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日,乙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图示河段的流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选择题
下图为2018年3月28日世界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时索马里半岛盛行偏西风,图中M线的气压值最可能为( )
A. 996B. 1004C. 1008D. 1012
2. 图中甲地天气系统及气流运动状况分别是( )
A. 低压系统,顺时针辐合B. 气旋,逆时针辐散
C. 高压系统,顺时针辐散D. 反气旋,逆时针辐合
3. 该日,乙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 台风预警B. 沙尘暴预警C. 寒潮预警D. 泥石流预警
【答案】1. D2. C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气压梯度差为4百帕,同时“此时索马里半岛盛行偏西风”,结合图中等压线数值递变情况可知,M处应为高压中心,数值为1012。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以判断甲地为高压系统,也称反气旋系统。北半球的高压呈顺时针方向辐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所在区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强劲,结合其地处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下垫面环境,沙源丰富,易发生沙尘天气,B正确;乙地纬度较低,位于内陆,基本不受台风影响,A错误;乙地纬度低,受寒潮影响小,C错误;该地气候干旱,泥石流发生概率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北半球高压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高压呈逆时针方向辐散
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重要信息。下图示意贵州洛安江上游某河段的局部断面。该河段河道平直,可见级次清晰的三级河流阶地,各阶地均上覆砂泥质沉积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河段的流向是( )
A. 自西向东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南向北D. 自西北向东南
5.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抬升B. 持续下降C. 间歇性抬升D. 间歇性下降
6. 研究发现T2阶地砂泥质沉积物沉积时间长、厚度大,表明该阶地形成时期( )
A. 河流侵蚀较弱B. 冰川堆积明显C. 河流下切强烈D. 区域构造强烈
【答案】4. B5. C6. A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剖面朝向东南可知,该河段河流应为东北—西南向,该河段河道平直,河流的侵蚀、堆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结合河床剖面可知,东南侧缓,为堆积侧;西北侧陡,为侵蚀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则河流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当地壳比较稳定时,河水以侧蚀为主,从而形成比较宽阔的河谷,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这样间歇性的抬升运动。由此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C正确,A错误,地壳持续下降和间歇性下降,则河流以沉积为主,不会形成河流阶,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2阶段沉积时间长且厚度大,表明该阶地发育时期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地形平缓,河流冲蚀相对较弱,河流堆积较明显,A正确,CD错误,该地海拔、纬度均较低,没有冰川堆积,B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①
8. 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起,从地方时来看,大约再过多长时间全球为同一天( )
A. 8小时46分B. 9小时36分
C. 8小时14分D. 9小时24分
【答案】7. C8.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轴倾斜方向、与太阳的位置、自转方向等信息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材料信息表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日期为10月26日,该日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即图中③与④之间,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26日11:14,经计算可知,此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26日15:14,从地方时来看,再过8小时46分,180°的地方时为26日24:00时,即全球均为26日,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地球上有两条日期变更线:一条是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基础,另一条是0时所在经线(或整0时所在时区的西边界经线),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的范围,0时经线以西至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的范围。
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 尼罗河流域B. 中南半岛C. 北冰洋沿岸D. 亚洲中部
10. 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1. 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 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 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 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 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9. D10. A11. C
【解析】
【9题详解】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10题详解】
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点睛】融雪洪水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简称雪洪,融雪洪水在春、夏两季常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影响雪洪大小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积雪的面积、雪深、雪密度、持水能力和雪面冻深,融雪的热量(其中一大半为太阳辐射热)积雪场的地形、地貌、方位、气候和土地使用情况。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其排放 CO2 的过程被称为土壤呼吸。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向演替(植物群落进行与演替系列顺序相反的逆向变化):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下图为该地不同演替阶段 8 月份土壤 CO2 排放量时间变化图(图中不同阶段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要素差别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CO2多于草本阶段,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阶段( )
A. 光合作用强B. 生物种类多
C. 凋落物多D. 土壤温度高
