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5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6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三,主题二热点关注,材料二,材料四,故选C,材料一,主题三人与自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主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2024扬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龍”),大口、文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
    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金中都铜坐龙(首都博物馆藏)
    【材料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
    (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材料三】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21世纪时,有学者提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B.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和神话特征与扬子鳄的特点更为符合。C.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D.春节是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的节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力。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根据“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可知,A项“21世纪时”应为“20世纪时”。故选A。
    2.扬扬对“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感到困惑,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为他解释。(4分)
    [答案] (4分)示例:扬扬,甲骨文“龙”字大口、文身、蜿曲等特征与鳄鱼形象吻合,但其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接近蛇的形象。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甲骨文中的“龙”字取材于鳄鱼、蛇的形象。金文的“龙”字与金中都铜坐龙的形象相似,都是躬身坐着的样子。
    3.针对部分老人迷信龙王的现象,社区举办“龙年说龙”活动,请你担任“龙文化”宣讲人。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宣讲思路。(5分)
    [答案] (5分)示例:首先用金中都铜坐龙这一文物引出龙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点明其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然后向老人们解释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参照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想象的成果,由之衍生的舞龙求雨等活动只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因此要摒除迷信龙王的思想;最后强调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呼吁老人们理性看待龙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2024辽宁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最近,由上海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昆曲《浮生六记》在北京上演。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表达喜爱和感动。昆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浮生六记》是一部古典题材的作品,但其中蕴含的“一片深情”是古今共通的,这份真挚的感情在观众和故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们沉浸其中,共情共鸣。 作为一部新编戏,昆曲《浮生六记》的舞台有别于传统的一桌二椅,空灵写意的灯光和舞美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形成贴合时下审美的当代表达。在剧作结构上,这部戏借鉴了“时间循环”的概念,为作品增添了浪漫奇幻的电
    影质感。在创新的同时,作品始终坚持昆曲虚拟性、程式化的表达,坚持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载歌载舞、逢歌必舞,坚持曲牌体的组合唱段,在保留昆曲原汁原味特点的基础上增添新意,实现既不失古意又新颖时尚的表达。(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近推出的AI动画片《千秋诗颂》,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新技术成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奔涌的诗情转化成国风动画,唤起观众的文化乡愁。除了屏端,大银幕上国风动画也不断斩获佳绩。最近五年,我国动画电影总票房榜前3位均为国风动画。国风动画凭借质量、口碑和影响力迅速崛起,既为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气,又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水乳交融,要诀就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风动画力求实现对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诠释,打通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通道,在唤起人们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塑造着新的集体记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传统服饰倾向于避免对衣料做过多的剪裁,即便要展现身体线条,也大多通过穿着体现,比如交叠的衣襟、堆积的水袖,而且不会过分追求紧身的效果。 中国古代服饰虽然不过多关注剪裁,但对面料非常讲究,千百年来发展出从经锦、绫罗,到妆花、缂丝等绚烂的织造品种,制成灿若云霞的服装。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古代服饰还特别重视服装纹样的象征意味,对各种场合所用的纹样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并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各种手法,构成吉祥纹样。如春节用“大吉葫芦”纹,葫芦谐音“福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创新的同时,昆曲始终坚持虚拟性、程式化的表达,坚持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载歌载舞、逢歌必舞,坚持曲牌体的组合唱段。B.国风动画力求实现对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诠释,打通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通道,在唤起人们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塑造着新的集体记忆。C.材料三是凤凰网关于受访者对传统文化关注度的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关注。D.“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古代服饰还特别重视服装纹样的象征意味,并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各种手法,构成吉祥纹样。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对象混淆。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在创新的同时,作品始终坚持昆曲虚拟性、程式化的表达,坚持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载歌载舞、逢歌必舞,坚持曲牌体的组合唱段”可知,其主语是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强调的是《浮生六记》对昆曲本身特色的坚守。选项中“昆曲始终坚持……”表述不当。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昆曲《浮生六记》和动画片《千秋诗颂》的编创者在创新方面有哪些尝试。(3分)
