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B. 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
C. 血浆的pH是由血浆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
D. 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为机体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信号后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
B、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总是接近37℃,B正确;
C、血浆pH的维持与血浆的缓冲物质有关系,缓冲物质成对存在,往往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错误;
D、正常人体每一天的排水量差不多,排水的主要方式有出汗和排尿,故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2.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 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C.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长跑剧烈运动中,机体产生乳酸与NaHCO3相互作用,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失水过多,使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详解】A、由于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因此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变化,A错误;
B、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可以补充血糖,所以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大量失钠,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D错误。
故选C
3. 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相邻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内皮细胞间的间隙大,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甚至细菌、癌细胞等都可通过这种活瓣进入毛细淋巴管。下列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 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该过程不能反向进行
C. 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的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中
D. 淋巴液在淋巴管中单向流动,最终汇入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详解】A、淋巴液中含有淋巴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的一侧是组织液,另一侧是淋巴液,所以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
B、结合题干毛细淋巴管壁的结构特点,可推测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具有单向性,不能反向进行,B正确;
C、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等中,C错误;
D、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所以淋巴液在淋巴管中的流动是单向的,最终汇入血浆,D正确。
故选C。
4. 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对体液的组成和组分之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存在于细胞内的细胞内液
B. 细胞内液通过细胞可以直接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
C. 部分组织液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可以从毛细淋巴管壁渗出进入组织液
D. 由细胞外液体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叫内环境,主要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详解】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即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存在于细胞内的细胞内液,A正确;
B、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B正确;
C、淋巴液是由组织液经过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只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重新汇入血浆,C错误;
D、由细胞外液体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只要内环境相对稳定,人体一定就处于健康状态
D.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能说内环境保持相对稳态,人体一定就处于健康状态,如遗传病患者,C错误;
D、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6.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详解】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C正确;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可以由脊髓来控制完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没有。
8. 在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不参与这个过程
B. 这些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C. 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D. 球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详解】A、自主神经是支配内脏的神经,比赛中的球员会有脑干发出神经支配呼吸、心脏功能,有自主神经参与,A错误;
B、足球比赛中球员要完成多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这些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B正确;
C、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因此球员相互配合需要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
D、起脚射门的过程需要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D正确。
故选A。
9. 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并将其注射到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颈部,发现后者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符合的是( )
A. 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
B. 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
C. 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
D. 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为我们研究记忆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实验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
B、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的RNA,B错误;
C、RNA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本实验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正确;
D、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D正确。
故选B。
10.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食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
B. 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Na+内流
C. 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D. 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A正确;
B、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Na+内流,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动作电位,从而引起呼吸衰竭,B正确;
C、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可以使胞外的Na+持续内流,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动作电位,C错误;
D、结合题意可知,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缓解乌头碱引起持续兴奋的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11. 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该农药可以( )
A. 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B. 阻止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
C. 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D. 使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其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者抑制。
【详解】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立即分解,持续发挥作用,进而导致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对于高烧不退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A. 适当撤减衣服B.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D.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则需要物理方法来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适当撤减衣服,有利于散热,因此有利于降低体温,A正确;
B、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加盖棉被,不仅不利于散热,反而会加重病情,B错误;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的原理,这样有利于降低体温,C正确;
D、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有利于散热,因此有利于降低体温,D正确。
故选B。
13. X和Y是两种激素。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如果Y的水平下降,那么接下来立即发生的是( )
A. X的分泌减少B. X的分泌增多
C. Y分泌停止D. X的分泌停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说明X和Y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如果Y的水平下降对X细胞的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X的分泌相对就会增加,又因为X刺激Y的分泌,所以Y的分泌量也会增加。
【详解】A、由题意可知,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说明X和Y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如果Y的水平下降对X细胞的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X的分泌相对就会增加,A错误;
B、由题意可知,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说明X和Y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如果Y的水平下降对X细胞的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X的分泌相对就会增加,B正确;
C、由题意可知,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说明X和Y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如果Y的水平下降对X细胞的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X的分泌相对就会增加,又因为X刺激Y的分泌,所以Y的分泌量也会增加,C错误;
D、参照C的分析,D错误。
故选B。
14. 以下关于胰岛素、甲状腺激素作用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借助体液运输B. 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C. 在代谢时发挥催化作用D. 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属于动物激素。
