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王薇 审题人:王洪梅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日昏线图,a、c为昏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的中点,昏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60°E。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昼长长于c点B. 该日b点能被太阳直射
    C. 世界时可能是14时D. c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2. 一物体从c点过b点到a点作水平运动,其运动过程中的偏转方向为( )
    A. 向东—向西—向东B. 向西—向东—向西
    C. 向右—不偏转—向左D. 向左—不偏转—向右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题意可知,图中ac是昏线,昏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昏线是白昼进入黑夜的线,则ac线左侧(西侧)为昼半球,右侧(东侧)为夜半球,b点为昏线的中点,即b点位于赤道上,且b点的经度为60°E,其地方时为18时,与世界时相差4个小时,且比世界时早4个小时,计算可知此时世界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14点,C正确;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故a点昼长小于c点,A错误;b点位于赤道上,春秋分(昼夜等长)直射赤道,该日晨昏线没有与经线圈重合,不是春秋分日,故该日b点不能被太阳直射,B错误;c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其地方时应是0(24)时,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据图可知,c、b之间在南半球,所以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向左偏转;在b点位于赤道,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方向不偏转;在b、a之间位于北半球,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向右偏转,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世界时是中时区的区时,即世界时,是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又称国际标准时,格林尼治时间。
    意大利西北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有大理岩山体,该地大理岩矿质优良,部分区域的大理岩可进行露天开采。下图为意大利西北部沿海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意。
    3. 意大利西北部沿海地区大理岩形成过程是( )
    A. 岩浆喷出—地表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浅海沉积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浅海沉积D. 浅海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4. 甲区域较周边海拔低,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下陷B. 火山活动C. 植被稀少D. 侵蚀强烈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大理岩为变质岩,是由石灰岩(沉积岩)发生变质形成的;石灰岩(沉积岩)的形成在海拔较低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中岩层分布可以判断,在外力作用下,在浅海环境中沉积为沉积岩(石灰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侵入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地壳运动,岩层被抬升,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出露地表。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地壳抬升后导致大理岩被外力侵蚀,故地壳没有下陷,A错误;甲区域的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冷却形成的,故不可能是火山活动,B错误;植被稀少与甲区域较周边海拔低无直接联系,C错误;由于地壳运动,甲区域被抬升,容易受到外力侵蚀,导致甲区域较周边海拔低,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地名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秦汉时代(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的主要目的是( )
    A. 躲避洪水B. 选择墓址C. 利用光照D. 抵御外敌
    6. “阴”、“阳”在我国地名中十分常见,“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湖北武汉的汉阳却在汉江南岸,推测其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光照充足B. 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C. 北有高山,取名为阳D. 汉江改道,城未改名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属于秦汉时期,根据材料“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由图可知,秦汉时期旱涝等级数小于30占比较多,说明这一时期华北平原较为湿润,降水多,而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说明当时由于降水多,为了躲避洪水,聚居地点选择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A正确;墓址不一定选择地势较高之处,B错误;抵御外敌应选择在易守难攻之处,“丘”、“陵”、“阜”的选择与抵御外敌无关,D错误;利用光照不是选择较高海拔的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湖北汉阳取名与历史时期位于水北位置有关,而如今,汉阳却在汉江南面,推测汉江可能发生改道,导致城市由水北变为汉江南面,而城市却一直沿用原名,没有改名,D正确;湖北汉阳位于平原地区,海拔较低,附近没有高山,AC错误;湖北汉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低,气候炎热,但与地名命名无关,B错误。故选D。
    【点睛】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农业的影响:地形比较平坦、海拔比较低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农业。2.对交通的影响:地形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建设交通线。3.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比较平坦、海拔比较低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4.对旅游的影响:一些特殊的地形,如峡谷、高山等,会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探险等。5.对资源开发的影响:地形复杂的地区,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在某国际夏令营活动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位同学介绍了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
    甲:“走进森林,芳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树叶叶片不大,表面有蜡质。”
    乙:“河边的阔叶林一片金黄色,河流水量常年稳定,河水清澈。”
    丙:“森林里乔木高大,老干可生花,林间藤蔓丛生,地表多枯枝落叶。”
    丁:“每年6月前后,草原上的斑马、角马等动物开始大规模向北方迁徙。”完成下面小题。
    7. 下面四幅图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家乡的气候类型搭配正确的是( )
    A. 甲—b,乙—dB. 乙—b,丙—c
    C. 丙—b,丁—cD. 甲—a,丁—d
