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
请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5分)
注意: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每小题0.5分
1.DNA鉴定是亲子鉴定常用的方法之一,常以血液、毛发、口腔细胞等作为样本,检测细胞核中DNA的相似程度,确定亲子关系。若以血液为样本,应选用其中的( )
A.血红蛋白B.成熟红细胞
C.白细胞D.血浆
2.抽血后,用棉球按住针刺点,不久伤口处的血液自动凝固。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血液成分是( )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3.血氧饱和度是衡量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的重要指标。血液中运输氧气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纤维蛋白原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4.某患者经医生确诊为急性炎症,进行消炎治疗后,很快痊愈。下图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是( )
A.B.C.D.
5.下列有关人体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胳膊上、腿上看到的“青筋”是静脉
B.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C.动脉是血液从全身流向心脏的管道,而静脉正好相反
D.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的特点之一是其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6.健康人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千帕,舒张压一般为8~12千帕。某人经常头昏,多次测得血压超过19.3/13千帕,可推断此人有可能患有( )
A.低血压B.贫血C.坏血病D.高血压
7.小明生病到医院输液治疗,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 )
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
8.某人体心脏内甲、乙两个心室的血液中氧气含量测定结果如下表。对其所连接的血管进行推测,正确的是( )
A.甲与上腔静脉连接B.乙与主动脉连接C.甲与肺静脉连接D.乙与肺动脉连接
9.下图是人体内某个结构中血液流动的示意图,②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B.若②表示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则③是最小的动脉
C.若②表示大脑,则③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
D.若②表示小肠,则③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增加
10.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时会产生许多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有( )
①肺 ②肛门 ③肾脏 ④ 皮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如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A.①B.②C.③D.④
12.下列结构中,既属于循环系统又属于泌尿系统的是( )
A.肾小管B.肾小囊C.肾小球D.肾小体
13.某校学生进行体检后,甲同学的尿常规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如下表所示(“一”表示无,“+”表示少量,“++”表示大量)。则该同学最可能出现异常的结构是( )
A.肾小囊B.肾小球C.肾小管D.输尿管
14.在健康人体内,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
A.二氧化碳含量减少B.尿素含量减少
C.氧气含量增多D.葡萄糖含量增多
15.甘露醇是临床常用药,可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余的水在体内积累对人体有害B.血液流经肾小球可形成原尿
C.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D.使用甘露醇会导致尿量减少
16.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神经元在形态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 )
A.没有细胞膜B.具有细胞核C.有细胞壁D.有许多突起
17.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因为人在酒驾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造成神经系统反应减缓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18.在各种交通意外事故中,脑干损伤的死亡率高达90%,主要原因是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人体的( )
A.呼吸和心跳B.语言表达C.身体平衡D.肢体运动
19.渐冻症是一种进展性运动神经元(负责支配效应器的神经元)功能丧失的疾病。某患者目前心跳、呼吸正常,但其肌肉已经逐渐萎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
C.针刺患者的皮肤,可能出现有感觉但不能运动的现象
D.患者的心跳、呼吸正常,说明脑干、大脑皮层功能正常
20.某老人因中风导致语言功能障碍,该患者的病变部位是( )
A.大脑B.脑干C.脊髓D.小脑
21.晓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发现一只小狗跑到路中央,他立刻踩下刹车。对于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其神经中枢在脊髓中
C.传出神经是视神经
D.属于非条件反射
22.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
A.青梅入口,分泌唾液B.谈论青梅,分泌唾液
C.看到青梅,分泌唾液D.嗅到青梅,分泌唾液
23.白天阳光很强时,猫的瞳孔呈线形,而夜晚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呈圆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瞳孔的大小受到虹膜的调节
B.光线落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C.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猫的瞳孔在夜间会扩大以通过更多光线,夜视能力强
24.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下列属于中耳的结构是( )
A.耳郭B.鼓膜C.外耳道D.半规管
25.课堂上,既能看清远处黑板上的板书,又能看清近处书本上的文字。在此过程中,眼球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 )
A.角膜B.晶状体C.玻璃体D.视网膜
26.目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下列措施不能预防近视的是( )
A.在强光下阅读B.阅读保持合适的距离
C.阅读后看远处D.进行充足的户外活动
27.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时,同一视野内看到数目最多和最少细胞分别是( )
A.白细胞、红细胞B.红细胞、血小板C.红细胞、白细胞D.血小板、白细胞
28.现有一只新鲜的猪心,判断它左右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用手捏心室壁B.将心脏切开
C.用手捏心房壁D.向心脏内灌水
29.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时,最好的方法是寻找( )
A.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
B.血流速度较快的小血管
C.血液由多条血管汇集流入一条血管
D.血液由一条血管分支流入多条血管
30.如图为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测量多次并求取平均值B.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
C.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效应器是被试者手指肌肉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5分)
注:下列各题除注明外每空0.5分。
31.图一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流程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血管;图二是血液流经某器官时一种物质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中甲、乙、丙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请据图回答:
(1)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心脏壁最厚的腔室是_____,收缩有力,可将血液运输到较远的距离。
(2)在图一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有_____(填字号)。
