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3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39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39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401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404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406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409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15299/0-173408175411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明文定义,说明文分类,明确说明对象,归纳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分析说明结构,划分层次段落,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1、 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 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类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3、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中考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中考要求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说 明 文 阅 读 的 内 容
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
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引资料 作诠释 下定义 摹状貌 列图表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1、考察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找出中心句。
2、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对象:事物、事理。(事物类:外部特点,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成因、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事理类:本质特点,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2)对象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把握特征的方法:题目;首段;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4、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事物(或事理)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理、事物。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举例导航: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1、考察方式: 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 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3、 注意事项: ⑴、“下定义” 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解说、描绘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⑵、“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
1、理清顺序 ①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或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③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2、方法指路: (1)概括要点。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 (2)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3)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3、补充说明: 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一)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之意。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1、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1、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相符。 (5)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科学性。
类型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3、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2、说明结构总体结构: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常见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3、补充说明:开头 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 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现象启示题: 从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的事件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人类污染环境;环境必然报复人类;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感悟、体会、启示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在内容上出题点多是“联系亲身体验”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答题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阅卷老师感受到学生的青春气息。那种消极萎靡,有违社会公德的个人之见虽然有时符合自身体验,但很容易失分。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方法运用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1.借助说明顺序和结构及一些语言标志进行。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等。2.要注意通览全文,把握说明的中心和重点。3.说明事理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应从逻辑关系上考虑。4.介绍建筑物、场地的,类似记游式记叙文,可按先后顺序划分。5。介绍生物或器物的,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划分。6.说明对象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套一格种式,要灵活掌握。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 、下定义、打比方 、画图表 。
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下定义: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是**)
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说明抽象事理或事物。(例如、比如、又如等)
作比较:用熟悉的事物比较,可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比**,**和**一样)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的最精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数据)
打比方: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所说明的复杂抽象的事物。(比喻词)
画图表:用图画或列表的形式说明事物特征,简单形象明了。(表格、图形)
引用: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引证事物特征。(引号)
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 :通过××与××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打比方:通过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本体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说明文阅读 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你来比划我来猜,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列列打作作分举下引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教学课件,共18页。