    8. 下列关于四图气候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B. b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C. c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D. d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a图7月高温多雨,1月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b图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图7月气温最低,最冷月均温大于15℃,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d图7月气温最低,最冷月均温大于0℃小于15℃,全年降水均匀,为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根据四位同学的描述可推断当地的植被类型,甲、乙、丙、丁同学自己家乡的植被应分别为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雨林、热带草原,对应的气候类型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综上可知,A项正确。
    【8题详解】
    a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A项错误;b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及地中海沿岸,B项正确;c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C项错误;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是全年受西风带控制,D项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1、以温定带(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气候类型)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或者寒带气候 。
    2、以水定型(依据年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具体看降水量的多少)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夏天多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多雨型: 地中海气候。全年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气候。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大B. 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小
    C. 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大D. 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小
    10. 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弱,降水较多B. 蒸发强,导致周围水汽弥漫
    C. 大量高山冰雪融水补给D. 藓层能够固碳释氧,防风固沙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得知,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AD错误;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B正确,C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寒冷地区,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A正确,B错误;据材料可知,该地没有大量高山冰雪分布,C错误;藓类能够拦截雨水,涵养水源,且藓层能够固碳释氧与垫状泥炭藓层处于过湿状态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由于该类的湿地主要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地表水分的蒸发弱,使得地表的水易产生残留;藓类生长的地区,地表粗糙,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该类湿地内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这也为含水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整体的蓄水能力较强;加之该地位于寒冷地区,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整体蓄水量大。而由于与周边的地面高差并不大,使得其地表水流速也慢,整体水分的流失相对较少。
    地理爱好者小明某日在同一地点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了三张照片。下图为其照片合成图,图中的时间为当地地方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地可能位于()
    A. 莫斯科(55°N,37°E)B. 南极恩克斯堡岛(75°S,164°E)
    C. 北京(40°N,116°E)D. 悉尼(34°S,151°E)
    12. 若6时之后继续保持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三张照片(Ⅰ→Ⅱ→Ⅲ),则合成图片应是()
    A. B.
    C. D.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当地地方时22时和2时的太阳高度等高,说明该地出现了极昼现象或接近极昼,太阳视运动轨迹整体向左移动,说明图示照片为向南拍摄,午夜前后太阳位于偏南方位,该地位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结合出现或接近出现极昼现象可知,该地为南半球会出现极昼或接近极昼的区域,纬度位置较高,可能位于南寒带地区,B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继续间隔4小时拍摄三张照片,这三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分别为当地地方时10时、14时、18时,其中10时和14时关于正午太阳最高处对称,18时太阳高度比14时低,BD错误;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18时太阳偏西,在图中偏左,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 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 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 (即冬至)到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在次年3月21日 (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右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区域地质构造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 )
    A. 背斜;西北——东南B. 背斜;西南—东北
    C. 向斜;西北——东南D. 向斜;西南—东北
    14. 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质构造可以打井找水B. 辉绿岩体侵入受断层限制
    C. 花岗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D. S地层可寻哺乳动物化石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岩层新老关系,中部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构造,CD错。结合图示方向标和断层分布,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A对,B错。故选A。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构造靠近断层,地下水易渗透,不适合打井,A错误;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故辉绿岩岩体侵入不受断层限制,B错误;花岗岩没有侵入三叠纪岩层,即早于三叠纪岩层,辉绿岩侵入了三叠纪岩层,即辉绿岩晚于三叠纪岩层,说明花岗岩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C正确;S地层是志留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晚期,因此S地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故选C。