(3)若图二曲线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_____血管。
(4)某人患急性肠炎,医生给他输液治疗,该药物最少需_____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患病部位。
32.人体每天都要经由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下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相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由图二中的_____(填序号)组成。
(2)尿液产生后会在图一的[③]_____中暂时储存,尿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需及时排出。憋尿容易使③黏膜的抵抗力降低,细菌趁虚而入导致尿路感染。严重时,带菌的尿液还会通过[ ]_____逆行至肾脏,引发肾炎。
(3)细心的同学发现在炎热的夏季,喝水比冬天要多很多,但是一天的排尿量比冬季要少,原因是夏季代谢废物以_____形式排出增多。
33.研究人员根据人耳(结构如图2)利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制造出“入耳式耳机”和“骨传导耳机”(如图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入耳式耳机”佩戴的部位为图2的[①]_____的入口处;“骨传导耳机”佩戴的部位为耳朵外部。
(2)两种耳机形成听觉的区别在于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_____的方式不同。“入耳式耳机”声音信号的传递需经过①传递到[②]_____,②通过振动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骨传导耳机”则通过声波引起的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③,不需要经过①和②的传递。
(3)无论是佩戴“入耳式耳机”还是“骨传导耳机”,③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都会将声波的刺激传到内耳,刺激[⑥]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⑤]_____传给_____(填“大脑”“脑干”或“小脑”)的听觉中枢,从而产生听觉。
34.某校同学进行了膝跳反射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择身高、体重等身体状况相同且健康的甲、乙两人。
②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其中甲有意识的控制膝跳,乙小腿自然放松。
③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1 次。
④观察实验现象:甲同学小腿无明显反应,乙同学小腿突然跳起。
(1)设置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
(2)乙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_____(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3)甲同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 ]_____的控制。
(4)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_____。
(5)某患者除躯体运动中枢受伤外,其他部位完好。若医生叩击患者膝盖下方的韧带,请预测该患者的膝跳反射完成情况和感觉:_____。
35.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吗?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_______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_______________。
(3)小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作用。
(4)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__________组。
(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室代号
甲
乙
氧气含量(mL/100mL)
19.8
15.2
样品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参考值
尿液
葡萄糖
蛋白质
十十
红细胞
十
尿素
1.9
1.8-2.0(g/100mL)
参考答案
1.C
【分析】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可以与氧气结合,不是DNA,A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呈两面凹的圆盘状;在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其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功能, 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有DNA,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具有将病菌包围、吞噬的功能, C符合题意。
D.血浆中水分占91~92%,其余是各种蛋白质、无机盐和其他有机物质,无DNA,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分析】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详解】A.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还能运输部分二氧化碳,当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时,人就会出现贫血,故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疾病,当人体内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增多,来吞噬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病菌,故C不符合题意。
D.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与运输氧气无关,A错误。
B.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与运输氧气无关,B错误。
C.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功能是在血凝过程中形成纤维网络,与氧气运输无关,C错误。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负责运输氧气的重要成分。当血液流经肺部时,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循环系统将氧送达身体各处。这是血氧饱和度的重要基础,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当患者患急性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白细胞数目逐渐的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
【详解】A.图示图像表示白细胞持续上升,根据分析可知,A不符合题意。
B.图示图像表示白细胞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分析可知,B不符合题意。
C.图示图像表示白细胞先增多,后逐渐减少,最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根据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D.图示图像表示白细胞增多后,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根据分析可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分析】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详解】A.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故A正确。
B.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三种,故B正确。
C.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把心脏中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是动脉,故C错误。
D.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的特点之一是其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故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血压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血压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
【详解】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健康成年人的动脉血压,一般维持在收缩压12~18.7千帕、舒张压8~12千帕。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就称为高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则称为低血压。血压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某人经常头昏,医生多次测得他的血压超过19.3/13(收缩压/舒张压)千帕,故应属于高血压,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C
