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上同步专题4.16 线段几何综合题(专项练习)(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6513353/0-17340281238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数学七上同步专题4.16 线段几何综合题(专项练习)(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6513353/0-17340281238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数学七上同步专题4.16 线段几何综合题(专项练习)(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6513353/0-17340281238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同步 知识讲解+专项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课堂检测,共39页。
(1)如图1,当E为BC中点时,求AD的长;
(2)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求AD的长.
2.已知C,D是线段AB上两点,,D为AB的中点.
(1)如图1,若,求线段CD的长;
(2)如图2,若E为AC的中点,.
①求AE:AB的值;
②求线段AB的长.
3.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15 ,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1) 当 时,用含t的式子填空: , ;
(2) 当时,求 PQ的值.
4.如图①、②所示,线段,线段,点E是BC的中点,设.
(1)当时,则DE的长为______.
(2)在图①中,计算DE的长度(用含a的式子表示)
(3)将图①中的线段CD向右移动到图②的位置.
①直接写出线段AC与线段DE满足的数量关系.
②在线段AC上有点F,满足,求AF的长度(用含a的式子表示)
5.某操作车间有一段直线型向左移动的传输带,,两位操作工人站于传输带同侧且相距16米,操作组长也站在该侧,且到,距离相等,传输带上有一个8米长的工具筐.
(1)如图1,当位于,之间时,发现工具筐的端 离自己只有 1米,则工具筐端离 米,工具筐端离 米.
(2)工具筐端从点开始随传输带向左移动直至工具筐端到达以A点为止,这期间工具筐端到的距离和工具筐端到的距离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用等式表示,(你可以在图2中先画一画,再找找规律)
6.如图,在数轴上有、两点(点在点的右边),点是数轴上不与、两 点重合的一个动点,点、分别是线段、的中点.
(1)如果点表示,点表示8,则线段 ;
(2)如果点表示数,点表示数b ,
①点在线段上运动时,求线段的长度(用含和的代数式表示);
②点在点右侧运动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和的代数式表示).
7.如图1,将一段长为60厘米绳子AB拉直铺平后折叠(绳子无弹性,折叠处长度忽路不计),使绳子与自身一部分重叠
若将绳子AB沿M、N点折叠,点A、B分别落在A',B'处.
如图2,若A',B'恰好重合于点O处,MN= cm;
如图3,若点A'落在B'的左侧,且A'B'=20cm,求MN的长度;
若A'B'=ncm,求MN的长度.(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8.如图,已知线段AB=10,点O在线段AB上,点C,D分别是AO,BO的中点.
AO=_____CO;BO=______DO;
(2) 求线段CD的长度;
(3) 小明在反思过程中突发奇想:若点O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点C,D分别是AO,BO的中点,请帮小明画出图形分析,并求线段CD的长度.
9.如图所示,点C在线段AB上,AC=8cm,CB=6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求线段MV的长.
若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满足,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想出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从M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出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10.点C在线段AB上,若BC=2AC或AC=2BC,则称点C是线段AB的“雅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雅点”伴侣线段.
(1) 如图①,若点C为线段AB的“雅点”,,则AB=______;
(2) 如图②,数轴上有一点E表示的数为1,向右平移5个单位到达点F;若点G在射线EF上,且线段GF与以E、F、G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雅点”伴侣线段,请写出点G所表示的数.(写出必要的推理步骤)
11.(1)已知: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2)已知:如图2,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C+CB=a,求MN的长度;
(3)已知:如图3,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12.在如图所示的数轴上,点P为原点.点A、点B距离-2都为6个单位长度,且点A在点B的左侧,若现在有点C、点D两点分别从点P、点B同时向点A移动,且已知点C、点D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了t秒.
请回答下列问题:
A点表示数为____________,B点表示数为____________;
当时,CD的长度为多少个单位长度?
当D在线段BP上运动时,线段AC、CD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式?
13.如图,点、、是线段上依次排列的三个点,,.