    【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壶穴是指流水对较软岩层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以壶穴群为代表的流水侵蚀地貌常见于地势陡峭的河谷内,在平坦宽阔的河段十分罕见。下图为壶穴景观成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根据材料推测示意图中左侧未发育壶穴地貌原因是( )
    A. 地势平坦宽阔B. 上覆岩层坚硬C. 流水侵蚀较弱D. 泥沙淤积严重
    16. 若示意图中壶穴景观分布区向河流上游移动,则该地可能经历了( )
    A. 海平面上升B. 地壳抬升C. 风力侵蚀D. 河流沉积
    【答案】15. B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壶穴是指流水对较软岩层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该地右侧流水侵蚀成壶穴,左侧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泥沙淤积少,且左侧砂岩上覆盖着的其他岩石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未形成壶穴地貌,B正确,CD错误;由图可知,图中左侧地势起伏大,地势不平坦,A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上题,左侧上游地区上覆岩层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成壶穴,若该地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加剧,使得上覆的岩石被侵蚀而导致砂岩出露形成壶穴地貌,壶穴会向上游移动,B正确;海平面上升、河流沉积不能使上游上覆的岩石被侵蚀,不能使上游的砂岩出露,形成壶穴,AD错误;壶穴景观由流水侵蚀形成,与风力侵蚀无关,C错误。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 洋流性质的变化
    18. 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 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 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
    C. 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D. 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题意,陆地和海洋的不同时间的气压比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夏季大陆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冬夏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A正确。
    18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乙图冬季气压差大于甲图,说明这一年冬季风势力强,冬季多寒潮,气温偏低;夏季气压差小于甲图,说明夏季风势力弱,北移速度慢,我国夏季北旱南涝,所以D正确。
    下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 图(a)中
    A. ①比②风速大B. ①比③云量少C. ②比③气压低D. ②比④气温高
    20. 锋通过④地时间可能为
    A. 上午B. 下午C. 傍晚D. 夜间
    【答案】19. B 20. A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19题详解】
    图a中①比②等压线稀疏,所以①比②风速小;①处于高压脊,天气晴朗,比③云量是少;③位于低压中心,②比③的气压大;④位于冷锋的锋前,②位于冷锋的锋前后,处于冷气团控制,②比④地气温低,所以选B。
    【20题详解】
    根据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图中④地附近锋为冷锋,其移动方向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受其影响,④地风力增强,且吹西北风,读图分析可知,在8-10点间该地吹西风,风力2级,12点后风向为偏北风,风力加大为6级,可判断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大约是在10-12点间,选A正确。
    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下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 湖泊位于河流源头B. 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C. 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D. 无法判断
    22. 河湖相通处河湖之间水流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由材料知,该地区湖泊与河流相通。从图中河湖的补给关系来看﹐从3—9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9—12月份,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是河流补给湖泊。综上可推知,该湖泊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C正确,D错误;该河流与湖泊存在互补关系﹐故湖泊没有位于河流的源头,河流也不是最终注入该湖泊,AB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位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读图可知,时间点③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最大,河、湖之间水体的补给最快,流速最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有水源互补关系,三种水体的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地下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和水库(人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延缓、削减洪峰;枯水期释放蓄水,补充、稳定径流。
    长江中游汉口至湖口段全长272千米,下游连接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相互顶托造就了复杂的水体交换关系,同时,也极大地影响汉口水文站的水文特征。下图示意长江汉口至湖口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当鄱阳湖对长江干流顶托作用最强时,长江干流水位( )
    A. 上涨速度慢于鄱阳湖B. 上涨速度快于鄱阳湖
    C. 下降速度慢于鄱阳湖D. 下降速度等于鄱阳湖
    24. 鄱阳湖顶托作用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含沙量增加B. 洪峰期延长C. 河水深度下降D. 河面宽度下降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水体顶托作用与水量大小、水位高低密切相关,在长江水位和鄱阳湖水位上涨阶段产生的顶托作用最为强大,而在长江水位和鄱阳湖水位下降阶段顶托作用不断减弱。鄱阳湖对长江的顶托作用最强发生在长江水位上涨速度慢于鄱阳湖水位上涨速度时,此时,长江与鄱阳湖水位都较高,且鄱阳湖水位与长江水位之间的水位高差小,若水位上涨持续的时间较长,鄱阳湖水位可能高于长江,对长江产生显著的顶托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长江汉口段位于鄱阳湖上游,鄱阳湖对长江的顶托作用,导致鄱阳湖上游河段流速减慢,水位抬高,故含沙量减小,河水深度增加,河面宽度增加,由于泄洪不畅,上游洪峰期延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当干流进入洪水期,水位较高,会顶托支流的水汇入干流;湖泊、海洋水体运动会顶托入湖、入海的水。
    近年来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为“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关于图中洋流的性质及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寒流密度差异B. ②暖流海水补偿
    C. ③寒流海陆轮廓D. ④寒流盛行西风
    26. 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发生变化。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洋流的是( )