13. 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于草本阶段,是因为红松阔叶林阶段( )
A. 林冠茂密B. 根系发达C. 土壤干燥D. 植株高大
14. 推断植被群落的逆向演替可能会( )
A. 改善区域小气候B. 加快海平面上升
C. 降低雪线高度D. 使温带作物种植北界南移
【答案】12. C13. A14. 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CO₂排放量不同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通过土壤中CO₂排放量的比较,考查考生综合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等条件下,森林植被的有机物生产速度快于草地,造成森林地带的地表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多于草地,结合关键信息:土壤排放的CO₂: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故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CO₂多于草本阶段。而光合作用强、生物种类多是导致凋落物多的有利条件;即使土壤温度再高,没有凋落物多也不会使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CO2多于草本阶段。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统计图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红松阔叶林阶段和草本阶段的CO₂排放量时间变化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壤CO₂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但红松阔叶林的林冠茂密,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使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草地,因此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CO₂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于草本阶段。综上所述,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于草本阶段,是因为红松阔叶林阶段林冠茂密最终导致的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草地,与土壤湿度、红松阔叶林根系发达、植株高大无关,C对,排除ABD。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逆向演替”的概念,并分析出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该山地植被群落演替的顺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植被明显退化,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B对;C、D选项所述内容均为气温降低后可能出现的现象,CD错;森林向草地的演替,使植被改善区域小气候的能力下降,区域小气候可能出现恶化趋势,A错。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15. 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2023年3月19日,我国某省长江以北区域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平流雾过程。0 时起,长江北岸开始起雾,雾区范围逐渐扩大,下图示意不同时刻的雾区北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日11时,该省长江以北区域平流雾大部分消散,推测原因可能为当地( )
①近地面风向改变 ②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地面温度上升 ④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形成平流雾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旦风向改变,水汽来源中断,平流雾会逐渐消失,①正确;雾的生消与大气逆辐射强弱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白天,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升高,雾逐渐消散,③正确;平流雾的范围广,持续时间不长,人工影响成本高,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发生在冬春时节,以北方沿海地区居多,能将城市中的建筑物“缠绕”其中,才使身处地面的人们觉得如临仙境。平流雾和空气的水平流动是分不开的,只要持续有风,雾才会持续长久。如果风停下来,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很快就会消散。
第Ⅱ卷 综合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曾为古海盆。距今1.9亿年前,板块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成陆,形成湖泊,称“巴蜀湖”。此后气候趋于炎热干燥,盆地内形成了大量盐卤,并保存于地层当中,至今仍被开采利用。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巫山东西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山体主要为石灰岩),产生河流袭夺现象,湖水外泄,古长江进而向西南继续袭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下左图示意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形和现代水系分布。下右图示意河流袭夺过程及袭夺地貌形态。
(1)说明巫山东侧河流袭夺西侧河流的条件。
(2)简述河流袭夺后古湖盆自然环境的演变。
(3)四川盆地盐矿资源极其丰富,简述盐矿形成过程。
【答案】(1)巫山(分水岭)以石灰岩为主,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流水侵蚀;巫山西侧河流河床(水位)高于东侧;东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
(2)水域面积减少,大部分区域由水生环境演变为陆生环境;水生生物减少(分布范围减小),陆生生物增多(分布范围变大);土壤逐渐形成、增厚。
(3)“巴蜀湖”形成后地形封闭,气候趋干,湖水不断蒸发,盐度增大到饱和并不断析出、堆积,形成盐卤;盆地封闭性好,沉积环境稳定,盐层被覆盖而保存于地层之中,形成盐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川盆地为材料,涉及河流袭夺、整体性以及盐矿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巫山山脉以石灰岩为主,岩性较松软,抗侵蚀能力较差,山脉隆起受张力影响,山体岩石易破碎被侵蚀;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侧河流为袭夺河,西侧河流为被袭夺河,东河河流的河床低于西侧河流,能够袭夺西侧河流;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盆地曾为古海盆,板块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隆起,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为陆地形成内流湖泊,后来巫山被切穿,湖水外泄,水生环境逐渐转化成陆生环境,气候趋于干燥;水域面积不断减小,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陆生生物的数量增多;适合土壤发育的面积增大,土壤逐渐形成并增厚。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盆地曾经是古海盆,边缘隆起抬升,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成湖泊,后气候炎热干燥,湖水不断蒸发,盐分不断析出、积累,四川古海盆形成了大量盐卤;四川盆地地形相对封闭,沉积环境稳定,有利于沉积物的沉积,盐层被沉积物覆盖,保存于地层中,形成盐矿。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大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气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示意某月份太行山东坡暖脊。
