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教师版).docx
    • 学生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docx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教师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教师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教师版)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一 群落的概念
    1.近年多地建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即“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间作模式,可以实现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条件下,多收一季大豆。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大豆的间隔作用使玉米被分隔成为多个种群
    B.一块田里的全部玉米和大豆构成了生物群落
    C.玉米和大豆的间作模式并不能充分利用光照
    D.大豆根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A
    【分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详解】A、大豆的间隔作用不会使玉米被分隔成为多个种群,种植在同一区域内的玉米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
    B、一块田里的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一块田里的全部玉米和大豆不能构成了生物群落,B错误;
    CD、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光照的利用率,大豆上的根瘤菌还具有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即大豆根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C错误、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群落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及人为因素,但种内竞争不影响群落
    B.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C.种间关系是种群形成群落的基础
    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变化,生物迁入、迁出,活动等
    【答案】A
    【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详解】A、影响群落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及人为因素,但种内竞争也会影响群落,A正确;
    B、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B正确;
    C、种间关系是种群之间的关系,是形成群落的基础,C正确;
    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变化,生物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活动等,D错误。
    故选A。
    题型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
    3.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每种小动物的相对数量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在采样时,应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后再进行采样
    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不能打开电灯,以免影响采集
    D.在同一块土壤中,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B
    【分析】土壤动物具有避光、避热、趋湿的特点。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
    【详解】A、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方法,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先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后,再进行采集、调查,B正确;
    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土壤动物具有避光、避热、趋湿的特点,诱虫器在使用时需要打开电灯,C错误;
    D、在同一块土壤中,不同时间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数量的多少是不同的,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错误。
    故选B。
    4.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分布范围较广。某地的马鹿种群主要摄食三角杨,狼是马鹿的主要天敌。研究人员在1998-2001年期间调查了马鹿被捕食风险不同的区域中三角杨被啃食的比例和平均植株高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三角杨被啃食的比例发生变化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马鹿被捕食风险低的区域,三角杨种群数量增加更容易
    C.马鹿被捕食风险高的区域,三角杨的植株高度逐渐增加
    D.移除狼可增加马鹿的生物量,影响三角杨种群的丰富度
    【答案】B
    【分析】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A、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三角杨被啃食的比例发生变化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A正确;
    B、马鹿被捕食风险高区域内,三角杨被啃食比例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加更容易,B错误;
    C、由图分析可知,马鹿被捕食风险高的区域,三角杨的植株高度逐渐增加,C正确;
    D、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种群,D错误。
    故选B。
    题型三 群落的季节性
    5.我国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相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中燕子表达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功能
    【答案】B
    【分析】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螟蛉成为了蜾蠃幼虫的食物,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正确;
    B、“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B错误;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的是花落和燕子的迁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C正确;
    D、“落红”是指红花落在地上,其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C.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的结构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答案】B
    【分析】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等。
    【详解】A、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正确;
    B、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正确;
    C、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属于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
    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D错误。
    故选B。
    题型四 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7.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培养基,并在其中培养2种原生生物(下称生物X与生物Y)。单独培养时,这2种原生生物种群密度(细包密度)的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将这2种生物在光照下混合培养,其种群密度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生物X和生物Y的种群密度
    B.生物X和生物Y利用相同物质和能源,是竞争关系
    C.生物Y捕食生物X
    D.生物Y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且需要动物的体积相对大一些,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
    【详解】A、两种生物都是单细包原生生物,统计原生生物X和生物的Y种群密度用抽样检测法或细包计数板法,A正确;
    B、图1和图2分析可知,生物X同化作用类型为光能自养型,生物Y为异养型,所以利用的能源不同,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
    C、由图3混合培养种群密度变化可知,生物Y捕食生物X为捕食关系,C正确;
    D、由图1图2可知,单独培养时生物X光下繁殖,黑暗不繁殖,生物X可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8.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其中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缪氏拟态指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拟态行为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
    B.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缪氏拟态
    C.生物可通过拟态拓展自身的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
    D.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
    【答案】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
    C、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
    D、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错误。
    故选B。
    题型五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9.某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为群落演替中的不同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阶段之前该地区处于地衣或苔藓阶段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
    C.群落演替的速度与外界环境有关,与群落内部无关
    D.该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答案】B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会生出杂草,不可能是地衣或苔藓阶段,A正确;
    B、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B正确;
    C、群落演替的速度除与外界环境有关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的活动均会影响群落演替,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群的替代,原有的部分物种还会保留,D错误。
    故选B。