    A. B.
    C. D.
    27. 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短时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 )
    A. 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B. 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
    C. 澳大利亚东部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多D. 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都变强
    【答案】25. D 26. D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洋流①为秘鲁寒流,由离岸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A错误;洋流②为南赤道暖流,由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向西流动,是风海流,B错误;洋流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C错误;洋流④为西风漂流,为寒流,由盛行西风吹拂表层海水流动,是风海流,D正确。故选D。
    【26题详解】
    读图,图中海峡为德雷克海峡,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形成南半球的寒流。读图,BC两图越往南水温越高,表示北半球,BC错误;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同,A图等温线向南(低温区)凸,洋流向南流,且洋流的水温较流经海区更高,为暖流,A错误;D图等温线向北(高温区)凸,洋流向北流,且洋流的水温较流经海区更低,为寒流,D正确。故选D。
    【27题详解】
    由材料“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可知,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即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附近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A正确,D错误;由于西风漂流带的阻隔,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时,西风漂流加强,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B错误;由于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减小,形成厄尔尼诺类似的现象,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会减少,C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
    下图表示我国秦岭山脉某地段1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空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下列地点,当前有季节性积雪分布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9. 近30年来,自然带由落叶阔叶林带向常绿阔叶林带转变的地点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0. 甲、乙、丙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丙甲乙D. 丙乙甲
    【答案】28. C 29. D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由于气候变暖,图示区域1月份0℃等温线应向高海拔移动,则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只有③地海拔高于2011—2020年1月份0℃等温线位置,当前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有季节性积雪分布,而其他三地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无季节性积雪分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大致是1月份0℃等温线,落叶阔叶林带向常绿阔叶林带转变的条件是1月份平均气温由0℃以下转变成0℃以上。读图可知,近30年来,①地1月份平均气温由0℃以下转变成0℃以上,②地1月份平均气温一直高于0℃,③地1月份平均气温一直低于0℃,④地热量条件与①地相似,则图示①④两地自然带由落叶阔叶林带向常绿阔叶林带转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在同一等温线上;根据0℃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甲地处阴坡,海拔应最低;丙地处阳坡,海拔应最高;乙地海拔居于中间,则甲、乙、丙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甲乙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常绿阔叶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大致是1月份0℃等温线,落叶阔叶林带向常绿阔叶林带转变的条件是1月份平均气温由0℃以下转变成0℃以上。
    二、综合题(3道题,共5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11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1)指出阶段Ⅰ影响风蚀坑水平生长的因素。
    (2)推测阶段Ⅱ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
    【答案】(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
    从坑底到丘顶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粒径变大。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从丘顶到背风坡脚,重力作用导致大颗粒向下滑落。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风蚀坑演化为背景材料,涉及风成地貌等相关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风蚀坑水平生长从两个方向描述和分析,一是长轴方向,二是短轴方向。读图和材料可知,首先,风蚀坑要形成,地表要有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才容易被风蚀形成风蚀坑。其次,地表物质侵蚀和搬运要有强大的动力,也就是风。读图可知有盛行风,且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第三,要描述和分析风蚀坑水平生长特点,哪一方向为主。结合材料知,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受盛行风风蚀影响,使与盛行风方向一致的长轴方向逐渐增长;而由于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短轴方向)开始时是增加的,但是因为风蚀坑下风向的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小问2详解】
    读阶段Ⅱ图,理清风蚀坑各部位名称,并结合风力大小在风蚀坑不同位置的变化,可以推测出:从坑底-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具体分析理由如下:首先,无论阶段I,还是阶段Ⅱ,盛行风的风蚀作用一直都存在,但与之前不同的是:阶段Ⅱ,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这就导致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沙粒被侵蚀搬运殆尽,使得坑底只残留下大颗粒的物质;其次,根据材料,阶段Ⅱ风力大小分布规律是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而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这就导致携带沙粒的盛行风到达积沙体顶部时,由于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沙粒产生沉积,导致小颗粒的沙粒堆积在积沙体顶部,形成丘顶,而大颗粒物质则因重力作用由丘顶滑落至背风坡脚。最终,造成坑底-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
    【小问3详解】