若,,求线段的长;
若点、、在线段上运动,始终保持,.请问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这个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14.如图,,,,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1) 若,且,,则______cm;
(2) 若线段被点,分成了三部分,点,分别是线段,的中点,且,求的长.
15.已知:如图1,是定长线段上一定点,两点分别从,出发以,的速度沿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在线段上,在线段上)
(1) 若,当点运动了,求的值;
(2) 若点运动时,总有,试说明;
(3) 如图2,已知,是线段所在直线上一点,且,求的值.
16.已知A,B,C,O,M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O=BO,BC=2AB.
(1)若AB=a,求线段AO和AC的长;
(2)若点M在线段AB上,且AM=m,BM=n,试说明等式MO=|m﹣n|成立;
(3)若点M不在线段AB上,且AM=m,BM=n,求MO的长.
17.如图,已知点A、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E是线段BC的中点.
(1)点E是线段AD的中点吗?说明理由;
(2)当AD=10,AB=3时,求线段BE的长度.
18.已知点B在线段AC上,点D在线段AB上.
(1)如图1,若AB=6cm,BC=4cm,D为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DB的长度;
(2)如图2,若BD=AB=CD,E为线段AB的中点,EC=12cm,求线段AC的长度.
19.如图,C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D为线段BC上一点,CD=2BD,E为线段AC上一点,CE=2AE
若AB=18,BC=21,求DE的长;
若AB=a,求DE的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若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线段AD长度的7倍,则的值为 .
20.已知:如图,点为线段的中点,点为线段上的点,点为线段的中点,
(1)若线段,,,求的值;
(2)如图1,在(1)的条件下,求线段的长;
(3)如图2,若,,求线段的长.
21.(1)如下图,已知点C在线段上,且,点分别是的中点,求线段的长度.
(2)在(1)中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出的长度吗?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发现的规律,的长度是:__________.
(3)对于(1)题,如果我们这样叙述它:“已知线段,点C在直线上,点分别是的中点,求的长度.”直接写出结果:_________.
22.如图,已知点A,B在直线上,且线段.
(1)如图1所示,当点C在线段AB上,且,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
(2)若点C在直线AB上,且;
① 线段______cm;
② 若点M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______cm;
(3)若点C在直线AB上,且,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______cm.
23.如图,点,是线段上的点,点为线段的中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且.
求作点(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若,,,求线段的长度;
若,请说明:点是线段的中点.
24.如图,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0cm,BC=280cm.点P、点Q分别由A点、B点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运用时间为t(单位:s),点P的速度为3cm/s,点Q的速度为1cm/s
(1) 请求出线段AC的长;
(2) 若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请求出线段BD的长;
(3) 请求出点P出发多少秒后追上点Q?
(4) 请计算出点P出发多少秒后,与点Q的距离是20cm?
参考答案
1.(1)7(2)3或5
【分析】(1)由,,可求出,.再根据E为BC中点,即得出,从而可求出CD的长,进而可求出AD的长;
(2)分类讨论:当点E在点F的左侧时和当点E在点F的右侧时,画出图形,根据线段的倍数关系和和差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即可解题.
解:(1)∵,,,
∴,,
如图,
∵E为BC中点,
∴,
∴,
∴;
(2)分类讨论:①如图,当点E在点F的左侧时,
∵,,
∴点F是BC的中点,
∴,
∴,
∴;
②如图,当点E在点F的右侧,
∵,,
∴,
∴,
∴.
综上所述:AD的长为3或5;
【点拨】本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线段n等分点的有关计算,线段的和与差.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关键.
2.(1)4;(2)①;②35
【分析】(1)根据,可得,再由,即可得到,则,由D为AB的中点,,再根据进行求解即可;
(2)①由E为AC的中点,得到,再由,,可得,由此进行求解即可;
②由D是AB的中点,得到,再由,则,由此即可得到答案.
解:(1)∵,
∴,
∵,
∴,
∴,
∴,
∵D为AB的中点,
∴,
∴;
(2)①∵E为AC的中点,
∴,
∵,
∴,
∵,
∴,
∴,
∴;
②∵D是AB的中点,
∴,
∵,
∴,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计算,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题意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
3.(1),;(2)8
【分析】(1)根据P、Q的移动速度求出AP的距离,OQ的距离,进一步可求出BP、AQ;
(2)当时,求出OQ,OP,利用计算即可.