【详解】A、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动物激素需借助体液运输,A正确;
B、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B正确;
C、酶具有催化作用,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代谢时发生调节作用,不能发挥催化作用,C错误;
D、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即靶细胞、靶器官,D正确。
故选C。
15. 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
B.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C. 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D. 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分泌的主要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属于相抗衡作用,A错误;
B、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作用相反,相抗衡,B正确;
C、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但两者不在同一个生物体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协同关系,C错误;
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作用相同,为协同关系,D错误。
故选B。
16. 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 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D. 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导致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
B、出汗时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维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不会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
C、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C正确;
D、出汗后,体温维持相对平衡,不会出现体温下降,D错误。
故选C。
17. 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A. 抗体B. 抗原C. 细胞因子D. 溶菌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详解】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都属于体内物质),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能被免疫细胞识别,B符合题意。
故选B。
18. 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某功能低下有关,该项功能是( )
A. 免疫防疫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D. 免疫识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3)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
【详解】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 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C. 前者分泌抗体,后者使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凋亡
D. 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体液免疫依靠B细胞发挥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并诱发凋亡来清除感染,C正确;
D、发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条件,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若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则需要细胞免疫发生作用,若病原体存在血浆中,则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需要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20.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它们都有特异性
B. 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
C. 它们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里成熟
D. 它们的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B细胞和T细胞都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T细胞又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不符合题意;
B、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受刺激后,都经历活化、增殖过程,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活化、增殖成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不符合题意;
C、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符合题意;
D、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以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制备得到的血清中抗蛇毒毒素成分分别是( )
A. 特异性免疫抗体B.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C. 特异性免疫抗原D.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即制备抗蛇毒毒素的抗体。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中蛇毒能引发特异性免疫,故蛇毒作为抗原,制备得到的血清中抗蛇毒毒素成分为抗体。
故选A。
二、综合题(三道大题共40分)
22. 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定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而且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CO2的浓度。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升感、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_______和_______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共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1) ①. 呼吸 ②. 消化 ③. 泌尿 ④. 循环
(2) ①. 自由扩散 ②. 高于
(3) ①. 降低 ②. 碳酸氢钠(缓冲对)
(4) ①. 组成成分 ②. 理化性质 ③. 神经—体液—免疫
(5)5##五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实验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所以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所以c是泌尿系统;出上述系统外,还有循环系统等参与内环境稳定维持。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CO2浓度最高,故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小问3详解】
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两个方面,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
【小问5详解】
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2层膜)、红细胞膜(1层膜)共5层膜结构。
23. 如图是某同学长跑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相关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激素,A、B代表相关器官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导致体温升高,可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恒定,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
(2)运动后,神经元B分泌的②______减少,导致③、④的分泌______(填“增多”、“减少”),产热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神经元A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①______增多,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4)运动使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与脑干延髓部分相连的迷走神经活动增强,______(填“交感”、“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从而使心跳减缓、血管舒张,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答案】(1)下丘脑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减少
(3)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 ③. 神经-体液
(4) ①. 交感 ②. 神经
【解析】
【分析】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小问1详解】
如果体温升高,热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小问2详解】
运动后,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和④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细胞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的速率减慢,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
运动使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使迷走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从而使心跳减缓、血管舒张,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24. 2022年欧美爆发了猴痘疫情,猴痘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毒通过皮肤、受污染的衣服接触和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下图是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⑧为相关细胞和相关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④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是病原体与其接触,第二信号是_______。
(2)物质⑦是_________,与其合成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图中不具有识别抗原能力的免疫细胞是______(填序号)。
(3)若某人再次感染猴痘病毒,则此人体内发挥重要免疫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该细胞再次接触该抗原时,会立即分化为_________,识别并裂解相应的靶细胞。可通过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猴痘的传播,间隔一段时间给同一人多次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产生__________。
【答案】(1)辅助性T细胞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 ①. 抗体 ②.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③. ⑤
(3) ①. 记忆T细胞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③. 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过程,要求学生能识别特异性免疫图解中各种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题图序号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细胞因子,④为B细胞,⑤为浆细胞,⑥为记忆B细胞,⑦为抗体,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
2、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小问1详解】
图中④细胞的名称为B细胞,其可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是需要病原体(病毒)与其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小问2详解】
⑦为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然后分泌出细胞。图示免疫细胞中⑤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长葛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浙江星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