【分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级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生活中输液注入药物通常是上肢静脉注入,药物由此进入体循环,然后跟随血液流动流入上腔静脉,与上腔静脉相连的是心脏的右心房,所以药物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D
【分析】(1)静脉血特点:氧气少、二氧化碳多,颜色暗红;动脉血特点:氧气多,二氧化碳少,颜色鲜红。
(2)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
【详解】左心房、左心室内流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内流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由表格可知,甲心室氧气含量多,流的是动脉血,甲是左心室;乙心室含氧量少,流的静脉血,乙是右心室。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甲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乙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所以,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C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所示:
【详解】A.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由于在肺部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的动脉血了,因此血管③肺静脉内流动脉血,A错误。
B.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血液循环的规律: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因此,若②表示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则③是最小的静脉,B错误。
C.若②表示大脑,由于脑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则③脑静脉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C正确。
D.若②表示小肠,则③肠静脉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都增加,氧气会减少,因为小肠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10.C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许多废物,正常情况下排出废物依赖的器官有①肺、③肾脏、④皮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D
【分析】题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集合管。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汇集到④集合管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因此④集合管中尿素浓度最高。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C
【分析】肾动脉进入肾脏,逐渐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再分支出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再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再分支成毛细血管,缠绕在肾小管外面,然后再汇集成肾静脉。
【详解】肾动脉进入肾脏,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互相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结合分析可知,既属于泌尿系统又属于循环系统的是肾小球,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同时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正常。输尿管是输送尿液的通道,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B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会过滤出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同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详解】A.血液流经肾脏时,由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故A错误。
B.肾脏会过滤出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素含量减少,故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时,肾脏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氧气含量减少,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所以葡萄糖含量不变,若肾小管出现病变等情况葡萄糖含量才可能增多,故D错误。
故选B。
15.D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尿液中无蛋白质,无葡萄糖,而是含有大量的尿素;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原中有葡萄糖,无(或微量)蛋白质。
【详解】A.多余的水在体内积累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可能引发水肿等病理现象,对人体是有害的,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B正确。
C.在原尿流经肾小管的过程中,肾小管会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其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大部分水等。这样,原尿中的葡萄糖就不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中,C正确。
D.当使用甘露醇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使尿量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故选D。
16.D
【分析】(1)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属于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神经元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边界,负责控制物质进出细胞,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细胞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起重要作用。神经元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含有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神经元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没有细胞核,C不符合题意。
D.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在形态结构上与其他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具有许多突起。这些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有利于神经元接收和传递信息,D符合题意。
故选D。
17.A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神经系统,过量饮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
【详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故造成神经系统反应减缓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大脑,A正确。
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B错误。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C错误。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D错误。
故选A。
18.A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详解】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而调节语言表达、肢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调节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A正确。