    10.“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小池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B.小池边的树和靠近池边的“小荷”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荷叶浮于水面,荷花立于水上,荷藕长于水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荷花分泌的香味物质吸引蜻蜓传粉,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小池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正确;
    B、小池边的树和靠近池边的“小荷”会竞争阳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在群落中不同种的生物之间,荷叶、荷花、荷藕属于同一生物的不同部位,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荷花分泌的香味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够吸引蜻蜓传粉,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B。
    题型六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草甸。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等鸟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大杜鹃的生态位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白桦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的保持
    【答案】B
    【分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大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就判断大杜鹃的生态位,A正确;
    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内部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不属于垂直结构,B错误;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白桦和红皮云杉等乔木,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它们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的保持,D错误。
    故选B。
    12.黄猄蚁食性杂,可捕食柑橘灰象甲、柑橘潜叶甲等多种害虫,并能驱赶天牛和蝽象等,防止它们在柑橘上产卵,是柑橘园中害虫最大的天敌。黄猄蚁的繁殖盛期及活跃期与柑橘园中害虫发生期基本吻合,果农利用黄猄蚁进行害虫防治,并辅之以人工捕捉害虫,基本上可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将害虫控制在较低水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柑橘园中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果农利用黄猄蚁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C.决定黄猄蚁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黄猄蚁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A
    【分析】生态位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
    【详解】A、柑橘园中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生态位分化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减弱,A正确;
    B、果农利用黄猄蚁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效果虽然缓慢,但持久,也不会污染环境,B正确;
    C、决定黄猄蚁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所有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黄猄蚁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以呼吸作用方式散失,D错误。
    故选A。
    一、单选题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黄鹂与柳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
    B.组成黄鹂、白鹭、柳的细包,其边界均为细包膜
    C.黄鹂、白鹭、柳都是真核生物,体内的细包都有细包核
    D.黄鹂、白鹭、柳及其生存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群落
    【答案】B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包→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包→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A、翠柳是植物,其生命层次是细包、组织、器官、个体;黄鹂是动物,其生命层次是细包、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所以与黄鹂相比,翠柳没有系统层次,即黄鹂与柳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 A正确;
    B、黄鹂、白鹭、柳均具有细包结构,所有细包的边界都是细包膜,B正确;
    C、黄鹂、白鹭、柳都是真核生物,其体内的细包并不都具有细包核,如柳树中的筛管细包不具有细包核,C错误;
    D、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个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黄鹂、白鹭、柳及其生存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群落,D错误。
    故选B。
    2.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数量最多的种群为优势物种
    B.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变化
    C.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会影响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的比例
    【答案】A
    【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有很大影响的物种为优势物种,A正确;
    B、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规律变化,B正确;
    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动植物遗体残骸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供资源,因此林窗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不同类群的比例,D错误。
    故选A。
    3.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已知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甲和群落乙中共有物种数为45
    B.群落甲的优势种占有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C.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小
    D.一般而言,群落乙中的营养结构比群落甲的复杂
    【答案】B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详解】A、由于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计算甲、乙两群落共有物种数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独有物种数之和=(70+80)×0.4=60,因此,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70+80—60)/2=45,A正确;
    B、群落甲的优势种占有相对稳定的生态位,B正确;
    C、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C错误;
    D、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群落乙物种数量多,通常情况下,其营养结构比群落甲的复杂,D错误。
    故选B。
    4.某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望天树(乔木)、扇形狗牙花(灌木)、长叶实蕨(草本)、刺果藤(藤本)等植物组成复杂的群落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题中4种植物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D.活动会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
    【答案】B
    【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 (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题中望天树(乔木)、扇形狗牙花(灌木)、长叶实蕨(草本)、刺果藤(藤本)等植物组成可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只由着四种植物体现,B错误;
    C、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C正确;
    D、活动会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选B。
    5.黄山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为调查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鸟类的丰富度,科研人员借助样线法开展了调查。样线法首先要划定几条样线,然后沿样线行走时记录样线范围内看到的鸟类的种类及数量。调查中使用的工具为望远镜、测距仪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样线法调查鸟类丰富度可以避免捕捉对鸟类造成伤害
    B.调查时,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要记录
    C.一般来说,夏季调查的鸟类丰富度比冬季调查的结果大
    D.调查结果中个体数量最多的鸟类为该湿地公园的优势种
    【答案】A
    【分析】样线法与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均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调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都是估算法,均需要考虑随机取样、减小误差,使结果接近真实值。
    【详解】A、使用样线法调查时,不需要像标记重捕法一样对鸟类进行捕捉,避免了对鸟类造成伤害,A正确;
    B、身后飞来的鸟类可能是已经记录过的,故不需要记录,B正确;
    C、群落具有季节性,冬季湿地公园的一些飞鸟会南飞,丰富度降低,C正确;
    D、优势种不仅数量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故仅根据数量多不能确定为优势种,D错误。
    故选A。
    6.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心区的生物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群落在春、夏、秋、冬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C.内江区域群落的层次性与光的穿透性、温度有关
    D.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生物在生态位上一般不会存在大量重叠情况
    【答案】A
    【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详解】A、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这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核心区的生物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该群落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的不同,即群落的季相,B正确;