(1)指出太行山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图示太行山暖脊可能出现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太行山暖脊的形成原因。
(4)研究发现,夜间焚风强度明显高于白天,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华北平原气温低于0°C。
(3)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4)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月份太行山东坡暖脊图为材料,涉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大气运动、焚风效应、暖脊原理与成因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分析。 根据上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而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太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其暖脊走向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大致延南北狭长分布。
【小问2详解】
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均气温高于20°C,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低于0°C,图中华北平原等温线低于0°C,故应为冬季。
【小问3详解】
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冷气团)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在山脉西部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然后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形成“焚风”,下沉气流,给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增温,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形成暖脊。
【小问4详解】
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跟山风、谷风有关系。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无遮挡保护,热量快速散失,辐射冷却较快,坡地气温低气压高,山谷气温高气压低,气流沿山坡下沉至山谷,形成山风,此时山风风向与焚风风向一致,双风同向,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受太阳辐射照射,获得太阳辐射多,坡地增温快,坡地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从山谷沿山坡上升,此时谷风风向与焚风风向相反,双风相异,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无霜期仅140天,年日照达2629小时。五常大米产区内独特的地理条件,使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品质绝佳。图为五常市在黑龙江省的位置和范围。
材料二:东北地区黑土、冻土广布,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在距今12600年的晚更新世以来部分适宜气候时期内,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广阔的冻土之上,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我国第一大林区。
(1)说明黑龙江五常大米较南方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气候条件。
(2)分析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原因。
(3)分析东北森林的生长和冻土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纬度高,夏季日照时数长;无霜期短,只能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周期长
(2)该地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丰富;纬度较高,气温低,有机质不易被分解;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差,有机质逐年累积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3)春季降水少且气温回升快,使冻土融化,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夏季,繁茂的森林及林下的植物,能够有效地降低到达林地的太阳辐射,降低林内土壤温度,减缓冻土融化;森林及其落叶截留降水、增加下渗,减少蒸发,为冻土发育提供水分。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结合东北地区相关地理条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黑土形成等因素。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约北纬43°,东经128°,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习性。冬季寒冷干燥,气温较低,冻死害虫。由于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相对较好。该地降水整体偏少,由于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由于积温累积慢,导致生长周期长,农作物累积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因此品质优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黑土形成时间漫长,可以从影响黑土形成过程的因素考虑。东北地区典型的特征是气候寒冷,黑土地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过长时间的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后演化所形成,枯枝落叶因气候寒冷积累慢;东北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性低,腐殖质形成速度慢,所以黑土形成速度慢;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分析,适合黑土发育和形成的古气候时期较短。
【小问3详解】
冻土不影响森林生长,而是相促进的作用。冻土的存在有利于蓄养水源,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条件;森林的存在能够减少冻土的吸热,有利于冻土的保持。春季森林的生长发芽需要大量水分,但这一时期的降雨却无法充分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森林林下的冻土伴随着温度的升高,表层逐渐融化,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温度升高的夏季,森林繁茂的枝叶及其林下生长的灌木,能够有效地降低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林地降低林内土壤温度减缓森林下冻土的融化,且林地面生长厚厚一层的苔藓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对林下的冻土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因而森林与其林下的冻土就成了“共生共存”的案密伙伴。
【点睛】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此时图中, 据图推算,牙买加国土面积约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此季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pdf含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