    [答案] (3分)①在舞台设计上形成贴合时下审美的当代表达;(1分)②在剧作结构上借鉴了“时间循环”的概念,为作品增添浪漫奇幻的电影质感;(1分)③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成果,把诗情转化成国风动画。(1分)
    3.为弘扬传统文化,班级将组织一次以“承古人之智,启今人之思”为主题的班会。你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认识。(6分)
    [答案] (6分)①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承,也要不断在创新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2分)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如经典作品的改编、先进技术的应用等;(2分)③可以以多种形式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如材料中涉及的戏曲、动画片、服饰等。(2分)
    一、天星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新词语”依次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球文明倡议、村超、新质生产力、全国生态日、消费提振年、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百模大战、墨子巡天。 “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后期人工确认获得的。语料来源于2023年1月1日至11月30日的10·份·主流报纸的文章、20·家·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4·家·门户网站的新闻,数据规模约15·亿·字次。(选自“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2023年12月16日,有删改)
    【材料二】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
    “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有助于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去看待、认知生活中的语言。 不少网友直言,看到“显眼包”入选时倍感亲切,如此接地气的词语能成为年度流行语,感觉很温暖。的确,少了“嫌弃”“爱出风头”等意味,多了“活力外溢”“可爱有趣”等内涵,“显眼包”的流行,让人们体悟到语言流变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情味,这种精准而不失诙谐的表达,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等热词上榜。
    “十大流行语”的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代际和群体间的壁垒,让不同人群通过语汇的扫盲来实现更好的跨界沟通。 今年发布的流行语中,对于“情绪价值”,不少中老年网友表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后面给出的详细解读,点出了“情绪价值”流行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和动态心理过程被父母、长辈看到,或许就成了一些固有认知和理念发生改变的开始,成了解开代际和群体间隔阂的一把钥匙。
    “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还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诸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等词,曾经只在某个圈层流行,受到某些特定人群的关注,将它们放到“年度流行语”这个更大的展台上,其实正是在帮助更多人了解前沿科技,带那些被“信息茧房”困住的人去看不一样的风景。(选自《工人日报》2023年12月6日,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互联网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有创新价值的“网言网语”获得社会认可。“点赞”“刷屏”等词语被收入第十二版《新华字典》,一些罕见字“跃然网上”……网络用语虽然存在大量不规范使用的现象,但也有不少字词用法冲破“次元壁”,给予时代表达更丰富的语料,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好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要守住正确表达的底线,也为创新表达留出空间。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著华章。如今,活跃的语言创造赋予古老汉字新的魅力。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处理好守正和创新、准确和生动的关系,推动文字展现时代内涵和发展风采,精彩的方块字必将在新时代获得更深厚的生命力。(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12日,有删改)
    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第二段的加点词表明“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的语料来源具有广泛性、权威性、多样性等特点。B.当父母和长辈看到孩子有物质生活之外的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和动态心理时,就会改变一些固有的认知和理念。C.“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和“2023年十大流行语”关注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社会面貌的浓缩反映。D.材料四中的“网言网语”“跃然网上”“次元壁”等词语既生动形象,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判断。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找出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并从材料中找到对应内容;然后逐一比对判断即可。
    2.每年年末,各大媒体都会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各式各样的“十大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班级为此围绕“发布‘十大流行语’有无意义”展开辩论。假如你是正方辩手,请结合以上材料拟写辩词。(3分)
    (3分)我方认为,发布“十大流行语”有意义。理由如下:首先,它能提升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帮助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去看待、认知生活中的语言;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代际和群体间的壁垒,让不同人群实现更好的跨界沟通;最后,它能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理由要契合“发布‘十大流行语’有意义”的观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小文发现,“显眼包”一词竟然同时出现在“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和“2023年十大流行语”两个榜单中,他对此表示不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为他解惑。(6分)
