地方,所在;而,表顺接关系的连词;从,跟随,这里引伸为“向……学习”。
(3)其不善者而改之:改,是指自己改正,不是为别人改正。也就是把别人的缺点作为一个借鉴,避免自己犯相同的错误。
2、翻译。(可由学生进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然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我可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还可以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段意讲解。
这一则表现了孔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具方面 的意思:一是选择别人的优点来学习,这是虚心学习的表现;另一个是见人之不足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的行为,并督促自己改正,这是一咱自觉修养的表现。孔子的这段话,对于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新知,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抽读第十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讲解。
(1)子在川上曰:川,河流。
(2)逝者如斯夫:逝者,逝去的东西,这里指时间;斯,代词,这,代指河流;夫,念fú,句末助词,无义。
2、翻译。(可学生自行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这一去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流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过去,再也不会回头。”
3、段意理解
在这段里,孔子把时光比喻为河流,用洒流的一去不返比喻时光难以挽回,从而劝勉他的弟子们要好好珍惜时光。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一是自勉,一是教育后进。这句话也可以用作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
五、抽读第十一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这里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百姓。
2、翻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更换,但平民百姓的志气却是不可以改变的。”
3、段意讲解:
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坚定不移的志气,不可改变。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所以才会有“士可杀,不可辱”的铿锵言辞。这句话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孔子第一次把平民百姓的地位与三军统帅齐平,把老百姓的地位抬得很高, 这是对老百姓的看重。只可惜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在用儒家思想治国的时候,只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却始终没有把孔子的这句话运用到自己的统治当中。
六、抽读第十二章,理解段意
1、重点词语
(1)博学而笃志:博,广泛;笃,坚定;而,并且,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2)切问而近思:切问,切合自身的需求和好恶来提出问题;近思,联系眼前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
(3)仁在其中矣:其,代词,这。
2、翻译。(可由学生进行)
子夏说:“只要我们经常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再多结合自身的需要提出问题,联系眼前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那么,‘仁’就会体现在你的心目中了。”
3、段意讲解。
这段话是要我们树立“仁”的思想,“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从自己的好恶需求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己及人,多想想别人的需要,这样就能体现“仁”了。这样的仁爱思想在过去,在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是一个参考。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很正能量的思想,值得推广和拥有。
学生思考或做笔记。
翻译句子。
做笔记。
以下各章学生活动相同。
解决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深入理解段落意思,品味段落包含的人生哲理。
以下各章设计目的相同。
拓展延伸
在前六则语录中,我们学习了《论语》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之道的作人原则,那么大家总结一下,后六则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做人的原则呢?请总结出来,并分别写出表示这些做人原则的句子。
(1)讲学习态度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对待名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讲自身修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珍惜时间的:
子在川在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5)讲骨气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讲仁义思想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生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爱好,喜欢;乐:把……当作乐趣)
(2)饭疏食(饭:吃饭)
(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好的品质;从:学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5)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6)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7)切闻而近思(切:切身的)
2、指出下面句中活用的字,并作解释。
(1)饭疏食(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的品质;从:学习)
3、翻译下面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博学而笃习,切问而近思。
参考答案:
(1)对于学习,知道学习方法的人,不台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的人。
(2)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动一样。
(3)这一去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流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过去,再也不会回头。
(4)只要我们经常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再多结合自身的需要提出问题,联系眼前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完成练习。
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巩固。
作业布置
1、背诵这六章语录。
2、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乙]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吊之 吊:慰问
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将要
C.多歧路 歧:分岔
D. 奚亡之 奚:怎么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 温故而知新
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水何澹澹
C. 吾不知所之 知之为知之
D. 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堕而折其髀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下车引之
C. 此何遽不为福乎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 既率其党 其恕乎
(4)对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何遽不为福乎: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没有办法把它们找回来。
C.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边塞附近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跛脚(而免于出征)的缘故,父子俩才一起保全了性命。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寓意是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乙]文的寓意是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也可以是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C.“塞翁失马”和“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就分别出自于这两篇寓言。
D.从这两篇寓言可以看出,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课后完成作业。
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语录体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门徒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
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
课堂板书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待名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身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珍惜时间——子在川在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论骨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仁义思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交流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