(1)解:∵,
∴P在AB之间,,Q在OA之间,,
∴,
(2)解:当时,
,点P在线段 AB 上;
,点Q在线段OA上,如图所示 .
此时.
【点拨】本题考查数轴上的动点,会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根据数形结合正确找出P、Q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4.(1)2(2)(3)①AC=2DE,②
【分析】(1)先求出BC的长,然后根据中点定义求CE,最后根据DE=CD-CE计算即可;
(2)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和(1)相同;
(3)①先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中点定义用a表示出DE,结合AC=a,即可求出结果;
②整理得到,再化简即可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AF.
(1)解:BC=AB-AC=20-4=16,
∵E是BC的中点,
∴CE=BC=8,
DE=CD-CE=10-8=2;
(2)解:BC=AB-AC=20-a=20-a,
∵E是BC的中点,
∴,
∴;
(3)解:① ,
∵AC=a,
∴AC=2DE;-
② ,
∴,
∴,
∴.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与差和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中点的定义求线段长.
5.(1)7,1(2)EF−BE=8或EF+BE=8或BE−EF=8
【分析】(1)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分三种情况:当点C在线段BF上时或当点C在线段AF上时或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正确画出图形即可得到结论.
(1)解:由题意得,AB=16m,
∵F到A,B距离相等,
∴AF=BF=8m,
∵CE=8 m,CF=1m,
∴EF=8−1=7m,BE=8−7=1m.
故答案为:7,1;
(2)①当点C在线段BF上时,如图,
设BC=x,则BE=8−x,EF=16−x,
∴EF−BE=(16−x)−(8−x)=8;
②当点C在线段AF上时,如图,
设BC=x,则BE=x−8,EF=16−x,
∴EF+BE=(16−x)+(x−8)=8;
③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设BC=x,则BE=x−8,EF=x−16,
∴BE−EF=(x−8)−(x−16)=8;
综上,EF−BE=8或EF+BE=8或BE−EF=8.
【点拨】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熟练掌握线段的和差是解题关键.
6.(1)12(2)①;②
【分析】(1)结合数轴根据两点距离求解即可;
(2)①由点、分别是线段、的中点,得,进而根据求解即可;
②同理可得.
解:(1)点表示,点表示8,
故答案为:
(2)如果点表示数,点表示数b,
①点在线段上,点、分别是线段、的中点,
,,,
;
②点在点右侧运动时,设点表示的数为,
点、分别是线段、的中点,
,,,
故答案为:.
【点拨】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距离,线段段中点的性质,线段和差的计算,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7.(1)30(2)40(3)或
【分析】(1)由题意可得:AM=MO=AO,ON=BN=OB,再结合图形可求得答案;
(2)先结合图形可求得AA′+BB′=40 cm,再根据中点性质和线段和差关系计算即可;
(3)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即可:当点A′落在点B′的左侧时,当点A′落在点B′的右侧时.
(1)解:∵绳子AB沿M、N点折叠,点A、B分别落在A'、B'处,A'、B'恰好重合于点O处,
∴AM=MO=AO,ON=BN=OB,
∴MN=MO+ON=(AO+OB)=AB=30;
故答案为:30.
(2)解:∵AB=60 cm,A′B′=20cm,
∴AA′+BB′=AB﹣A′B′=60﹣20=40 cm.
根据题意得,M、N分别为AA′、BB′的中点,
∴AM=,BN=,
∴AM+BN=
==cm,
∴MN=AB﹣(AM+BN)=60﹣20=40 cm.
∴MN的长度为40cm.
(3)解:如∵M、N分别为AA′、BB′的中点,
∴AM=MA′=,BN=B′N=.