    [答案] (6分)示例:小文,首先,这个词语在新时代语境中内涵得到丰富,被赋予新的魅力,体现了汉字活跃的语言创造和创新表达;其次,它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再次,它还展现出语言流变过程中的人情味,传达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它能够同时入选两个榜单也就不奇怪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4安徽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ɡence,简称 AI)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无论是在工作、娱乐,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 AI带来的便利和改变。 ②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思维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决策制定等。AI技术涵盖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技术,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决策制定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普遍包含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AR/VR七个关键技术。
    ③AI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如在医疗领域,可以使用 AI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分析、诊断、预测等;在金融领域,可以利用 AI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欺诈检测、信用评估等;在制造业中,可以使用 AI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管理。此外,还有其他很多领域也在应用 AI技术,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游戏开发、教育等。总之, AI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未来 AI 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④尽管AI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⑤数据隐私:AI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和算法,但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例如个人身份信息、病历记录等。如果这些数据被不当使用或泄露,可能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威胁。
    ⑥算法不透明:AI模型和算法的复杂性使得它们的决策过程很难理解和解释。这可能会导致算法不透明,让人们难以理解AI系统的行为和决策,从而限制了人们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的能力。 ⑦责任和法律问题:随着 AI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的责任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当AI系统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谁来承担责任?如何界定AI系统的法律地位? ⑧不平等和歧视:由于训练数据的偏差和算法的局限性,系统可能会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平等和歧视。例如,在招聘、贷款等方面,AI系统可能会偏向某些群体或忽略某些重要的因素。
    ⑨安全和滥用问题:随着AI技术的发展,愿意使用AI系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例如,攻击者可能会利用AI系统进行网络攻击、欺诈等。此外,AI系统也可能被滥用,例如制作虚假视频、音频等。 ⑩总之,AI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性的努力。(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一些专家建议,应该建立一个AI责任中心,对AI系统的行为进行监督。此外,制造商应该在AI系统的设计和生产中采取透明和可控的方法,以确保AI系统的行为符合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者、法律专家、技术专家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法律影响,以便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确保其符合社会公正、合法、安全和可持续的原则。(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也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B.AI模型和算法的复杂性使得它们的决策过程很难理解和解释,会限制人们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的能力。C.计算机通过 AI 技术可以完全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D.AI的发展需符合社会公正、合法、安全和可持续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结合材料一第②段中“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思维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可知,C项中“完全以人类的思维方式”理解有误。故选C。
    2.关于 AI 的应用,根据材料二的图示,可以得出哪三点结论?(3分)
    [答案] (3分)①AI的应用人群主要分布在25~44岁这一年龄段。②AI在企业中的业务应用主要集中于客户服务、网络安全和欺诈预防。③企业中使用AI最少的业务是招聘。
    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话。(6分)王明:AI技术真的很神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李红:是的,比如一些银行方面的手续都可以通过AI来办理。王明:确实很方便。但有些方面也要当心。因为①____李红:针对AI应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②____
    [答案] (6分)①在借助AI处理业务时需要提供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此外,还要谨防欺诈风险。②一是可以建立一个AI责任中心,对AI系统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制造商在AI系统的设计和生产中采取透明和可控的方法,确保AI系统的行为符合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三是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每空3分。意思对即可)
    三、[2024安徽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作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当前春耕生产形势稳中向好。据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冬小麦返青一、二类苗比例为89.3%,苗情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好于常年;全国冬油菜一、二类苗比例为85.1%,与常年相当。 政策给力,稳住农民种粮预期。今年继续实施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好政策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
    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8.3亿元,支持12省(区)加快做好农作物改种补种等相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促进夏季粮油生产开好头、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助力,筑牢粮食生产底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摘编自《春耕备耕正当时 粮食生产起步稳》,《人民日报》2024年3月15日01版,有删改)