    C、内江区域为水生区域,水生群落的分层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氧气的垂直分布及温度决定,C正确;
    D、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地理位置不同,则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生物在生态位上一般不会存在大量重叠情况,D错误。
    故选A。
    7.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稀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D.“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说明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答案】A
    【分析】生态为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其目的是通过减弱种间竞争提高产量,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䅖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该过程中微生物将绿豆植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进而起到肥田的作用,同时绿豆能够通过根瘤菌进行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氮素含量,该过程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C正确;
    D、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说明两物种有共同的生态位,D错误。
    故选A。
    8.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高山天然草甸选取了相同条件的甲、乙、丙三块地,分别进行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方式的处理,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草地不同植食性昆虫物种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B.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轻度放牧的方式
    C.在轻度放牧下,植食性昆虫的环境容纳量将上升
    D.乙、丙地在退牧还草后,会演替至与生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B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A、不同的植食性昆虫都以植物为食,有相似的生态需求,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由图可知,在乙地的昆虫多样性最高,即轻度放牧方式时昆虫多样性最高,故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轻度放牧方式,B正确;
    C、轻度放牧的乙情况下,植物地上部分生产量低于不放牧,昆虫的多样性高于不放牧情况,说明每种植食性昆虫获得的资源少于不放牧条件,故环境容纳量降低,C错误;
    D、群落演替最终达到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乙、丙地在退牧还草后,会演替至与生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B。
    9.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边缘效应带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重叠加大
    B.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应尽量扩大边缘效应带范围,促进其中鸟类更好地繁殖生存
    D.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复杂程度高,人为干扰对其影响不大
    【答案】B
    【分析】边缘效应是由于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导致其组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所以研究利用好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边缘效应带是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不会导致生态位重叠加大 ,A正确;
    B、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
    C、边缘效应带,竞争激烈 不利于鸟类更好地繁殖生存,C错误;
    D、边缘效应带上虽然群落结构复杂,但人为干扰也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D错误。
    故选B。
    10.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 a 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已知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甲和群落乙中共有物种数为45
    B.认识群落甲、乙,首先要分析它们的物种组成
    C.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小
    D.一般而言,群落乙中的营养结构比群落甲的复杂
    【答案】B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详解】A、由于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 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计算甲、乙两群落共有物种数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独有物种数之和=(70+80)×0.4=60,因此,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70+80-60)/2=45,A正确;
    B、区别不同群落最主要的特征是物种组成,故认识某一群落,首先要分析它们的物种组成,B正确;
    C、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C错误;
    D、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群落乙物种数量多,通常情况下,其营养结构比群落甲的复杂,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11.研究中发现,不同地理区域的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均存在明显差异,小麦摄入量和 Bifidbacterium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水稻和鱼类摄入量以及 Blautia 和 Lachnspiracea Incertae sedis 的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可以视作一个群落
    B.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 DNA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C.饮食可能是地理位置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中介变量
    D.服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没有明显影响
    【答案】ABC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A、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个体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可以视作一个群落,A正确;
    B、肠道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
    C、小麦摄入量和Bifidbacterium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水稻和鱼类摄入量以及Blautia和Lachnspiracea Incertae sedis的丰度与纬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所以饮食可能是地理位置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中介变量,C正确;
    D、服用抗生素会杀死多种微生物,导致肠道菌群减少,D错误。
    故选ABC。
    12.豌豆蚜和蓟马是严重危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异色瓢虫是它们的天敌,其发育依次经历卵、1龄若虫、2~3龄若虫、4龄若虫和成虫。科研人员研究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芽和蓟马的捕食偏好性,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每组接入的4龄幼虫或雌成虫应处于饥饿状态
    B.4龄幼虫捕食明显偏好豌豆蚜而雌成虫明显偏好蓟马
    C.推测豌豆蚜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蓟马,而活动能力弱于蓟马
    D.建议田间实践中当蓟马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投放雌成虫进行防治
    【答案】AC
    【分析】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其中生物防治对生存环境无污染
    【详解】A、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前应使天敌处于饥饿状态,以保证其捕食行为的自然性和一致性,A正确;
    B、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4龄幼虫在不同猎物数量组合下,捕食豌豆蚜的数量明显高于蓟马,而雌成虫捕食蓟马与豌豆蚜的数量,不同组别,捕食的种类不一样,不能说明雌成虫偏好蓟马,B错误;
    C、4龄幼虫偏好捕食豌豆蚜,可能是因为豌豆蚜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且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捕食,C正确;
    D、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时种群已经达到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此时再投放天敌可能效果不佳,应该在种群密度较高但未达到K/2值时进行防治,D错误。
    故选AC。
    13.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可以分布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中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C.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越高,说明两群落之间共有的物种越多
    D.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0和7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3,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42
    【答案】AD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详解】A、不同的群落中可以有相同的物种存在,所以同一物种可以分布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中,A正确;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但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故可推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越高,说明两群落之间共有的物种越少,C错误;
    D、由题意可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则计算两群落共有物种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独有物种数之和=(50 + 70) ×0.3 = 36,因此,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50 + 70-36]/2=42,D错误。
    故选AD。