当点A′落在点B′的左侧时,
∴MN=MA′+A′B′+B′N=AA′+A′B′+B′B=(AA′+A′B′+B′B)+A′B′=(AB+A′B′)=(30+n)cm;
当点A′落在点B′的右侧时,
∵AA′+BB′=AB+A′B′=(60+n)cm.
∴AM+BN===cm.
∴MN=AB﹣(AM+BN)=cm.
综上所述,MN的长度为cm或cm.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定义,折叠性质,两点间距离,线段和差倍分的计算,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从而转化线段.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8.(1)2,2(2)CD=5(3)图见解析;CD=5
【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答案;
(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 ,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3) 是 延长线上的一点,由 、 分别是线段 , 的中点可得出 , 分别是 , 的一半,因此, , 的差的一半就等于 , 差的一半,因为, ,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出 .因此结论是成立的.
(1)解:点、分别是、的中点
,;
故答案为:; .
(2)解:点、分别是、的中点
,,
,
;
(3)解:仍然成立,
如图:
理由:
点、分别是、的中点
,
.
【点拨】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了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得出答案.
9.(1)(2),理由见解析(3)画图见解析,,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即可求出MN的长度;
(2)与(1)同理,先用AC、BC表示出MC、CN,MN的长度就等于AC与BC长度和的一半;
(3)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M=MC= AC,CN=BN=CB,再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进行转化即可.
解:(1)∵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AC=×8cm=4cm,NC=BC=×6cm=3cm,
∴MN=MC+NC=4cm+3cm=7cm;
(2)MN=acm.理由如下: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AC,NC=BC,
∴MN=MC+NC=AC+BC=AB=acm
(3)解:如图,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AC,NC=BC,
∴MN=MC﹣NC=AC﹣BC=(AC﹣BC)=bcm.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加减,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弄清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
10.(1)18(2)或或8.5或16.
【分析】(1)由BC=2AC即可得答案;
(2)点G在射线EF上,且线段GF与以E、F、G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雅点”伴侣线段,分种情况讨论即可.
解:(1)∵点C为线段AB的“雅点”,AC=6(AC<BC),
∴BC=2AC,
∵AC=6,
∴BC=12,
∴AB=AC+BC=18,
故答案为:18;
(2)点G在射线EF上,且线段GF与以E、F、G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雅点”伴侣线段,分以下四种情况:
①G在线段EF上,EG=2FG,如图1:
∵EG=2FG,EG+FG=5,
∴EG=,
∵E表示的数为1,
∴G点表示的数为1+=,
②G在线段EF上,且FG=2EG,如图2:
∵FG=2EG,EG+FG=5,
∴EG=,
∵E表示的数为1,
∴G表示的数为1+=,
③G在线段EF外,且EF=2FG,如图3:
∵EF=2FG,EF=5,
∴FG=2.5,
∴G表示的数是1+5+2.5=8.5,
④G在EF外,且FG=2EF,如图4:
∵FG=2EF,EF=5,
∴FG=10,
∴G表示的数为1+5+10=16,
总上所述,G表示的数为:或或8.5或16.
【点拨】本题考查数轴相关知识,解答需要分类,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雅点”、“雅点”伴侣线段的定义.
11.(1)10;(2)a;(3)7.5
【分析】( 1)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7.5,NC=2.5,进而可得MN的长;
(2 )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和NC,进而可得MN的长;
(3 )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7.5,NC=2.5,进而可得MN的长.
解:( 1)∵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AC==7.5,NC= =2.5,
∴MN=MC+NC=7.5+2.5=10;
(2 )∵点M、N分别是AC,BC中点,
∴MC=AC,NC=BC,
∴MN=MC+NC=AC+=(AC+CB)=a;
(3 )如图3,
∵点M、N分别是AC,BC中点,
∴MC=AC=7.5,NC=BC=2.5,
∴MN=MC﹣NC=AC﹣CB=7.5-2.5=5.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求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分别求出MC、NC的长度.
12.(1)-8;4(2)2个单位长度(3)
【分析】(1)利用把表示的点往左,往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即可得到答案;
(2)分别求解当时对应的数,再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3)先表示运动中点对应的数为 点D对应的数为结合D在线段BP上运动,再求解,从而可得答案.