    风蚀坑以及积沙体的规模不能持续扩大因为:首先,松散的地表物质的埋藏深度的有限的,可能往下一定深度就是较硬的岩石了,风蚀搬运作用就减弱了;其次,由阶段Ⅱ可以看出,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出现坍塌,并且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使得风蚀坑变浅;第三,随着积沙体增高,对盛行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到达丘顶的盛行风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粒径也越来越小,不能再促进积沙体堆积增高、竖向生长。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铃鹿山脉地处日本本州岛南部,西侧为琵琶湖,冬季不结冰但时有降雪。冬春季节,当冷锋过境之后,铃鹿山脉西侧常形成较强高压,并触发铃鹿山脉东坡强劲的下降风,当地人称之为“铃鹿大蛇”。图示意“铃鹿大蛇”发生区域的位置和地形。
    (1)分析冬季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强高压的原因。
    (2)简述“铃鹿大蛇”强劲大风的形成条件。
    (3)与乙线相比,说明甲线处更容易形成“铃鹿大蛇”的原因。
    【答案】(1)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受到铃鹿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大量堆积在山脉西侧,山脉西侧降温明显,气压升高;冷空气越过日本海及琵琶湖携带了丰富的水汽,在铃鹿山脉西侧形成降雪,地表积雪加剧了山脉西侧的寒冷程度,易形成高压;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明显,使山脉西侧夜间气温偏低。
    (2)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强冷高压,山脉东侧临近太平洋,冬季海洋气温相对高于陆地,气压较低,使山脉东西两侧气压差异较大;铃鹿山脉东坡部分地区坡度较陡,冷空气密度较大,翻越铃鹿山脉后迅速下沉,风速较大;铃鹿山脉存在两处西北东南走向山谷,与冬季风走向一致,山谷地形易形成狭管效应增大风力;冬季昼短夜长,山风相对较强,山风与冬季风叠加,增强风力。
    (3)甲处山谷更加狭窄,冬季风在通过甲处时受狭管效应影响更明显,风力更强;甲线处铃鹿山脉东坡坡度更陡,下降风更加猛烈;甲线两侧有海拔较高的山峰分布,两山峰组成漏斗状地形,宽阔处面向西北,狭窄处指向东南,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有助于增强风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铃鹿大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力的影响因素、天气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处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受到东北—西南走向的铃鹿山脉的阻挡,使得冬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大量堆积在山脉西侧,造成山脉西侧降温幅度较大,而低温使空气收缩下沉,气压升高;西北季风到达该地区时需要越过日本海和图中的琵琶湖,在这个过程中携带了丰富的水汽,受铃鹿山脉的阻挡,在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为丰富的降雪,地表积雪量大,使得山脉西侧的寒冷程度增加,延长了低温时间,使其易形成高压;冷锋过境后一般天气转晴,而冬季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辐射降温明显,使山脉西侧夜间气温偏低。因此,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强冷高压。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由于铃鹿山脉西侧容易形成较强冷高压,而铃鹿山脉东侧临近太平洋,而冬季海洋气温相对高于陆地,使得山脉东侧的气温相对高于西侧,故山脉东侧的气压较低,山脉东西两侧气压差异较大,容易出现大风;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铃鹿山脉东坡部分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而冷空气密度较大,翻越铃鹿山脉后迅速下沉运动至低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风速较大;根据图片分析可知,铃鹿山脉甲乙线经过的位置存在西北—东南走向山谷,山谷与冬季风走向一致,经过此处山谷的风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形成狭管效应增大风力;由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山风持续时间较长,且势力相对较强,夜间的山风与翻越山脉的冬季风叠加,有利于增强风力。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甲处山谷更加狭窄,冬季风在通过甲处山谷时受狭管效应影响更明显,风力增强的幅度要大于乙线的山谷;甲线处铃鹿山脉东坡等高线更加密集,坡度更陡,冷空气在下沉时速度更快,势力更强,导致下降风更加猛烈加剧风力;甲线附近铃鹿山脉两侧各有一座海拔700—1000米的山峰分布,两山峰的相对位置组成了漏斗状地形,其中漏斗的开口面向西北,狭窄处指向东南,并且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在冬季风通过此处地形时,风力受到进一步的增强,故甲线处更容易形成“铃鹿大蛇”。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流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其上游的半满水电站始建于1937年,是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24年7月27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松花江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27日8时,半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9010立方米每秒。
    材料二下左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下右图为“松花江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图”。

    (1)简述松花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从水体补给角度说明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丰满水库7月27日入库流量暴涨的原因。
    (3)分析丰满水电站对西流松花江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与夏汛;冬季多固态降雪,补给来源少,径流量小;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较多,形成春汛;夏季雨水补给多,形成夏汛;
    (2)夏季风强,水汽输送量大;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降水强度大;上游山区坡度大,汇水快。
    (3)减缓下游径流季节变化(或调节径流削峰补枯),减少下游含沙量;缩短下游结冰期
    【解析】
    【分析】本题以松花江流域相关资料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水体之间相互关系、水循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右图可知,松花江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在4月和8月径流量各出现一个峰值,因此有春汛与夏汛,而冬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小的主要是由于冬季多固态降雪,且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补给来源少,径流量小;而春季出现春汛的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较多,形成春汛;夏汛的原因是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由于夏季雨水补给多,河流流量大,形成夏汛。
    【小问2详解】
    7月27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松花江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由于夏季风强,夏季风从低纬携带大量水汽和热量,水汽输送量大;暖湿气流在松花江流域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带来强降水;上游位于山区,坡度大,水流急,汇水速度快,径流迅速大量汇入丰满水库,导致入库流量暴涨。
    【小问3详解】
    丰满水电站可以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起到调节径流流量,削丰补枯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变化变得更为平缓,减缓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同时水库还可以拦沙,减少下游含沙量;由于增加了下游冬季的径流量,使水体降温速度减慢,可以缩短下游结冰期。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