    强化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对省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责任进行监督检查;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及时发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发挥震慑作用。 十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摘编自澎湃新闻,2022年9月1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从收获季节来看,中国粮食主要分为“早稻、夏粮、秋粮”3类。其中,“早稻”指“早籼稻”,是中国上市最早的一季稻谷;夏粮,也称“夏收粮食”,指“上年秋、冬季和本年春季播种”且“收获季节在一、二季度”的全部粮食作物,包括冬小麦、夏收春小麦、夏收马铃薯等;“秋粮”也称“秋收粮食”,指本年春、夏季播种,秋季收获的粮食作物,如:中稻、晚稻、玉米、高粱等。 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区域水文差异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以“秋粮”为主,“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常年保持“秋粮>夏粮>早稻”的生产结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 ①亩:1亩≈666.67平方米。②此图中部分百分数因四舍五入,分项百分数合计与100%略有差异。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作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B.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幅度提高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上。C.十年来,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D.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两个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呈现以“秋粮”为主的生产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找出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并从材料中找到对应内容;然后逐一比对判断即可。
    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你从材料四中得出的结论。(3分)
    [答案] (3分)①2023年,我国粮食早稻播种面积同比2022年有所减少,但产量却同比增加。②2023年,我国夏粮播种面积比2022年有所增加,但产量却有所减少。③2023年,我国秋粮播种面积和产量比2022年均有所增加。(每点1分。结论能考虑到时间、粮食类型、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的变化关系,意思对即可)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粮食产量能够稳步提升的原因。(6分)
    [答案] (6分)①继续实施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②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加快做好农作物改种补种等相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③科技助力,重点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耕地。⑤丰富多元的粮食生产结构。(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①②两点总结成“政策给力,稳住农民种粮预期”也可给1分)
    四、[2024河南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 ①《逃出大英博物馆》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②虽然剧情不长,但剧中的诸多小细节却掀起网络热议。为什么小玉壶的脸脏兮兮的,还惊奇于一个柜子(屋子)只住两个人?因为大英博物馆从未善待瑰宝,很多文物在陈展时随意挤在一起,有的甚至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为什么小玉壶向记者郑重强调自己是“盏”?因为在遥远的异乡他国,鲜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乱,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临被偷盗、被损毁、被挂上电商平台的命运。
    ③再放眼全世界,在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还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据统计,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便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那些背井离乡的瑰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选自《北京日报》)
    天龙山佛首:百年颠沛,含笑而归 ①天龙山石窟造像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世称“天龙山样式”,是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百年前,天龙山遭人觊觎,遭到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了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 ②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了天龙山流失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的踪迹。经过多方努力,2021年7月24日,流离九十八载,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带着千年不变的微笑,终于回家。这微笑,是对劫难的蔑视,更是对祖国繁荣的祝福。
    ③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通过高清图像对比、成分分析、显微观察、荧光照相等科技手段,对佛首和第8窟佛身进行了系统的科技分析,尝试对佛首原貌以及来源进行了复原和追踪。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的悠久历史。 ④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一路见证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
    图1 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时期分布
    图2 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类型
    A.“玉壶出逃”这一情节与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打动人心。B.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不适合使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系统科技分析。C.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甚至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D.“落后就要挨打”,青少年只有奋斗进取,才能守护华夏神州。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可知,B项与“文物回归”无关,且从材料二第③段“通过高清图像对比、成分分析、显微观察、荧光照相等科技手段,对佛首和第8窟佛身进行了系统的科技分析”可知,B项这种说法不正确。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材料三中图表的信息,并得出你的结论。(3分)
    [答案] (3分)信息:①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几乎包括各个朝代,其中来自清代的文物最多。②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类型众多,其中最多的是货币。结论示例:英国侵略者掠夺的范围之大、类型之多,也反映出我国当时国力的薄弱和损失惨重。(根据提炼的信息,言之有理即可。信息每点1分,共2分;结论1分)