(1)解: 点A、点B距离-2都为6个单位长度,且点A在点B的左侧,
A点表示数为, B点表示数为;
故答案为:
(2)解:如图,当时,
点对应的数为 点D对应的数为
(3)解:如图,
运动中点对应的数为 点D对应的数为
D在线段BP上运动,
,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同时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乘法的分配律的应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掌握“数轴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13.(1)(2)的值不变,为 ,理由见解析
【分析】(1)根据,,可得DE=6,从而得到BD= 8,进而得到,再由,即可求解;
(2)设,则,可得,根据,可得,从而得到,然后根据,可得,即可求解.
(1)解:∵,,
∴DE=6,
∴BD=DE+BE=8,
∵,
∴,
∵,
∴;
(2)解:的值不变,理由如下:
设,则,
∴,
∵,
∴,
∴,
∵,
∴,
∴,
∴.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与差,明确题意,准确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1)8(2)的长为12cm
【分析】(1)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可求得CD的长,AC+CD=AD,可得答案.
(2)根据线段的比例关系,设x,用x表示出MN的长,列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1)解:8.
由且,,可得BC=4cm,=2cm,
所以AD=AC+CD=8cm.
(2)解:设,则,
由题意,得
解得
答:的长为12cm.
【点拨】本题考查线段有关的知识点,明确中点的概念,根据题意合理利用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15.(1)2cm(2)见解析(3)或
【分析】(1)根据运动的时间为2s,结合图形可得出,,即可得出,再由,即得出AC+MD的值;
(2)根据题意可得出,.再由,可求出,从而可求出,即证明;
(3)①分类讨论当点在线段上时、②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和③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根据线段的和与差结合,即可求出线段MN和AB的等量关系,从而可求出的值,注意舍去不合题意的情形.
解:(1)∵时间时,
,,
∴
;
(2)∵,,
又∵,
∴,
∴,
∴,
∴;
(3)①如图,当点在线段上时,
∵,
∴,
∴,
∴;
②如图,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
∵,
∴,
∴,
③如图,当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
,这种情况不可能,
综上可知,的值为或.
【点拨】本题考查线段的和与差、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1);3a或a;(2)见解析;(3)
【分析】(1)分情况讨论当点C 在点B右侧和左侧时,根据已知等量关系即可求解;
(2)由题意知点M在线段AB上,分别将M点在O点左右两侧时MO的长度用m、n表示出来,再讨论和时,MO的值即可;
(3)当点M不在线段AB上,则M在A左边或B右边,根据题干数量关系分别求出两种情况时MO的值即可.
解:∵AO=BO,AB=a,
∴ ,
当点C在点B右侧时,如下图所示:
∵BC=2AB,AB=a,
∴ ,
当点C在点B左侧时,如下图所示:
∵BC=2AB,AB=a,
∴,
∴线段AO的长为,线段AC的长为3a或a;
(2)当M点在O点左侧时,如下图所示:
∵AO=BO,
∴ ,
∴
,
∵ ,
∴ ,
当M点在O点右侧时,如下图所示:
∵AO=BO,
∴ ,
∴ ,
,
∵ ,
∴ ,
综上,当 即 时,,
当 即 时,,
∴;
(3)当点M在A点左侧时,如下图所示:
∵AO=BO,
∴ ,
∴
,
∵,
∴,
当点M在B点右侧时,如下图所示:
∵AO=BO,
∴ ,
∴ ,
,
∵,
∴,
综上,.
【点拨】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分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17.(1)点E是线段AD的中点,理由见解析;(2)线段BE的长度为2.
【分析】(1)由于AC=BD,两线段同时减去BC得:AB=CD,而点E是BC中点,BE=EC,AB+BE=CD+EC,所以E是线段AD的中点.
(2)点E是线段AD的中点,AD已知,所以可以求出AE的长度,而AB的长度已知,BE=AE-AB,所以可以求出BE的长度.