B.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由题意知,运动神经元负责支配效应器的神经元,故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B正确。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渐冻症是一种进展性运动神经元功能丧失的疾病。针刺患者的皮肤,可能出现有感觉但不能运动的现象,C正确。
D.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患者的心跳、呼吸正常,说明脑干皮层功能正常,D错误。
故选D。
20.A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A.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因此某老人因中风导致语言功能障碍,A符合题意。
B.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被誉为“生命中枢”,B不符合题意。
C.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C不符合题意。
D.小脑能够维持人体躯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等;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爸爸的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
C.爸爸看见小狗急刹车,感受器是视网膜,视神经是传入神经,错误。
D.晓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发现一只小狗跑到路中央,他立刻踩下刹车。这是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A。
22.B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详解】A.青梅入口,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谈到“青梅”两字分泌唾液,是听说梅子很酸或吃过梅子后形成的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完成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B符合题意。
CD.看到青梅,分泌唾液;嗅到青梅,分泌唾液,都是条件反射,人和动物供有,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的类型和特点。
23.B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使瞳孔散大,瞳孔的开大与缩小控制进入瞳孔的光量,A正确。
B.光线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形成的是物像,而不是视觉。视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B错误。
C.光线进入眼睛的顺序是:首先通过角膜,角膜是眼睛的前部透明组织,它像窗户一样让光线进入眼内;然后光线通过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心的小孔,它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量;接着光线通过晶状体,晶状体是一个透明的、像双凸透镜的组织,它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最后光线通过玻璃体,玻璃体是一个透明的胶状物质,它填充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帮助保持眼球的形状,C正确。
D.在夜晚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扩大,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增强夜视能力。这是猫等夜行性动物适应夜间环境的一种重要生理机制,D正确。
故选B。
24.B
【分析】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详解】A.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故A错误。
B.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故B正确。
C.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外耳道经声波传到鼓膜,故C错误。
D.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D错误。
故选B。
25.B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详解】A.角膜处在眼球的最外面,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故A不符合题意。
B.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因此课堂上,你既能看清远处黑板上的板书,又能看清近处书本上的文字,在成像过程中,眼球中起调节作用的主要结构是晶状体,故B符合题意。
C.玻璃体具有折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光线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形成物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A
【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三个一,有效地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时,眼与书本的距离约33厘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详解】A.强光会对眼睛造成刺激,使眼睛感到不适,甚至可能损伤视网膜。同时,强光下的阅读环境并不利于眼睛的调节和放松,反而可能加剧眼睛的疲劳,从而增加近视的风险。因此,这个措施是不能预防近视的,A符合题意。
B.保持合适的阅读距离可以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避免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有助于预防近视,B不符合题意。
C.阅读后看远处可以让眼睛得到放松和调节,有助于缓解眼睛的疲劳,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之一,C不符合题意。
D.户外活动可以让眼睛得到更多的自然光照射,有助于促进视网膜细胞的发育和视力的提高。同时,户外活动还可以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减少近视的风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C
【分析】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在显微镜下,我们看见最多的是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看到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白细胞呈圆球状,有细胞核。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血液涂片时,同一视野内看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数目最少的细胞是白细胞。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A
【分析】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分为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详解】A.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用手捏心室壁,较厚的一侧为左心室,从而可判断心脏左右,故A正确。
B.将心脏切开不是判断心脏左右的简单方法,且具有破坏性,故B错误。
C.心房壁较薄,用手捏心房壁难以准确判断心脏左右,故C错误。
D.向心脏内灌水不能直接判断心脏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29.A
【分析】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详解】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A正确。
故选A。
30.C
【分析】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不是位于脊髓。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通常需要多次测量并求取平均值,A正确。
B.在这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中,通常是通过视觉刺激来引发被试者的反应。视觉刺激首先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收,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行传递。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感受器确实位于被试者的视网膜上,B正确。
C.由于是通过视觉刺激来引发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射,其神经中枢应该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
D.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者的手指肌肉是产生反应的最终部位,即效应器。当神经信号传递到手指肌肉时,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或放松,从而产生可见的反应,D正确。
故选C。
31.(1)左心室
(2)②、⑤