    14.经过42年不断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已从被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全球突破万只大关,陕西境内野生朱鹮种群栖息地面积由被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为扩大朱鹮的栖息地,保护工作者进行了野化放归实验。数年后,可通过鸣声识别的方法统计分析某野化放归群体的数量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万平方公里的栖息地即为野生朱鹮种群的生态位
    B.鸣声识别统计种群数量的方法比标记重捕法具有低干扰的优势
    C.气候是影响朱鹮的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若朱鹮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答案】BC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2、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主要包括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包括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如捕食等)。
    【详解】A、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1.6万平方公里的栖息地不是野生朱鹮种群的生态位,A正确;
    B、动物的声音也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动物的声音可以作为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用于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进而进行种群数量的监测。因此,与标记重捕法比,鸣声识别统计的方法具有非损伤、低干扰的优势,B正确;
    C、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包括阳光、温度、水、气候等,因此气候是影响朱鹮的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若朱鹮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错误。
    故选BC。
    15.如图所示为某自然湖泊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通常研究其栖息地、种群密度等
    B.限制深底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溶氧量
    C.沿岸带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湖沼带和深底带
    D.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鲢鱼产量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开始捕捞
    【答案】ABD
    【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 (1) 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 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学。
    【详解】A、研究植物生态位主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一般不研究它的栖息地,A正确;
    B、限制深底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
    C、沿岸带光照强度相对较大,其物种丰富度高于湖沼带和深底带,C正确;
    D、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开始捕捞,可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仍接近于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错误。
    故选ABD。
    一、单选题
    1.(2024·安徽·高考真题)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答案】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其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
    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旱季和雨季)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如旱季时,针阔叶混交林白马鸡的分布占比高,而血雉的分布占比更低。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其相对密度会很大的波动,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错误。
    故选B。
    2.(2024·河北·高考真题)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䅖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B
    【分析】生态为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其目的是通过减弱种间竞争提高产量,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说明两物种有共同的生态位,C错误;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䅖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该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绿豆植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进而起到肥田的作用,该过程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3.(2023·辽宁·高考真题)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详解】A、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A正确;
    B、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与之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C正确;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在长期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4.(2023·海南·高考真题)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A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详解】A、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
    C、据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
    D、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5.(2024·江西·高考真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答案】ABC
    【分析】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
    【详解】A、a越小,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A正确;
    B、b越小,说明生态位重叠大,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
    C、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都发生改变,C错误;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竞争,表明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6.(2024·江苏·高考真题)某保护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类型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生活着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坡鹿为珍稀保护动物,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嫩叶为食。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时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 。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 。
    (2)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为了研究火烧法对植被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应越 。
    (3)为了研究坡鹿粪便对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科研人员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常选用 溶液固定保存。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研究保护区内动物的食物结构,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胃容物分析法、粪便分析法。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在上述方法中优先选用 。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 。
    (5)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保护区食物网,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填序号)。
    ①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③有的食虫鸟在相应食物链上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④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
    【答案】(1) 次生演替 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
    (2) 镶嵌性分布 大
    (3) 体积分数 70%酒精 直接
    (4) 胃内容物分析法 15N 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生物富集)
    (5)①②④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分布。
    样方法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随着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增加,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也随之增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指对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②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③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详解】(1)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护区工作人员有时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这种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分析图1,坡鹿在火烧地的采食行为比非火烧地更频繁,而休息行为比非火烧地更少。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火烧地的植物更嫩,草本植物的生长更加繁盛,因此坡鹿在火烧地的采食活动更频繁,而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