    3.文物的流失让人心痛。阅读三则材料后,请你对文物的保护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6分)
    [答案] (6分)①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护法并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如拍摄有关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短片。②可以请教文物保护专家,深度了解文物流失或损坏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增强文物保护意识。③发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举报。(意思对即可)
    一、[2024安徽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①学术界目前对微塑料还没准确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即微塑料。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肉眼是不可见的,因此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②目前,全球海洋总共可能有超过230万吨微塑料漂浮在表层海水中。这些微塑料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很难被回收或清理,因此在海洋中长期存在,并随着水流和风力传播到全球各地。微塑料在海洋中漂浮或沉积,已经形成了一些巨大的垃圾带或垃圾岛,不仅阻碍了海洋中物种的繁衍与迁徙,还成为深海区域污染物的主要释放来源。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洋垃圾带,它位于北太平洋中部,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的三倍大。(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据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后,有可能给海洋生物体内的器官造成更大伤害,最终可能危害全世界整个食物链的安全。
    ③海洋微塑料污染也可能造成物种入侵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7日,有删改)
    材料四: ①塑料垃圾覆盖在海滩上,海滩上的游客越来越少,船夫捕鱼越来越艰难,这对渔业、旅游业、海洋运输业等海洋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作为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中国“蓝色循环”项目应运而生。 ②在石塘渔港码头,一个名为“小蓝之家”的仓库里,大量塑料瓶被压制成捆,整齐叠放。这些塑料瓶是周边的渔民和志愿者在海边捡的,由“管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当渔民和志愿者用夹子捡起被海水冲到岸边的塑料瓶时,胸前的摄像头会完整记录下他们捡拾的过程和位置。“小蓝之家”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压缩,运送到再生工厂进行清洗、破碎、造粒等,最终,经过专业加工,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高价值塑料产品,如时尚服装、高档水杯、精美文具等。
    ③“蓝色循环”项目已成为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 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 930吨,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从全球2 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摘自《参考消息》2024年3月7日,有删改)
    1.对上述四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目前,推测全球海洋总共有超过230万吨微塑料漂浮在表层海水中。B.因为自然界中的微塑料颗粒一般是几微米至5毫米,所以海洋生物易误食。C.微塑料的性质稳定,微生物能搭载附着其表面,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D.海边渔民把捡来的塑料瓶送到“小蓝之家”,“管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海洋废弃物。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材料三第①段中“相比大型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难以辨别”、材料三第②段中“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最终可能危害全世界整个食物链的安全”可知,材料介绍了微塑料一般是几微米至5毫米,不易辨别,且会给误食的海洋生物造成很大伤害,但并没有表达选项B中的因果关系。故B项属于强加因果。
    2.请结合材料二中的图表,梳理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过程。(4分) 塑料垃圾生产使用后,一部分以河流输入的方式成为沙滩垃圾,最终变成潮滩沉积物,另一部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漂浮塑料还会在波浪、潮汐、海流、斜压的作用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被海岸拦截成为潮滩沉积物。
    (4分)微塑料通过大气飘尘、水产养殖、船舶输入以及潮滩沉积物向海输入等方式进入海洋,成为漂浮塑料
    通过扩散、沉降、悬浮等方式成为悬浮颗粒物、海底沉积物(每空2分。第①空提到输入海洋的方式和所形成物质即可,第②空提到塑料漂流的方式和所形成的物质即可)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塑料污染有哪些危害。(5分)
    [答案] (5分)①塑料污染阻碍了海洋中物种的繁衍与迁徙;②成为深海区域污染物的主要释放来源;③危害全世界整个食物链的安全;④破坏海洋生态系统;⑤对海洋经济造成严重威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 ①3月21日是第12个世界森林日,2024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创新——创新型解决方案,创造更美好世界”。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森林面积由10年前的31.2亿亩(1亩≈0.067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4.6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1.63%,提高到现在的24.02%;森林蓄积量由10年前的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4.93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达218.86亿吨,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114.43亿吨。
    ③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国土绿化,近20年来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摘编自《“中国绿”为世界添色》,光明网2024年3月 21 日)
    材料二: ①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 ②一棵成熟的树木每年可以拦截超过15 000升水,被称为“绿色水库”;每一公顷林地每天能吸收1 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可以说是我们的“净化器”。 ③一棵树可以是数百种昆虫、真菌、苔藓、哺乳动物和植物的家,也是许多野生生物的良好栖息地,没有森林,这些生物就无法生存。
    ④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 000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没有林地的地方高出 15%~25%,降水量也有所增加。在城市中,树木可以使整体温度降低多达8摄氏度,让城市变得更舒适。(摘编自《世界森林日丨守护“地球之肺” 一起“森”呼吸》,央广网2024年3月21日)