解:(1)点E是线段AD的中点,
∵AC=BD,
∴AB+BC=BC+CD,
∴AB=CD,
∵E是线段BC的中点,
∴BE=EC,
∴AB+BE=CD+EC,即AE=ED,
∴点E是线段AD的中点;
(2)∵AD=10,AB=3,
∴BC=AD-2AB=10-2×3=4,
∴BE=BC=×4=2,
即线段BE的长度为2.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线段中点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题干图形,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
18.(1)1cm;(2)18cm
【分析】(1)由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求出线段DB的长度为1cm;
(2)由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求出AC的长度为18cm.
解:(1)如图1所示:
∵AC=AB+BC,AB=6cm,BC=4cm
∴AC=6+4=10cm
又∵D为线段AC的中点
∴DC=AC=×10=5cm
∴DB=DC-BC=6-5=1cm
(2)如图2所示:
设BD=xcm
∵BD=AB=CD
∴AB=4BD=4xcm,CD=3BD=3xcm,
又∵DC=DB+BC,
∴BC=3x-x=2x,
又∵AC=AB+BC,
∴AC=4x+2x=6xcm,
∵E为线段AB的中点
∴BE=AB=×4x=2xcm
又∵EC=BE+BC,
∴EC=2x+2x=4xcm
又∵EC=12cm
∴4x=12
解得:x=3,
∴AC=6x=6×3=18cm.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相关知识点,重点掌握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方法.
19.(1)12;(2);(3)
【分析】(1)利用CD=2BD,CE=2AE,得出AE=AC=(AB+BC),进一步利用BE=AB-AE,DE=BE+BD得出结论即可;
(2)利用(1)的计算过程即可推出;
(3)图中所有线段有AE、AB、AD、AC、EB、ED、EC、BD、BC、DC共10条,求出所有线段的和用AC表示即可.
解:(1)∵CD=2BD,BC=21,
∴BD=BC=7,
∵CE=2AE,AB=18,
∴AE=AC=(AB+BC)=×(18+21)=13,
∴BE=AB﹣AE=18﹣13=5,
∴DE=BE+BD=5+7=12;
(2)∵CD=2BD,
∴BD=BC,
∵CE=2AE,AB=a,
∴AE=AC,
∴BE=AB﹣AE=AB﹣AC,
∴DE=BE+BD=AB﹣AC+BC=AB﹣(AC﹣BC)=AB﹣AB=AB,
∵AB=a,
∴DE=a;
(3)设CD=2BD=2x,CE=2AE=2y,
则BD=x,AE=y,
所有线段和AE+AB+AD+AC+EB+ED+EC+BD+BC+DC=4y+3(2y﹣3x)+2x+2x+3(2y﹣3x)+2x+2x+2x+2x+2x=7(y+2y﹣3x+x),
y=2x,
则AD=y+2y﹣3x+x=3y﹣2x=4x,AC=3y=6x,
∴=.
【点拨】考查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通过条件CD=2BD,CE=2AE,建立线段间联系.
20.(1)20;(2)6;(3)5.1.
【分析】(1)因为,根据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可以得出,即可求出的值.
(2)由(1)知,AB=16,CE=4,点为线段的中点,则能求出AC,AE, 点为线段的中点,即可求出DE.
(3)因为,设BE=x,即可以表示出AD=2x=DE,所以列方程即可以求解.
解:(1)∵
∴,
,,.
(2) 由(1)知:,
∵点为线段的中点
∴
又∵点为线段的中点
∴.
∴
(3)由题知:设BE=,则AD=DE =2x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段中点的性质,正确的计算和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推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21.(1)5 (2) (3)5和1
【分析】(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CM、CN的长度,则MN=CM+CN;
(2)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AC=x,CN=BC=y,MN=CM+CN=x+y=(x+y);
(3)分点C在线段AB上、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当点C在线段BA延长线上,三种情况讨论.