(3)③上下腔静脉
(4)2##二##两
【分析】图一中①④是毛细血管,②是肺静脉,③是上、下腔静脉,⑤是主动脉,⑥是肺动脉。
图二中,甲是动脉,乙是毛细血管,丙是静脉。
【详解】(1)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看,心脏的各个腔室壁厚度是不同的,这是为了适应它们各自的功能需求。左心室是心脏中壁最厚的腔室,因为它需要收缩有力,以便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的较远距离。因此,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心脏壁最厚的腔室是左心室。
(2)动脉血是指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血液。根据题目描述和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知道②肺静脉和⑤主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静脉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而主动脉则是从心脏左心室出发,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血管。因此,流动脉血的血管有②和⑤。
(3)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氧气含量在甲血管中最高,在乙血管中逐渐降低,在丙血管中最低。这说明血液在流经乙血管时,发生了氧气的大量消耗。结合图一,可以判断乙血管是毛细血管,且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因为在这里血液会向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并接收二氧化碳。而丙血管则是与乙血管相连通的静脉血管,它将经过组织细胞交换后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在图一中,与组织处毛细血管相连通的静脉血管是③上、下腔静脉。因此,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③上、下腔静脉。
(4)输液时,药物首先进入的是上肢的静脉血管,然后经过上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被泵入右心室。右心室再将药物泵入肺动脉,进入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在肺部,药物与氧气结合后,被泵入肺静脉,然后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在左心房内,药物被泵入左心室。最后,左心室将富含药物和氧气的血液泵入主动脉,然后经过各级动脉血管到达肠道的毛细血管,从而进入患病部位。因此,该药物最少需要经过心脏2次(右心房和右心室1次,左心房和左心室1次)才能到达患病部位。
32.(1) 肾单位 ⑤⑥⑦
(2) 膀胱 ②输尿管
(3)汗液##汗
【分析】图一泌尿系统是由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图二为肾单位示意图:⑤是肾小球、⑥是肾小囊、⑦是肾小管、⑧是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
【详解】(1)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脏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因此,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肾单位,由图三中的⑤是肾小球、⑥是肾小囊、⑦是肾小管组成。
(2)泌尿系统由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功能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将尿液输送至③膀胱暂时储存起来,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膀胱感染病菌后,带菌的尿液还会通过②输尿管逆行至肾脏,引发肾炎。
(3)人体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炎热的夏季,喝水比冬天要多很多,但是一天的排尿量比冬季要少,原因是夏季代谢废物以汗液形式排出增多。
33.(1)外耳道
(2) 听小骨鼓膜
(3) 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分析】(1)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半规管、⑤听觉神经、⑥耳蜗、⑦咽鼓管。
【详解】(1)“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位置是[①]外耳道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平时插入耳朵的地方。“骨传导耳机”是佩戴在耳朵的外部,靠近人的颈部或者头骨的部分。
(2)两种耳机让我们听到声音的方式不一样。“入耳式耳机”需要经过①外耳道,然后声音在②鼓膜振动,通过小骨传递声音到③听小骨。而“骨传导耳机”是直接通过头骨振动把声音传递到③听小骨,不需要经过外耳道和鼓膜。故两种耳机形成听觉的区别在于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听小骨的方式不同。
(3)无论戴哪种耳机,声音信号最终都会到达③听小骨。听小骨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会将声波的刺激传到内耳,刺激内耳中的特殊细胞⑥耳蜗,耳蜗会对声音信号做出反应,把它转变为神经信号,通过⑤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的听觉中枢,最后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34.(1)控制单一变量
(2)5→4→3→2→1
(3)A大脑
(4)进行重复实验
(5)能完成膝跳反射且有感觉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题图中: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4传入神经、5感受器、6上行传导束、7下行传导束;A大脑、B小脑、C脑干。
【详解】(1)设置步骤①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在这个实验中,需要确保除了实验变量(即是否有意识控制膝跳)外,其他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保持一致。因此,选择身高、体重等身体状况相同且健康的甲、乙两人作为受试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额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乙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器(5)→传入神经(4)→神经中枢(3)→传出神经(2)→效应器(1)。当橡皮锤叩击乙同学膝盖下方的韧带时,韧带上的感受器会接收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这个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脊髓的神经中枢进行处理,然后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递到小腿的肌肉(效应器),使其产生跳起反应。
(3)甲同学出现小腿无明显反应的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A大脑的控制。由于甲同学有意识地控制了膝跳,大脑皮层对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产生了抑制作用,导致反射未能发生。因此,甲同学的小腿没有明显反应。
(4)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建议进行重复实验。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某患者除躯体运动中枢受伤外,其他部位完好。若医生叩击患者膝盖下方的韧带,预测该患者的膝跳反射能完成,因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患者的脊髓并未受伤。同时,患者也会有感觉,因为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而患者的大脑皮层(除躯体运动中枢外)并未受伤。所以,患者既能完成膝跳反射,又能感觉到叩击的刺激。
35.(1)B组
(2)实验误差
(3)神经
(4)A
(5)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详解】(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睡眠的时长不同,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实验组是B组,因为B组是接受实验量变量处理。
(2)探究实验时生物的样本数量要适中,数量过少易出现偶然性,得出的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因此,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的结构,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所以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A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短、B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长,所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A组。
(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