    材料三: ①在森林里,每一棵草木都是固碳高手,它们彼此之间受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生长空间和自身生态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森林分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主要树种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蓄积量)65%(含)以下的森林,我们称为“混交林”。在城市人工林中,还有一种森林主要是由单一树种组成的,我们称之为“纯林”。
    ③每一个树种的固碳能力各有不同,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也各有差异。
    (摘编自《世界森林日,来看一场精彩的 “固碳马拉松”比赛!》,上观新闻网2024年3月21 日)
    材料四: 3月20日,是今年的春分节气。明媚春季,一派生机。2021年9月,《人民日报》推出科普栏目《把自然讲给你听》。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个栏目陪伴读者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如今已经刊发了100期。在这100期里,我们有幸与读者一同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澎湃动力。
    (摘编自《与自然对话 探科普之趣》,《人民日报》2024年3月20日)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B.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之一。C.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在城市中,树木可以使整体温度降低,让城市变得更舒适。D.在森林里,树木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森林分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可知,B项中“之一”表述有误。
    2.在H市准备新建一座森林公园,针对如何优化组合树种,两位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结合材料三图表,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4分)小林:新建森林公园时,我认为要去培育纯林,速生纯林就像是“短跑型选手”,在生长早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森:是的,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仅仅栽种培育纯林,阔叶混交林像是“长跑型选手”,对森林公园整个生命周期来说,阔叶混交林(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可以将“短跑型选手”和“长跑型选手”组合好,争取跑赢这场“固碳马拉松”。小林、小森(击掌):欧耶!好主意!让我们共同期待森林公园早日建成!
    (4分)有更高的固碳速率
    具有更大的固碳量(生长后期固碳速率更高)(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3.你会选择“《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100期文本高频词”中的哪一个词?请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述理由。(5分)
    [答案] (5分)示例:我会选择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10年来,我国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大幅增长;森林里的每一棵草木都是固碳高手,能涵养水土,改善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让城市变得更舒适。(选择1分,理由每点2分。若摘抄原文,最多酌情给3分)
    三、[2024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①“海上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②向海洋要食物,“藏粮于海”潜力巨大。潜力来自哪里?看趋势,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看效用,营养价值高的海产品,能更好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有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看市场,深耕海水养殖,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海产品,也有助于拓展消费新领域、新空间。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3日)
    材料二 纽芬兰渔场海水富含营养盐类,令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吸引鳕鱼、鲽鱼、鲑鱼、鲱鱼等鱼类富集,尤其是鳕鱼,曾被欧洲人形容为“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可惜受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的影响,这富庶的景象都已成为过去。20世纪80年代末,纽芬兰渔场的鳕鱼产量就已不及巅峰时期的百分之一,加拿大政府被迫在1992年下达了禁渔令,但二十多年过去了,鱼群仍不见踪影。(摘编自陈童临《消失的渔场》)
    中国在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近海能够走出一条海水养殖与改善环境同时并举的健康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牧场建设和近海渔业资源综合管理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海洋生态系统承载力和渔业资源潜力进行综合评估,精准估算中国近海每年的渔业产量和变化趋势,以支撑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孙松、臧文潇《海洋渔业与生态文明》)
    A.“海上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聚集放养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的行为。B.深耕海水养殖既能提供丰富的海产品,也有助于拓展消费新领域、新空间。C.纽芬兰渔场的鳕鱼产量曾大幅减少,颁布禁渔令后很多年仍难以恢复产量。D.中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东海渔场生产力水平已超过世界四大渔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根据材料三可知,东海渔场的初级生产力大致为1 000,并未超过秘鲁渔场,D项“东海渔场生产力水平已超过世界四大渔场”表述有误。故选D。
    2.“藏粮于海”的巨大潜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答案] (3分)①海洋经济能够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②海洋能提供营养价值高的海产品,有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③海水养殖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海产品,也有助于拓展消费新领域、新空间。
    3.中国渔场如何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根据材料提三条建议。(6分)
    [答案] (6分) ①要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加强监管,防止过度捕捞;③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④发展海洋科技,获取更准确的监测数据。

    相关课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这是一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本特点,高频考点,答案A3分,答案B2分,有删改,发挥想象力,材料一,有效沟通大纲,朱玳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能力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阅读能力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件,共3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业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业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