解:(1) ∵AC= 6cm,点M是AC的中点,
∴CM=AC=3cm
∵BC=4cm,点N是BC的中点,
∴CN=BC=2cm,
∴MN=CM+CN=2+3=5(cm),
∴线段MN的长度为5cm;
(2)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AC=x,CN=BC=y,
∴MN=CM+CN=x+y=(x+y),
直线上相邻两线段中点间的距离为两线段长度和的一半;
(3) ①当点C在线段AB上,
∵AC= 6cm,点M是AC的中点,
∴CM=AC=3cm
∵BC=4cm,点N是BC的中点,
∴CN=BC=2cm,
∴MN=CM+CN=2+3=5(cm),
∴线段MN的长度为5cm;
②当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
∵AC= 6cm,点M是AC的中点,
∴CM=AC=3cm
∵BC=4cm,点N是BC的中点,
∴CN=BC=2cm,
∴MN=CM-CN=3-2=1(cm),
∴线段MN的长度为1cm;
③当点C在线段BA延长线上,
则AC<BC,这种情况不存在.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段中点的定义、两点间的距离,明确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2.(1)5cm;(2)①12或20,②6或10;(3)8
【分析】(1)根据线段的和差和线段中点的定义求解即可;
(2)①分点C在点B左侧和点C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根据线段的和差解答即可;②分点C在点B左侧和点C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根据线段中点的概念解答即可;
(3)分点C在点B左侧和点C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根据线段中点的概念和线段的和差解答即可
解:(1)因为,点C在线段AB上,且,
所以AC=AB-BC=10cm,
因为点M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cm;
(2)①当点C在点B左侧时,AC=AB-BC=12cm,
当点C在点B右侧时,AC=AB+BC=20cm;
故答案为12或20;
②当点C在点B左侧时,cm,
当点C在点B右侧时,cm;
故答案为:6或10;
(3)当点C在点B左侧时,如图,由①得AM=CM=6cm,
因为点N是线段BC中点,
所以CN=cm,
所以MN=CM+CN=6+2=8cm;
当点C在点B右侧时,如图,由②得AM=CM=10cm,
因为点N是线段BC中点,
所以CN=cm,
所以MN=CM-CN=10-2=8cm;
故答案为:8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及其有关计算,难度一般,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灵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3.(1)图见解析(2)(3)说明过程见解析
【分析】(1)先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画弧,交延长线于点,再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画弧,交延长线于点,然后以点为圆心、长为半径画弧,交延长线于点即可得;
(2)先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再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然后根据可得,从而可得,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3)先根据,可得,再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从而可得,据此可得.
(1)解:如图,点即为所作.
(2)解:,
,
点为线段的中点,
,
,
,
,
,
;
(3)解:,,
,即,
点为线段的中点,
,
,
,即,
故点是线段的中点.
【点拨】本题考查了作线段、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熟练掌握线段的和差运算是解题关键.
24.(1)320cm(2)120cm(3)20秒(4)10或30秒
【分析】(1)根据AB+BC=AC,已知AB=40cm,BC=280cm,代入数据,即可解得线段AC的长;
(2)根据线段的中点定理可得,而BD=AD﹣AB,即可求出线段BD的长;
(3)这属于追击问题,设点P出发t秒后追上点Q,即当追上时有,可方程 3t=t+40,即可得本题之解;
(4)设点P出发t秒,点Q的距离是20cm;分两种情况,①是当P在Q的左侧时,3t=40+t+20;②是当P在Q的右侧时,3t=40+t+20,分别解这两个方程,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1)解:∵AB+BC=AC,
∴AC=320cm;
(2)解:∵D是线段AC的中点,
∴,
∴BD=AD﹣AB=120cm;
(3)解:设点P出发t秒后追上点Q,
依题意有:3t=t+40,
解得t=20.
答:点P出发20秒后追上点Q.
(4)解:当P在Q的左侧时,
此时3t+20=40+t,
解得:t=10;
当P在Q的右侧时,
此时3t=40+t+20,
解得:t=30.
答:点P出发10或30秒后,与点Q的距离是20cm.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有关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精练,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线段AB=5cm,AC,如图,点B在线段AC上,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当堂检测题,共31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同步测试题,共2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