    (2)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呈镶嵌性分布。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分布。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需要越大以获得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3)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湖泊下层鱼类的胃内容物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其食性,所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优先选用胃容物分析法。生物富集是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所以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15N 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生物富集)。
    (5)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①错误;
    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捕食、寄生和共生等,②错误;
    ③、图是部分食物网,所以可能存在食虫鸟捕食肉食性昆虫的情况,此时食虫鸟就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③正确;
    ④、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所以采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④错误。
    故选①②④。
    7.(2024·浙江·高考真题)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草原群落中贝加尔针茅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 ,据此判定贝加尔针茅是该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对群落的 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实验。
    ①思路: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 处理,一段时间后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功能特征等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 法。
    ②结果: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 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
    (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保护草场资源,又要肉、奶高产,保证牧民经济效益,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 水平。
    【答案】(1) 大 结构
    (2) 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 样方 基本相同 减小 差
    (3)K/2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2、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
    【详解】(1)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贝加尔针茅作为优势种,应该具有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大,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自变量是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检测指标是丰富度相对量。据图所示,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处理。
    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图示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同。据图所示,高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相对量远小于不放牧对照,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由于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差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
    (3)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
    8.(2024·甘肃·高考真题)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答案】(1)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2) 大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4) S3 S4 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出现。这些因子的交叉情况描述了生态位。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详解】(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相机对动物干扰少;
    (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
    (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
    (4)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
    9.(2024·安徽·高考真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探究了390 μL·L(p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000 μL·L(p2)两个 CO2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包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图1。
    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 pH 升高。
    (2)根据图示,图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盐生杜氏藻的细包密度都增多,加了乙滤液(米氏凯伦藻)的实验组的细包密度低于同等条件下的在盐生杜氏藻的细包密度;图2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米氏凯伦藻的细包密度都增多,且加了甲滤液(盐生杜氏藻)的实验组细包密度与同等条件下的在米氏凯伦藻的细包密度接近,因此可知,加了滤液相当于两种藻类混合培养,而混合培养对藻类的密度有影响,因此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推行绿色低碳生活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而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下,甲的生长受影响不大,乙的生长受影响较大,细包密度更低,因此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种群的增长。
    (3)根据图示,图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甲的细包密度增多,但加了乙滤液的实验组的细包密度远远低于同等条件下的细包密度,可能是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图2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乙细包密度都增多,且加了甲滤液实验组细包密度与同等条件下的乙的细包密度差距不大,因此,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混合培养时资源、空间有限,导致乙的种群数量下降。
    (4)藻类的生长需要N、P 等矿质元素,此外还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受活动等的影响,近海水域中的 N、P 等矿质元素增多、CO2浓度较高,藻类大量增殖。
    10.(2022·重庆·高考真题)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如表:
    (1)I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II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III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II时段 。
    (3)在III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1) 垂直 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大
    (3) 增加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分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呈分层现象,充分利用阳光、空间等资源,动物依据植物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也有分层现象。
    【详解】(1)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是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II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是因为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III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但此时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II时段大。
    (3)在III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所以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群落的概念
    【题型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
    【题型三】群落的季节性
    【题型四】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题型五】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题型六】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02 重难创新练
    03 真题实战练
    天敌虫态
    猎物数量
    猎物被捕食量
    4龄幼虫
    豌豆蚜
    蓟马
    豌豆蚜
    蓟马
    40
    80
    14.67
    7.67
    60
    60
    24.33
    3.33
    80
    40
    20.00
    3.33
    雌成虫
    40
    80
    25.67
    36.67
    60
    60
    32.00
    33.33
    80
    40
    30.33
    25.00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I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II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相关试卷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二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二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练习)(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二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练习教师版docx、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群落及其演替第二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28群落及其演替: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28群落及其演替,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